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基础实验2 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基础实验2 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15 22:5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章 身边的化学物质
基础实验2 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温室效应跟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有关;
3.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影像资料、实验等获取有关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新课引入
问题引入:课件出示与二氧化碳有关的五个关键词:温室效应、汽水、植物粮食、人工降雨、灭火,请学生猜猜是什么物质。
教学过程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视频展示干冰升华;图片展示干冰的应用。
[活动探究一]:二氧化碳与汽水(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1)展示几种常见含二氧化碳的饮料。
(2)观察汽水标签,发现二氧化碳和碳酸。(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些二氧化碳饮料成分中没有标注“二氧化碳”却标了“碳酸水”?
(3)打开汽水瓶盖,观察现象。
(4)在两只洁净试管中各倒入少量蒸馏水。倒掉一部分汽水,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轻轻晃动汽水瓶,将二氧化碳通入其中一只装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
(5)往两只试管中分别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观察颜色。
(6)加热通过二氧化碳的那只试管中的溶液。观察现象。
[教师引导]
[交流讨论]归纳出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碳酸分解反应。
[活动探究二]:二氧化碳的检验。
将汽水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教师指导]:利用该原理检验二氧化碳。总结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演示]: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分析实验说明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
[师生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引言]上节课学过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本节课再作进一步的研讨。先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室里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实验室里用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CaCO3+2HCl=CaCl2+CO2↑+H2O
2.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你所做过的两个家庭小实验:①纯碱跟醋酸反应。②鸡蛋壳跟盐酸反应。你在实验中看到哪些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①纯碱跟醋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它使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
  ②鸡蛋壳跟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浑浊,说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
[讲解]纯碱(碳酸钠)、大理石、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都是碳酸盐。盐酸、醋酸都是酸。碳酸盐跟酸反应会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这就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讨论]是不是任何碳酸盐和任何酸都能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
[设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能不能把碳酸钙换成碳酸钠,能不能用硫酸代替盐酸?这是上一节课布置给同学们思考的问题。现在请大家动手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1)将石灰石分别加入盛有稀盐酸、稀硫酸试管中,观察发生的现象(两支试管同时做对比实验)。
将石灰石和碳酸钠分别加入盛有稀盐酸的两支试管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请两位同学分别描述实验中看到的现象。
[回答](1)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开始有气体产生,过一会儿气泡逐渐减少,以至反应停止。
  (2)碳酸钠跟稀盐酸反应十分剧烈,迅速产生大量气体。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比碳酸钠缓和,也能生成大量气体。
[讲解]从上述两个实验可知,用硫酸代替盐酸跟石灰石反应,虽能产生二氧化碳,但是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它会覆盖在块状石灰石表面,阻止碳酸钙跟硫酸接触。而碳酸钠跟盐酸反应太快,生成的二氧化碳不容易收集。因此,实验室里通常是用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时,不仅要看该反应能不能发生,还要考虑到所选择的药品能不能顺利地制取气体。在家庭小实验中,同学们已经了解醋酸也能跟碳酸钙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但是醋酸是弱酸,反应较慢,实验室也不采用。可见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灵活掌握。
课堂小结
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二氧化碳的制取
1.原理:碳酸盐跟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步骤:CaCO3+2HCl = CaCl2+CO2↑+H2O
板书设计
基础实验2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一、性质
二、制取
1.原理:碳酸盐跟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步骤:CaCO3+2HCl = CaCl2+CO2↑+H2O
3.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本节力求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氧化碳跟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本节课设计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多媒体课件,通过教师对温室效应、干冰升华的介绍,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的实验演示和学生对碳酸饮料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学生学习兴趣高,学习主动性强,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虑到课堂时间因素,本节课设计并没有对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面面俱到,有些内容留在了课后思考题中。学生活动探究中安排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与石灰水反应两个主要实验,涉及到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的加热等基本操作,操作难度不大,实验现象明显。而有一定难度的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的实验作为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课堂时间的安排,也为以后学生的分组实验。
例题展示
类型一 二氧化碳的性质
例1 为了区别O2和CO2两瓶(或两种)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B )
A.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B.分别倒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
C.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用塑料可乐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后各倒入约1/5容积的水,盖紧瓶塞振荡
解析:A、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而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也就是说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会使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而氧气不会产生此现象,故A正确,B、二氧化碳虽然会和氢氧化钠反应,但是没有现象,而氧气也不会和氢氧化钠反应,故B错误,C、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瓶中,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燃烧熄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故C正确,D、二氧化碳会溶于水,使瓶内的气压减小,瓶子变瘪,而氧气不易溶于水,现象不明显,故D正确,
类型二 二氧化碳的制取
例2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正确的是( C )
A.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B.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C.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D.能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析: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所以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而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课后作业
一、当堂反馈
1.全球气候变暖正成为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D )
A、N2
B、O2
C、H2O
D、CO2
同时进行以下实验,蜡烛火焰最先熄灭的是( B )
A、 B、 C、 D、
解析:A、C中的蜡烛放在正放的烧杯中,因为蜡烛能够长时间与氧气接触,所以能够燃烧很长时间;B、D中的蜡烛放在倒放的烧杯中,因为蜡烛只能够与烧杯中的氧气接触,所以燃烧时间比A、C中的蜡烛短;因为B、D中的烧杯完全相同,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由于温度较高,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在烧杯中上升,聚集在火焰上方,因为B中的蜡烛火焰高于D中的蜡烛火焰,所以B中的蜡烛最先熄灭.故选:B.
二、课后练习
1.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的最简单方法是 ( C )
A.观察它们的颜色
B.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C.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解析:A、三种气体都是无色的,不能用观察颜色来区分,故不可行;B、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但带火星的木条在空气和二氧化碳中都有可能熄灭,所以不可行;C、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瓶中,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的气体为空气;木条燃烧更旺的气体为氧气;木条熄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现象明显,方案可行;D、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因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与通入二氧化碳的现象相似,难以鉴别气体是空气还是二氧化碳气体.方案不可行.故选:C.
2.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品损坏,最适宜的灭火器具是 ( B )
A.高压水枪
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干粉灭火器
D.泡沫灭火器
解析:液态二氧化碳汽化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目的,同时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不会损坏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