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2课时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2课时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8-15 22:5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碳氢化合物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知道两种情况下燃烧产物、燃烧快慢、放热多少等方面的差别。了解不完全燃烧带来的负面影响。
2. 了解CO对人体产生毒害的机理;了解CO产生的主要途径,具有预防大气污染的意识。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4.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
【重点】探究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难点】爆炸条件的应用,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1、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生成_________;氧气不充足生成_________;可燃物(含碳、氢元素)在氧气不充足时发生 燃烧,可燃物中的部分碳、氢元素生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有毒的气体和__ 等物质。
2、CO是 色 味的 气体,能与血液中的 结合,使之丧失输氧功能,导致人体缺氧。
3、 发生在 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热,
迅速膨胀就会引起 。如果氧气的 太高,或可燃物与氧气的 ,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二、预习展示
1.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 ( )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
A.②③ B.①② C. ①③ D.①②③
2.下列气体分别和氧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 (  )
A.CH4 B.H2  C.CO   D.CO2
3.下列各变化过程中,不会释放出一氧化碳的是 (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石油产品的燃烧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煤气的泄漏
4.点燃下列混合物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是 ( )
①N2和O2;②H2和空气;③煤气和空气;④面粉尘和空气;⑤CO和H2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能烧燃得更旺,这是因为 (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木柴是可燃物
C.温度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 D.散热快
6.面粉厂、汽车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 )
7.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 ( )
A.它具有可燃性 B.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C.它具有还原性
D.它能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观察与思考】你知道液化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吗?你会调节空气进口大小吗?小吃店的煤炉为什么要用鼓风机鼓风?机动车排气管为何常冒黑烟?
【活动与探究】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
现象   ;证明石蜡中含有 元素
探究点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
2.一氧化碳
⑴物理性质: 色 味 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⑵化学性质:

② 性:吸入人体内的CO跟血液里的________结合
⑶用途
3.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探究点二、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
2.P.94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 ,
你的解释:
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 燃烧越旺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
说明了 燃烧越旺
总结:使燃料完全燃烧的措施
 ①增大氧气的 ②增大可燃物跟氧气的 
探究点三、爆炸现象
【讨论】你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爆炸现象?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
【观察与思考】粉尘爆炸实验
【交流与讨论】爆炸是怎样引起的?
【小结】
1、燃烧引起的爆炸发生的原因
1)
2)
【交流与讨论】面粉厂、加油站、煤矿坑道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阅读思考】课本P96常见气体的爆炸极限、P97最后一段—98
知识链接
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概念见课本P96页)
常见气体或粉尘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常见气体或粉尘 爆炸极限(或下限)
H2 4%--75% 小麦面粉 9.7 g.m-3
甲烷(CH4) 5%--15% 煤粉 35 g.m-3
CO 12.5—74% / /
【课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
B.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C.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
D.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3.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4.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5.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火焰
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
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
6.运用防灾、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做法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B.发现燃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C.眼睛里溅入药液,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D.遭遇火灾,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纯氧气中能燃烧而在空气中不燃烧,说明铁丝的着火点因物质不同而改变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说明燃烧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C.爆炸就是发生了急剧的化学变化
D.缓慢氧化最终必引起自燃
8.下列图标中与燃烧和爆炸无关的是( )
A B C D
图4–1–3
9.为防止煤气中毒,并提高煤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少送风量 B.加大煤的用量
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 D.将煤做成蜂窝状
10.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非常重要。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因素,并举出实例加以论证。
1.解析:木炭燃烧现象中没有火焰产生,A正确;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可能属于缓慢氧化,B不正确;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会造成气体的急剧膨胀,有可能会引起爆炸,C正确;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D正确.
答案:B.
2.解析:可燃物燃烧不但要达到着火点,还要与氧气接触,故错误;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正确;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改变,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故错误;氢气不含碳,但能够燃烧生成水,不是二氧化碳,故错误.
答案:B
3.解: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析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答案:C
4.解析:“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
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
答案:B.
5.解析:燃烧不一定有火焰产生,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没有火焰产生;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应该还产生大量的热或气,才会发生爆炸;物质跟氧气也可能发生缓慢氧化,如铁的生锈;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是灭火的一种措施。
答案:D.
6.解析: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故正确;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或者电火花时可能发生爆炸,应该严禁开启排气扇.故错误;腐蚀性药液对人体具有腐蚀性,所以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故正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粉尘进入呼吸道,所以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故正确.
答案:B.
7.解析: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能改变,A的说法错误。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浓度有关,B的说法正确。接触面积越大、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把爆炸都认为是化学变化了,忽略了属于物理变化的爆炸,C的说法错误。自燃一般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但缓慢氧化不一定引起自燃,如钢铁生锈是
缓慢氧化,但不会发生自燃现象,D的说法错误。 答案:B
8. 解析:A为禁止带火种;B为禁止燃放鞭炮;C为禁止吸烟;D为禁止鸣笛,故D项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无关。
答案:D
9.解析:氧气的含有越高物质燃烧越充分,减少送风量,氧气的量会不充足,煤可能会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A不正确;加大煤的用量,会造成煤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B不正确;将煤做成实心块状,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不能完全燃烧,C不正确;将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完全燃烧,D方法正确。
答案:D
10. 解析: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只与氧气的浓度及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如: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如:煤粉和煤块都在空气中燃烧时,前者更剧烈。
答案: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如:木炭(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等。或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等。如:煤粉在空气中燃烧比煤块更剧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