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1.6 分数乘小数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 数学六年级上册1.6 分数乘小数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15 16: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时 分数乘小数
课题 分数乘小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5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小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灵活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2.掌握小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培养灵活计算的能力。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类推、迁移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培养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类推、迁移等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计算下面各题。你能说一说分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吗?(课件出示)学生自主完成习题,集体订正。课堂预设:学生说出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和简便算法。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乘小数。(板书:分数乘小数)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5。(1)课件出示例5(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松鼠欢欢的尾巴约有多长?同学们能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吗?你是怎样列式的?说一说你的想法。(3)动手列式,分组讨论。教师:请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并列出算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下你为什么这么列式。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的列式?(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1×。课堂小结:
教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5)计算探究教师:怎样计算2.1×呢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完成后组内交流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计算。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6)结果汇报教师:刚才看到同学们都解决了,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指名学生上台板书)课堂预设:学生1: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2.1×=2.1×0.75=1.575(dm)(板书)学生2: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2.1×=×=(dm)(板书)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分数和小数相乘,可把分数化成小数相乘(如果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也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相乘。(板书)(7)运用探究教师:松鼠乐乐的尾巴约有多长?(展示课件例5(2))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独立列式并计算,然后组内互相讨论、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和计算。学生思考并写一写,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8)结果汇报教师:同学们,谁来说说你的列式和计算方法?(指名学生上台板书)课堂预设:学生1: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计算。2.4×=2.4×0.75=1.8(dm)(板书)学生2: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计算。2.4×=×=(dm)(板书)学生3:直接约分,再计算。 0.62.4×=2.4×=1.8(dm)(板书) 1(9)分组讨论,方法总结。教师:根据这两个计算过程,你们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课堂预设:分数乘小数,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当分数乘小数可以约分时,先约分再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只能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课堂小结:教师:分数乘小数,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当分数乘小数可以约分时,先约分再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只能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板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8“做一做”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交流汇报。(2)课件讲解,让学生判断自己的解法是否正确,及时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练习二”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学生交流汇报。(2)课件讲解,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10页练习二1题、3题、4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引导学生利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先找出数量关系,再列式。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前提是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尽可能让学生多讨论,学生自己完善)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活动,丰富学生获得结论的过程。关注学生易错的地方,如不要漏掉小数点。
板书设计 分数乘小数分数乘小数,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当分数乘小数可以约分时,先约分再计算。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只能把小数化成分数来计算。
教后反思 本节课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熟悉的,要引导学生自主列式,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并且使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学生掌握简便算法,并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发现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经历知识探究、交流讨论、感悟提升的学习过程,能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