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6 03: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
——1904年8月31日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一、呼唤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走向共和:武昌起义与民国建立
三、失意共和:革命果实被窃取
四、追思共和:辛亥精神的传承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
政治: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
经济: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
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
文化: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课本108页“历史纵横”
(一)清末新政
与戊戌变法内容基本相同
从表面上看,这些“新政”与戊戌维新相似,但是1901年1月西太后在西安发出“新政”上谕时,却强调了二者性质不同:“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不走君主立宪,继续君主专制
编就的新军在清政府镇压人民反抗的过程中虽起一定作用,但后来其中大部分为革命党人所掌握......为办“新政”加捐加税,使清朝原本腐败的吏治愈加腐败,激起各地人民群众抗捐抗税斗争,成了加速辛亥革命高潮到来的催化剂。
清末新政的客观影响
奖励工商虽然多属官样文章,但毕竟打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工业商者的社会地位,从而也有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新学堂学生的知识结构,全然不同于传统的封建士大夫,而成长为新型知识分子......成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力量。
——以上材料均出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挽救危亡的新政,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救亡图存两条出路
改革 革命
1901年——1905清末新政
1894年 兴中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
1904年 华兴会、光复会成立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
1866年,出生于广东翠亨村贫困家庭
1875年,入村塾,接受传统教育,崇拜洪秀全等反清人士
1879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接受西方式近代教育
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卖国、腐败,开始产生反清思想
1892年,毕业香港西医书院,在澳门、广州行医
1894年,上书李鸿章,改革未被接受,同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孙中山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任总理。在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用革命手段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核定地价,天下为公
(二)三民主义
前提
补充和发展
求民族独立
求民主权利
求发展经济
(民族革命)
(社会革命)
(政治革命)
维我 开国以来,以 人治 ,虽间有异族篡据,我祖宗常能驱逐光复,以贻后人。今我汉人倡率义师,殄除胡虏,此为上维先人遗烈,大义所在。
今之满州,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者, 人之 , 之政治, 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宣言》1905年8月20日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中国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
——《胡汉民自传》,中华书局2016版,第72页(胡汉民,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海外度过的,他把海外作为革命斗争的基地,并进行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其目的是“寻找外援”以“反对清政府”。
——肖铁肩(中南大学教授)
历史的教训
恢复我汉室的山河,再把国家变强盛;那时自然可以和外国讲平等了。
——陈旭麓《孙中山集外集》
革命的策略
现实的无奈
思考:民族主义当中为什么不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救亡图存两条出路
改革 革命
1901年——1905清末新政
1894年 兴中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
1904华兴会、光复会成立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6年12月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09年10月-1910年11月立宪派三次请愿运动
1911年5月,清廷宣布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
——《钦定宪法大纲》(1908)
君主专制
思考:清政府救国方案的政治诉求是什么?
(三)预备立宪
第一届内阁成员共13人
(1911) “皇族内阁”
立宪派
各代表(立宪派国会请愿代表)闻此乱命(“皇族内阁”),亦极愤怒……向咨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秘谋革命……若日后遇有可以发难之问题,则各省同志应即竭力响应援助,起义独立。
——《梁启超年谱长编》
部分立宪派转向革命
据统计1906-1911年间,全国共发生民变989次,平均一年142次。
——据张振鹤、丁原英《清末民变年表》
群众基础丧失
群众
秋瑾
徐锡麟
救亡图存两条出路
改革 革命
1901年——1905清末新政
1894年 兴中会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
1904华兴会、光复会成立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
1906年 萍浏醴起义
1907年 广东惠州起义
广西镇南关起义
1908年 安徽安庆新军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4月 广州黄花岗起义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1906年12月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09年10月-1910年11月立宪派三次请愿运动
1911年5月,清廷宣布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
1911.5.9 铁路国有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发布的“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将粤汉、川汉铁路利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
1911年6月17日四川保路运动
9月7日,赵尔丰成都血案
(四)保路运动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多年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那时候,两个冷酷的事实沉重地压在无数中国人的心头。一个是极端深重的民族危机使人们痛感国家要灭亡了。另一个事实是: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朝政府已是个一味媚外和野蛮专制的政府,人们对这个政府已丧失掉最后一点希望。
1911年9月24日,决定中秋节起义(10月6日)。不料,当局加强了军队管制和人员防范,不得不推延起义日期。
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国租界配置炸弹。不慎起火,起义秘密暴露。清政府按照发现的革命党名册,全城搜捕。
10月10日,工程营排长陶启胜查房时,恶声责问士兵金兆龙晚上为何擦枪,是否想造反?战士程正瀛举枪便射。瞬时武昌城内外枪炮齐鸣,起义不经意间突然变成了现实。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
一、呼唤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
时代:列强侵略,中华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社会矛盾尖锐。
社会:清廷的改革失效,自身更加孤立,社会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三民主义)
军事: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组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一、呼唤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走向共和:武昌起义与民国建立
三、失意共和:革命果实被窃取
四、追思共和:辛亥精神的传承
革命开始:1911年10月10日,爆发( )
成立湖北军政府
革命高潮: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武昌起义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统治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
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宣告( )统治结束
二、走向共和:武昌起义与民国建立
清王朝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仁义礼智信五德共有
湖北军政府铁血十八星旗
汉地18省,与满清对立
辛亥革命为何如此顺利?
今日各省民情…实渴望共和政体。……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天下,宣布共和。
——山东巡抚孙宝琦致内阁电(1911年11月11日)
部分清官僚转向革命,支持共和
职位 姓名 基本情况 职位 姓名 基本情况
外交部长 王宠惠 同盟会员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员
陆军部长 黄兴 同盟会员 实业部长 张謇 立宪派
海军部长 黄钟英 旧官僚 交通部长 汤寿潜 立宪派
内务部长 程德全 旧官僚 参谋部长 黄兴 同盟会员
财政总长 陈锦涛 旧官僚 法制局长 宋教仁 同盟会员
司法总长 伍廷芳 旧官僚 印铸局长 黄复兴 同盟会员
秘书长 胡汉民 同盟会员 所有各部次长 同盟会员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主要成员情况表
从政府成员构成分析革命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呼唤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走向共和:武昌起义与民国建立
三、失意共和:革命果实被窃取
四、追思共和:辛亥精神的传承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革命结束: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失意共和:革命果实被窃取
孙中山提出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
袁世凯暗中指使其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制造兵变。
立宪派、旧官僚,甚至多数革命党人和许多省都督都反对定都南京。孙中山只好再次退让,3月6日临时参议院议决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袁世凯指使北洋将领通电威胁清廷,立即同意共和,否则带兵进京。
清帝退位第2天,袁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临时大总统,
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美、英、法、德等国公使立即登门祝贺,并向袁接洽借款,解决袁财政困难。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1911年12月18日,南北和谈约定只要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即推他为民国大总统。
1.出生:1859出生河南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
2.崭露头角:1882年23岁的袁世凯,帮助朝鲜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
3.战功初显:1884年朝鲜发动政变,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
4.手握兵权:1895年主持扩练驻天津小站的“新建陆军”(北洋军前身)。
5.保境安民:1899年驱逐山东义和团,参加东南互保,保障山东未受战乱。
6.位高权重:1901年,袁世凯创建山东大学堂(即山东大学)。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
自身条件:军权独大、个人威望、政治手腕
帝国主义支持
立宪派、旧官僚拥护
革命派软弱、妥协,望袁灭清
对革命派:迫孙中山让位
对清:逼宫退位
(一)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参议院
(立法权)
人民
总统
(行政权、军权)
法院
(司法权)
国务总理
决定一切法律
选举 代表
决议 弹劾
选举
决议 弹劾
(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袁世凯的制约
副 署
与司法总长
分别任命法官
主 权 在 民
三 权 分 立
责任内阁
1.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各项之自由权。
3.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4.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5.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在临时大总统公布法律、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6.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平 等 自 由
结合约法和国家权力组织架构图,说明体现的政治原则。
一、呼唤共和: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走向共和:武昌起义与民国建立
三、失意共和:革命果实被窃取
四、追思共和:辛亥精神的传承
革命后的中国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的发展。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它给亚洲带来了解放。
——【苏】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20世纪10年代)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辛亥革命参与者,20世纪70年代)
辛亥革命胜利了,它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在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领域谱写了辉煌业绩,从思想意识、制度模式、经济发展和国家走向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和思考启迪。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两岸学者,2016年)
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失败还是成功了?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016年习近平在孙中山
诞辰150周年纪念会讲话
一封《与妻书》,百年家国情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林觉民《与妻书》(节选)
林觉民(1887—1911)
国家需要我,我将全力以赴。
——于敏
当初当兵我就做好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
——李延年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袁隆平
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黄旭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