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D.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C.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评价。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 技 清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成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C.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5、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B.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D. 幸先以我名告之。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B.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C.??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D.??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唐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生平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送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
8、诗歌第五、六句是本诗的佳句,试分析这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4分)
9、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6)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三、(24分)
寻找救命药?? 草帽
韩雪薇是个女强人,在青城市经营着一家很大的房地产公司,身价过亿。她工作虽忙,但常常抽时间去看望母亲,对母亲极为孝顺。
这天,是母亲的八十大寿。韩雪薇在饭店摆下八桌寿宴,为母亲祝寿。谁知,寿宴还没散场,老寿星就蹲在洗手间起不来了。韩雪薇赶快把母亲送进了医院。
院长亲自诊断后开了药,但母亲在用药后依然腹泻不止,并且流了很多血。韩雪薇着急地问院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院长尴尬地说:“我也不清楚,我们已经做过详细检查了,病人只是很普通的胃肠道出血,可现在连最昂贵的进口药都试过了,依然毫不奏效。”
韩雪薇一听,更加心急如焚,她立即打电话,邀请北京的肠胃道专家前来会诊,谁知,他们得出的结果截然不同,还说假如多少天内,再找不到适合的药,恐怕病人就朝不保夕了。这下,韩雪薇彻底傻眼了。
当晚,韩雪薇伏在母亲的病床前,不停地抹眼泪。这时,母亲突然抓住她的手,虚弱地说:“孩子,我想起来了,以前你姥姥也曾因为胃肠道出血住院。当时,医生给她用了一种药就好了。”母亲想了半天说:“叫什么……安神止血栓剂?”
韩雪薇立刻问院长,医院有没有这种药,院长在药房的电脑上查了半天,也没找到。没办法,韩雪薇打电话,发动所有的朋友同事一起找安神止血栓剂,可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一个医生朋友告知韩雪薇一条线索,这种叫安神止血栓剂的药十分便宜,每支才卖一块五毛。很多医院见没有利润空间,纷纭将它拒之门外。一年前,那家药厂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只好关门大吉。
听到这儿,韩雪薇突然灵光一闪:既然这种药十分便宜,城里没有,那么农村会不会有呢?现在时间紧迫,只能就近寻找了。韩雪薇立即在网上发了求药帖。
网上的热心人还真多,两天后,就有个网友给韩雪薇发来了好消息:在青城市郊的柳树村唐九婆家,有一盒安神止血栓剂。韩雪薇闻讯立刻驾车,沿着曲折不平的山道朝柳树村赶去。
经由两三个小时的颠簸后,韩雪薇终于到达了偏远的柳树村,找到了唐九婆的家。韩雪薇敲了敲门,轻轻走进了屋子。昏暗的房子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正病恹恹地躺在床上。床边,一个长辫子的姑娘正在给她喂粥。
长辫子姑娘见有人进来,问道:“你找谁?”韩雪薇走到床前,恳切地说:“大妹子,我是从青城来的,想找唐九婆……”话音未落,唐九婆就沉下脸说:“你走吧,这里不欢送城里人!”
韩雪薇吃了一惊,连忙说明了来意,央求道:“大娘,我没什么恶意!刚才,我已经问过村医生了,最后一盒安神止血栓剂开给您了,这个药厂也停产了。请您说个价吧,多少钱才肯让给我?”
唐九婆“哼”了一声,说:“这倒奇怪了?凭什么要我把药让给你?难道,你们城里人的命比我们乡下人值钱吗?”
韩雪薇慌忙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母亲用其他药都不行。要不,我用最昂贵的进口药跟您换?”说着,就从包里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进口药。
唐九婆冷笑一声:“你有这么好的药,自己干吗不用?这是最便宜的药,专救我们穷人的命,你还是去别的地方找药吧。”说罢,扭头对长辫子姑娘说,“杏花,让她出去。”
韩雪薇本想再求求杏花,但见杏花也摇了摇头,只好尴尬地说:“大娘、大妹子,那我回去了!”临出门,她把手里的药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上。可走到门口时,唐九婆突然叫住了她:“闺女,回来!”
韩雪薇不解地回过头,这时,杏花走过来拉着她进屋坐下,而后叹了口气,说:“大姐,真不好心思,刚才我娘不是故意的。前些天,我到城里给娘买补品,有个药店老板极力推举一对三千块的野山参。谁知,那是一对烂参,我娘吃后肠胃病更重了。后来,我找药店老板评理,他却死活不认账,还叫人把我轰了出去。回家后,我哭了一天一夜。那三千块,是我三年种麦子的收入啊!”那一刻,韩雪薇终于明白,为什么唐九婆母女这样怨恨城里人了。
这时,唐九婆也叹了口气,说:“闺女,这药……我给你了!”
回到青城医院,医生试着给韩雪薇的母亲用了药,果然,病情很快稳定了。专家解释说,这很可能是遗传病,而安神止血栓剂刚好是克星。见母亲转危为安,韩雪薇终于露出了笑容。
第二天,韩雪薇带着一位专家,回到了柳树村。在专家的医治下,唐九婆的病很快痊愈了。
半个月后,韩雪薇再次来到了唐九婆的家里。她从包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感激地说:“大娘,这是给您的酬劳,请您一定要收下。”唐九婆瞪了她一眼:“闺女,你这是干啥?那天,我看你有孝心,这才把药给了你,难道钱能买到孝心吗?”
韩雪薇的脸红了:“那行,赶明儿我还你药。”唐九婆愣住了:“那药厂不是已经停产了吗?”
韩雪薇笑着说:“我刚刚成了他们的新股东,药厂很快就能恢回生产了!放心吧,安神止血栓剂还是只卖一块五毛钱。而且,将来我会开发更多的廉价药,为老百姓造福……”
11.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两处画线部分。(6分)
(1)唐九婆“哼”了一声,说:“这倒奇怪了?凭什么要我把药让给你?难道,你们城里人的命比我们乡下人值钱吗?”(3分)
(2)回家后,我哭了一天一夜。那三千块,是我三年种麦子的收入啊!
(3分)
13.韩雪薇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14.有人认为小说中韩雪薇入股药厂,使其恢复生产这一情节是文章的败笔,有刻意拔高之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馔(zuàn) 撮合(cuō) 东皋(áo) 安然无恙(yàng)
B、尴尬(gài) 丧事(sàng) 熹微(xī) 逸兴遄飞(chuán)
C、庇佑(pì) 角隅(yú) 田畴(chóu) 命途多舛(chuǎn)
D、木讷(nè) 悲悯(mǐn) 睢园(suī) 碎琼乱玉(qióng)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渲染 笼照 钟明鼎食 走投无路
B、迤逦 俨然 鱼舟唱晚 战战兢兢
C、辖制 流憩 青云之志 高山流水
D、僻好 惆怅 完尔一笑 萍水相逢
17.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由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团队精心打造的《吉尼斯中国之夜》专题节目,将于今年国庆期间开始在央视综合频道联播七天。
B.科幻作家徐浩若受邀到我市举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爱好者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后我有幸向他垂询了有关科幻创作的问题。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18.下列各项中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B.中国电影在国内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海外仍是非主流,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电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过于“自闭”。
C.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五年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堪称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D.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19. 下面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6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 “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20. “我不在现场,但我在微博。”“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工具,使很多欢庆活动变得温情、时尚。适逢母校十年校庆,校友们纷纷以“微征文”的形式发来祝贺。请你在微博里,写一段与母校有关的逸闻趣事、记忆、印象或创意祝福。要求语言通畅,格调高雅,最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6分)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书本上曾经正确的知识,随着时代改变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变迁,也许已不再正确,更何况书本上某些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6、A? 点拨:?B项说本文‘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正确。?C项“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不正确,应为“数日后辞去”。 D项尼僧“争强好胜”不符文意。?
7、(1)李超从此凭武艺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5分)
(2)李超起初不肯说,尼姑再三(坚持)询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5分)
8、比喻。“孤松”比喻坚贞的君子,“众木”比喻趋势的小人。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王学士眼前虽然不得志,但相信他和孤松一样,是能经得起风霜的考验的。(从其他角度:对比、对仗、象征,言之成理也可)(4分)
9、本诗以赠剑寄意,既有对被赠者的遭遇感到不平,又有对他表示了无穷的期望。最后两句揭示中心:勉励对方要及时努力,不要消沉,不要虚度壮盛的年华。(4分)
10、(略)(6分)
11、(1)内容上,介绍了韩雪薇的身份,指出她有经济实力,且对母亲十分孝顺;
(2)结构上,为下文寻找救命药和让停产的药厂恢复生产作了铺垫。(4分)
12、(1)这句话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唐九婆因为受过城里人的欺骗而对城里人的怨恨。(3分)
(2)这句话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揭示了杏花被骗之后的痛苦,写出了农民挣钱的艰难。(3分)
13、(1)房地产老板,身价过亿的女强人。(2)对母亲极为孝顺,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探望母亲。(3)头脑灵活,足智多谋。为找安神止血栓剂,多种渠道寻找,最终通过网络获得了线索。(4)待人真诚,胸怀宽广,被唐九婆赶仍把进口药留了下来。(5)知恩图报,同情弱者,带专家到村里给唐九婆看病,并入股药厂,重新生产安神止血栓剂。(任意答出三点即可)(6分)
14、观点一:同意这种观点。唐九婆之所以将药让给韩雪薇,是因为被其孝心打动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在孝道方面,让韩雪薇入股药厂,使其恢复生产这一情节是文章的败笔,破坏了人物的真实性,有刻意拔高之嫌。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观点。韩雪薇入股药厂,使其恢复生产是商人的善举,“将来我会开发更多的廉价药,为老百姓造福”是她回报社会的体现。(8分)
15、D (A、酒馔(zhuàn)东皋(gāo) B、尴尬(gà)丧事(sāng) C、庇佑(bì))16、C (A、照—罩 明—鸣 B、鱼—渔 D、僻—癖 完—莞)
17、D (A、联播:若干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同时播送或转播(同一节目)。B、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C、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18、B (A、两面与一面不照应,应去掉““能否”。C、成分赘余,“可以”与“堪”语义重复,应删去“可以”。 D、宾语中心词残缺,句末加上“制度”,与“建立”搭配。)
19、平民参与(草根公益) 积少成多? 利他性? 寓善于乐(6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的要求是提取关键词,答题时要对语段进行切分,本段共4个句子,提出4个关键词,第一句是“微公益”产生的背景和简单解释,主要词语是“草根公益”,第二句是特征关键词是“积少成多”,第三句是关注对象及特征,关键词是“利它性“,第四句是参与方式,关键词语是“寓善于乐”。
20、(示例)难忘安静教室里泛舟书海的愉悦,难忘幽静小径上畅谈人生的温馨,难忘宽阔跑道上释放活力的精彩。梦想在这里萌芽生长,青春于斯扬帆起航。亲爱的母校,十周岁生日快乐!(6分)
五、21、(立意探索)所给作文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很明确,很清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的、被认为正确无疑的观点和信条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社会需要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新观念来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书本中和生活中的真理可以永远相信吗?应该怎样看待生活中所谓“真理”?这是所给作文材料想要我们思考的问题。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没有永远的真理;我们要有怀疑精神,敢于质疑一切真理;等等。
附: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家住淄川县的最西边,他性情豪爽,好施舍他人。一天,偶尔有个和尚托着钵盂到他家化缘,李超让和尚饱餐了一顿。和尚很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僧人,有点武艺在身,愿意教给你。”李超非常高兴,请和尚住在家里的客房里,供给丰盛的伙食,天天跟和尚学武。
学了三个月,李超已觉得得心应手,不禁洋洋自得起来。和尚问他:“你感到行了吗?”李超回答说:“行了!师傅的武艺,我已都学到手了!”和尚听了,笑着让他练练看。李超便脱下外衣,往手上吐了口唾沫,飞拳踢腿地练了起来。只见他一会儿像跳跃的猴子,一会几像掠过的飞鸟;练完了,很骄傲地站在那儿。和尚笑笑说:“可以了。你既然已全部学到了我的武功,就让我们来比划比划,分个高低。”李超欣然同意。二人拿好架势,便你一拳我一脚地打在了一起。李超时时想找和尚的弱点攻击。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还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已仰面朝天,跌在了一丈开外。和尚拍手说:“你并没学到我的全部功夫啊!”李超既惭愧,又沮丧,跪伏在地,请师傅指教。和尚又教了他几天,才告辞离去。
李超从此后以武艺高强闻名,走遍南北,很少碰上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有事来到历下,见一个少年尼姑正在摆场练武,四周挤满了围观的人。尼姑练了一会,对众人说:“我一人在这里翻来复去地练,也太冷清了。有哪位行家,请不妨下场来玩玩!”一连招呼了三遍,大家面面相觑,始终没一个下场的。李超在一边看了,手不禁痒痒起来。一时心盛,便下场了。尼姑笑了笑,合掌行礼,两人便打在了一起。才一交手,尼姑忽叫停下,说:“这是少林派的拳法。”问李超;“你师傅是谁?”李超起初不肯说,尼姑再三询问,李超只得把和尚师傅说了出来。尼姑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傅吗?既然这样,我们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再三要求和她比试,尼姑坚决不肯。众人在一边怂恿二人,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和尚老师的弟子,那我们都是一路上的人,不妨玩玩。但点到为是,你我明白就行了。”李超答应下,心里却轻视尼姑生得文弱;加上他年轻气盛,好胜心强,一心要打败尼姑,以博得个不败的名声。于是,两人重新打在了一起。刚一会儿,尼姑忽然住手不打了。李超不解地询问缘故,尼姑只是笑着,也不说话。李超以为她胆怯了,非要和她比到底不可,尼姑才又动手。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拢五指,手掌像利刃一样,往下轻削李超的小腿。李超只觉膝盖下一阵巨痛,像被刀斧砍中了一般,一下子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尼姑笑着谢罪说:“太冒犯您了,请不要见怪!”李超被人背了回去,养了一个多月才好。
过了一年多,师傅来看他,李超便向师傅讲述了这件往事。和尚听了大惊说:“你也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腿早就断了!”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D.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C.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评价。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武 技 清 蒲松龄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曰:“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成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起。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C.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5、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 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
???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B.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C.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D. 幸先以我名告之。
???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与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B.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C.??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D.??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
唐 陈子昂
宝剑千金买,生平未许人。怀君万里别,持赠送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
8、诗歌第五、六句是本诗的佳句,试分析这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效果。(4分)
9、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木欣欣以向荣,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5)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6)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三、(24分)
寻找救命药?? 草帽
韩雪薇是个女强人,在青城市经营着一家很大的房地产公司,身价过亿。她工作虽忙,但常常抽时间去看望母亲,对母亲极为孝顺。
这天,是母亲的八十大寿。韩雪薇在饭店摆下八桌寿宴,为母亲祝寿。谁知,寿宴还没散场,老寿星就蹲在洗手间起不来了。韩雪薇赶快把母亲送进了医院。
院长亲自诊断后开了药,但母亲在用药后依然腹泻不止,并且流了很多血。韩雪薇着急地问院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院长尴尬地说:“我也不清楚,我们已经做过详细检查了,病人只是很普通的胃肠道出血,可现在连最昂贵的进口药都试过了,依然毫不奏效。”
韩雪薇一听,更加心急如焚,她立即打电话,邀请北京的肠胃道专家前来会诊,谁知,他们得出的结果截然不同,还说假如多少天内,再找不到适合的药,恐怕病人就朝不保夕了。这下,韩雪薇彻底傻眼了。
当晚,韩雪薇伏在母亲的病床前,不停地抹眼泪。这时,母亲突然抓住她的手,虚弱地说:“孩子,我想起来了,以前你姥姥也曾因为胃肠道出血住院。当时,医生给她用了一种药就好了。”母亲想了半天说:“叫什么……安神止血栓剂?”
韩雪薇立刻问院长,医院有没有这种药,院长在药房的电脑上查了半天,也没找到。没办法,韩雪薇打电话,发动所有的朋友同事一起找安神止血栓剂,可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一个医生朋友告知韩雪薇一条线索,这种叫安神止血栓剂的药十分便宜,每支才卖一块五毛。很多医院见没有利润空间,纷纭将它拒之门外。一年前,那家药厂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只好关门大吉。
听到这儿,韩雪薇突然灵光一闪:既然这种药十分便宜,城里没有,那么农村会不会有呢?现在时间紧迫,只能就近寻找了。韩雪薇立即在网上发了求药帖。
网上的热心人还真多,两天后,就有个网友给韩雪薇发来了好消息:在青城市郊的柳树村唐九婆家,有一盒安神止血栓剂。韩雪薇闻讯立刻驾车,沿着曲折不平的山道朝柳树村赶去。
经由两三个小时的颠簸后,韩雪薇终于到达了偏远的柳树村,找到了唐九婆的家。韩雪薇敲了敲门,轻轻走进了屋子。昏暗的房子里,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正病恹恹地躺在床上。床边,一个长辫子的姑娘正在给她喂粥。
长辫子姑娘见有人进来,问道:“你找谁?”韩雪薇走到床前,恳切地说:“大妹子,我是从青城来的,想找唐九婆……”话音未落,唐九婆就沉下脸说:“你走吧,这里不欢送城里人!”
韩雪薇吃了一惊,连忙说明了来意,央求道:“大娘,我没什么恶意!刚才,我已经问过村医生了,最后一盒安神止血栓剂开给您了,这个药厂也停产了。请您说个价吧,多少钱才肯让给我?”
唐九婆“哼”了一声,说:“这倒奇怪了?凭什么要我把药让给你?难道,你们城里人的命比我们乡下人值钱吗?”
韩雪薇慌忙解释:“我不是这个意思!只是,我母亲用其他药都不行。要不,我用最昂贵的进口药跟您换?”说着,就从包里拿出一盒包装精美的进口药。
唐九婆冷笑一声:“你有这么好的药,自己干吗不用?这是最便宜的药,专救我们穷人的命,你还是去别的地方找药吧。”说罢,扭头对长辫子姑娘说,“杏花,让她出去。”
韩雪薇本想再求求杏花,但见杏花也摇了摇头,只好尴尬地说:“大娘、大妹子,那我回去了!”临出门,她把手里的药轻轻地放在了桌子上。可走到门口时,唐九婆突然叫住了她:“闺女,回来!”
韩雪薇不解地回过头,这时,杏花走过来拉着她进屋坐下,而后叹了口气,说:“大姐,真不好心思,刚才我娘不是故意的。前些天,我到城里给娘买补品,有个药店老板极力推举一对三千块的野山参。谁知,那是一对烂参,我娘吃后肠胃病更重了。后来,我找药店老板评理,他却死活不认账,还叫人把我轰了出去。回家后,我哭了一天一夜。那三千块,是我三年种麦子的收入啊!”那一刻,韩雪薇终于明白,为什么唐九婆母女这样怨恨城里人了。
这时,唐九婆也叹了口气,说:“闺女,这药……我给你了!”
回到青城医院,医生试着给韩雪薇的母亲用了药,果然,病情很快稳定了。专家解释说,这很可能是遗传病,而安神止血栓剂刚好是克星。见母亲转危为安,韩雪薇终于露出了笑容。
第二天,韩雪薇带着一位专家,回到了柳树村。在专家的医治下,唐九婆的病很快痊愈了。
半个月后,韩雪薇再次来到了唐九婆的家里。她从包里掏出厚厚一沓钱,感激地说:“大娘,这是给您的酬劳,请您一定要收下。”唐九婆瞪了她一眼:“闺女,你这是干啥?那天,我看你有孝心,这才把药给了你,难道钱能买到孝心吗?”
韩雪薇的脸红了:“那行,赶明儿我还你药。”唐九婆愣住了:“那药厂不是已经停产了吗?”
韩雪薇笑着说:“我刚刚成了他们的新股东,药厂很快就能恢回生产了!放心吧,安神止血栓剂还是只卖一块五毛钱。而且,将来我会开发更多的廉价药,为老百姓造福……”
11.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12.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文中两处画线部分。(6分)
(1)唐九婆“哼”了一声,说:“这倒奇怪了?凭什么要我把药让给你?难道,你们城里人的命比我们乡下人值钱吗?”(3分)
(2)回家后,我哭了一天一夜。那三千块,是我三年种麦子的收入啊!
(3分)
13.韩雪薇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14.有人认为小说中韩雪薇入股药厂,使其恢复生产这一情节是文章的败笔,有刻意拔高之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酒馔(zuàn) 撮合(cuō) 东皋(áo) 安然无恙(yàng)
B、尴尬(gài) 丧事(sàng) 熹微(xī) 逸兴遄飞(chuán)
C、庇佑(pì) 角隅(yú) 田畴(chóu) 命途多舛(chuǎn)
D、木讷(nè) 悲悯(mǐn) 睢园(suī) 碎琼乱玉(qióng)
1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渲染 笼照 钟明鼎食 走投无路
B、迤逦 俨然 鱼舟唱晚 战战兢兢
C、辖制 流憩 青云之志 高山流水
D、僻好 惆怅 完尔一笑 萍水相逢
17.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由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团队精心打造的《吉尼斯中国之夜》专题节目,将于今年国庆期间开始在央视综合频道联播七天。
B.科幻作家徐浩若受邀到我市举办讲座,几十位科幻创作爱好者聆听了他的报告,会后我有幸向他垂询了有关科幻创作的问题。
C.熊猫饮水,颇似酒徒贪杯,它总是喝得肚皮隆起,而后安之若素地拖着笨拙的身躯,一摇一摆地向远处的箭竹林走去。
D.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18.下列各项中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这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B.中国电影在国内难挡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在海外仍是非主流,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电影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和过于“自闭”。
C.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五年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堪称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D.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合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19. 下面是对“微公益”的说明,请提取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6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于是一种“草根公益”应运而生,这就是微公益。微公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积少成多,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关注贫困,关注教育,关注社区发展,关注生物保护和低碳等,具有很强的利他性。它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 “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寓善于乐的参与方式。
20. “我不在现场,但我在微博。”“微博”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工具,使很多欢庆活动变得温情、时尚。适逢母校十年校庆,校友们纷纷以“微征文”的形式发来祝贺。请你在微博里,写一段与母校有关的逸闻趣事、记忆、印象或创意祝福。要求语言通畅,格调高雅,最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6分)
五、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书本上曾经正确的知识,随着时代改变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变迁,也许已不再正确,更何况书本上某些观点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6、A? 点拨:?B项说本文‘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不正确。?C项“愤而择日告辞而去”不正确,应为“数日后辞去”。 D项尼僧“争强好胜”不符文意。?
7、(1)李超从此凭武艺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5分)
(2)李超起初不肯说,尼姑再三(坚持)询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5分)
8、比喻。“孤松”比喻坚贞的君子,“众木”比喻趋势的小人。通过比喻形象地说明:王学士眼前虽然不得志,但相信他和孤松一样,是能经得起风霜的考验的。(从其他角度:对比、对仗、象征,言之成理也可)(4分)
9、本诗以赠剑寄意,既有对被赠者的遭遇感到不平,又有对他表示了无穷的期望。最后两句揭示中心:勉励对方要及时努力,不要消沉,不要虚度壮盛的年华。(4分)
10、(略)(6分)
11、(1)内容上,介绍了韩雪薇的身份,指出她有经济实力,且对母亲十分孝顺;
(2)结构上,为下文寻找救命药和让停产的药厂恢复生产作了铺垫。(4分)
12、(1)这句话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唐九婆因为受过城里人的欺骗而对城里人的怨恨。(3分)
(2)这句话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揭示了杏花被骗之后的痛苦,写出了农民挣钱的艰难。(3分)
13、(1)房地产老板,身价过亿的女强人。(2)对母亲极为孝顺,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探望母亲。(3)头脑灵活,足智多谋。为找安神止血栓剂,多种渠道寻找,最终通过网络获得了线索。(4)待人真诚,胸怀宽广,被唐九婆赶仍把进口药留了下来。(5)知恩图报,同情弱者,带专家到村里给唐九婆看病,并入股药厂,重新生产安神止血栓剂。(任意答出三点即可)(6分)
14、观点一:同意这种观点。唐九婆之所以将药让给韩雪薇,是因为被其孝心打动了,文章的主题体现在孝道方面,让韩雪薇入股药厂,使其恢复生产这一情节是文章的败笔,破坏了人物的真实性,有刻意拔高之嫌。
观点二:不同意这种观点。韩雪薇入股药厂,使其恢复生产是商人的善举,“将来我会开发更多的廉价药,为老百姓造福”是她回报社会的体现。(8分)
15、D (A、酒馔(zhuàn)东皋(gāo) B、尴尬(gà)丧事(sāng) C、庇佑(bì))16、C (A、照—罩 明—鸣 B、鱼—渔 D、僻—癖 完—莞)
17、D (A、联播:若干广播电台或电视台同时播送或转播(同一节目)。B、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C、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情平静地对待。
18、B (A、两面与一面不照应,应去掉““能否”。C、成分赘余,“可以”与“堪”语义重复,应删去“可以”。 D、宾语中心词残缺,句末加上“制度”,与“建立”搭配。)
19、平民参与(草根公益) 积少成多? 利他性? 寓善于乐(6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的要求是提取关键词,答题时要对语段进行切分,本段共4个句子,提出4个关键词,第一句是“微公益”产生的背景和简单解释,主要词语是“草根公益”,第二句是特征关键词是“积少成多”,第三句是关注对象及特征,关键词是“利它性“,第四句是参与方式,关键词语是“寓善于乐”。
20、(示例)难忘安静教室里泛舟书海的愉悦,难忘幽静小径上畅谈人生的温馨,难忘宽阔跑道上释放活力的精彩。梦想在这里萌芽生长,青春于斯扬帆起航。亲爱的母校,十周岁生日快乐!(6分)
五、21、(立意探索)所给作文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很明确,很清晰。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的、被认为正确无疑的观点和信条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社会需要一些新思想、新方法、新观念来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书本中和生活中的真理可以永远相信吗?应该怎样看待生活中所谓“真理”?这是所给作文材料想要我们思考的问题。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没有永远的真理;我们要有怀疑精神,敢于质疑一切真理;等等。
附:参考译文
李超,字魁吾,家住淄川县的最西边,他性情豪爽,好施舍他人。一天,偶尔有个和尚托着钵盂到他家化缘,李超让和尚饱餐了一顿。和尚很感激,便说:“我是少林寺僧人,有点武艺在身,愿意教给你。”李超非常高兴,请和尚住在家里的客房里,供给丰盛的伙食,天天跟和尚学武。
学了三个月,李超已觉得得心应手,不禁洋洋自得起来。和尚问他:“你感到行了吗?”李超回答说:“行了!师傅的武艺,我已都学到手了!”和尚听了,笑着让他练练看。李超便脱下外衣,往手上吐了口唾沫,飞拳踢腿地练了起来。只见他一会儿像跳跃的猴子,一会几像掠过的飞鸟;练完了,很骄傲地站在那儿。和尚笑笑说:“可以了。你既然已全部学到了我的武功,就让我们来比划比划,分个高低。”李超欣然同意。二人拿好架势,便你一拳我一脚地打在了一起。李超时时想找和尚的弱点攻击。和尚忽然飞起一脚,李超还没看明白是怎么回事,已仰面朝天,跌在了一丈开外。和尚拍手说:“你并没学到我的全部功夫啊!”李超既惭愧,又沮丧,跪伏在地,请师傅指教。和尚又教了他几天,才告辞离去。
李超从此后以武艺高强闻名,走遍南北,很少碰上对手。一次,李超偶然有事来到历下,见一个少年尼姑正在摆场练武,四周挤满了围观的人。尼姑练了一会,对众人说:“我一人在这里翻来复去地练,也太冷清了。有哪位行家,请不妨下场来玩玩!”一连招呼了三遍,大家面面相觑,始终没一个下场的。李超在一边看了,手不禁痒痒起来。一时心盛,便下场了。尼姑笑了笑,合掌行礼,两人便打在了一起。才一交手,尼姑忽叫停下,说:“这是少林派的拳法。”问李超;“你师傅是谁?”李超起初不肯说,尼姑再三询问,李超只得把和尚师傅说了出来。尼姑拱手说:“憨和尚是你师傅吗?既然这样,我们不必较量了,我甘拜下风!”李超再三要求和她比试,尼姑坚决不肯。众人在一边怂恿二人,尼姑才说:“你既然是憨和尚老师的弟子,那我们都是一路上的人,不妨玩玩。但点到为是,你我明白就行了。”李超答应下,心里却轻视尼姑生得文弱;加上他年轻气盛,好胜心强,一心要打败尼姑,以博得个不败的名声。于是,两人重新打在了一起。刚一会儿,尼姑忽然住手不打了。李超不解地询问缘故,尼姑只是笑着,也不说话。李超以为她胆怯了,非要和她比到底不可,尼姑才又动手。一会儿,李超飞起一脚向尼姑踢去;尼姑并拢五指,手掌像利刃一样,往下轻削李超的小腿。李超只觉膝盖下一阵巨痛,像被刀斧砍中了一般,一下子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尼姑笑着谢罪说:“太冒犯您了,请不要见怪!”李超被人背了回去,养了一个多月才好。
过了一年多,师傅来看他,李超便向师傅讲述了这件往事。和尚听了大惊说:“你也太鲁莽了!惹她干什么!幸亏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不然,你的腿早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