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圆的周长(2)
课题 圆的周长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尝试、探究、分析、反思等过程,培养数学活动经验,在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学生自备)
教 学 过 程 备 注
一、回顾复习,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先来回想一下,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2×圆周率×半径,字母表示为C=πd或C=2πr。教师: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形状的?车轮的周长与自行车前进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课件出示自行车图片)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圆形。不知道。教师: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这个问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2)) 二、自主活动,探索新知 1.学习例题1。(1)课件出示例题1。(2)引导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和要求。教师:已知车轮半径,求出自行车轮子转1圈走的距离,然后求出小明骑自行车从家到学校,车轮一共转的圈数。(3)小组讨论,方法探究。教师: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走的距离与自行车的轮子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请大家先自己想一想,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学生分组探究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现在谁能说一说它们的关系?(让学生来说)课堂预设:求自行车轮转1圈能走多远,就是求这个轮子的周长。教师:我们上节课刚学过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你能选择合适的公式求出这辆自行车轮子的周长吗?教师引导:已知车轮半径,选择哪个公式更合适?课堂预设:选择“C=2πr”公式。教师让学生自己独立列算式解答。(4)结果汇报教师:现在谁能来说说自己的算式?(指名学生汇报)课堂预设:2×3.14×33=207.04(cm)≈2(m)课堂小结:
教师:已知半径或直径可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自行车轮子转1圈走的路程等于车轮的周长。(板书)(5)运用探究。教师:小明家离学校1 k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课件出示)教师引导:想想所求的轮子转的圈数和第一问求出的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走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教师:谁能说说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因为小明家离学校1 km,所以求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多少圈,就是求1 km里面大约有多少个自行车轮子的周长,即用1 km除以自行车轮子的周长。教师引导:1 km的单位与上一问求出的自行车轮子的周长的单位一致吗?写出你的规范步骤。课堂预设:单位不一致,先换算单位。1 km=1000 m1000÷2=500(圈)教师:不要忘记写答语。(指名学生回答)课堂预设:答:这辆自行车轮子转1圈,大约可以走2 m。骑车从家到学校,轮子大约转了500圈。课堂小结: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板书)三、当堂训练1.课件出示教科书P62“做一做”第2题。(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小组交流,指名学生汇报。(2)课件讲解,集体订正,全班小结。2.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四”第4题。(1)小组探究和讨论交流解题思路,教师巡视指导。(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指名学生汇报。(3)课件讲解,集体订正,全班小结。3.课件出示教科书P63“练习十四”第5题。(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交流。(2)指名学生汇报,提示复习植树问题。(3)课件讲解,集体订正,全班小结。4.课件出示教科书P64“练习十四”第10题。(1)学生独立观察图形,找出规律。(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指名学生汇报。(3)课件讲解,集体订正,全班小结。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研究了,解决圆的周长相关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五、布置作业课本第63页练习十四6题、7题、8题、9题、11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集中交流。应用“化曲为直”思想。(尽可能让学生多讨论交流,学生自己完善)也可以先求直径,再代入公式“C=πd”计算。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钟表问题很重要。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变化的眼光来读图。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2)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πd或C=2πr。(π≈3.14)已知半径或直径可直接代入公式计算圆的周长。自行车轮子转1圈走的路程等于车轮的周长。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与圆的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解法,在课堂上,主要以小组合作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正确、灵活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各种变式。课堂训练时,采用读一读、画一画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课后习题中渗透着新知识,如综合性较强的第5题、第10题等,需要教师花费实践引导学生探究,并适度讲解。对学生来说,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