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8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28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6 03:02:57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CONTENT
01
单击添加标题
商鞅变法
03
单击添加标题

05
单击添加标题
百家争鸣
02
单击添加标题

04
单击添加标题
诸侯纷争
诸侯纷争

儿子:秦墨
父亲:秦儒
爷爷:秦道
在春秋战国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样的社会变动?
用最简单的词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西周天子对诸侯有绝对的权威
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衰落,分封制、井田制逐渐瓦解,奴隶制经济逐渐解体
一、诸侯纷争
“(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膀。 ”
——《左传·桓公五年》
周天子在与郑伯的矛盾冲突中处于下风
“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移之。”
——《孟子·告子》
起止时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起始标志
周平王东迁洛邑
政治特定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战争性质
争霸战争
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于是出现了大国争霸局面。
春秋五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史记索隐》
礼崩乐坏、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刘向《<战国策>书录》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形成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起止时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起始标志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政治特定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战争性质
兼并战争
经历的春秋的数次战争之后,诸侯国的数量从数百减少到数十,战国七雄中后期最强大的就是我们秦国!
1.王室衰微、分封制被破坏
2.诸侯势力崛起
3.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阶层)
4.国家:统一 —— 分裂
政治总结
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
诸侯争霸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还是道家的思想好,君主无为了老百姓才能过好日子。
在这个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年代,孔子的克己复礼一定有用!
墨家 阴阳家 兵家
代表 墨子 邹衍 孙武、孙膑
主张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俭 ·五行“相生相克”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各家都有一定的道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阴阳家
邹衍
儒家
孔子
他们都提出了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 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九流十家。
“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相互争辩、学习的局面。
春秋时代,中华民族已经形成
虽然我是秦国人,但我更是华夏民族的一员
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
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
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商鞅变法

三、商鞅变法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各国国君先后开展了变法。
春秋牛尊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商鞅损害了旧贵族利益,引来了我父亲的憎恨…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
商鞅变法后“除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
──《汉书》
我通过军功获得了新的土地和爵位…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尚君列传》
使商无得籴(买进粮食),农无得粜(卖出粮食)……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
——《商君书·垦令》
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尚君列传》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1.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A.血缘宗族性组织体系逐渐解体 B.土地制度变革
C.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缓和 D.郡县制度确立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3.(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这反映了当时儒家
A.崇尚空谈的形象 B.具有担当的时代精神
C.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推动社会转型的努力
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