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
课题 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20页例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在绘图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学生自备)、量角器(学生自备)。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谁能说一说需要注意什么呢?指名学生进行回答。课堂预设:学生1:测量角度时要注意点对点、边对边,再量角度。学生2:在描述方向时,一般选择是夹角小的方位。(情况很多,不唯一)教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怎样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板书: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2。(1)课件出示例2。(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 教师:今天的研究内容仍与台风有关。台风的动态有了新变化。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B市、C市的位置。(3)小组合作,自行探索。教师: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B市、C市的位置需要哪些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组内交流下各自的想法,再尝试在图中画一画。(出示课件,为学生提供半成品的方位图)教师引导:画图时,先想想以谁为参照点?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旋转多少度?如何表示两点间的距离?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尝试动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4)结果汇报教师:大家完成的很好,现在谁来说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并且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以A市为参照点,先确定方向,再根据距离确定位置。学生1: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 学生2:C市在A市正北方向,距离A市300 km。教师:能不能先确定距离,再确定方向呢?引导同学们动手尝试,发现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更合理。教师:为什么B市和A市之间画2 cm的线段?为什么C市和A市之间画3 cm的线段?(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教材图规定了长度标准,图上1 cm表示100 km,所以200 ÷100=2(cm),300÷100=3(cm)。教师:谁能说一说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来说)课堂预设:先确定参照点,再确定相对于参照点的方向,然后确定与参照点的距离,最后确定位置,并标上名称。课堂小结:
教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的一般方法:(1)定点:确定参照点,建立方向标;(2)定方向:用量角器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点所在的方向;(3)定距离:用刻度尺确定物体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4)定位置:在平面图上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并标上名称。(板书)三、当堂训练课件出示教科书P20“做一做”题。(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展示。(2)出示课件,教师讲解,明确绘图步骤。(3)全班小结,集体订正。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23~24页练习五5题、6题、7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尽可能让学生多讨论,学生自己完善,加强操作指导)提示学生:生活中更习惯于选择小于45 的角度描述。平面图中角度未给出时用量角器测量。未给出长度标准时,需要先确定长度标准,再画图。
板书设计 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图上确定某个点的位置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具体位置的一般方法:(1)定点:确定参照点,建立方向标;(2)定方向:用量角器确定物体相对于参照点所在的方向;(3)定距离:用刻度尺确定物体与参照点之间的距离;(4)定位置:在平面图上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并标上名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教材给出了两类定位的情形,一类是非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一方面需要确定角度,另一方面需要确定距离;另一类是正东、正南、正北、正西的,只需要确定距离即可。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方式,自主探究并画图,发现画角度等还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操作指导。例题图中保留了例1中的轨迹,承上启下,为例3打下基础。教学中可以适当拓展,比如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对比,比较异同,看有什么联系。适度把握教学要求并给以一定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