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地球的自转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地球的自转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5 21: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1.1 地球的自转
运用图像信息,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础知识,掌握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水平物体的偏向规律。
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运用世界时区分布图,学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和日期判断。
了解地球自转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对航天基地布局的影响。
课前导入(星轨)
如果这是北半球某地拍摄到的北极星附近的星轨图片,你能在图中标识出星星的运动方向吗?
这意味着,如果你抬头仰望头顶天空中的恒星,会发现它们在夜空中移动。靠近两极的恒星会产生最小的圆,而靠近地球赤道的恒星则会产生最大的圆。恒星,就像白日里的太阳一样,每夜每晚从夜空东边移动到西边。每颗恒星每小时大约向西移动15度。
星轨是拍摄设备在长时间曝光的图片中,由恒星产生的持续移动轨道。
摄像机并未追踪夜空中恒星的移动,恰恰相反,摄像机位置保持不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恒星本身发生了移动。由此产生的图片显示了恒星在夜之苍穹下的移动轨迹。
西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
①连接南北两极且通过地心的假想轴。
②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北极星
北极星仰角和当地纬度的关系
①北半球某地观察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②南半球观察不到北极星。
1.概念
2.特点
(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北(North)→N→逆(Ni)
南(Sorth)→S→顺(Shun)
东经度由小变大的方向或西经度由大变小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
2.特点
(2)自转周期:1日
周期 太阳日 恒星日
概念 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太阳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 某地经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恒星与地心连线的时间间隔
参照物 太阳 遥远的恒星
自转角度 360°59′ 360°
时间长度 24时 23时56分4秒
意义 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轨道
恒星日
太阳日
距离地球遥远的恒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可以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故地球在一个恒星日里自转360°;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公转,两者的相对位置有明显变化,故地球在一个太阳日里自转360°59‘。
2.特点
(3)自转速度
名称 角速度 线速度
概念 地球表面某点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地球表面某点单位时间所转过的弧长
大小 除南北极点外均为15°/h ①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
②纬度为φ的地面某点的线速度约为1670cosφkm/h
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A点沿图中箭头向B点移动的过程中,地球自转
A.角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B.角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C.线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线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2)图中C点位于D点的
A.西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昼夜交替的成因
(2)晨昏线(圈)
概念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构成 晨线 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上正值日出
昏线 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昏线上正值日落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A.MQ B.MP C.NP D.NQ
下图中0为极点,阴影部分为黑夜。据此完成(1)—(2)题。
(1)若0点为北极点,则晨线是
(2)若图中NP为昏线,则图中晨昏线的运动方向为
A.顺时针 B.逆时针
C.自上而下 D.自下而上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3)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
周期 24个小时(1个太阳日)
意义 ①昼夜交替的周期长短适宜,使得地面白昼不会过于炎热,黑夜不会过于寒冷,有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②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物钟)
提醒 ①昼夜现象不等于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则是地球运动产生的)
②地球不自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
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地转偏向力
南半球 向物体运动方向 左 侧偏转
北半球 向物体运动方向 右 侧偏转
赤道 不受影响
举例 ①北半球,河流对右岸的冲刷往往比左岸强烈
②在北半球,高速列车正常运行时,右侧轨道受到的压力比左侧要大
③气流、洋流的流向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而发生偏转
一艘满载木材的船只在我国某江面上航行时发生事故,船在下图中甲处沉没,木材在江面上顺流而下读图完成(1)一(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打捞点,获得木材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适合建港口
B.②和①的距离逐渐加大
C.3和④的距离逐渐加大
D.④处泥沙淤积明显
3.产生时差
(1)产生时差的原因
(2)地方时
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规律 ①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②同纬度的两地,越靠东时间越早
地方时的计算
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4分钟/度
②“同加异减”,若两地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则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若两地一个为东一个为西经,则经度差为两地经度数之和。
①“东加西减”,求东边经线的地方时用加法;求西边经线的地方时用减法。
45°E
120°E
8时

45°E
120°E
13时

=8+(120-45)×4÷60=13时
=13-(120-45)×4÷60=8时
45°W
120°E
13时

=13-(120+45)×4÷60=2时
(3)时区
3.产生时差
①全球共 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 个经度。
②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 至 划为中时区(零时区)。
③中时区以东(西)依次划分为东(西)一区至东(西)十二区。
④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 个经度,合为一个时区。
24
15
7.5°W
7.5°E
7.5
(4)区时及其换算
3.产生时差
时区计算 某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区时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计算。
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换算 ①一般而言,位于同一时区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②位于不同时区的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
③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④在同一日期内,东早西迟
某国际航班从温哥华(49°13'N,123°06'W)飞往深圳。该航班于当地区时2022年9月24日16:29起飞,于北京时间9月25日21:50抵达深圳。该航班飞行的时间为
C.21小时33分钟
D.29小时4分钟
A.10小时56分钟
B.13小时21分钟
相差16个小时
(西八区)

温哥华
深圳
(东八区)
温哥华时区计算:
深圳时区计算:
起飞时间9月24日16:29+16小时=9月25日8:29
起飞时北京时间计算:
飞机飞行时间计算:
9月25日21:50 -9月25日8:29=13小时21分钟
①换算到同一时区内,才可进行飞行时间的计算
②要换算到同一时区就需知道两地之间相差几个小时
日界线西侧 日界线东侧
时区 东十二区 西十二区
经度 东经度 西经度
日期 今天 昨天
地球自转方向
(5)日期和国际日界线
3.产生时差
为确保180°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
180°
日期减一天
日期加一天
下图是某小学生自制的日期钟,其短指针所对应的国际日界线不动,通过长指针的转动来表示全球日期分布。当长指针指向Q点时,伦敦时间为
1
2
3
4
5
1

90°E
180°
90°W
45°
Q
A.3时 B.9时 C.15时 D.21时
解析:0时经线向东至国际日界线(大致是 180°经线)为新的一天范围,0时经线向西至国际日界线(大致是180°经线)为旧的一天范围。
材料信息表明,短指针所对应的国际日界线不动则,通过长指针的转动来表示全球日期分布,长指针指向0时经线。读图可知,Q点的经度为135°E,且长指针指向Q点,即135°E的地方时为0时,经计算,伦敦时间(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为旧的一天的15时。
地球自转对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影响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且自转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减小,所以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的地区,即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海南文昌相对于其他三个航天发射中心纬度更低,可充分借助地球自转动力,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海南文昌是我国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建设的第四个航天发射中心,我国为何将航天发射中心建在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