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5 16:5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出土“中华第一长文觚”(读作gu,是古代用来书写的木简),该觚文不见于传世记载,是一篇全新的策问类文献。全文约700字,字体为典型秦隶,载有谋士游说秦王“寝兵立义”之辞,“纵横”色彩浓郁,体例文风与《战国策》《战国纵横家书》近似。该觚的出土(  )
A. 是秦统一文字的实物见证 B. 可印证《战国策》内容的真实性
C. 是研究秦朝的第一手资料 D. 可作为研究秦隶的重要实物资料
2. 在建政过程中,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之君,周王室也就成为西周国家中央政权。相对于周天子而言,诸侯为小宗而宗于天子,因此,诸侯国便成为臣属于周王室的第二级政权。据此可知,西周统治
A. 凸显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 B. 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
C. 体现了政治与宗法的统一 D. 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
3. 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说道:“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该现象折射出东汉以后(  )
A. 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B. 地方大族逐步兴起 C. 选官制度发生改变 D. 民族交融趋势凸显
4.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661-721年)在《史通》中对司马迁既给予了高度评价,也进行了广泛批评。他指出纪传体“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批评了司马迁的许多天命思想,并提出“夫论成败者……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由此可知,刘知几的历史观(  )
A. 主张史事应该分类记述 B. 强调事件间的横向联系
C. 是大唐盛世的时代见证 D. 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理念
5. 咸丰县唐崖土司城遗址于2015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唐崖土司始建于元朝,明朝天启年间,在协助朝廷平叛中取得胜利,获赐牌楼一座,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八字(如图),雍正十二年(1734年),唐崖土司和散毛土司、龙潭土司等一起前往省城总督衙门呈请改土归流,最终被调至汉阳、孝感等地安插给予千把总直职。唐崖土司近四百年的历史变迁折射出(  )
A. 政府对地方首领有所倚重 B. 自请改土归流实为无奈之举
C. 少数民族拥有较大自治权 D. 政府适时调整地方治理手段
6. 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无为”乃是“非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也”,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
A. 肯定体用之道中“中学”的价值 B. 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 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忧患意识 D. 根植传统探求救亡的经世之道
7. 中共中央曾就农民问题作出决定,强调党有结合小农佃户及雇工以反抗宰制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打倒军阀及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绅,以保护农民之利益而促进国民革命运动之必要。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 尚处于探索革命的初期阶段 B. 积极配合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
C. 致力于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D. 大力发动农民以取得内战胜利
8.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了左联等文化组织,并创造出一些代表性文艺作品(如表)。此举旨在(  )
作品 主要内容
小说《子夜》 实业家吴荪甫在美资支持的赵伯韬挤压下最终破产
影片《渔光曲》 渔民徐福被渔霸何仁斋逼死后,徐家子弟生活艰难
影片《风云儿女》 诗人辛白华因挚友牺牲而走上抗战道路
A. 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B. 创建民族统一战线 C. 推动革命政治斗争 D. 转变革命斗争策略
9. 在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历程中,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新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所在地,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该工程的建设(  )
A. 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的先进技术而建
B. 推动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C. 是贯彻执行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表现
D. 是基于复杂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
10. 美国学者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认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一是务实性,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解决问题;二是渐进性,中国改革是速度和渐进的混合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这可用于解释当代中国(  )
A. 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的原因 B. 调整发展模式的紧迫性
C. 制定对外开放政策的谨慎 D.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1. 公元前1000年的一份纸草文献上书写:男奴隶西姆,从善良的织布匠哈甫家逃走了……西姆身高5英尺2英寸,红脸,茶色眼珠……如果谁能把他带回哈甫的店铺来,赏一个金币。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哈甫总是应诸君的要求织出最好的布匹来。对此最为合理的推断是
A. 古埃及具有商业契约精神 B. 古巴比伦黄金流通范围广
C. 古希腊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D. 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崩溃
12.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据此可知( )
A. 工商业的发展影响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B. 由封君封臣制向议会制共和转变
C. 王权与教权的矛盾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D. 打破教会思想束缚引发宗教改革
13. 如图是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地理分布图。由图可知(  )
A. 英国制造业产出占比持续增长 B. 东西方世界制造业主体地位易位
C. 美国独立战争后经济快速发展 D. 工业革命推动欧美国家殖民扩张
14. 两年半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增长,人们在高唱资本主义“繁荣”的胜利时,“普遍”叫嚣苏维埃国家“必定灭亡”“必定崩溃”。而现在,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大量工人失业……当此之时,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部分资本主义国家(  )
A. 逐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降低关税以解决产品相对过剩问题
C. 开始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模式 D. 联合起来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发展
15. 如图为关于“新柏林墙”的一幅漫画。1990年,德国的柏林墙被推倒,但是人们发现,另一种隔阂正在南北国家之间形成。“新柏林墙”的形成反映了(  )
A. 国际经济旧秩序亟待改变 B. 全球化趋势难以阻挡
C. 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 D.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青莲岗文化与分布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基本形成各自独立的空间分布局面。西周时期,两次大规模分封诸侯,淮水上游出现诸侯国,但淮河中下游土著与部分东夷结合,组成被称为“淮夷”的文化人群,成为独立于西周之外的重要势力。春秋时期,中原政权在向南发展中逐渐将控制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淮河。至魏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区的开发越过淮河流域,直接立足于南方亚热带的地理环境中。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转向长江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的边缘性地位最终形成,要么河淮相连,要么江淮并属,这里不仅没有成为任何一类政权都城所在,甚至连行政区划也不再保持流域的完整。
材料二 淮河下游地处平原,几乎没有可以依凭的天然屏障,在政治与军事上自然造成“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的局面。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的必争之地由长江流域变为淮河流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淮河流域历史地位的变化。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并分析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必争之地”的原因。
17. [农事研究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一农史研究作为一种学科化的努力始于 20世纪初期。1902年,第一种农业史的专门刊物《历史农业论文》在德国出版。1904年,第一个农业史学会“农业历史与文献学会”在德国宣告成立。1953年,农业历史与社会学学会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农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美国,《边疆在美国历史中的意义》被认为是对“美国历史的农业阐释”,开创了风行美国数十年、影响广泛的“边疆学派”。1919年,美国成立农业历史学会。1927年,创办了《农业历史》杂志。1970年,又建立了历史农场与农业博物馆协会。
受社会转型和国际学术的影响,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于民国初期肇始。1920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农业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筹建金陵大学农业图书研究部,着手系统搜集和整理中国古代农业文献,此后,这一工作以农史研究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和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等形式传承延续至今。
材料二“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因农史文献梳理工作基本完成,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重心开始从农史文献梳理转向全方位的农业历史研究,在作物学史、因艺史、植物保护史、畜牧兽医史、农业经济史、水利史及农业考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其中,由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主持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齐民要术校释》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农史事业的另一重要突破是农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农业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专业进入国家学科体系,并先后获得农学硕士、农学博士授权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培养了中国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和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后,培育了数百位农业史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目前国内主要农史研究机构学术领军人物大多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为中国农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思明主编《农史研究一百年》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业的农史研究在20世纪初期出现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史研究的阶段特征和未来发展走向。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是文明的标志。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大小贵族达成封君封臣契约。随着西欧工商业的复兴和繁荣,10-11世纪起欧洲城市兴起,如伦敦、巴黎、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通过金钱赎买等形式赢得自治权。自治城市大多设有自治员、市长和城市法庭,有的城市还采用分权制衡原则建立起有一定民主色彩的共和宪政政体,并拥有相应的法治文化。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成为西欧许多庄园的地租形式,地主制代替领主制,农奴制逐渐消失。14世纪,德意志北部城市的商人组织长期垄断着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西欧出现以教士为领导、由世俗文化教育为主体、以学者为骨干的高等教育机构,出现近代高等教育体系雏形。罗马法开始复兴,一些政治学家、思想家大力呼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西欧城市成为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欧洲封建社会发展到顶点。
——摘编自陈小律《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
材料二: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
——整理自【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了哪些近现代文明因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大陆地方自治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关于自由的三个阶段的模式:“对东方世界来说,一个人是自由的;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是自由的;对近代世界来说,人人都是自由的。”
——摘自(英)柯林伍德著《历史的观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材料的整体观点或部分观点进行评析,态度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觚文字体为典型秦隶,所以它可作为研究秦隶书的重要实物资料,由此可知D项正确;
材料中的觚文字体为秦隶书,而秦朝统一的文字为小篆,所以排除A;
B选项在材料中没有办法体现,所以排除B;
材料中所提到的文献属于策问类文献,记载了谋士于秦王之间的事件,多属于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无法研究秦朝的历史,所以排除C。
故选:D。
该题考查的是史料的重要作用,本题的重点在分析理解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更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C
【解析】A.西周并未建立权力的高度集中,无法得出凸显了周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
B.“保证了贵族的政治垄断”此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未体现贵族对政治的垄断,故B项错误;
C.根据材料信息“在建政过程中,周天子作为天下之大宗,理所当然地成为天下之君,周王室也就成为西周国家中央政权。相对于周天子而言,诸侯为小宗而宗于天子,因此,诸侯国便成为臣属于周王室的第二级政权。”可见西周用分封制和宗法制来巩固政治秩序,体现了政治与宗法的统一,故C项正确;
D.材料未涉及增强华夏认同的内容,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西周的分封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的势力在地方,士族重视对子弟进行文化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保存、继承和发展,导致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故B正确;
材料提及学术文化中心不在中央而在地方,这种情况与中央与地方形势变化有关,而非由于南方和北方的形势变化,故排除A;
选官制度变化主要影响政治,不能解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的原因,故排除C;
民族交融主要影响民族关系,不能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解释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重心分散到地方的原因,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演变情况,依据材料“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夫论成败者......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可知,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对史学著作中流行的宿命论观点进行了批判,强调人事在历史上的作用,指出:夫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D项正确;
根据材料“编次同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可知,刘知几反对史事分类记述,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描述横向联系的信息,排除B项;
刘知几强调人的作用,无法体现大唐盛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依据材料“夫论成败者……必推命而言,则其理悖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历史与历史学,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唐崖土司始建于元朝,明朝天启年间,在协助朝廷平叛中取得胜利,获赐牌楼一座,雍正十二年(1734年),唐崖土司和散毛土司、龙潭土司等一起前往省城总督衙门呈请改土归流,最终被调至汉阳、孝感等地安插.给予千把总直职。”可知,元朝设唐崖土司,明朝获赐牌楼一座。而到清朝改土归流,唐崖土司的变化,体现了不同朝代对地方的治理手段不同,D项正确;
政府对地方首领有所倚重是在元明时期,概括材料不全面,排除A项;
清朝改土归流是疆域治理与奠定的有效手段,而非无奈之举,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描述少数民族的权力信息,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雍正十二年(1734年),唐崖土司和散毛土司、龙潭土司等一起前往省城总督衙门呈请改土归流,最终被调至汉阳、孝感等地安插给予千把总直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及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魏源作为开明士大夫的代表,积极寻求挽救国家危亡的方法,材料中,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深入解读,目的是激发国人忧患意识,让人们摒弃空谈,讲究真实学问,以改变社会状况,体现出经世致用的思想,D项正确;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
B项不是道家思想的特点,排除B项;
“革新政治”不符合史实,维新运动时期提出变革政治制度的主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需要考生掌握魏源的地位及思想主张。
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A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国民革命时期,中共对农民问题作出决定,强调反抗宰制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打倒军阀及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绅,这是国民革命时期,我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仍有不完善的地方,说明处于初期阶段,A项正确;
材料突出的是中共对革命的探索,以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并未提及配合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排除B项;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国民革命时期,并不是内战时期,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强调党有结合小农佃户及雇工以反抗宰制中国的帝国主义者,打倒军阀及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绅”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8.【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左联等文化组织,作品内容反映了美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挤压、阶级压迫重、知识分子进行抗战等信息,目的是推动反外国侵略和本国阶级压迫的斗争,C项正确;
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目的是进行革命政治斗争,而不是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排除A项;
据所学知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7年正式形成,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排除B项;
材料涉及到的是斗争目标,反侵略反阶级压迫,未涉及革命斗争策略,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新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所在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的工程项目,其背景是受到当时复杂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所做出的决策,D项正确;
一五计划在过渡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三线建设推动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并改善我国工业布局,而非816地下核工程的建设,排除B项;
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是在1995年提出,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依据材料“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新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所在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0.【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学者约瑟夫 斯蒂格利茨认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有两大特性:务实性和渐进性,具体来讲,当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符合实际,而且会随着实际情况做出调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较好,A项正确;
材料中虽然有“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这句话,但是不能就此认定当代中国调整发展模式的紧迫性,排除B项;
对外开放政策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制定,排除C项;
材料只是强调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务实和渐进两大特性,没有与资本主义制度做比较,无法得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认识,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如果谁能把他带回哈甫的店铺来,赏一个金币”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古埃及具有商业契约的精神,A正确;
B.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C.材料不涉及古希腊文明,排除;
D.材料与罗马帝国不相符,排除。
故选:A。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解题关键信息是“如果谁能把他带回哈甫的店铺来,赏一个金币”。
本题侧重于考查古埃及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2.【答案】A
【解析】材料“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发布训令,未经教皇同意禁止任何国家的教士向君主纳税,1301年,法国国王腓力首次召开法兰西三级会议,寻求民众的支持,宣称卜尼法斯是一名应该从教廷中开除的异教徒和罪犯”体现了法国国王反抗和抵制教皇,体现了王权势力的强化,结合材料时间可知,工商业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而市民阶层和王权有着共同的利益即打击天主教的盘剥,A正确;
当时法国没有建立议会制共和,排除B项;
材料仅仅体现了王权和教权的关系,不能体现民族意识觉醒,排除C;
宗教改革的时间是16世纪,排除D。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地理分布图”可知,从1750年到1900年,英国的制造业产出逐年增加,而中国却逐年减少,说明此时东西方世界制造业主体地位逐渐易位,B项正确;
从1880年至1900年,英国制造业分布减小,而非持续增长,排除A项;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于1775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材料中美国的占比几乎很少,无法体现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排除C项;
材料中是制造业的占比,而非工业革命的推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同一时期苏联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了克服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进行积极的干预和调节,C项正确;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A项;
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排除B项;
经济危机发生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苏联采取敌视、封锁、孤立政策,经济危机发生后,各国自顾不暇,对社会主义苏联的遏制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对抗,目的是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发展,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依据材料“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大量工人失业……当此之时,社会主义苏联不仅没有出现预言的‘必定崩溃’,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北国家之间形成了“新柏林墙”,结合所学,当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即南北差距日益严重,这与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反映国际经济旧秩序亟待改变,A项正确;
材料反映南北差距,属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非体现全球化趋势难以阻挡,排除B项;
世界经济多极化目前只是趋势,尚未成为现实,排除C项;
材料反映南北差距,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6.【答案】【小题1】变化:史前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格局,淮河流域文化具有独立性。西周时期,由于实施分封制,西周政权开始向淮河上游发展,但淮河流域下游依然保持独立性。春秋至魏晋,由于黄河流域政权发展和南方经济开发,淮河流域逐渐失去独立性。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淮河流域边缘性地位形成。
【小题2】举例:南朝后期,陈退守长江,最终无法抵御隋朝进攻而灭亡;南宋时期,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形成百年对峙局面。(可以从正反两面举例,举一例即可)
原因:地理环境上无险可守;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1.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中国古代淮河流域历史地位的变化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第二问结合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南北军事交锋“必争之地”的原因分析。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史综合,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科学研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美国、德国等国家率先进行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农史研究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社会转型的依据和经验;近代学术刊物和学会组织的推动。
【小题2】阶段特征:从初创到20世纪末,主要特征是农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20世纪末到现在,主要研究集中于农业历史研究和人才培养。
发展走向:未来的农史研究应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如乡村生态农业研究,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城乡一体化互动研究,中西农业发展比较研究;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和中外农史研究演变情况,第一问:依据材料“农史研究作为一种学科化的努力始于20世纪初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二问:根据材料“‘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因农史文献梳理工作基本完成,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研究重心开始从农史文献梳理转向全方位的农业历史研究,在作物学史、因艺史、植物保护史、畜牧兽医史.农业经济史、水利史及农业考古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工业革命和中外农史研究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
18.【答案】【小题1】蕴含因素:
经济:城市工商业发展,货币地租和地主制经济流行,瓦解封建庄园经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政治:封君封臣体制,多元政治力量并存客观上有助于王权扩张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自治城市宪政管理的初步尝试,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的奠定基础。文化:城市文化出现,城市大学兴起,推动世俗教育的发展,打破教会的文教垄断。
【小题2】背景:中古欧洲城市有自治传统的影响;受到社会契约、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推动;英国的管理相对宽松提供了社会环境。
影响:积极:影响了美国初期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美国的民主制度和社会秩序。
【解析】(1)本题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蕴含的近现代文明因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本题考查了北美大陆地方自治形成的背景和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以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和北美大陆地方自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可以结合材料整体上把握黑格尔的话,也可以就黑格尔其中观点的一部分展开论述。比如,我们可以就黑格尔观点的一部分展开论述,不如就黑格尔的“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士自由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显然涉及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古代雅典虽然以民主而著称,但是古希腊并非是全体人的民主,充其量是全体雅典公民的民主,就此展开相关论述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观点: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是自由的。
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希腊地区逐渐形成了城邦独立自治的国家形态,其中最大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各城邦也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政体类型,其中以雅典的民主政治对后世影响较大,但是雅典民主政治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因为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享有民主权力,而成年男性公民只是雅典居民的一小部分,因此,黑格尔所说的“有些人是自由的”应该指的就是雅典民主政治下的成年男性公民。而关于罗马,黑格尔重点强调的应该是它的法律文明,从共和时代到帝国时代,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古罗马形成了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公正平等、注重程序等思想,但是古罗马依然是一个奴隶制社会,只有自由民才能享有这样的权利。因此,黑格尔认为希腊罗马世界,有些人是自由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文主义演变的相关知识,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人文主义演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难度适中。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