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转载出版必究
六年级语文上册新课标情境化试题训练营(统编版)
7.开国大典
国庆前夕,校学生会宣传部举行《开国大典》观影活动,下面是欢欢拟写的观影宣传单。
字词句情境练
1.根据情境在观影单中填写合适的成语。
2.按顺序在表格中填写观影单中拼音表示的词语。
3.(课后作业)结合课文,用小标题概括出课文描述的四个场面。(填在括号里)
早上六点 下午三点 公告宣读完毕 阅兵式完
(群众入场) ( ) ( ) ( )
4.观影单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 的场面。可以用“ 、 ”等四字词语来形容这一场面。根据第3自然段内容填写思路图,并完成练习。
海军 空军
5.(要素·点面结合)有两位同学针对选段中描写的场面展开了交流,请你将对话补充完整。
6.(课后作业)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在旁边作批注。
语文要素综合练 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三、采访回来后欢欢想进一步了解那段充满血与泪的历史,她找到了下面这篇文章,请帮她解决阅读时遇到的问题。(课文同写法·点面结合)
(真题链接)挥手之间(节选)(20分)
①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a)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②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了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如今,主席穿上做客的衣服,要离我们远去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为民族,亲自去重庆谈判。
③(b)一霎时.人们心里,像海上波涛般起伏汹涌。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主席在汽车边站定,目光平视,慈祥地望着全体送行的人,目光扫过每一个人的脸,好像所有在场的人他都看到了。他嘴角露出一种亲切的、坚定的微笑,向人们点了点头。
④站在前面的中央的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他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⑤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⑥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停住脚步.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⑦(c)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d)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拼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蓦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⑧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地,一点一点地,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⑨飞机的发动机响了,螺旋桨转动起来。随着这声音,人们的心猛烈地跳动,人们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这架就要起飞的飞机,任凭螺旋桨卷起了盖地的尘沙,遮住了人们的眼睛。这架飞机该有多大的重量啊!它载负着解放区人民的心,载负着全中国人民的希望,载负着我们国家的命运!
⑩飞机转了弯,奔上跑道.升到空中.然后向南飞去。人们还是仰着头,目光越过宝塔山上的塔顶,望着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肯离去。
(作者:方纪,选文有删改)
[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本文写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机场与前来送别的军民挥手告别的场景。
1.选文写了毛主席登机前的哪几个场面 其中重点描写的场面是 。(4分)
迎接主席→ →准备登机 →
2.文章第③、④段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机场道别”的场面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分)(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3.品读画“ ”的句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2分)
A.a、b.c、d四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写人们在机场送别毛主席的情景
B.a、c两句的“涌”字充满动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机场送别毛主席的人之多。
C.b.c两句主要通过描写人们的心情,表现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依恋之情。
D.d句主要通过描写人们的动作,生动表达了人们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热爱之情。
4.文章哪一段描写了毛主席在飞机舱口向大家挥手告别的场景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分)
5.选文中有两处描写人群的句子很典型。请结合加点字词,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句话表达的情感。(6分)
A: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
B: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
6.有人认为选文题目中的“挥手”主要是指“送别人群为毛主席送行时的挥手”,也有人认为选文题目中的“挥手”主要是指“毛主席向送别人群告别时的挥手”,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发表你的见解。(2分)
参考答案
积累拓展
1.zhān qíng zhǎn lóng bīn niè
2.预定 雄伟 肃静 完毕 检阅 坦克 一致 距离 高潮 次序 排山倒海
3.①DB ②B ③C
一、
1.人山人海 锣鼓喧天 眉飞色舞 欢呼雀跃
2.语调 宣告 旗帜 射 政府 外宾 就位 汇集 隆重 阅兵 爆发 制服
3. (典礼开始) (阅兵式开始) (群众游行)
4. 阅兵式 的场面。可以用“整齐划一、热血沸腾
步兵 炮兵 战车 骑兵
齐步行进 一字形前进 整整齐齐 动作一致
5.点面结合 各兵种方阵 受阅部队总体的描写 庄严、隆重
各个方阵的风采 庄严、隆重 自豪、激动
6.第一句中,从”八盖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凤招展”等描写可以感受到,会场的环境布置也能衬托出现场庄严隆重的气氛。
第二句中.把人群比作海洋,把翻动的红旗比作波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参加典礼的人数之多,展现了一幅万民欢腾的热闹场面,从群众入场时广场气氛的描写中体会到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
第三句中, 写阅兵式上观众鼓掌、欢呼的情景。” 嗓子都喊哑了””手掌都拍麻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群众热情、激动的心情。
交流示例: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批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并强调了“宣告"的“庄严”和“声音”的“雄伟”,突出了全中国的震动,以及全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感到激动的心情。
二、
1.(4分)握手道别 挥手告别 目送主席 挥手告别 (每空1分)
2.文章第③、④段先用“千百双眼睛.热切地投向主席身边”这种“面”的描写表现人们送别主席时的情景;又通过主席与大家一- .握手道别及向大家挥手的情景这种“点"的描写表现主席与群众的亲密关系。这样点面结合的描写,层次感及画面感强,既让我们感受到人们对主席的爱戴,又让我们感受到主席对人们的深厚感情。
3.C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这四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人们送别毛主席的情景。其中a句写了看到毛主席的车子驶来时,人们激动的情景;b句写了人们看到毛主席时内心的激动;e句写了人群向飞机涌过去的情景;d句写了人们拼命地一齐向毛主席挥手的情景。因此,b句描写的是人们的心情,c句描写的是人们的动作。所以C项分析错误,本题答案选C。
4.文章第⑧段描写了毛主席在飞机舱口向大家挥手告别的场景。我从中体会到毛主席与人民血肉相依的关系,体会到毛主席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
5.(6分)这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可知选文将人民群众向主席涌去的行动比作风卷过水面,体现出群众想要见到主席的迫切心情,反映出人民对主席的爱戴;从“像疾风卷过水面”可以看出由“风”到“疾风”的变动,“疾"字写出风的急速和猛烈,体现出主席临走前,人民心中愈发不舍,愈发担忧,从而突出人民对主席热烈而深厚的情谊。(答出修辞2分,分析修辞2分,分析情感2分)
6.(2分)示例:我认为“挥手”既指人们送别毛主席,也指毛主席向人们告别。在彼此的挥手中,彰显了毛主席与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人民对祖国和平的渴望和对毛主席的不舍之情,也突显了毛主席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