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镇中心小学校“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学 科 数学 单元主题 表内除法
年 级 二年级 教师 高庆琼 时间 2023.10.25
单 元 课 标要 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在“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简单的数的抽象过程,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运算,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他人帮助下,尝试克服困难,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 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探索乘法和除法的算理和算法,会简单的整数乘除法。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和数的运算解决问题,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课 题 《 分一分 》第 1 课时
课 时教 学 目 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获得分物体的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平均分物体的一些方法,培养数感和动手操作能力。
课 时 重 难 点 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难点:掌握“平均分”的几种不同分法。
教 学准 备 课件、学具五角星、铅笔。
教 学 步 骤 课 堂 教 学
创设 情境 师讲故事《欧利和他的懒弟弟》中欧利和弟弟分面包的故事,引出分一分,并板书课题:分一分 检查前置性学习,了解学习情况。
合 作 探 究 1.教学例1,感受不同的分法。 小组合作:拿出6个★,分成2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学生前后四人小组操作后,教师指名小组代表汇报,并把各种分法展示在黑板上。提问:你能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请你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每堆个数不一样多;每堆分得一样多。
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2.教学例2,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66页例2图)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平均每份有多少支铅笔?
找准关键信息,明确要求。
(2)小组合作,明确分工,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动手分一分,完成课堂记录单。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代表上台边演示边说说自己的分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①1根1根地分,第一次先分1根,这样连分4次。
②2根2根地分,每次分2根小棒,连分2次。
③4根4根地分,只要分一次就够了。最后分得的结果都是每份4根小棒。
教师强调:一定要注意每份必须分得同样多。
(4)引导学生完整地描述;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 4 )支铅笔。 3.课堂活动,巩固不同的分法,感知平均分。 把8根小棒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 指名上台分,最后找出这些分法中最特殊的一种:平均分
交 流 展 示
小结 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是什么?
拓展 延升 12个小朋友参加活动表演,可以怎样站队形呢?请你当当小小设计师,动手设计一下吧!
布置作业 魔法师送给欧利12块点心,欧利想要分给村子里的小朋友,每人分2块。 思考:1.每人分2块是不是平均分? 2.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板 书 设 计 分一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每次一个一个的分 平均分的方法 每次几个几个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