《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诵读中品文、悟情、明理,由景到情,再由情入文,理解情景交融,进而体悟中国文人的山水观。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跟随明末的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场雪吧。
二、 走进文本
1. 初读,正字音
请大家放开声音自由地吟诵课文,边读边圈点批注难读的易读错的字。
请看大屏幕,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屏显】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铺毡(zhān)
是日更(gēng )定矣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
解释“更”,板书篆书“更”。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支曲子;脑海中会隐隐约约闪现相关的画面,或朦胧或清晰。现在,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你怎样的艺术感受。
配图配乐朗读。
吟诵得真好,老师被大家婉转动听的声音陶醉了。读文言,除了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下面我们来看看屏幕上的这两句话该如何断句呢。
2.再读,明句读。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解读第一句:
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从人的哪一种感觉来描写的呀?听觉。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此时的环境吗?寂寥无人,空无一人,人迹罕至,万籁俱寂。
解读第二句:
“焉得”什么意思?哪能。这句标点与前面不一样,应该读出什么语气?惊讶惊喜。我们试着读一读,读出惊喜的语气。
鲁迅在三味书屋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不是教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把脑袋拗过去再拗过去吗?也许这样就能体会出节奏感来,下面我们就摇头晃脑的再来吟诵一遍全文。
3.三读,晓文意。
同学们吟诵得很投入,真的读出了“金石声”,读出了文言味儿,真是底蕴深厚啊!
我们体会了文言的音韵美,还要理解文言的意蕴美,下面我们试着用现代汉语来翻译一下全文。先前后或左右的同学互译,有疑问的组内交流,一会儿全班交流啊。
【屏显】同桌互译,小组释疑,全班交流。
师巡视答疑。
如没有问题了,请一个同学起来选个难翻译的句子考其他同学,指名让同学翻译,再这样接力下去,翻译两三个句子,五六个同学。
师点评:
问得有水平,答的很到位,配合默契,评你们为年度最佳拍档!
文言翻译的标准就是信、达、雅,在准确的基础上流畅,在流畅的基础上优美。
你的翻译直接就是最高境界,真棒!
下面我们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再次吟诵全文。
4.四读,明义理。
这一遍老师似乎从大家的吟诵中听出了你们对文意的理解与思索。
在体会了文言的音韵美,理解了文言的意蕴美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领悟文言的情韵美。
请看大屏幕。
(1)请你在文中找出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字。
预设:痴。
“痴”是什么意思呢?(预设:傻)
在文中的意思是?(预设:痴迷,一往情深)
理解精确!
(2)张岱痴迷于什么呢?(预设:雪景)作者笔下描绘了怎样的西湖雪景?能找到原文吗?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意,老师找了这样一幅图,请大家结合图片来进一步解读这句文意。
第一句出图两张,解读“雾凇沆砀”;
解读“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是什么意思?全,都。作者巨笔如椽,直扫天际,偌大个全白世界,不做一语修饰形容,却让人心胸顿然开阔。
指导朗读:读的时候要拉长了声音读,闭着眼想象着画面读,就像是电影长焦镜头一样,仿佛眼前出现了天与云的镜头,与山的镜头,与水的镜头,感受张岱那种空灵之上,空中俯瞰,全景视角,上帝视角。读出天地浩淼的感觉。
一三五排同学吟诵,二四六排同学吟诵,全班吟诵。
大家一遍比一遍吟诵的好了,吟出了空茫、空旷、辽远、浩淼、博大的感觉。
只有空茫仿佛还不够,于是作者又写了第二句。“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老师也找了一幅图,请看大屏幕。
第二句出图一张,解读痕、点、芥、粒。
这“痕、点、芥、粒”通常用来形容什么呢?本是修饰那些丝线、米豆之类的细微之物的,如今却移来写“堤、亭、舟、人”,它们自然变得极小。所以这里的“一痕、一点、一芥”的“一”又变成了什么意思?极言其小,一个比一个小。既写出了视觉的移动,又表现了景物渐趋于小,竟至微乎其微,让人浑然不觉的感受。
那么舟子就近在咫尺,张岱却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好奇怪呀?张岱是在哪里看到人成为一粒两粒那么小的了?在天上看,在心里看。张岱早已连同自己一起融入这山水大背景之中了,成为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人与自然真的叫和谐相处,自自然然地融合在一起了,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吧。而人、舟、亭、堤越是渺小静谧,越是能衬托出天地的浩渺无际。真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呀。寥寥几笔,却能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混沌,传尽西子雪妆的风姿神韵。
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轻轻地读,声音清灵空灵,读出半透明的梦幻式的感觉。怕声音重了破坏了静谧。
男生读第一句,读出博大浩阔;女生读第二句,读出清灵静谧。
你们配合的真是天衣无缝,吟出了空灵的诗境。
(3)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看大屏幕,哪一句与作者的心境相近?
明确: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与柳宗元的名诗《江雪》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相仿佛的意境。” 其中作者孤高超俗、寂寞旷逸的一股逸气,诠释了‘空灵之诗境’。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再加上‘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空矣。
然而却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尤其是‘舟中人两三粒’,便是其中的灵、生命的律动,使文章‘无所不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
文人诗画重在写意。首先是泼墨,其次则是在笔笔的勾勒中呈现自己心中的景象:天云山水、痕点芥粒,星云转换、物我相移,我点缀物之形,物妆点我之心。这是一幅空灵的画境,也是一幅无我的心境。
这种空旷和辽远,景空是因为什么?因为人的内心空,那么它蕴含了什么样的情呢?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经历了什么?提示学生看课下注释1。
明确:张岱《自为墓志铭》片段
四川人张岱,他的号陶庵。年少时候是纨绔子弟,十分爱繁华的场所,喜欢住漂亮的房子……经常吃美食,骑骏马,家里装饰华丽的灯饰,爱观看烟火,喜欢梨园的生活,喜欢吹锣打鼓,爱好古董,喜欢种花养鸟……当张岱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明朝灭亡了并且他也变得一无所有了,后来他就去了山里隐居起来了,所剩下的只有烂床、破茶几、坏的铜鼎、弹不了的琴,和几本残旧不堪的书、坏损的砚一块而已。穿麻布衣吃素食,经常没有饭吃……甲申年(1644年)之后,我悠闲懒散,神志恍惚,既不能寻死,又不能维持生活,白发盘绕,仍然在人世间苟全活命。
学生读屏显文字。
张岱给自己写墓志铭的时候已是年近七旬,从节选的文字中足见其明朝遗民的心情和亡国之思。
学生读屏显文字。
(4)你们来设想一下:一个人经历了这样的由山峰到谷底的反差,那么他可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他对人生对世界是一种什么样关照的态度?
生:真正体会到这种心境。原来那么富贵要什么有什么的富家子弟,一夜之间就成了国破家亡一无所有,这么一种极大的落差。
师:是的,孤独。在这寂静幽深的天地间,人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张岱所体会到生命的虚无与孤独,既不是高朋满座却无一知己时的那种失落,也不是独处逆境时无人援手的那种悲哀。此刻的孤独是生命回归平静,是情感还原淡泊。
景寂寥是因为内心寂寥。在此刻情与景达到了真正的交融。
下面我们以张岱的口吻语气再来吟诵一遍这两句,这一次要吟出内心的寂寥。
吟得好,俨然是个诗人了。
尝试看着画面再吟诵一下这两句。
(5)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不仅痴迷于眼前的雪景,还痴迷于这份孤寂的情。【板书: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何止他一个人呢?在下文中你读到了吗?
偶遇两人饮酒。
① 他遇到的这两个人和张岱有什么相似处?你能结合原文说说吗?
生:都是寂寥无人之时,人迹罕至之时,然后看的是这样的景象,都痴迷于西湖雪景。(大雪天大晚上来湖心亭看雪,铺毡对坐,烧酒共饮,这是何等雅兴?关键他们不约而同,可谓知己。)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非常惊喜。惊喜的不只是亭上两人,余亦大喜。在这里,张岱反客为主,用笔善变,是要表现知音互赏。)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酒逢知己千杯少,不会喝酒也要喝。多么任性呀。)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将观雪之行的情感全盘托出。特别是两个“更”字将作者内心的那种空灵、幽绝与些微的欣喜之情道得神乎其神。“这里的‘痴’,是‘一往深情’。我有真性情,别人也有。)
师:既然对赏景的选择源于人的心境,那么这两个人是否也有相似的心境呢?那么从哪个字哪个词能发现一点儿信息?
生:“客此”。看出亭上两人也是在外飘零,四海为家。张岱寄居西湖,何处是家?都是国破家亡,无家可归的隐士。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答非所问有何怪异之处?有什么非同寻常之处?
一个是“金陵”的隐情,金陵是明朝旧都。南明悲歌,清兵入关后大肆迫害爱国名士,一路南下,这些爱国志士还遭遇了杭州大屠杀。答非所问,是有隐情苦衷的;用笔曲折,却是饱含了故国之思的。
一个就是“客”的漂泊无依。“客”的意思一方面就是非故土,不是故土,本是金陵人,身在异乡为异客;
另一方面就是物是人非,朝代更迭,茫茫天地之间对于他们来说已非故园已非故国,所以他们就只是暂且寄身于世上的一个客而已。其实在这儿“客”特别有深意,他们觉得这不是他们的地方,这个已经不属于他们了,他们所熟悉的那个国土已经没有了,是这样的一种客。
这令我不禁想到了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何其感伤?!
无以解忧,唯有寄情山水,在这个人鸟声俱绝的雪夜,将自己融进天地大化之中。
所以,张岱写雪就像这幅水墨画一样,“墨点无多泪点多”。
5.五读,拟对联。(聊感受)
下面请用生花妙笔把你读了这篇文章的真切感受写下来,拟成对联。
比如:雪后西湖浩渺,亡明遗老悲伤。
可以是上联是景下联是情,上联说物下联说人。
6.六读,观山水。
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观。
由湖心亭看雪我们可以想到类似的很多文人,他们的这种写景的小品文其实无一不是借山水而寓深情。其实古代文人的山水观应该如此。
先民时候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是神秘的自然的一种力量,是他们可以崇拜膜拜的对象。
到了郦道元,看山即是山,看水即是水,山水成为我们可以欣赏的客观景物。
而李白说“我看敬亭山,相看两不厌”,辛弃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山水成了我们可以移情的对象。
而《记承天寺夜游》中那空灵的景象不正是苏轼内心空灵的写照吗?
等到了张岱又上了另外一个境界,那就是“人成为两三粒而已”,他成为自然中的一景一物,以自然为背景,人、亭、堤都融入了山水大背景之中,人与自然真的叫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这是我们中国文人的山水观。
全班齐诵《湖心亭看雪》。在美美的读书声中结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