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导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
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大学之道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主要的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熹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熹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出自于《礼记》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地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理解标题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释题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小学
1.博学。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是儒学经典 开篇的第一句。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 、 、
合称为“四书”。
《大学》
《论语》
《孟子》
《中庸》
“大学之道”指的是: 、 、
、 的根本原则。
穷理
正心
修身
治人
理解标题
初步感知课文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划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与同桌思考探究。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知道
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定: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祥
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近: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大学之道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目标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步骤
近道
先后
本末
终始
明德
新民
至善
美好的德行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为什么先要明确目标呢?
第二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整齐有序
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修养
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端正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诚:使……真诚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
获得知识
使心意诚实
端正内心
修养自身
整治家庭
治理国家
使天下归于太平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方法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目的
八目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
止
定
静
安
虑
得
步骤
目标
大学之道
人生进修阶梯
内修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
小结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拓展探究
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要想读懂《大学》,首先得明白“大学”这两个字的深层含义才可明白“大学”的精髓所在。那么何谓大,何谓学呢? 就一个“大”字我就就有这么多理解,真可谓“大”,“大”字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超越相对大小之大,此“大”字是无边无量的大,圣人以此代表宇宙的本体。
其二,是效法大人,大人之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与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人由一阴一阳组成,阳 者先天之性,即精神,儒家称为大人,佛家称为法身,道家叫做真人;阴者后天之命,即肉体,儒家称小人,佛家称色身,道家叫假人,三教圣人说法不同,其理却是相同的。孟子曰:“勿以小害大,勿以贱养贵。”就是让我们在有生之年,不为己悲,不为物累,不为欲牵,效法大人,达到生命圆满的境界。
拓展延伸
其三,人得一为大,暗示世人寻找“明师”指点。子贡曾感叹地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人得一后,就可学性与天道。理未明,焉修道 肓修瞎炼,苦死无成,没有“明师”点悟,往往会步入歧途,很难见性开悟。
当年,神光为了得闻真传,断臂求法,有诗为凭:不知到底归何,是以神光拜达摩,立雪少林为何事,只求一指躲阎罗。” 道是路,理是法,千经万典证明它,翰墨文章满天下,没有一人知道道法,经集纲史人人读,只少一指路便差。可见“明师”的指点,胜过读千经万典,唯有寻求“明师”指点迷津,才能破迷开悟,才有机会成就生命的永恒。
拓展延伸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