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五石之瓠》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2《五石之瓠》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5 17:2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导入
有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那么,庄子睁着什么样的冷眼,又具备何等样的熟肠?他为什么是非不管,却又感慨万端?是什么牵挂他的热肠。使他到底不能忘情?又是什么被他冷眼看穿,于是他掉头不顾?
人们把庄子称为“神人”,他看破功名,不屑死亡,一生贫困,却始终乐在其中。他的作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使人拍案叫绝。那么他的人生态度是怎样形成的?在他快乐逍遥的表面下,是否隐藏着另一面的事实真相?
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走近庄子。
五石之瓠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庄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学习庄子善于用设喻的方法,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说理的艺术手法。
了解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了解庄子思想
●庄子的无神论和天道观。
在人类的婴儿期,人们认为,天也就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神创造的,天就是上帝或者说是帝。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否定了这种理论。老子说天是道的产物。庄子认为,道是无处不在的,但道又是没有具体形态和意志的,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
●庄子的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
老子的思想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而庄子也继承了这一点。庄子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庄子的认识论。
所谓认识论简单来说有两种,一是认为这个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第二种是认为这个世界不能被认识。庄子认为,人类拥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是人永远也无法认清全部的世界,所以费心费力地去学习,是毫无意义的。
●庄子的人生观。
人生观其实是由命运观决定的。你有什么样的命运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庄子的命运观,有一句话可以概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庄子的齐物论。
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追逐那些荣华富贵了,既然如此,我们所谓的失败,所谓的挫折,那也只是过眼烟云了。
了解《庄子》和《逍遥游》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意疏通
惠子谓①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②。以(之)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③。剖之以为④瓢,则瓠huò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①谓:对……说。
②树:名作动,种植。成:成长,长大。实:名作动,结果实(葫芦)。
③坚:形作名,坚固的程度。
④以为:把……当作。
文意疏通
①固:副词,实在,确实。
②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③龟手:龟,同“皲”,皮肤冻裂。
④洴澼:在水中漂洗。 絖:同“纩”,丝棉絮。
⑤事:营生。
⑥请:请允许我。
庄子曰:“夫子固①拙于用大②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手之药者③,世世以洴píng澼pì絖kuàng④为事⑤。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⑧技百金,请⑥与之。’
文意疏通
①说:同“悦”,取悦。
②难:发难,即发兵侵略,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③将:率领军队。
④水:名作状,在水上。
⑤裂地:划分出土地。
⑥一:同样的。
客得之,以(之)说①吴王。越有难nàn②,吴王使之将③,冬,与越人水④战,大败越人,裂地⑤而封之。能不龟手一⑥也,或以(之)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文意疏通
①虑:用绳结缀。
②大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③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心被蓬草塞闭,比喻见识浅陋,不通达的见识。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①以为大樽②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③之心也夫!
1、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
两个
惠子:大瓠无用
庄子:不龟手之药
课文分析
2、思考:两个故事中,面对“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大家各有什么处置方式?
宋人→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鬻技百金
惠子→
“五石之瓠”盛水、做瓢都失败了,最后只能把葫芦打破
五石之瓠
客→
庄子→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不龟手之药
以说吴王
获裂地之赏
3、思考:惠子和宋人有什么相同点?
眼光狭窄,思维固化,只见世俗小利,不见事物背后的“大用”。
4、思考:庄子和客有什么相同点?
眼界宽广,思维活跃,能跳出事物固有之用的窠臼而看到事物背后的“大用”,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
5、思考:庄子和客有什么根本区别?
根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不同:
客:本质处于功利的心机
庄子:将五石之瓠用于“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完全脱离功利心机,隐含着精神的大自由。
6、本文所说的故事给人怎样的启发?
① 人才,人知之,方可用之。
② 人才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③ 处理问题,善于变换角度和思路。
④ 要提高自己的境界,才能通透地处理问题。
⑤ 价值的尺度是多元的
7.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 的事例,有什么深意?
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实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探究】1、庄子为什么要讲《五石之瓠》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惠子为什么会认为这个葫芦大而无用?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庄子《逍遥游》
肩吾向连叔求教:"我从接舆那里听到谈话,大话连篇没有边际,一说下去就回不到原来的话题上。我十分惊恐他的言谈,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边际……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一点也不可信。
肩吾认为接舆的话大而无当。惠子谈论大葫芦大而无用,弦外之音是批评讥讽庄子的思想缺乏实用价值,也是大而无用的。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引向秀注“蓬者短不畅,曲士之谓。”
(“曲士”就是指见识狭隘的人)
庄子认为惠子认识狭隘,偏执于一己之见,只能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大葫芦的价值。庄子强调的是事物的价值在某一个角度显示不出来,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对待五石之瓠,做到“顺随物性,因物而用”,从而获得精神逍遥的自由。庄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江湖”的做法超越了大葫芦的功利价值,悠然潇洒体现了自由、自适的精神追求。
2、庄子是怎么回应惠子的讥讽?
点拨: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思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
3.对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4、如何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
庄子认为“无用”是大用,因为大树虽然对社会无用,但是“不天斤斧,物无害者”,这种“无用”对自己“保身“全生”“养亲”“尽年”是大用。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chū,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通 “陌”)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死,指被砍伐)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逍遥游》
5.请简要分析惠子和庄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庄子: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
惠子: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
艺术手法
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
文章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是靠人物的对话来完成的,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辩白了彼此的观点,惠子用的是关于大葫芦大而无用的例子来影射庄子的学说大而不实用;而庄子用宋人擅长制造使手不皲裂的药方却卖掉药方,而买药方的人却用这个药方获得了好处,来证明是所用之异的原因,并且指出惠子的想法就是不知道通达的原因。
②运用浅近的寓言,文姿多彩。
文章想象丰富大胆,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观点。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作者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使作品成为中国古代寓言体论说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③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边思边读。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我世世为洴澼絖
通假释义
(“龟”同“皲”,皮肤冻裂)
(“絖”同“纩”,丝绵絮)
为之于未有
我世世为洴澼絖
君王为人不忍
使子婴为相
窃为大王不取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何辞为
一词多义
(动词,做)
(代词,从事)
(动词,对待)
(动词,担任)
(动词,认为)
(介词,表被动)
(语气助词)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吴王使之将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名词的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将领)
(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实,填塞)
其坚不能自举也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大的东西)
掊: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拙: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说:以说吴王
使:吴王使之将
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动词,击破)
(动词,不善于)
(动词,游说、劝说)
(动词,派遣)
则所用之异也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剖之以为瓢
(判断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省略句)
文言句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