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同步训练题
积累与运用(2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呢喃(ní) 摇曳(yè) 枉然(wǎng) 丰润(yùn)
B. 娉婷(pīng) 喑哑(yīn) 冠冕(guān) 折腰(shé)
C. 嘶哑(sī) 风骚(shāo) 腐烂(fǔ) 莽莽(mǎnɡ)
D. 枉然(wǎng) 鲜妍(yán) 飘逸(yì) 分外(fèn)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
B.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弯腰行礼,这里是倾倒的意思)
C.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流放荡)
D.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 下边不是病句的一项( )(3分)
A.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C.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4.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自从有了书籍,就有了读书方法。梁启超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抄录或做笔记,这种______的办法笨是笨极了,真正做学问的人却总也少不了用它;陈寅恪读书,习惯将自己的考证、注释、心得写在书眉上,这种______的方法使他成为“最有见识,最能用材料的人”;胡适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种______的读书方法同时适用于自然与人文学科;朱自清则主张______,特别推崇姚鼐的“放声疾读,久之自悟”。
A.博览 质疑 诵读 精读
B.精读 博览 质疑 诵读
C.诵读 精读 博览 质疑
D.质疑 诵读 精读 博览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作者是毛泽东,词的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议论抒情。
B. 《北方》《冥想》《向太阳》《火把》都出自《艾青诗选》。
C. 《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深切思念的情怀。
D.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6. 名著阅读。(2分)
“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出自冰心的诗集《____________》,诗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____。
7.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8分)
(1)妇姑荷箪食,___________。(《观刈麦》白居易)
(2)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月夜》刘方平)
(3)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庭筠)
(4)已是黄昏独自愁,_______________ 。(《卜算子·咏梅》陆游)
(5)奉献是一种精神。我们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颂扬这种精神。思乡是一种情怀。我们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6分)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诗采用象征手法表情达意,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深沉的爱及为祖国美好明天献身的强烈愿望。
B.“嘶哑”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鸟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止对大地的歌唱,赋予了这只鸟饱经磨难与沧桑的形象,更能表现诗人对土地强烈而深沉的挚爱。
C.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是感情的升华。诗歌第二节的一问一答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由直抒胸臆转入借鸟抒情。
D.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者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这种寓情于物的写法,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9. 作家聂华苓说:“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请结合《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艾青诗歌特色的理解。(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0分)
静 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10.“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中的“漏”能不能换成“露” 为什么 (4分)
11.请你运用第一人称,把第1节诗中描写的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3分)
12.诗的第2节“天河何处 ”这一问有什么作用 (3分)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15分)
春之怀古
张晓风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融融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合逻辑,却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后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郭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叽叽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记忆,去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13. 第①段画线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作用?(4分)
14.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4分)
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后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
15. 鸟为什么“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3分)
16. 文中哪句话直接点明了文题“春之怀古”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14分)
雪映蓝天
①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
②早晨,轻轻地推开窗,洋洋洒洒的雪花已下了一整夜,树枝上的一层银白色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几多淡雅。远树,如挂,那些深黄、火红或苍绿的叶片,就在这一抹素白中静静闪亮。初冬的眉眼盈溢着浅笑,在这深秋的怀抱中,愈发的澄澈,愈发的闪耀。
③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④倚坐窗前,静听雪落,一座繁杂的城市渐渐恢复了平静。或许,这喧嚣的尘世,忙碌的生活节奏,谁都在期盼这样一份悠然静美。漫天飞扬,雪舞琼花,这飞舞的精灵,恰恰为人们带来了这样一份不需要言语的欢喜……
⑤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⑥这场雪来得有些特别,比以往时候要早了些。树枝上的枯叶还不待落尽,便已被雪覆盖。隔窗观望,枝头凝雪,枯叶隐现,仿佛天地尽数收敛于这片茫茫的银色海洋之中。雪花落在树枝,缓慢积攒,凝成一根根银色的枝条,绵延相连。深黄、火红、苍绿,不同时期长大、枯黄的叶片在宛如梦幻一般的雪色树枝上,零星地展露出来。被风轻轻摇曳的树木枝丫,飘起一阵烟纱般的雪花,荡漾在空气的波纹里。
⑦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⑧火色的日轮挥洒下冬日里并不浓烈,却温暖依旧的光芒,风中轻摇的树枝落下颗颗融化的水珠,汇聚而成的清流沿着马路两边缓缓地流淌,安静的晨色中只有那悠悠的流水声,亦如江南青石巷。一支支清流似叶脉的纹路一样,交错着,延伸在城市里的大小街巷。被阳光所蒸发,散开的水雾氤氲在温暖的空气中。
⑨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⑩天空呈现一片灰色的蓝,承载着在云海中结为晶体的雪花。灰蓝交合的颜色,分不清是云还是雾。凌空飞舞的雪,穿梭在天与地之间遥远的距离中。落地的雪,顷刻间便化为一滴水珠,清澈亦彻骨。江南未绽的梅枝,早已有白雪栖息空枝,只为等待时光注定的再聚。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仰望,空寞的天空,清晰可见飞洒而落的雪花,婀娜多态,无声无息,如梦如蝶。那片灰蓝色的天在已近暮色时分变得灰白,像是黎明时分散去的薄雾,遮去天空原本的媚色。伫立的雪花筑起来的银色世界,虽不同于夏季那彩色的蓝天,却也别有一种雅致的风韵。
雪的那份柔美,那种素洁,还是那些不扰人的宁静,它们不同风格象征的笔笔画画,融进了人的丝丝情愫。笔下飞舞的字墨,纸上挥写的篇章,都见证了它那斜飞的剪影,溢满至真的底蕴……
冬,因为有它们而不再漫长,也因它们而永恒。细数冬季的每一场雪,不知不觉中,匆匆的时光已经带着寒冷的冬季与你轻擦而过。雪是冬季的象征,四季在循环,它们就不会改变。
夜,雪与月的辉映,如漫天的星辰洒落人间,雕画着散去了白天里喧嚣的画面。安静地结束,再以淡雅开端,天、云、雪,也因此永远不会终结。每当云峰层叠,雪映蓝天。
(选自《意林》2013年第3期)
17. 本文引用了一些诗句独立成段,这样写有何作用 (3分)
18. 第⑧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9. 文章第 段描写了雪怎样的特点 (2分)
20.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21. 在作者的笔下,雪是那样的柔美可爱,请你也写一段关于雪的文字以表达对雪的情感,50字左右。(3分)
三、作文(50分)
22. 请以“这句话很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文章以记述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2)内容具体充实,表达真情实感; (3)全文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D 2.C 3.C 4.B 5.B
(1)《繁星·春水》 (2)母亲
((1)童稚携壶浆 (2)虫声新透绿窗纱 (3)鸡声茅店月 (4)更著风和雨 (5)例: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8、C
9、示例1:《我爱这土地》一诗,以“打击”“汹涌”“无止息地吹刮”“激怒”等词语,写出了土地承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呈现出雄浑的诗歌风格。
示例2:《我爱这土地》一诗,语言直截了当,在诗歌的结尾以设问句式直抒胸臆,“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爱。
示例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鸟”这一意象强烈而鲜明,“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将鸟因热爱而歌唱、至死不渝的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对民族强烈而深沉的爱。
10.不能。很少的几颗星透过云团,闪闪发光,“漏”字准确地表现了这一意境。“露”有显露的意味,而“漏”是无意而自然的。
11.示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和月光下朦胧的树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的疏星。
12.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
13. 按从上至下、从远及近、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突出了春的无处不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4.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抵死苦守”“温柔地抱着”等富有人的情态的词语,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对老根发芽、燕子回归的期盼。
15. 鸟在广袤的天空下飞翔,徜徉在淡蓝色的微风中,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到达天空的尽头,所以它们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作者自己也无法得到,所以“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16. “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没有受“文明”污染的已经逝去的春天般的环境的肯定与向往。
17. 这样写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并有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8.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雪融化后汇聚而成的清流沿着马路两边缓缓地流淌的样子。
19. 描写了雪柔美、素洁、宁静、有情等特点。
20.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雪的喜爱之情。
21. (示例):只见天地间下着细小而密集的雪花,并且越下越大,越下越密,好像无数的仙女向人间播撒花儿,传达着春天的祝福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