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和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和发展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6 15:4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曲折和发展


三国(220-280)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383年淝水之战
220
221
222
公元376年前秦统一北方
西晋
266-316
263魏灭蜀
266晋代魏
280晋灭吴
公元581年
公元589年
南下灭陈
420
479
502
577
534
535
557
550
577
[点拨]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
(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局部统一多次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1)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2)民族大迁徙有利于促进民族大交融。
(3)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统治地盘不断变化,人民之间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
(4)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也是民族交融至关重要的原因。
边族内迁
原因: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鲜卑族、匈奴、羯、氐、羌等族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五胡入华”)
政治1、五族内迁以及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接近、相互认同的过程,就是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1)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上:少数民族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和政治制度。
(3)文化上: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4)民族心理上:各民族沟通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表现:
4、评价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矛盾减弱,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局部统一,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
政治2.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
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门阀政治)
1、概念解读: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级中的特权阶层。士族门阀在中国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又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氏族等;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
2、门阀政治出现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3、门阀政治的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政治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含义:由品评官(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 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 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评价:对于解决东汉末期察举制滥选的流弊有很大的作用;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门阀士族垄断用人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使社会阶层固化。
演变: 选拔权力:中央掌握--世家大族控制 选拔依据:家世道德才能并重--家世
政治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命题点一】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封建化)
背景
内容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社会生活
评价
社会矛盾: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有利条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设立三长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1)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2)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特点:
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②孝文帝亲自主持,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借鉴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1)含义: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2)原因:北方战乱,土地荒芜,影响财政收入
(3)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4)经营方式:个体经营的小农经济。
(5)意义: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了统治;推动了内迁各族转向农耕,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6)瓦解:
①至唐朝中叶,土地兼并空前盛行,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
②实行租庸调,农民负担加重,纷纷逃亡,或出卖土地投靠地主成为佃客。
屯田制: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等社会矛盾,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加快了统一北方的进程,而且为后世开创了一种大规模的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例,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同程度地仿效。
占田法:占田法对于平民和达官贵族所作规定的初衷是不同的,对平民意在保证耕者有其田;对达官贵族则是意在将其占田数量限制在法定之内。占田法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为保护士族利益,由推行荫客制,导致世族掌握了经济特权,与朝廷分庭抗礼。
经济1:土地制度演变
均田制:
经济二:中国古代庄园经济
1.存在时间:古代中国的庄园与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关,此后,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到西汉初期,庄园经济形成,东汉时庄园经济发展,在唐朝时更是达到鼎盛时期,并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2.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
3.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4.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5.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
(2016·全国Ⅰ卷,2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D
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和劳动力。
③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④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今广东广州)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经济3: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2)表现
①南方经济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③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文学艺术(如田园诗、书法)的发展;
④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⑤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环境问题。
(3)影响
士族专权与江南开发结结合
北方人口南迁与侨州郡县
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大都分布于江、淮之间或长江中下游沿岸。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起初,侨州郡县只是寄治于南方州郡县,本身并无实土。例如仅在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就设有侨置徐、充、幽、翼、青、并六州的十余郡、六十余县。其户籍登记用白纸,称“白籍”,表示流寓和临时性,区别于土著居民用黄纸书写的“黄籍”。“白籍”侨人享有免调(田租以外按户征收的绢、绵等物)和免役的优待。后来各地侨人的生活逐渐稳定,东晋王朝开始对他们实施“土断”政策,就地编入土著百姓的“黄籍”,取消优待,承担赋役。由于统一户籍的需要,撤销了一批侨州郡县,保留下来的也都获得了从南方州郡县中分割出来的一块实土。
“侨人”在东晋南朝的政治、军事领域扮演了主要角色。东晋皇室和掌权的几家高门士族都属于侨人。南朝前三个王朝宋、齐、梁的建立者都是侨大后商。只有最后的陈朝是由南方土著建立的。在很长时间里,侨人及其后裔构成了东晋南朝政权抵御北方民族进犯的主要军事力量。
(1)产生原因:
①魏晋统治集团分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②儒家经学烦琐空疏,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③道教的传播和发展为玄学打下思想基础。
④士人们对现实失望,产生逃避心理。
⑤汉末清议的发展。(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以太学为中心,希望通过“清议”表达自己对现实统治的不满,挽救外戚和宦官专权下走向覆灭的东汉王朝。)
文化1:魏晋玄学
(2)时间:自魏正始年间兴起至东晋以后与佛学趋于合流。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3)内容: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原因:1、社会动荡,王朝更迭频繁;
2、儒家伦理秩序遭受破坏,引发人们各种思考和怀疑;
3、佛教、道教的冲击;
4、儒家思想存在局限(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文化2:佛道传播与儒学受到冲击
汉朝 ①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东汉明帝重视教发展佛,于洛阳修建白马寺。
③东汉末年,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魏晋 南北朝时期 ①道家思想与儒家合流,形成崇尚老庄的玄学思潮。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仍是主流,但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过程
2、特点:
①思想活跃,出现多元特征;
②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
③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三武一宗"灭佛:
"三武一宗",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三武灭佛"又称"三武之祸",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之厄"。在中国历史上,这几位皇帝曾经发动过毁灭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打击,因此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
政治:佛教寺院政治势力和经济力量膨胀,威胁封建统治
经济:严重影响政府财政税收
文化:佛教理念与儒家思想的冲突
文化三: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科技、对外交流
文学艺术领域
文学 东汉末年先后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书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书圣”王羲之;草书:怀素
绘画 东晋开始出现知名专职画家。顾恺之“以形写神”、《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石窟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科技领域
南朝 数学: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北朝 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西晋 地理: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制图六体”
对外交流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天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背景: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
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
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印度、中亚文化传人,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在文艺领域以绘画和雕塑较为显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特点:(1)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2)体现民族融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目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领域 具体史实 阶段特征
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秦汉以来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国家长期分裂,战乱频繁,政权更替频繁。
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文化: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继续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三国:公元220——280年 西晋:265——316年
南方:东晋(公元317——420年)南朝(公元420——589年)
北方:十六国(公元317——439年)北朝(公元439—581年)
①封建国家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②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制度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
③士族制度盛行,中央集权削弱。
农业:①土地制度:均田制,租调制 ②灌溉:翻车;③耕作技术: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耕耙技术④北方多战乱,北民南迁;⑤庄园经济和寺庙经济盛行 ⑥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手工业:①“灌钢法”,②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①思想:“三教合一”趋势;士人群体的形成;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②绘画:文人画;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理论;③书法:进入自觉阶段,④文学:志怪小说的兴起—《搜神记》⑤科技: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⑥艺术: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知识梳理
(一)、隋唐统一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概况: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派杨广灭掉陈朝,统一全国。文帝死后次子杨广即位,就是隋炀帝。(2)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
(1)广设仓库(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2)兴建东京洛阳城(隋炀帝)。(3)开凿大运河: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3.李唐代隋
(1)隋炀帝暴政: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三征高丽,穷兵黩武;徭役繁重,严刑峻法。(2)隋亡唐建: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建立唐朝,统一全国。
一、隋唐政治演变
(二).唐朝盛世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盛世局面 统治者 措施 概况
“贞观之治” 唐太宗 1.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3.文化: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文教昌盛
武周时期 武则天 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薄赋敛、息干戈、省力役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
边疆巩固
“开元盛世” 唐玄宗 1.选贤任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官,精简机构;严格选拔官吏;恢复谏官、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 2.检田括户:抑制国内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限制佛教 全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生活安定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消灭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完成统一。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从历史大势上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个多世纪的动乱,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唐朝统治者来说,
政治上注意改革更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经济上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役;
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
文化上大兴文治,兴学重教;民族关系上,采取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三).唐朝衰亡与五代十国——知识梳理
藩镇割据形势图
安史之乱:
背景: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怠于政事;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过程:755 年,身兼三个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8年,史称“安史之乱”
影响:唐朝由盛转衰: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破坏北方经济,但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中央集权被大大削弱,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边防空虚也导致少数民族趁机侵扰,边疆告急。
藩镇割据:
藩镇的权力: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在经济上,拥有财权;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所谓“内”,指的是中央政府及中央集权,“外”则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外重内轻可能引发割据分裂的局面,促使统一王朝走向瓦解这是汉、唐两代的教训;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防御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有导致亡国的危险,这是宋、明两代的结果。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朝政府不得不把权力再次下移,唐后期又从治世转入乱世,部分藩镇拥兵自立,形成割据,其他藩镇的分权则可上比汉未的州牧。唐朝灭亡后,全面分裂的局面再度出现,从唐中期到宋朝重新统一,混乱形势贯穿了两个世纪。宋朝统治者意识到轻重相维的局面固然不错,却是不牢靠的,要想防止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走内重外轻的道路,这就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于是,宋朝不但尽收地方之权于中央,而且集中央之权于皇帝个人手中,以中央官员分掌地方大权,实际上再无真正的地方分权可言。自宋朝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基本不再出现因地方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但内重外轻之整历久而愈显宋以后王朝的覆亡多由外力造成。
唐宋时期政治上由外重内轻到内重外轻
五代十国时期特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趋势: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趋势。
二、隋唐政治创新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科举制在隋唐两朝的发展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背景 士族衰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材料: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科举制之前的选官方式相比,有何创新之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创新:采用考试方式,相对公平公正,制度化规范化,注重才能学识,破除阶级限制
评价:
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③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气;
④有利于打破故有阶层,增强社会活力利于人才流动。
⑤科举制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禁锢人民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拓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二)、中央官制的演变
1.形成过程:魏晋:三省制初成;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
2.三省特点:相权三分 执掌分明 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3.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①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三省将原来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三,分散丞相的权利,加强皇权。
③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④集体施政,注重发挥集体智慧,保障决策的科学性。
⑤门下省封驳和谏官制度,对君权的节制,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三省六部制
群相制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政事堂
集体议政,科学决策
职权分明,提高效率
唐朝政事堂为政府最高机构,凡皇帝命令需经政事堂群相会议正式通过方可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这表明( )
A.古代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B.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C分权与制衡体制的形成 D宰相擅权现象越发严重
A
【拓展】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有什么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伴随相权的逐步衰落和君权的逐渐强化而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了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三)、隋唐地方管理制度的变革
1.隋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607年,改州为郡,由此州郡作为同一级别沿袭后世。
2.唐初改郡为州,数州合置一总管府以统军戎,后改总管府为都督府。
3.贞观年间,边境建立羁縻府州,由都护府领护之;
4.627年,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设采访使监察非法,定位常制;
5.711年,于边境置节度使以防御四裔,后节度使兼度支、营田、采访等使,综一道军民财赋事权;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大量增加,领数州为一道或一镇,此时道已非仅监察区,镇已非仅军政区,实际成为州以上一级行政实体,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道(镇)、州、县三级制。唐中后期,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四)、隋唐时期的军事制度
(一)府兵制,即府兵平时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最大特点是“兵农合一”。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对其进行调整和健全,有利于巩固边防和加强中央集权。
(二)募兵制,即征兵制,是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唐玄宗建立,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五)、唐代民族关系发展
(1)促进因素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使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大为减少。
②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
③唐太宗能采取开明的政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
④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⑤“对外交通线”中的陆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边疆地区
(2)处理方式
①设机构: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
②册封:册封是唐朝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
③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
④会盟: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
(3)影响: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大大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考点二:隋唐的经济发展
(一)、唐朝的赋税制度
时期 赋税制度 内容或特点 作用或意义
唐初
唐朝后期
租庸调制
内容:(1)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2)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3)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
特点:(1)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
(2)以庸(纳绢或布)代役
(1)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2)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3)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两税法
内容:(1)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2)“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3)征两税,两次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特点: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以资产和土地作为纳税标准)
①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减轻了财政上的混乱,加强了中央经济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经济演变
(1) 农业:
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唐朝时创制筒车。
土地制度: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大运河:隋朝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
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城市发展:唐代“草市” 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唐代后期,开始打破市坊限制,也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在繁华城市不论白天还是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夜市比较繁荣。
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成都等。
海外贸易: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
(4)重农抑商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2)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3)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是国际性大都市。(4)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
(5)使臣、商人、留学生及僧侣在推动中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考点三:隋唐思想文化演变
(1)思想:
唐朝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儒学复兴: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科学技术
时期 领域 人物 主要成就
隋朝 建筑 李春 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 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唐中期 火药 书籍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唐末 火药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 天文学 僧一行 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唐朝 医药学 孙思邈 《千金方》
唐高宗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从而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为后世朝代所沿用。
(2)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的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
(3)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展。
(4)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的改革,也是从汉代以来征税由重人口、轻田产转变为轻人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5)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的变化。中央政府的政策比较开明和开放。东北边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疆域变得空前辽阔,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6)文化上的变化。佛教中国化。社会风气由于受少数民族和外国生活习俗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比较开放。
总结: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领域 具体知识点 阶段特征
政治 ①三省六部制。②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③中晚唐实行节度使制,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④科举制确立并完善大了统治基础。
经济 ①农业:曲辕犁;筒车;大运河;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②手工业:纺织业: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③商业:金融方面:柜坊飞钱出现;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草市发展起来。对外贸易:广州市舶使。
文化 ①思想:三教合一,儒学复兴。②科技:雕版印刷;唐末应用于军事;造纸术开始东传;③文学和书法:诗歌鼎盛时期;“传奇”出现;书法:草书、楷书。④绘画: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初唐的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
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
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