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5 23:07:16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2023高一上·延庆期末)我国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谚语反映出当地(  )
A.昼夜温差大 B.气温年较差大
C.年平均气温高 D.日平均气温低
2.谚语所反映的气温特点说明当地(  )
A.①强③弱 B.②强④弱 C.②强⑤弱 D.③弱④强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紫外光和红外光被削弱多,可观光被削弱少。而太阳辐射能又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大气的保温作用:
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截留,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方向绝大部分向下大气辐射只有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早穿皮袄说明清晨早上时气温较低,午穿纱说明中午的时候气温较高,据此推断当地的昼夜温差大,A正确;该谚语反映的是当地天气特征,与气温年较差反映的气候特征无关,B错误;新疆纬度相对较高,年平均气温并不高,C错误;谚语中有“午穿纱”的现象,不能反映日平均气温低,D错误。故答案为:A。
2.昼夜温差大反映出白天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也就是②强,夜间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弱,也就是④弱,②强④弱,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1高一上·岳阳期末)下图为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出现的霞,主要受图中哪一作用形成(  )
A.① B.② C.③ D.④
4.北方果农为避免所种果树遭受霜冻灾害,在土壤封冻前对果树进行灌水主要目的是(  )
A.以水蓄温,使地温保持相对稳定
B.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C.弥补植物蒸腾所损失的水分
D.防止土壤板结
【答案】3.D
4.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出现的霞,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4.由题干可知,北方果农为避免所种果树遭受霜冻灾害,在土壤封冻前对果树进行灌水主要是水的比热容大,以水蓄温,使地温保持相对稳定,可以防御霜冻,A正确;BCD与题干不符,BCD错误。故答案为:A。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1年九月底至十月中旬,全国多地开始实施限电政策,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整治大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
A.② B.⑤ C.③ D.⑥
6.限电政策的实施,对大气受热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①增强 B.③减弱 C.④减弱 D.⑥不变
【答案】5.D
6.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读图,②是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⑤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③是大气逆辐射; ⑥是地面辐射。由于太阳辐射温度高波长短,低层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只能吸收气温较低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6.限电政策的实施,减少了燃烧煤炭的使用量,减少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能见度变高,从而会使①大气的反射作用减弱,A错误。由于云层变薄,③大气逆辐射减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B正确。云层变薄,④逃逸到外太空的地面辐射增强,C错误。云层变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使⑥地面辐射增强,D错误。故答案为:B。
7.(2021高一上·林芝期末)如图是大气环流示意图,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图中②表示(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答案】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图中显示,近地面风(②)由海洋(A)吹向陆地(B),应为海风,排除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夜晚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图中显示,A处(海洋)气流下沉,应表示冷却下沉,B处(陆地)气流上升,应表示受热上升,即图示时刻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由此判断,图示时刻为白天,A符合题意,排除B。故答案为:A。
【点评】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 。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海陆风的成因为昼夜交替过程中海洋-陆地间的气温差,即日间海面上气温低于陆地,而夜间高于陆地。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
8.(2021高一上·兰州期末)下图中的四幅图,能够正确表示北半球高空风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高空风向受两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A、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正确。D是南半球的高空风向,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大气水平运动——风
9.(2020高一上·亳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北风
【答案】(1)B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风的受力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据此判断为箭头②;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由高压吹响低压,为箭头③;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为箭头①;摩擦力与风向平行且方向相反,为箭头④。本题故答案为:B。(2)结合上题分析,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由高压吹响低压,为箭头③,根据指向标进行判断,该地的风为东北风,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这种在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10.(2020高一上·界首月考)读“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左图)和“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2)与青藏高原相比,四川盆地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
A.①弱、③强 B.②强、④弱 C.①强、②弱 D.②弱、④强
【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此为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晚上,保温作用较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该服饰可随时应对气温的变化,B正确。故答案为:B。(2)四川盆地海拔较低,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汽充足,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变弱,③表示地面辐射,应该变弱,④表示大气逆辐射,水汽充足,保温作用强,④大气逆辐射变强,D正确,B错误。①表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应该不变A、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昼夜温差是由白天温度的最高值和夜间温度的最低值之差决定的。在实际测量中,白天最高温常在午后的14点左右,夜间最低温常在日出前。阴天的时候,白天的云层厚实,太阳辐射不容易直接到达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气温就不会很高。所以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阴天的时候,晚上的云层厚实,地面辐射依然不断地把热量从地面带走,但因为云层能吸收大量的地面辐射,且能把地面辐射转化成大气逆辐射,重新返回给地面,所以这时气温会比较高。
11.(2019高一上·黄陵期末)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8年6月27日晚开始持续喷发,喷发的火山烟尘高达2500米以上,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后位于(  )
A.地球的外部圈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3)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大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答案】(1)B
(2)D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发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故B正确,ACD错误。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后位于 岩石圈。故D正确,ABC错误。
(3)火山灰能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减少,导致气温较低,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B;(2)D;(3)C。
【点评】(1)本题考查岩浆的发源地,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2)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组成,掌握岩石圈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3)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
12.(2019高一上·扶余期中)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大气辐射 B.②是太阳辐射
C.③是地面辐射 D.④是大气逆辐射
(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一②一③ B.②一⑥一③ C.③一④一⑥ D.①—④—②
(3)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
A.② B.③ C.⑤ D.⑥
【答案】(1)B
(2)B
(3)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读图,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表示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少量反射(⑥表示地面辐射),B正确;ACD错误。(2)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之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其热量的传递过程为②⑥③,B正确。(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一方面大气越稀薄,另一方面受地面辐射的影响越小,因此气温越低,⑥表示地面辐射,D正确。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二、综合题
13.(2021高一上·怀化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下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增多,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二氧化碳增多,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的作用。(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大棚技术使冬季的太阳透过大棚,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以充分利用。大棚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减轻冻害,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大棚生产,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适宜作物生长需要。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14.(2021高一上·滁州期末)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对流层的   和   。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使   大气增温。指出大气保温作用与天气变化的联系。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短的是   。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秸秆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答案】(1)水汽;二氧化碳
(2)地面辐射;晴天,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保温作用强
(3)太阳辐射
(4)燃烧秸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再将热量还给大地。晴天,云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4)由所学知识可知,因这燃烧秸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点评】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无选择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断升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升温后释放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5.(2021高一上·天津期末)某同学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左图),在教室中模拟演示“热力环流”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开始前(左图),学生观察到学具中间悬挂的锡纸条没有明显的水平摆动。实验开始后,学生点燃蜡烛,并在纸杯中放入冰块,逐渐观察到两张锡纸条有明显的摆动(右图)。多次重复实验,学生发现结果相同。
(1)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2)依据左图、右图及实验过程,请在下图中连续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在环节3中标出近地面气压状况。
(3)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参与实验的学生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1)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2)
(3)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或缩小学具尺寸、增加学具的密封性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热力环流”是因温度高低不同引起的大气环流形式,锡纸条一侧为点燃的蜡烛,一侧为冰块,温度差异明显,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的运动。(2)①在点燃蜡烛与放入冰块前,锡纸条两侧温度相同,没有明显的大气运动;②、锡纸条左侧蜡烛点燃,升温;右侧放入冰块,降温;③气温高、气流上升;气温低,气流下沉;④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在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3)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说明风力更大,因此应考虑增大锡纸条两侧的温差;减少外界的影响等方面。增大锡纸条两侧的温差可以选择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也可以在不改变蜡烛与冰块数量的前提下,缩小空间范围。
【点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关键”: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基础卷)
一、选择题
(2023高一上·延庆期末)我国新疆有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读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谚语反映出当地(  )
A.昼夜温差大 B.气温年较差大
C.年平均气温高 D.日平均气温低
2.谚语所反映的气温特点说明当地(  )
A.①强③弱 B.②强④弱 C.②强⑤弱 D.③弱④强
(2021高一上·岳阳期末)下图为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3.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出现的霞,主要受图中哪一作用形成(  )
A.① B.② C.③ D.④
4.北方果农为避免所种果树遭受霜冻灾害,在土壤封冻前对果树进行灌水主要目的是(  )
A.以水蓄温,使地温保持相对稳定
B.增加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C.弥补植物蒸腾所损失的水分
D.防止土壤板结
(2021高一上·北海期末) 2021年九月底至十月中旬,全国多地开始实施限电政策,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整治大气污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主要是(  )
A.② B.⑤ C.③ D.⑥
6.限电政策的实施,对大气受热环节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①增强 B.③减弱 C.④减弱 D.⑥不变
7.(2021高一上·林芝期末)如图是大气环流示意图,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则图中②表示(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8.(2021高一上·兰州期末)下图中的四幅图,能够正确表示北半球高空风向的是(  )
A. B.
C. D.
9.(2020高一上·亳州期中)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的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北风
10.(2020高一上·界首月考)读“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左图)和“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山峰多冰川 B.昼夜温差大 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
(2)与青藏高原相比,四川盆地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
A.①弱、③强 B.②强、④弱 C.①强、②弱 D.②弱、④强
11.(2019高一上·黄陵期末)巴厘岛阿贡火山自2018年6月27日晚开始持续喷发,喷发的火山烟尘高达2500米以上,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图示意火山景观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后位于(  )
A.地球的外部圈层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岩石圈
(3)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大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12.(2019高一上·扶余期中)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图中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大气辐射 B.②是太阳辐射
C.③是地面辐射 D.④是大气逆辐射
(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一②一③ B.②一⑥一③ C.③一④一⑥ D.①—④—②
(3)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的是(  )
A.② B.③ C.⑤ D.⑥
二、综合题
13.(2021高一上·怀化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下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14.(2021高一上·滁州期末)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主要成分是对流层的   和   。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使   大气增温。指出大气保温作用与天气变化的联系。   
(3)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相对而言,辐射波长较短的是   。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秸秆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15.(2021高一上·天津期末)某同学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左图),在教室中模拟演示“热力环流”过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开始前(左图),学生观察到学具中间悬挂的锡纸条没有明显的水平摆动。实验开始后,学生点燃蜡烛,并在纸杯中放入冰块,逐渐观察到两张锡纸条有明显的摆动(右图)。多次重复实验,学生发现结果相同。
(1)该实验结果可以说明   。
(2)依据左图、右图及实验过程,请在下图中连续绘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在环节3中标出近地面气压状况。
(3)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参与实验的学生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建议。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先通过大气圈,然后到达地面。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紫外光和红外光被削弱多,可观光被削弱少。而太阳辐射能又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大气的保温作用:
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截留,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方向绝大部分向下大气辐射只有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早穿皮袄说明清晨早上时气温较低,午穿纱说明中午的时候气温较高,据此推断当地的昼夜温差大,A正确;该谚语反映的是当地天气特征,与气温年较差反映的气候特征无关,B错误;新疆纬度相对较高,年平均气温并不高,C错误;谚语中有“午穿纱”的现象,不能反映日平均气温低,D错误。故答案为:A。
2.昼夜温差大反映出白天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也就是②强,夜间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弱,也就是④弱,②强④弱,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3.D
4.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出、日落前后天空出现的霞,主要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4.由题干可知,北方果农为避免所种果树遭受霜冻灾害,在土壤封冻前对果树进行灌水主要是水的比热容大,以水蓄温,使地温保持相对稳定,可以防御霜冻,A正确;BCD与题干不符,BCD错误。故答案为:A。
【答案】5.D
6.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读图,②是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⑤是大气的散射作用; ③是大气逆辐射; ⑥是地面辐射。由于太阳辐射温度高波长短,低层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只能吸收气温较低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6.限电政策的实施,减少了燃烧煤炭的使用量,减少了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气能见度变高,从而会使①大气的反射作用减弱,A错误。由于云层变薄,③大气逆辐射减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B正确。云层变薄,④逃逸到外太空的地面辐射增强,C错误。云层变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使⑥地面辐射增强,D错误。故答案为:B。
7.【答案】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图中显示,近地面风(②)由海洋(A)吹向陆地(B),应为海风,排除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夜晚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图中显示,A处(海洋)气流下沉,应表示冷却下沉,B处(陆地)气流上升,应表示受热上升,即图示时刻陆地气温高于海洋,由此判断,图示时刻为白天,A符合题意,排除B。故答案为:A。
【点评】海陆风是出现于近海和海岸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 。海陆风在近地面有两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和夜间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陆风。海陆风的成因为昼夜交替过程中海洋-陆地间的气温差,即日间海面上气温低于陆地,而夜间高于陆地。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
8.【答案】C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高空风向受两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最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A、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正确。D是南半球的高空风向,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大气水平运动——风
9.【答案】(1)B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风的受力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据此判断为箭头②;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由高压吹响低压,为箭头③;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为箭头①;摩擦力与风向平行且方向相反,为箭头④。本题故答案为:B。(2)结合上题分析,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由高压吹响低压,为箭头③,根据指向标进行判断,该地的风为东北风,A正确,故答案为:A。
【点评】地表受热不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这种在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10.【答案】(1)B
(2)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此为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晚上,保温作用较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该服饰可随时应对气温的变化,B正确。故答案为:B。(2)四川盆地海拔较低,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汽充足,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变弱,③表示地面辐射,应该变弱,④表示大气逆辐射,水汽充足,保温作用强,④大气逆辐射变强,D正确,B错误。①表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应该不变A、C错误。故答案为:D。
【点评】昼夜温差是由白天温度的最高值和夜间温度的最低值之差决定的。在实际测量中,白天最高温常在午后的14点左右,夜间最低温常在日出前。阴天的时候,白天的云层厚实,太阳辐射不容易直接到达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减少,因此气温就不会很高。所以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阴天的时候,晚上的云层厚实,地面辐射依然不断地把热量从地面带走,但因为云层能吸收大量的地面辐射,且能把地面辐射转化成大气逆辐射,重新返回给地面,所以这时气温会比较高。
11.【答案】(1)B
(2)D
(3)C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发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故B正确,ACD错误。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流凝固后位于 岩石圈。故D正确,ABC错误。
(3)火山灰能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减少,导致气温较低,故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1)B;(2)D;(3)C。
【点评】(1)本题考查岩浆的发源地,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2)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组成,掌握岩石圈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3)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
12.【答案】(1)B
(2)B
(3)D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读图,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表示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少量反射(⑥表示地面辐射),B正确;ACD错误。(2)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之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其热量的传递过程为②⑥③,B正确。(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海拔越高,一方面大气越稀薄,另一方面受地面辐射的影响越小,因此气温越低,⑥表示地面辐射,D正确。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13.【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主要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增多,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二氧化碳增多,增强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起到了保温的作用。(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大棚技术使冬季的太阳透过大棚,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以充分利用。大棚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减轻冻害,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提高了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大棚生产,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适宜作物生长需要。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14.【答案】(1)水汽;二氧化碳
(2)地面辐射;晴天,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保温作用强
(3)太阳辐射
(4)燃烧秸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大气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再将热量还给大地。晴天,云量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阴雨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3)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4)由所学知识可知,因这燃烧秸杆产生的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它可以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然后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
【点评】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
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无选择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不断升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升温后释放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15.【答案】(1)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2)
(3)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或缩小学具尺寸、增加学具的密封性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热力环流”是因温度高低不同引起的大气环流形式,锡纸条一侧为点燃的蜡烛,一侧为冰块,温度差异明显,冷热不均会引起大气的运动。(2)①在点燃蜡烛与放入冰块前,锡纸条两侧温度相同,没有明显的大气运动;②、锡纸条左侧蜡烛点燃,升温;右侧放入冰块,降温;③气温高、气流上升;气温低,气流下沉;④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性质相反,在水平方向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3)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说明风力更大,因此应考虑增大锡纸条两侧的温差;减少外界的影响等方面。增大锡纸条两侧的温差可以选择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也可以在不改变蜡烛与冰块数量的前提下,缩小空间范围。
【点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四关键”: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