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培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培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15 23:17:10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上·期末)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高60米、直径10米的空气导流塔和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如图)。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塔,地面铺鹅卵石。空气通过导流塔进出过滤网,从而达到除霾的目的。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白天,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2.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环境条件是(  )
A.晴朗无风的白天 B.晴朗无风的夜晚
C.阴雨多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3.地面铺鹅卵石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白天的除霾效率 B.提高阴天的除霾效率
C.减少集热棚的昼夜温差 D.提高集热棚的夜间温度
【答案】1.B
2.A
3.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除霾塔”是除霾试验装置,位居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的PM2.5及NOx、SO2等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项目试运行成功后,将在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人员聚集区安装小型装置来推广应用此项技术,以逐步改善局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1.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地面铺鹅卵石升温快,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AC错误;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2.由材料可知,玻璃集热棚内地面铺鹅卵石,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可以在白天收集热量,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提高白天棚内温度,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A正确。晴朗无风的夜晚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不如晴朗无风的白天大,除霾塔工作效率不是最高,B错误。阴雨多风的天气,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CD错误。故答案为:A。
3.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可以在白天收集热量,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提高白天棚内温度,进而提高白天的除霾效率,A正确。地面铺鹅卵石对于阴天的除霾效率作用不大,B错误。地面铺鹅卵石,白天吸热,夜间主动散热,从而增大集热棚内外温差,加强空气对流,达到净化雾霾的目的,C错误。铺鹅卵石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除霾效率,不是提高集热棚的夜间温度,D错误。故答案为:Λ。
(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尘卷风是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近地面大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可把尘土扬到空中的旋风。尘卷风直径在几米左右,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下图示意尘卷风的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尘卷风中心(  )
A.气温低、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低 D.气温高、气压高
5.尘卷风多发生在(  )
A.春季凌晨 B.夏季午后 C.秋季傍晚 D.冬季子夜
6.尘卷风高发的地方最可能位于(  )
A.西欧平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刚果盆地
【答案】4.C
5.B
6.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该热力环流往往出现在海陆之间、山谷、城市与郊区之间。
4.根据材料尘卷风是地面局部强烈增温,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大气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密度减小,气压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5.根据材料尘卷风是地面局部强烈增温,春季凌晨是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刻,地面没有强烈增温,A错误;夏季午后,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地面局部强烈增温,B正确;一天中午后气温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到傍晚气温较低,子夜气温更低,都不易有局部强烈增温,CD错误。故答案为:B。
6.从材料中分析出,尘卷风中有尘土,出现的地区气候较干旱,且有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西欧平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A错误;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D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气温低,不可能出现局部强烈增温,B错误;塔里木盆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可能出现局部强烈增温,C正确。故答案为:C。
7.(2021高一上·黄山期末)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某时刻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示说明(  )
A.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逐渐减小
B.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
C.此时为白天的海洋气压状况
D.a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
(2)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  )
A.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
B.陆地气温降低,有助于节能减排
C.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空气质量差
D.陆地气温升高,引发水资源短缺
【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读图,近地面a地气压低于b地,a地上空d点与b地上空c点相比较,d的气压高于c。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b。B正确。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先减少后增大。A错误。不能确定是白天还是黑夜,C错误。a可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也可表示海洋近地面气压状况。D错误。故答案为:B。(2)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说明海洋和陆地的温差缩小,海风或陆风减弱,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污染加剧。C正确。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可能减少。A错误。陆地气温降低,海风减弱,不利于节能减排,B错误。陆地气温会降低,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8.(2019高一上·邵阳期中)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下图是河北某地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
B.冬季多阴雨天气
C.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
D.冬季冰雪反射率高
(2)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  )
A.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 B.4、5月份降水较少
C.4、5月份白昼最长 D.4、5月份多沙尘天气
【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读图,结合横轴月份,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主要原因是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A对。河北冬季寒冷干燥,B错。位于中纬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C错。冬季降水少,冰雪反射率影响小,D错。(2)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4、5月份降水较少,晴天多,6、7月份降水多,云层削弱作用强,B对。4、5月份太阳高度较小,夏至日最大,A错。4、5月份白昼较短,夏至最长,C错。3月份多沙尘天气,D错。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低。
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9.(2018高一上·东辽期中)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为了完成材料中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应选择啥时段完成拍摄(  )
A.6时至18时 B.8时至16时
C.16时至次日8时 D.18时至次日6时
【答案】(1)B
(2)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图中近地面的①④两点温度高于②③两点;据图中环流方向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降,因此说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即④点温度高于①点温度,是四地温度最高点。故选D。(2)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降,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此时为8时到16时之间。故选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10.(2018高一上·东辽期中)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下图为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
A.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 B.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
C.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 D.M日次日可能为晴朗天
(2)乙时刻大约是(  )
A.8:00 B.14:00 C.18:00 D.23:00
【答案】(1)D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图为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图示风力曲线表示的是海陆风。该气象站M日是正常的海陆风,白天气温高,海陆热力差异大,风力大。乙时M日的风力较大,时间接近正午,由此判断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A错。N日正午风力较小,正午气温相比更低,B错。N日夜间风力大,大气运动反常,次日可能是阴雨天气,C 错。M日大气稳定,次日可能为晴朗天,D对。(2)白天气温高,海陆热力差异大,风力大。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刻大约在午后14时,乙时刻风力最大,应是气温最高时刻,大约是 14:00,B对。A、C、D错。
【点评】海陆风的成因为昼夜交替过程中海洋-陆地间的气温差,即日间海面上气温低于陆地,而夜间高于陆地。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 ,海陆风的环流形态取决于海陆分布和由之产生的近地面气温梯度,在与山谷风(海岸山地)或城市热岛环流(海岸城市)同时出现时会发生环流耦合 。此外除传统意义上的海陆风,大型内陆水体,例如湖、水库和沼泽也会带来类似的海陆风环流,在观测中被称为“内陆海陆风'。
11.(2018高一上·黑龙江期末)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根据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A.
B.
C.
D.
(2)上图B(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答案】(1)C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⑴读图可知,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疏密状况相同,但气压梯度差不同,①中气压梯度为2百帕,②中气压梯度为1百帕,③中气压梯度为6百帕,④中气压梯度为4百帕,其中③中P点所在位置等压线最密、气压梯度最大,故风力最大。
⑵②图为高气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所以为东北风。
故答案为:(1)C;(2)A。
【点评】本题考查大气的运动。判断两点风速的大小:第一种情况:两点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点气压差较大,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的地点气压差较小,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第二种情况:两点不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如果两幅图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大的地点,风速大;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小的地点,风速小.第三种情况:两点不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如果两幅图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比例尺大的那幅图图上地点,风速大;比例尺小的那幅图图上的地点,风速小.
二、综合题
12.(2020高一上·平潭月考)读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②表示   ;③表示   。
(2)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   (填序号),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填序号)。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这与   (填序号)过程有关。
(4)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时节的晴朗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大气反射强 B.大气逆辐射弱
C.地面辐射强 D.太阳辐射强
(5)人们将大气的受热和保温原理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如温室大棚、玻璃温室、在秋冬时节人造烟雾防冻害等等。我国北方某“玻璃阳光房”晴天时室内比室外气温高10-20℃,主要原因是“玻璃阳光房”(  )
A.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C.阻挡室内长波辐射 D.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6)相比月球而言,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要小得多,请分析说明原因。
【答案】(1)太阳辐射或太阳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③;②
(3)④
(4)B
(5)C
(6)地球表面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夜晚因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使得昼夜温差较小(月球因为没有大气,没有削弱作用白天温度很高,夜晚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度就降得很低,故昼夜温差很大)。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还有一小部分被大气反射和散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①来自大气层之外射向地面,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中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后以逆辐射的方式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因此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2)据图中各箭头的特点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即②。(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这是因为云层将太阳辐射大量反射会宇宙空间所致,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4)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晴朗的夜晚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温度急剧下降,因此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故答案为:B。(5)大气的受热和保温原理为: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只有很少一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阳光房阻挡室内长波辐射,从而使热量保存在室内,因此晴天时室内比室外气温高10~20℃,故C正确。(6)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这一问题从月球或地球两个方面、分两个层次---白天与黑夜来分析,核心是抓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个关键。与地球相比,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白天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缺少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昼夜温差大。
【点评】 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昼夜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气温降低的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昼夜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13.(2020高一上·遂宁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 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应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且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但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2)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应从温室效应原理分析。太阳辐射相对而言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但棚内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同时向外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红外线,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3)热力环流原理是近地面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高空和近地面高低气压相反,同一水平高度从高压流向低压。据图可知,通风口1在上,通风口2在下。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点评】(1)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热量增温,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大气吸收。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返回地面,返回地面的部分叫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人们可以用增加云层烟雾的方式增强大气逆辐射。
(2)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大气环流中的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冷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环流。
14.(2018高一上·新丰期中)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图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如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 6 中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2)分析图 6 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的原因。
(3)说出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答案】(1)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③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 ④大气透明度好, 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2)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强。
(3)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
(l)年太阳辐射强弱主要与纬度、海拔、天气状况、日照时数的长短有关。甲地位于青藏地区,海拔较高;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多晴朗天气。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2)乙地位于四川盆地,从地形、天气状况等角度进行分析。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据图中所给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可知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点评】(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
日照时数 纬度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地势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天气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射总量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由此可知,山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
(2)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空气中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1 / 1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2.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同步测试(培优卷)
一、选择题
(2021高一上·期末)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的除霾塔,主体由高60米、直径10米的空气导流塔和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如图)。玻璃集热棚顶由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塔,地面铺鹅卵石。空气通过导流塔进出过滤网,从而达到除霾的目的。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白天,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2.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的环境条件是(  )
A.晴朗无风的白天 B.晴朗无风的夜晚
C.阴雨多风的白天 D.阴雨多风的夜晚
3.地面铺鹅卵石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白天的除霾效率 B.提高阴天的除霾效率
C.减少集热棚的昼夜温差 D.提高集热棚的夜间温度
(2021高一上·辽宁月考)尘卷风是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近地面大气层中产生的一种尺度很小的可把尘土扬到空中的旋风。尘卷风直径在几米左右,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下图示意尘卷风的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在近地面水平方向上,尘卷风中心(  )
A.气温低、气压低 B.气温低、气压高
C.气温高、气压低 D.气温高、气压高
5.尘卷风多发生在(  )
A.春季凌晨 B.夏季午后 C.秋季傍晚 D.冬季子夜
6.尘卷风高发的地方最可能位于(  )
A.西欧平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刚果盆地
7.(2021高一上·黄山期末)下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某时刻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图示说明(  )
A.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逐渐减小
B.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
C.此时为白天的海洋气压状况
D.a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
(2)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  )
A.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可能增加
B.陆地气温降低,有助于节能减排
C.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空气质量差
D.陆地气温升高,引发水资源短缺
8.(2019高一上·邵阳期中)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下图是河北某地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
B.冬季多阴雨天气
C.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
D.冬季冰雪反射率高
(2)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  )
A.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 B.4、5月份降水较少
C.4、5月份白昼最长 D.4、5月份多沙尘天气
9.(2018高一上·东辽期中)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下图中,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为了完成材料中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应选择啥时段完成拍摄(  )
A.6时至18时 B.8时至16时
C.16时至次日8时 D.18时至次日6时
10.(2018高一上·东辽期中)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由地表热量分布不均造成,下图为昆士兰州(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北部)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该气象站M、N两日的判断,合理的是(  )
A.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低 B.N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
C.N日次日为风和日丽 D.M日次日可能为晴朗天
(2)乙时刻大约是(  )
A.8:00 B.14:00 C.18:00 D.23:00
11.(2018高一上·黑龙江期末)等压线是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同各点的连线。根据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四幅等压线图中,P点所在位置风力最大的是(  )
A.
B.
C.
D.
(2)上图B(北半球)中P地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二、综合题
12.(2020高一上·平潭月考)读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②表示   ;③表示   。
(2)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   (填序号),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填序号)。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这与   (填序号)过程有关。
(4)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时节的晴朗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大气反射强 B.大气逆辐射弱
C.地面辐射强 D.太阳辐射强
(5)人们将大气的受热和保温原理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如温室大棚、玻璃温室、在秋冬时节人造烟雾防冻害等等。我国北方某“玻璃阳光房”晴天时室内比室外气温高10-20℃,主要原因是“玻璃阳光房”(  )
A.获得太阳辐射较多 B.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C.阻挡室内长波辐射 D.削弱了大气逆辐射
(6)相比月球而言,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要小得多,请分析说明原因。
13.(2020高一上·遂宁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 300米,晴朗的天空非常湛蓝。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材料二 下图示意香格里拉房屋模型。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是怎样通过1、2两个通风口使内室增温的。
14.(2018高一上·新丰期中)读我国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图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如图 ),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 6 中甲地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原因。
(2)分析图 6 乙地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和年太阳总辐射量出现低值的原因。
(3)说出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3.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除霾塔”是除霾试验装置,位居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的PM2.5及NOx、SO2等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项目试运行成功后,将在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人员聚集区安装小型装置来推广应用此项技术,以逐步改善局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1.除霾塔利用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地面铺鹅卵石升温快,使集热棚内形成热中心,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AC错误;周边地区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经过过滤后沿导流塔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降温,起到除霾的作用。B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B。
2.由材料可知,玻璃集热棚内地面铺鹅卵石,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可以在白天收集热量,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提高白天棚内温度,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更大,有利于周边地区的气流流向集热棚内,此时除霾塔工作效率最高,A正确。晴朗无风的夜晚集热棚内与周边地区的温差不如晴朗无风的白天大,除霾塔工作效率不是最高,B错误。阴雨多风的天气,空气中的霾大多被沉降或扩散,空气质量较好,该除霾装置工作效率不高,CD错误。故答案为:A。
3.鹅卵石热容量小,升温快,可以在白天收集热量,有利于集热棚内气温的升高,提高白天棚内温度,进而提高白天的除霾效率,A正确。地面铺鹅卵石对于阴天的除霾效率作用不大,B错误。地面铺鹅卵石,白天吸热,夜间主动散热,从而增大集热棚内外温差,加强空气对流,达到净化雾霾的目的,C错误。铺鹅卵石的主要作用是提高除霾效率,不是提高集热棚的夜间温度,D错误。故答案为:Λ。
【答案】4.C
5.B
6.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点评】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而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该热力环流往往出现在海陆之间、山谷、城市与郊区之间。
4.根据材料尘卷风是地面局部强烈增温,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大气与同一水平面相比密度减小,气压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为:C。
5.根据材料尘卷风是地面局部强烈增温,春季凌晨是一天中气温较低的时刻,地面没有强烈增温,A错误;夏季午后,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刻,地面局部强烈增温,B正确;一天中午后气温最高之后,开始下降,到傍晚气温较低,子夜气温更低,都不易有局部强烈增温,CD错误。故答案为:B。
6.从材料中分析出,尘卷风中有尘土,出现的地区气候较干旱,且有地面局部强烈增温,西欧平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A错误;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D错误;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气温低,不可能出现局部强烈增温,B错误;塔里木盆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夏季炎热,可能出现局部强烈增温,C正确。故答案为:C。
7.【答案】(1)B
(2)C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读图,近地面a地气压低于b地,a地上空d点与b地上空c点相比较,d的气压高于c。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知此时气流运动方向为b→a→d→c→b。B正确。随海拔的增加海洋和陆地间气压差先减少后增大。A错误。不能确定是白天还是黑夜,C错误。a可表示陆地近地面气压状况,也可表示海洋近地面气压状况。D错误。故答案为:B。(2)当a、b之间的气压差缩小时,说明海洋和陆地的温差缩小,海风或陆风减弱,大气污染物扩散减缓,污染加剧。C正确。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可能减少。A错误。陆地气温降低,海风减弱,不利于节能减排,B错误。陆地气温会降低,D错误。故答案为:C。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8.【答案】(1)A
(2)B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读图,结合横轴月份,该地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主要原因是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A对。河北冬季寒冷干燥,B错。位于中纬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C错。冬季降水少,冰雪反射率影响小,D错。(2)该地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4、5月份降水较少,晴天多,6、7月份降水多,云层削弱作用强,B对。4、5月份太阳高度较小,夏至日最大,A错。4、5月份白昼较短,夏至最长,C错。3月份多沙尘天气,D错。
【点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位置,天气状况,日照长短,海拔高低。
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9.【答案】(1)B
(2)B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因此,海拔越高,温度越低,图中近地面的①④两点温度高于②③两点;据图中环流方向可知,陆地气流上升、海洋气流下降,因此说明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即④点温度高于①点温度,是四地温度最高点。故选D。(2)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因此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即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气压,说明海洋气流垂直下降,陆地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结合乙图可知,此时为8时到16时之间。故选B。
【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
10.【答案】(1)D
(2)B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1)图为太平洋沿岸某气象观测站在3月中某两天测定的风力大小,图示风力曲线表示的是海陆风。该气象站M日是正常的海陆风,白天气温高,海陆热力差异大,风力大。乙时M日的风力较大,时间接近正午,由此判断M日正午气温相比更高,A错。N日正午风力较小,正午气温相比更低,B错。N日夜间风力大,大气运动反常,次日可能是阴雨天气,C 错。M日大气稳定,次日可能为晴朗天,D对。(2)白天气温高,海陆热力差异大,风力大。一天中气温最高时刻大约在午后14时,乙时刻风力最大,应是气温最高时刻,大约是 14:00,B对。A、C、D错。
【点评】海陆风的成因为昼夜交替过程中海洋-陆地间的气温差,即日间海面上气温低于陆地,而夜间高于陆地。气温差带来了近地面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 ,海陆风的环流形态取决于海陆分布和由之产生的近地面气温梯度,在与山谷风(海岸山地)或城市热岛环流(海岸城市)同时出现时会发生环流耦合 。此外除传统意义上的海陆风,大型内陆水体,例如湖、水库和沼泽也会带来类似的海陆风环流,在观测中被称为“内陆海陆风'。
11.【答案】(1)C
(2)A
【知识点】大气的运动
【解析】【分析】⑴读图可知,四幅图比例尺相同,疏密状况相同,但气压梯度差不同,①中气压梯度为2百帕,②中气压梯度为1百帕,③中气压梯度为6百帕,④中气压梯度为4百帕,其中③中P点所在位置等压线最密、气压梯度最大,故风力最大。
⑵②图为高气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所以为东北风。
故答案为:(1)C;(2)A。
【点评】本题考查大气的运动。判断两点风速的大小:第一种情况:两点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点气压差较大,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等压线稀疏的地点气压差较小,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第二种情况:两点不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如果两幅图比例尺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大的地点,风速大;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小的地点,风速小.第三种情况:两点不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如果两幅图相邻两条等压线的气压差相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比例尺大的那幅图图上地点,风速大;比例尺小的那幅图图上的地点,风速小.
12.【答案】(1)太阳辐射或太阳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
(2)③;②
(3)④
(4)B
(5)C
(6)地球表面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夜晚因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使得昼夜温差较小(月球因为没有大气,没有削弱作用白天温度很高,夜晚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度就降得很低,故昼夜温差很大)。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一小部分被大气吸收,还有一小部分被大气反射和散射,绝大部分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①来自大气层之外射向地面,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其中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后以逆辐射的方式将大部分能量返还地面。因此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2)据图中各箭头的特点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即②。(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这是因为云层将太阳辐射大量反射会宇宙空间所致,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4)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晴朗的夜晚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温度急剧下降,因此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故答案为:B。(5)大气的受热和保温原理为: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只有很少一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阳光房阻挡室内长波辐射,从而使热量保存在室内,因此晴天时室内比室外气温高10~20℃,故C正确。(6)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这一问题从月球或地球两个方面、分两个层次---白天与黑夜来分析,核心是抓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个关键。与地球相比,月球没有大气层,因此白天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夜晚缺少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昼夜温差大。
【点评】 明确“太阳照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掌握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昼夜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的气温较高,夜晚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近地面气温降低的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昼夜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近地面的气温较低,夜晚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保温作用强,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昼夜温差较小。
13.【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热力环流
【解析】【分析】(1)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应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高,空气稀薄,多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且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因此白天太阳辐射强。但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2)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应从温室效应原理分析。太阳辐射相对而言为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但棚内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同时向外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红外线,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3)热力环流原理是近地面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高空和近地面高低气压相反,同一水平高度从高压流向低压。据图可知,通风口1在上,通风口2在下。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点评】(1)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热量增温,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被大气吸收。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一部分返回地面,返回地面的部分叫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人们可以用增加云层烟雾的方式增强大气逆辐射。
(2)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大气环流中的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是冷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形成环流。
14.【答案】(1)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②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③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 ④大气透明度好, 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2)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强。
(3)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知识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
(l)年太阳辐射强弱主要与纬度、海拔、天气状况、日照时数的长短有关。甲地位于青藏地区,海拔较高;处于中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降水少,多晴朗天气。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较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2)乙地位于四川盆地,从地形、天气状况等角度进行分析。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3)据图中所给数据分析其变化规律,可知我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点评】(1)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
  影响因素 原因
日照时数 纬度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地势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天气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射总量 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天气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由此可知,山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
(2)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失,空气中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