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期中复习(一)古诗文
教学目标 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2、掌握要求鉴赏的诗歌。 3、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
授课内容概要
※观沧海(一)原文与注释观沧海【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0),字孟德,沛国谯(qia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二)作者介绍【作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内容理解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接着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静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充满了不息的生命活力。接着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虚景。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为历代读者所激赏。《观沧海》重点句子分析: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主题】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四)练习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郡人,_______________(年代)的政治家、_________、________。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2.《观沧海》全诗以“______”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3.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歌赏析(6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诗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原文与注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王昌龄(?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今湖南省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二)作者介绍【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三)内容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遭遇贬官的好友王昌龄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过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表现了李白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景,对友人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四)练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 ”。(2分)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次北固山下(一)原文与注释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③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④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⑤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二)作者介绍【作者】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洛阳)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三)内容理解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对偶发端,“客路”指作者前行的路。“青山”点明题中的“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两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历来脍炙人口。残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与“人”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此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四)练习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_________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的哪些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对偶句。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题目中次的含义是____________(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了诗人出行的方式以及途径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天净沙·秋思(一)原文与注释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释】①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昏:傍晚。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二)作者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年-1321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三)内容理解这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曾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最佳者。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语提及“思”的内容,仅用28字就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天涯飘零的“游子思归图”。被赞誉为“秋思之祖”的成功之作。“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首句就展现出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小桥流水人家”,画面转为明净: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激起游子向往的情感,但向往之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这便是以乐景反衬悲情的笔法。“古道西风瘦马”,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匠心独运,却仿佛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难怪被称为“秋思之祖”啊!【主题】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四)练习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这首曲作者是 朝的 (姓名)。(2分) 2.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 A.“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3.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2分) A. “枯”“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凄苦。 B. “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C. 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D. 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五)对比阅读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4分)(1)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选项错误的是( )。(3分)A.《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它的颔联蕴含了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B.“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C.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壮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称为“元曲四大家”。D.上面两篇作品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世说新语》二则(一)原文与注释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雪 骤,公欣然曰: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 差可拟。”像什么 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不如,不及 乘风。因,趁、乘 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陈太丘与友期行行即陈寔(shí)(104年-186年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陈太丘与友 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 去后乃至。约定同行。期,约定 正午时分 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才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即陈纪(129年-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fǒu),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拉,牵扯 回头看(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任荆州刺史。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文学家,政治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之人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陈太丘与友期》也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此外,《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名士有管宁、邴原、王子猷、谢安、阮籍等。(三)内容分析与赏析《咏雪》主题归纳: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1.《咏雪》赏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2.《陈太丘与友期》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精炼。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四)知识总结1.《咏雪》知识点(1)古今异义词①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②因 古义:凭借;今义:因为。(2)特殊句式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所似”,应作“所似何”理解,就是像什么。)2.《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1)通假字①不(fǒu) 通“否”(2)古今异义词①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②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③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五)练习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2分)A.内集:在家里聚集在一起 B.未若:不像C.期行:相约同行。 D.儿女:儿子和女儿2.下列对《咏雪》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俄而雪骤”是咏雪的直接原因。B.谢太傅对兄子的答案更为满意。C.“未若柳絮因风起”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D.“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3.下面是对《陈太丘与友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4.把下面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论语》十二章(一)课文与注释《论语》十二章选自《论(lú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1.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生气,恼怒 ⑤有才德的人 ⑥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2.曾子曰:“吾 日 三省 吾 身: 为人谋 而不 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传 不习乎?”孔子的弟子。 我 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3.子曰:吾十 有 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 六十而 耳顺,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通常认为是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顺从意愿 越过法度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6.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能忍受 7.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 好 之 者 不 如 乐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代词,“……的人”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 8.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 如浮云。”吃粗粮,喝冷水 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指胳膊 介词,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10.子在川上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舍昼夜。”河边。川,河流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11.子曰:“三军 可 夺 帅也, 匹夫 不 可 夺 志 也。”指军队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2.子夏曰:“博 学 而 笃志, 切 问 而 近 思,仁在 其 中 矣。”志向坚定 恳切 仁德(二)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十二章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三)内容分析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四)知识总结1.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4.一词多义(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五)练习(12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每小题1分,共4分)①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__________③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中许多语句后来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请从上面的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课后作业 一、《观沧海》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格调苍凉慷慨、深沉有力,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B. 诗人通过描写沧海宏伟壮观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以及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C. “水何澹澹”六句,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采用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法,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是在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D. “日月之行”四句,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巧妙的夸张,紧紧抓住大海气势磅礴的特征,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孕含星辰,包容宇宙的气概。2.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3.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B. “水何澹澹”中“澹澹”的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C. “日月之行”四句写的是诗人观赏到的壮阔景象。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诗歌加套语,与诗歌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这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出时令,于景物中独取杨花、子规等,渲染一种________的气氛,切合当时情事。2. 明月灵动多姿,清辉永存,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也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除了这首诗写到了明月,你还读过“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中也写到了月亮。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各项是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 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下面对诗歌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句即对偶,既工丽,又跳脱。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C. “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D.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诗人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淡淡的思乡之情。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这首散曲中,与“昏鸦”相呼应的词语是“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的“断肠人”是指“在外的游子”,“天涯”即“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C. 此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五、课内古文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1)俄而雪骤( ) (2)期日中( )2. 翻译下列句子。(1)公大笑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回答问题。(1)《咏雪》首句交代了记叙文的各要素:时间“_________”;地点:家庭;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 中表示友人前后不同态度的词语是______和______。六、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1)温故而知新( ) (2)学而不思则罔( )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旧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 题 期中复习(一)古诗文
教学目标 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2、掌握要求鉴赏的诗歌。 3、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
授课内容概要
※观沧海(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诗歌)(一)原文与注释观沧海【作者】曹操 【朝代】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0),字孟德,沛国谯(qia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④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补充注释】(1)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2)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3)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呐,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二)作者介绍【作者】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诗歌鉴赏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接着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静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充满了不息的生命活力。接着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虚景。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为历代读者所激赏。《观沧海》重点句子分析: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主题】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四)练习1.《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155——220),字_______,沛国谯郡人,_______________(年代)的政治家、_________、________。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2.《观沧海》全诗以“______”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3.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军事家、诗人(文学家)2.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4.诗歌赏析(6分)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诗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海市文达学校2019年秋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综合模拟卷(1) B (2) 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原文与注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注释】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王昌龄(?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今湖南省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与:给。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二)作者介绍【作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三)内容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遭遇贬官的好友王昌龄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过五溪”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表现了李白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景,对友人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四)练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 ”。(2分)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答案】上海市普陀区2019-2020学年初一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1.愁2.B※次北固山下(一)原文与注释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释】①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③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④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⑤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补充注释】青山:指北固山。风正:顺风。 悬:挂。【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二)作者介绍【作者】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洛阳)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三)内容理解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对偶发端,“客路”指作者前行的路。“青山”点明题中的“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两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历来脍炙人口。残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与“人”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此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四)练习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_________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的哪些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是对偶句。答案:1.长江 2.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 3.淡淡的思乡愁绪 4.首联、颔联、颈联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题目中次的含义是____________(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了诗人出行的方式以及途径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答案】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1)停泊。(2)C【解析】: (1)根据古诗基础知识背默可知。(2)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故选C。※天净沙·秋思(一)原文与注释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注释】①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昏:傍晚。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补充注释】枯藤:枯萎的枝蔓。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二)作者介绍【作者】马致远(1250年-1321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三)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曾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最佳者。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语提及“思”的内容,仅用28字就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天涯飘零的“游子思归图”。被赞誉为“秋思之祖”的成功之作。“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首句就展现出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小桥流水人家”,画面转为明净: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激起游子向往的情感,但向往之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这便是以乐景反衬悲情的笔法。“古道西风瘦马”,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匠心独运,却仿佛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难怪被称为“秋思之祖”啊!【主题】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四)练习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这首曲作者是 朝的 (姓名)。(2分) 2.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2分) A.“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 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3.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2分) A. “枯”“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凄苦。 B. “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C. 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 D. 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答案】1. (2分)元 马致远2.(2分) A(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3. B(五)对比阅读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二)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4分)(1)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选项错误的是( )。(3分)A.《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它的颔联蕴含了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B.“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C.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壮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称为“元曲四大家”。D.上面两篇作品都表达了思乡之情。【答案】1.(1)夜将尽未尽时 (2)天边,指游子远离家乡的地方2.A※《世说新语》二则(一)原文与注释咏雪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雪 骤,公欣然曰: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急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 差可拟。”像什么 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 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不如,不及 乘风。因,趁、乘 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行行即陈寔(shí)(104年-186年或187),字仲弓(有说仲躬才对),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陈太丘与友 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 舍去, 去后乃至。约定同行。期,约定 正午时分 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才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即陈纪(129年-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fǒu),通“否”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答曰:“待君久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等待 到达 离开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是不讲信用;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就 感到惭愧 拉,牵扯 回头看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任荆州刺史。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文学家,政治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之人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陈太丘与友期》也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此外,《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名士有管宁、邴原、王子猷、谢安、阮籍等。(三)内容分析与赏析《咏雪》主题归纳: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1.《咏雪》赏析《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韫的才气。2.《陈太丘与友期》赏析《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精炼。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 、“乃至”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 (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四)知识总结1.《咏雪》知识点(1)古今异义词①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②因 古义:凭借;今义:因为。(2)特殊句式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所似”,应作“所似何”理解,就是像什么。)2.《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1)通假字①不(fǒu) 通“否”(2)古今异义词①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②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③顾 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五)练习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2分)A.内集:在家里聚集在一起 B.未若:不像C.期行:相约同行。 D.儿女:儿子和女儿2.下列对《咏雪》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俄而雪骤”是咏雪的直接原因。B.谢太傅对兄子的答案更为满意。C.“未若柳絮因风起”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D.“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3.下面是对《陈太丘与友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4.把下面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12分)1. C (2分)2. B (2分)3. C (2分)4. (1)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朋友(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论语》十二章(一)课文与注释《论语》十二章选自《论(lú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1.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②按时温习,时,按时 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④生气,恼怒 ⑤有才德的人 ⑥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学习方法与道德修养)2.曾子曰:“吾 日 三省 吾 身: 为人谋 而不 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传 不习乎?”孔子的弟子。 我 每天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替人谋划事情。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温习过呢?”(为人处事) 3.子曰:吾十 有 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 六十而 耳顺,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通常认为是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顺从意愿 越过法度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疑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为人处事:活到老学到老)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可以
凭借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方法成为老师了。”(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殆。”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疑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无所得;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学习方法:学思结合)6.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能忍受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样困苦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学习态度:安贫乐道) 7.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 好 之 者 不 如 乐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代词,“……的人” 喜爱,爱好 以……为快乐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学习态度:热爱学习) 8.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 如浮云。”吃粗粮,喝冷水 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指胳膊 介词,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为人处事:淡泊名利,安贫乐道)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不好的方面就要改正。”(学习态度:见贤思齐) 10.子在川上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舍昼夜。”河边。川,河流 往;离去 代词,这,指河水。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孔子对着滔滔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珍惜时间) 11.子曰:“三军 可 夺 帅也, 匹夫 不 可 夺 志 也。”指军队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道德修养:自强不息) 12.子夏曰:“博 学 而 笃志, 切 问 而 近 思,仁在 其 中 矣。”志向坚定 恳切 仁德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学习方法)(二)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十二章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三)内容分析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四)知识总结1.通假字(1)不亦说乎 说:同悦,喜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 ;凭借 今:可能、许可(3)饭疏食饮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4)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数词,三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4.一词多义(1)为 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2)知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3)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五)练习(12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每小题1分,共4分)①不亦说乎 说:_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__________③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___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中许多语句后来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请从上面的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答案】1.①通“悦”,愉快 ②每天 ③忍受 ④以…为乐2.①温习旧的的知识,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可以当老师了。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3.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不亦说乎
课后作业 一、《观沧海》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借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格调苍凉慷慨、深沉有力,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B. 诗人通过描写沧海宏伟壮观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以及他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C. “水何澹澹”六句,侧面虚写海水和山岛,采用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的写法,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是在赞颂祖国壮丽的山河。D. “日月之行”四句,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巧妙的夸张,紧紧抓住大海气势磅礴的特征,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孕含星辰,包容宇宙的气概。2.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3.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天下的豪情壮志B. “水何澹澹”中“澹澹”的意思是水波荡漾的样子。C. “日月之行”四句写的是诗人观赏到的壮阔景象。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为诗歌加套语,与诗歌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答案】1.C 2.东汉未年;曹操 3. C【解析】1.“水何澹澹”六句是正面实写大海。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曹操字孟德,谥号武皇帝(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写。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这是作者的想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选项“诗人观赏到的壮阔景象”说法错误。故选C。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1. 这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出时令,于景物中独取杨花、子规等,渲染一种________的气氛,切合当时情事。2. 明月灵动多姿,清辉永存,勾起人们不同的思绪,也让历代文人吟咏不厌。除了这首诗写到了明月,你还读过“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中也写到了月亮。【答案】1. 凄凉哀愁 2. 明月松间照(海上生明月……)【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背诵,这样才能轻松应对此种题型。有关月亮的诗句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下列各项是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 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D. 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下面对诗歌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句即对偶,既工丽,又跳脱。B.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失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出了春意。C. “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D.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诗人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淡淡的思乡之情。【答案】1. C 2. C 【解析】1.C“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对颈联的赏析不正确。“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终身伴随着新的事物诞生。夜晚过去,太阳在海上升起,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这句诗有新旧事物交替之意,即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之哲理。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2.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都是写时序的交替。故C项中“‘日生残夜’表示地域的交替”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 这首散曲中,与“昏鸦”相呼应的词语是“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的“断肠人”是指“在外的游子”,“天涯”即“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C. 此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D. 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答案】1. 夕阳;断肠人在天涯 2. D【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这首散曲中,与“昏鸦”相呼应的词语是“夕阳”,是在时间上呼应。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游子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据此可知,体现“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据此填写作答。2.试题分析:考查对曲文主旨的理解。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D项“无思乡之情”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五、课内古文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1)俄而雪骤( ) (2)期日中( )2. 翻译下列句子。(1)公大笑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回答问题。(1)《咏雪》首句交代了记叙文的各要素:时间“_________”;地点:家庭;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 在《陈太丘与友期行》 中表示友人前后不同态度的词语是______和______。【答案】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玉潭实验学校2018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 (1)急 (2)约定 2. (1)谢太傅哈哈大笑,十分高兴。(2)元方走进门去,头也不回。 3. (1)寒雪日 讲论文义 (2)怒 惭【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骤”是“急”;“期”是古今异义词,“约定”的意思。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两个语句中的“笑乐(高兴)、顾(回头看)”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理解。(1)《咏雪》首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交代了记叙文的各要素: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家庭);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2)在《陈太丘与友期行》 中表示友人前后不同态度的词语是“怒”和“惭”。可结合“友人便怒曰”和“友人惭”提炼作答。六、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1)温故而知新( ) (2)学而不思则罔( )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旧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的重点是否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1)故:旧的知识 (2)罔:迷惑 2. (1)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 不同。前者强调“时习”;后者强调“知新”,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解析】1. 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罔”是“迷惑”;“故”是古今异义词,“旧的知识”的意思。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1)句中的“知(了解,理解)、愠(恼怒)、君子(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知(知道,懂得)、好(喜欢)、乐(以……为乐)”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3. 试题分析: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学而时习之”的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语句重在强调学后的“时习”。“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重点在于强调从旧知识中“知新”。虽然两句话都提到“温习旧知识”这一问题,但两都强调的重点是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