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5 23:13:4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23高一上·葫芦岛期末)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由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经大气中的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形成。下图为2022年晚秋,我国南方某省学校多日出现红霞满天的美景。关于晚霞满天的美景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多阴雨天气,云量大,易出现晚霞
B.高温引发对流,近地面颗粒物质扩散到高空,增强太阳光的散射
C.空气质量下降,悬浮颗粒多,增强了大气的散射作用
D.空气湿度小,透光性好,可见度高
(2022高一上·松原月考)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中有数百个碧蓝澄澈的湖泊。夏季晴朗的午后,湖边常会刮起一种被当地居民称为“太阳风”的风。如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该地的“太阳风”(  )
A.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湿润 B.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干燥
C.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湿润 D.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干燥
3.上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  )
A.7时前后 B.12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1时前后
(2022高一上·重庆期中)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时至6时 B.6时至12时 C.12时至18时 D.18时至24时
5.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高一上·淮安期中)“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一爱好者在某海岛1500m左右的高空跳伞。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爱好者起跳所在的大气层及其特征,正确的是(  )
A.A层、厚度两极比赤道地区大 B.B层、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C.A层、下降过程中气温升高 D.B层、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7.该爱好者落地海边后,面向海洋,降落伞向后飘,与此相符合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是(  )
A. B.
C. D.
(2022高一上·宜昌期中)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沙漠绿洲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图中与该景观图地区热力环流原理一致的是(  )
A. B.
C. D.
9.形成湖泊和陆地间风的直接原因是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022高一上·衡阳开学考)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2高一上·普宁期末)小明周末出外郊游,当晚发信息至微信朋友圈:“秋行,蓝天白云,骑上单车,披上风衣,出外郊游,心情格外舒畅,但夜晚需穿上毛衣,手有点冻冻的感觉”下图为该日当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日,当地(  )
A.a弱b强 B.a强c弱 C.a弱c强 D.b强c弱
13.小明在骑行的过程中最可能吟出的诗句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B.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22高一上·佛山期末)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城市推广建造太阳能屋顶。有研究团队对某年7月27日到8月5日南京市的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太阳能屋顶分布区的近地面气温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但昼夜效果差异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太阳能屋顶有明显的降温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太阳能屋顶(  )
A.阻隔热量传播 B.减少地面辐射
C.增强地面反射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5.以下情况,太阳能屋顶降温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多云的白天 B.多云的夜晚 C.晴朗的白天 D.晴朗的夜晚
(2021高一上·潮阳期末)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金华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黑色尼龙网和塑料薄膜直接影响的辐射类型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B.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17.若在8月份,江苏的农民对于大棚的黑色尼龙网管理应当是(  )
A.午后盖上 B.早晨盖上 C.傍晚盖上 D.全天不盖
二、综合题
18.(2020高一上·淄博期中)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某季节日均温等温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城市白天比郊区太阳辐射弱的原因。
(2)绘制A—B—线高空及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
(3)简述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
19.(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阅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   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的   作用。
(2)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    ,原因是   。该日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
(3)火山喷发当日,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而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填数码)增加和   (填数码)减少。
(5)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丙线以下的   层中,丙线以上为固态岩石称为    。
20.(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   ;B    ; C    。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   (填字母)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多的原因
(5)乙图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其表示阴天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被散射,透下来的光线中红光、橙光偏多,形成霞。高温引发对流,近地面颗粒物质扩散到高空,空气中的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变多,增强太阳光的散射,进而形成霞,B正确;阴雨天气,云量大,发射强,反射不具有选择性,不易形成霞 ,A错误;空气质量下降,悬浮颗粒多,能见度低,不易形成霞,C错误;空气湿度小不利于散射,不利于形成霞,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二氧化碳、水汽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红外线,对可见光、紫外线几乎不吸收,臭氧只吸收紫外线;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一般云层越厚、面积越大反射作用越强;蓝紫光易被散射,因此天空呈蔚蓝色的。
【答案】2.A
3.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三种类型。
2.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由于湖泊与陆地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湖泊,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吹湖风;夜晚吹陆风,据此分析,夏季晴朗的午后,由于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因此材料中提到的“太阳风”为湖风,且风由湖泊吹向陆地的过程中带来水汽,风较为湿润,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3.结合上题分析湖陆风转换取决于湖面与陆面的气温变化,当陆面气温高于湖面气温时吹湖风,反之为陆风,据图分析11点至21点期间陆面气温高于湖面,该时段吹湖风(即太阳风),21点至次日11点期间,陆面气温低于湖面气温,吹陆风,因此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为21时前后,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答案】4.A
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现于春季二至四月间。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
4.团雾是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导致大气中水汽凝结成雾。据材料可知,团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形成逆温而导致。在夜晚,地面不断的释放热量,导致近地面气温下降,后半夜气温更低,容易形成逆温,而出现团雾。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5.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因此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团雾浓度更高、能见度更低、发生频率更大。在河湖附近、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区域内空气湿度大,团雾发生频率更高。据图可知,③位于太湖附近,水汽较其他三个地点更为丰富,团雾发生频率更高,故答案为:C。
【答案】6.C
7.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受热的地方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空气的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而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空气发生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6.读图可知,图中A层为对流层,B层为平流层,C层为高层大气;对流层顶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由材料可知,该爱好者在某海岛1.5千米左右的高空跳伞,起跳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即A层,排除BD;对流层的特点是对流层厚度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A错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因此下降过程中气温升高,C正确。故答案为:C。
7.该爱好者落地海边,应受海陆风的影响,排除CD;面向海洋,降落伞向后飘,说明受海陆风中的海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B 正确,A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8.A
9.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8.沙漠绿洲地区存在热力环流,白天沙漠气温高形成低压,绿洲气温低,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相反。图中与该景观图地区热力环流原理一致的是A选项,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相反,故A正确;B图为城市风,不分白天和夜晚,近地面风都由郊区吹向市区,B图画法错误;C图为白天的山谷风,应吹谷风,画法错误;D图为夜晚的海陆风,近地面风应从陆地吹向海洋,画法错误。故答案为:A。
9.根据所学知识,形成湖泊和陆地间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箭头乙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符合要求,B正确;甲为摩擦力,丙为地转偏向力,丁为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ACD错误。故答案为:B。
【答案】10.D
11.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0.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且集中在平流层和高层大气),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波长短的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吸收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主要是大气释放能量的方式,不是近地面主要直接热源。因此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答案为:D。
11.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且集中在平流层和高层大气),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①是地面主要能量来源,②的能量大多不到地面,④是地面损失能量的方式,这些均不是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方式,排除AB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因此③符合题意,即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秋行,蓝天白云”说明白天是晴天,云量少,大气反射作用(b)弱,大气逆辐射(c)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多,地面辐射强。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的是春季。“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描写的是夏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是秋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冬季。小朋在骑行的季节是秋季,因此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14.B
15.C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4.由材料信息“太阳能屋顶分布区的近地面气温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太阳能屋顶可以有效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使地面辐射减少,而有明显的降温效果,B正确,C错误;太阳能屋顶只是利用太阳进行发电,没有阻隔热量的传播,A错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但不能达到明显的降温效果,D错误。故答案为:B。
15.由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屋顶吸热多,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降温效果最明显,C正确。阴雨连锦的白天,云层厚,云层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能屋顶吸收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降温效果较晴天小,A错误;夜晚没有太阳辐射,太阳能屋顶对夜晚气温变化影响不大,BD错误。故答案为:C。
【答案】16.D
17.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6.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黑色尼龙网对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AC错误。图中白色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B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7.由所学知识可知,8月份,在江苏地区出现伏旱,由于光照较强,需盖上黑色尼龙网,黑色尼龙网起到的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不会太高,从而减少作物水分的蒸腾作用;为了保证大棚获得一定的太阳辐射,所以黑色尼龙网在午后盖上,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18.【答案】(1)城市的雾岛、雨岛效应、多云雾、阴雨天气;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强;城市污染物多、产生的光化学烟雾多,遮挡阳光
(2)
(3)市中心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市中心人口密集,产业发达,生产生活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城市建筑高大稠密,不易通风散热。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城市具有雾岛、雨岛效应,所以多云雾、阴雨天气,云雾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城市工业发达,颗粒污染物多、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强;城市污染物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光化学烟雾,遮挡阳光作用强,所以城市白天比郊区太阳辐射弱。(2)据图可知,N地气温高,空气上升,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AB处气温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高空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A—B—线高空等压面中间高,两侧低,近地面等压面中间低,两侧高。(如图)(3)市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多硬化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中传送的热量也多;市中心人口密集,生活废热释放较多;城市各种产业发达,生产过程中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城市建筑高大稠密,不利于通风散热。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进而导致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进而使得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19.【答案】(1)大气的受热(或大气的热力);削弱
(2)低;海拔(或地势)高;多云保温作用强;水的比热容较大
(3)②;⑤
(4)②;⑥
(5)软流层;岩石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
(2)由图可知,乙地海拔比丁地高,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故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低;该日乙地在陆地上,是晴天,天气晴朗,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较低;丁地在海洋上,且是阴天,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故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
(3)火山喷发时,大气能见度降低,云层变厚,大气的保温作用②增强,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同时大气的削弱作用⑤减弱,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会是大气的保温作用②增强,地面辐射的损失量⑥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岩浆主要存在于软流层中,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统称为岩石圈。
故答案为:(1)大气的受热(或大气的热力);削弱。(2)低;海拔(或地势)高;多云保温作用强;水的比热容较大。(3)②;⑤。(4)②;⑥。(5)软流层;岩石圈。
【点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2)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下垫面、海拔、洋流、海陆位置等。
(3)白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4)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量来源。
(5)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包括外核和地核。
20.【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B
(3)D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5)②;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可知,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2)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甲图中的B。
(3)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而不是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D符合题意。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而与青藏高原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地势较低,空气密度较大,且阴天多、云雾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多。
(5)根据右图可知,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时针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故①为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②为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23高一上·葫芦岛期末)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由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经大气中的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形成。下图为2022年晚秋,我国南方某省学校多日出现红霞满天的美景。关于晚霞满天的美景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多阴雨天气,云量大,易出现晚霞
B.高温引发对流,近地面颗粒物质扩散到高空,增强太阳光的散射
C.空气质量下降,悬浮颗粒多,增强了大气的散射作用
D.空气湿度小,透光性好,可见度高
【答案】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被散射,透下来的光线中红光、橙光偏多,形成霞。高温引发对流,近地面颗粒物质扩散到高空,空气中的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变多,增强太阳光的散射,进而形成霞,B正确;阴雨天气,云量大,发射强,反射不具有选择性,不易形成霞 ,A错误;空气质量下降,悬浮颗粒多,能见度低,不易形成霞,C错误;空气湿度小不利于散射,不利于形成霞,D错误。故答案为:B。
【点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二氧化碳、水汽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红外线,对可见光、紫外线几乎不吸收,臭氧只吸收紫外线;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一般云层越厚、面积越大反射作用越强;蓝紫光易被散射,因此天空呈蔚蓝色的。
(2022高一上·松原月考)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中有数百个碧蓝澄澈的湖泊。夏季晴朗的午后,湖边常会刮起一种被当地居民称为“太阳风”的风。如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该地的“太阳风”(  )
A.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湿润 B.从湖泊吹向陆地,性质较干燥
C.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湿润 D.从陆地吹向湖泊,性质较干燥
3.上图示意某日陆面和湖面气温日变化。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  )
A.7时前后 B.12时前后 C.18时前后 D.21时前后
【答案】2.A
3.D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主要有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三种类型。
2.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由于湖泊与陆地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增温快于湖泊,湖泊气温低于陆地,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陆地形成低压,湖泊形成高压,吹湖风;夜晚吹陆风,据此分析,夏季晴朗的午后,由于陆地气温高于湖泊,因此材料中提到的“太阳风”为湖风,且风由湖泊吹向陆地的过程中带来水汽,风较为湿润,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3.结合上题分析湖陆风转换取决于湖面与陆面的气温变化,当陆面气温高于湖面气温时吹湖风,反之为陆风,据图分析11点至21点期间陆面气温高于湖面,该时段吹湖风(即太阳风),21点至次日11点期间,陆面气温低于湖面气温,吹陆风,因此该日,“太阳风”消失的时间大致是为21时前后,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为:D。
(2022高一上·重庆期中)被称为高速公路“流动杀手”的团雾,大多是由局部区域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形成的浓雾,具有突发性、局地性、尺度小、浓度大的特征。江苏省近年来由团雾引起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比例高达18%。下图是沪宁高速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一天当中,团雾的多发时段往往是(  )
A.0时至6时 B.6时至12时 C.12时至18时 D.18时至24时
5.沪宁高速公路团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4.A
5.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多出现于春季二至四月间。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等。
4.团雾是近地面空气辐射降温而导致大气中水汽凝结成雾。据材料可知,团雾是由于地面辐射形成逆温而导致。在夜晚,地面不断的释放热量,导致近地面气温下降,后半夜气温更低,容易形成逆温,而出现团雾。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5.雾的形成条件之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因此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团雾浓度更高、能见度更低、发生频率更大。在河湖附近、低洼地段的高速公路,区域内空气湿度大,团雾发生频率更高。据图可知,③位于太湖附近,水汽较其他三个地点更为丰富,团雾发生频率更高,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上·淮安期中)“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一爱好者在某海岛1500m左右的高空跳伞。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爱好者起跳所在的大气层及其特征,正确的是(  )
A.A层、厚度两极比赤道地区大 B.B层、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C.A层、下降过程中气温升高 D.B层、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
7.该爱好者落地海边后,面向海洋,降落伞向后飘,与此相符合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是(  )
A. B.
C. D.
【答案】6.C
7.B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受热的地方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空气的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而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因,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空气发生水平运动,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6.读图可知,图中A层为对流层,B层为平流层,C层为高层大气;对流层顶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由材料可知,该爱好者在某海岛1.5千米左右的高空跳伞,起跳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即A层,排除BD;对流层的特点是对流层厚度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A错误;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因此下降过程中气温升高,C正确。故答案为:C。
7.该爱好者落地海边,应受海陆风的影响,排除CD;面向海洋,降落伞向后飘,说明受海陆风中的海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因此B 正确,A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上·宜昌期中)下图为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沙漠绿洲景观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下图中与该景观图地区热力环流原理一致的是(  )
A. B.
C. D.
9.形成湖泊和陆地间风的直接原因是下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8.A
9.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8.沙漠绿洲地区存在热力环流,白天沙漠气温高形成低压,绿洲气温低,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夜晚相反。图中与该景观图地区热力环流原理一致的是A选项,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相反,故A正确;B图为城市风,不分白天和夜晚,近地面风都由郊区吹向市区,B图画法错误;C图为白天的山谷风,应吹谷风,画法错误;D图为夜晚的海陆风,近地面风应从陆地吹向海洋,画法错误。故答案为:A。
9.根据所学知识,形成湖泊和陆地间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箭头乙为水平气压梯度力,符合要求,B正确;甲为摩擦力,丙为地转偏向力,丁为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ACD错误。故答案为:B。
(2022高一上·衡阳开学考)读图“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10.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0.D
11.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0.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且集中在平流层和高层大气),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波长短的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吸收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主要是大气释放能量的方式,不是近地面主要直接热源。因此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答案为:D。
11.读图可知,图中①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小且集中在平流层和高层大气),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①是地面主要能量来源,②的能量大多不到地面,④是地面损失能量的方式,这些均不是大气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方式,排除AB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因此③符合题意,即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上·普宁期末)小明周末出外郊游,当晚发信息至微信朋友圈:“秋行,蓝天白云,骑上单车,披上风衣,出外郊游,心情格外舒畅,但夜晚需穿上毛衣,手有点冻冻的感觉”下图为该日当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日,当地(  )
A.a弱b强 B.a强c弱 C.a弱c强 D.b强c弱
13.小明在骑行的过程中最可能吟出的诗句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B.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12.B
13.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秋行,蓝天白云”说明白天是晴天,云量少,大气反射作用(b)弱,大气逆辐射(c)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多,地面辐射强。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为:B。
1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的是春季。“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描写的是夏季。“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的是秋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冬季。小朋在骑行的季节是秋季,因此C正确。故答案为:C。
(2022高一上·佛山期末)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城市推广建造太阳能屋顶。有研究团队对某年7月27日到8月5日南京市的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太阳能屋顶分布区的近地面气温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但昼夜效果差异较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太阳能屋顶有明显的降温效果,其原因主要是太阳能屋顶(  )
A.阻隔热量传播 B.减少地面辐射
C.增强地面反射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5.以下情况,太阳能屋顶降温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多云的白天 B.多云的夜晚 C.晴朗的白天 D.晴朗的夜晚
【答案】14.B
15.C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通过太阳辐射把能量给了大地,地面吸收热量以后,通过地面辐射把能量给了大气,大气吸收热量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大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散射(空气分子散射蓝色光,使天空呈蔚蓝色);反射(云反射太阳辐射,使天空呈灰色);吸收(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阴天的夜晚气温高一些。
14.由材料信息“太阳能屋顶分布区的近地面气温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能屋顶就是在房屋顶部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太阳能屋顶可以有效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使地面辐射减少,而有明显的降温效果,B正确,C错误;太阳能屋顶只是利用太阳进行发电,没有阻隔热量的传播,A错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但不能达到明显的降温效果,D错误。故答案为:B。
15.由所学知识可知,晴朗的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屋顶吸热多,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降温效果最明显,C正确。阴雨连锦的白天,云层厚,云层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能屋顶吸收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降温效果较晴天小,A错误;夜晚没有太阳辐射,太阳能屋顶对夜晚气温变化影响不大,BD错误。故答案为:C。
(2021高一上·潮阳期末)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金华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黑色尼龙网和塑料薄膜直接影响的辐射类型分别是(  )
A.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B.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17.若在8月份,江苏的农民对于大棚的黑色尼龙网管理应当是(  )
A.午后盖上 B.早晨盖上 C.傍晚盖上 D.全天不盖
【答案】16.D
17.A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点评】在判读大气受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要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实质,地面先吸收太阳辐射,然后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又还给地面;二是地表主要在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三是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白天一般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一般考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6.由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黑色尼龙网对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AC错误。图中白色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削弱很少,对地面辐射是隔热层,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B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
17.由所学知识可知,8月份,在江苏地区出现伏旱,由于光照较强,需盖上黑色尼龙网,黑色尼龙网起到的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不会太高,从而减少作物水分的蒸腾作用;为了保证大棚获得一定的太阳辐射,所以黑色尼龙网在午后盖上,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8.(2020高一上·淄博期中)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某季节日均温等温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分析城市白天比郊区太阳辐射弱的原因。
(2)绘制A—B—线高空及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
(3)简述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的原因。
【答案】(1)城市的雾岛、雨岛效应、多云雾、阴雨天气;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强;城市污染物多、产生的光化学烟雾多,遮挡阳光
(2)
(3)市中心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市中心人口密集,产业发达,生产生活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城市建筑高大稠密,不易通风散热。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城市具有雾岛、雨岛效应,所以多云雾、阴雨天气,云雾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城市工业发达,颗粒污染物多、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强;城市污染物在紫外线作用下形成光化学烟雾,遮挡阳光作用强,所以城市白天比郊区太阳辐射弱。(2)据图可知,N地气温高,空气上升,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低压,AB处气温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高空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所以A—B—线高空等压面中间高,两侧低,近地面等压面中间低,两侧高。(如图)(3)市中心建筑物高大密集,多硬化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中传送的热量也多;市中心人口密集,生活废热释放较多;城市各种产业发达,生产过程中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城市建筑高大稠密,不利于通风散热。
【点评】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受热上升,冷却下沉),进而导致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进而使得近地面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区间的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原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19.(2020高一上·义乌期中)阅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的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   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受到大气的   作用。
(2)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    ,原因是   。该日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
(3)火山喷发当日,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而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   (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   (填数码)增加和   (填数码)减少。
(5)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丙线以下的   层中,丙线以上为固态岩石称为    。
【答案】(1)大气的受热(或大气的热力);削弱
(2)低;海拔(或地势)高;多云保温作用强;水的比热容较大
(3)②;⑤
(4)②;⑥
(5)软流层;岩石圈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图中数字及箭头反映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
(2)由图可知,乙地海拔比丁地高,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故乙地比丁地日平均气温低;该日乙地在陆地上,是晴天,天气晴朗,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较低;丁地在海洋上,且是阴天,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故丁地比乙地的夜晚温度高。
(3)火山喷发时,大气能见度降低,云层变厚,大气的保温作用②增强,从而使当地最低气温升高;同时大气的削弱作用⑤减弱,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4)二氧化碳增加,会是大气的保温作用②增强,地面辐射的损失量⑥减少,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5)岩浆主要存在于软流层中,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统称为岩石圈。
故答案为:(1)大气的受热(或大气的热力);削弱。(2)低;海拔(或地势)高;多云保温作用强;水的比热容较大。(3)②;⑤。(4)②;⑥。(5)软流层;岩石圈。
【点评】(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
(2)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下垫面、海拔、洋流、海陆位置等。
(3)白天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云层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夜晚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4)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热量来源。
(5)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核包括外核和地核。
20.(2020高一上·东莞期中)甲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乙图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   ;B    ; C    。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   (填字母)
(3)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4)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所示原理分析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多的原因
(5)乙图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   ,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其表示阴天的理由。   
【答案】(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2)B
(3)D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5)②;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可知,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图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
(2)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对应甲图中的B。
(3)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增加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而不是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D符合题意。
(4)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而与青藏高原同纬度的四川盆地地势较低,空气密度较大,且阴天多、云雾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近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因此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多。
(5)根据右图可知,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昼夜温差小;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时针较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较大。故①为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②为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
【点评】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