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不懂就要问》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5 15: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不懂就要问
一、认识并读写课文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划分自然段。
三、理解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习目标:
想一想:
认真阅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孙中山宁可冒着挨批评的危险,也一定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
____背影
____背负

bèi
bēi
bèi ①脊背,躯干后部从肩膀到后腰的部分;②背对着。
bēi 只表动作,着重指人用背驮东西以及负担、承受。
多音字
【举例说明】小红在诗歌背( )诵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爸爸给她买了一个新背( )包作为奖励。
bèi
bēi
____圆圈
____羊圈

quān
juàn
quān ①环形;②画环形;
juàn 饲养家畜的设施。
【举例说明】爷爷将这块地圈( )起来,用来做羊圈( )。
quān
juàn
读一读,给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bēi
②bèi
背影( ) 背包( ) 违背( ) 背书( )
①quān
②juàn
羊圈( ) 圈套( ) 圈画( ) 圈养( )








糊里糊涂:认识模糊,不明事理。或解释为内容混乱的,也形容思想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造句:小明总是糊里糊涂的,他这样是办不好事情的。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
造句:企鹅摇头晃脑地朝我们奔跑过来。
霎时:霎时间。
造句:流星从天空中划过,霎时就消失了。
学词
照例——(照常)   练习——(训练) 
流利——(流畅) 稀里糊涂——(糊里糊涂)
摇头晃脑——(摇头摆尾) 霎时——(瞬间)  
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道理——(原理)
一字不漏——(疏而不漏) 详细——(详尽)
认识反义词
流利——(结巴)   稀里糊涂——(明明白白)  
详细——(粗略) 摇头晃脑——(正襟危坐)
认真——(草率) 鸦雀无声——(人声鼎沸)
流利——(结巴) 一字不漏——(漏洞百出)
先生: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老师。
私塾:
指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戒尺:
旧时私塾先生惩罚学生使用的木板。
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尝试回答下面问题。
“流利”、在课文里是要说明什么的?
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面对先生的提问为什么要“鼓起勇气”?
面对先生请求时用了礼貌用语说明了什么?
读一读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
要求:
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如果有个别的字词不认识或者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课文解读
1.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从下面两句话可以看出: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结合课文,说一说“照例”“流利”“壮着胆子”等词语说明了什么?
这些词语描写说明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非常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想要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
1、对老师和同学们反应的描写,属于侧面描写。
作用是:为了突出了孙中山对待学习的认真、执著的态度。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以后,对先生和同学们的反应属于什么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非常认真,孙中山学习态度也很认真。
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孙中山还要壮着胆子问先生,说明孙中山求知的决心非常大,非常喜欢学习。
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的环境下,还敢于提问,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到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读一读,关于不懂就问的名言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汉]王充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孔子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
——[清]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普列汉诺夫
课后练习
一、把今天新认识的字词读给父母听听。
二、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角色朗读。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课文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而大胆向先生提出问题的故事。
结束啦,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