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英法美日等发动武装干涉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
断发动叛乱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918年,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阐 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
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
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剖 析战时共产主义的施行,是因为当时,国内外敌人勾结起
来进攻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迫使苏
维埃政权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农: 余粮收集制 工:(大中小)企业国有化商: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 物配给制措施?评价?积极消极评价
(1)有利于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2)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1921年,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
4年世界大战和
3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有些地区农民和水兵爆动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
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农: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重要厂矿国有国营,中小企 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商:初为产品交换,后允许自由贸易。作用?恢复生产巩固政权作用新经济政策2.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1.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比较实行余粮收集制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粮食税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中小型企业国有化除大型企业仍为国家管理外,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须品和食品。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尝试
(二)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最初入盟的是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沙俄
(1547年—1917年)苏俄
(1917年—1922年)苏联
(1922年—1991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影响:在艰苦的战争时期,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
但人民群众不满,造成生产力破坏,社会不稳定3、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推行新经济政策,恢复发展苏联经济。1870-1924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
1、社会主义工业化
①特点:
②过程:
③成果:执行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2、农业集体化
①背景:
②目的:
③措施:
④完成:工业化进展迅速
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确立
①背景:
②确立:
③意义: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
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①积极作用:
②消极作用:①适应了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
②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评价:P10:①、②、③(严重弊端)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答:(1)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2)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答:(3)要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走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1917-1921)战时“共产主义”苏维埃国家发展道路(1921-1924)苏维埃国家建设道路(1924-1936)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 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如何理解 “列宁的思路”和“后来苏联的模式”? 1.最初加入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A、俄罗斯联邦 B、外高加索联邦
C、乌克兰 D、爱沙尼亚
D2.1928年后,苏联为实现工业化重点发展的是
A.农业 B.重工业
C.轻工业 D.商业 B巩固练习3.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
A.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B.1922年苏联成立
C.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D.1937年农业集体化
4.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是在A.十月革命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苏联成立后 D.两个五年计划后CD5.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通过???
B.农业集体化方针的通过C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D.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6.关于苏联农业集体化方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取消
B.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C.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D.与苏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CD7、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 物质短缺问题B8、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9、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
A.废除粮食税,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C10、右边是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l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法令》的颁布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
D.农业集体化的推行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标志: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1936.通过新宪法2、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3、个人崇拜泛滥4、大清洗运动 (1935~1938)(特征、弊端)小结思考 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十月革命后至30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演变A、苏维埃政权成立后----B、苏维埃政权巩固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经济政策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体制有什么特征?为什么形成?经济特征政治特征外因 内因怎样评价它?积极消极 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这种制度有它严重的缺点和弊端,后来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2)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 它的特点是什么?请回答(1)新经济政策是哪一年实施的?为什么说它比较好?(3)中国应从苏联模式中吸取哪些教训?答:(1)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2)斯大林模式 。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答:(3)要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走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的秘密报告中指出,被称为“胜 利者的大会”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1937年举行)选出的139名中央委 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83名被逮捕和枪毙,出席这次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 名被逮捕,其中许多人随后被杀掉。30年代末,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斯 大林对军队干部的清洗更是惊人。据苏联方面统计的数字:5个元帅中3个被杀,5 个一级集团军司令员中3个被杀,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员全部被杀,57个军长中50 个被杀,186个师长中154个被杀,16个一级和二级集团军政治委员全部被杀,28个 军政委中25个被杀,64个师政委中58个被杀,456个上校中401个被杀 苏联成立 时间:1922年12月
基础:自愿平等。
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1924.列宁逝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