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人称“诗史”。
☆ 以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 有《杜工部集》。杜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赏析思考:
全诗共分几个部分?1.旅夜2.书怀 朗诵诗歌语文素材-《旅夜书怀》音频朗读.f4v 初步感知 1.找出诗中“旅夜”“书怀”所对应的诗句。
2.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平野、月、 江流旅夜研读诗歌 讨论探究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细草:细——孤弱微风岸:微—— 虽轻却不断危樯:危——高,孤立突兀独夜舟:独夜——漫漫长夜中的孤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垂:垂平野阔:阔月涌:涌大江流:流雄浑
阔大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有什么作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运用反衬的手法,用雄浑、阔大的意境,反衬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衬托书怀“书怀”的是哪两联?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颈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尾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表面原因:名声因文章而显著,休官因年老多病而辞职。反问句式。
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遗憾 愤懑“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从表面上看,“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言外之意又是什么?诗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杜甫746年进长安,751年借皇帝祭祀盛典之机,进献三篇《大礼赋》,玄宗读后很赏识,一时名声大噪,虽未见用于当朝,但是他以文著名还是事实。后来又诗名大振,载誉文坛,时人也把杜甫视为著名文人。他后来回忆这段往事,虽颇感自豪,但并不是他生平之所求。杜甫自负有匡世济民之才,立有造福于民的大志。可是一生追求却始终无就,他为此遗恨无穷。抱着这种心理,他好像特别轻视文章之名,他可怜自己以文章声望了此终生。在成都幕府时,杜甫确实既老且病,他以五十多岁的白头老人的身躯,穿着狭窄的军衣,和那些对他“当面输心背面笑”的少年幕僚们周旋。他的“休官”是因为被这些人排挤。杜甫是不服老的,也是不辞病的,但他却不能忍受人们以“老”、“病”为由,排斥他,轻贱他。尾联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比喻。作者用悲愤的心情描写了空阔天地间,孤影飘零,无一处可为归宿的沙鸥,比喻老病一身,一生都在江湖中飘泊,无处寄身的自身。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总结 全诗通过对 的描写,运用
了 的写作手法,
表现了诗人的 ,
抒发了诗人 之情。 旅途夜景借景抒情、对比反衬孤寂落寞政治上不得志的激愤和苦闷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沉郁: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顿挫:感情表达得波浪起伏、反复低回;采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反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练一练A 对《旅夜书怀》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四句,写旅夜风景,寓情于景,诗眼在“独夜舟”上,一、二句境界冷寂,使他想到一叶孤舟的孤单渺小。三、四句写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月光之下江水汹涌奔流,又使他想到时光迅速飞逝,自己将来的生活难以预料。
B.诗的最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只为烘托,“官”是正意所在。五、六句都是反语,其正面意思是说,自己正是因为诗文好而有了名声,官倒并非年老多病而罢退。由于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只能这样含蓄地写出。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景雄浑阔大,后来为人称道,这两句可谓“开襟旷远”,显然是写出了欣喜之情。
D.这首诗语言深沉刚健,像千锤百炼熔铸而成,诗人借此抒发了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慨,以及漂泊无依的凄苦心情,正表现出沉郁的风格。
C旅夜书怀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 ) ⑵月涌( ) ⑶沙鸥( ) ⑷何所似( )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
⑵危樯:
⑶月涌:
⑷飘飘: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 ,字 ,自号 ,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 。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和 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 ”。
⑶本诗写于诗人 (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 ”(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 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 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 (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译文)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译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译文)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 “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
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
3. 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记行诗 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
2.艺术特色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
五、资料索引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旅夜书怀(答案)
【学习要求】
1.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会诗人孤苦寂寞、飘泊无依的感情。
3.欣赏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难点】学习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时安排】1学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疏通字词,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感知全诗,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仔细阅读全诗,找出文中写景的意象,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⑴危樯(qiáng) ⑵月涌(yǒng) ⑶沙鸥(ōu) ⑷何所似(sì)
2.词语(解释词语)
⑴旅夜: 旅途的夜晚
⑵危樯:高高的桅杆
⑶月涌:月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
⑷飘飘: 漂泊
3.填空
⑴本诗的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为所担任的官职又被称为 杜拾遗 、 杜工部。
⑵本诗作者的诗歌大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唐代由盛转衰的演变,因此他的诗歌又被称为“ 诗史 ”。他以律诗、古体诗见长,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和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
⑶本诗写于诗人 (年龄段),此时作者正离开四川顺流东下。在途中,作者看到了非常壮阔的自然之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写出原句),在这样的壮景之下却反衬出了 诗人孤寂与渺小 。作者希望一生声名是由 功业 铸就,而非文章,但无奈在政治上受人排挤。对于这一生的漂泊,作者感慨自己就如 天地间一沙鸥 一样。
⑷“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运用了 比喻 (修辞)。
诗歌中写近景的句子是“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4.联系书下注解,尝试把诗歌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 “旅夜”、“书怀”分别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来“书怀”的?
答:旅夜对应前四句;书怀对应后四句。细草、微风、危樯、星垂、月涌
2. 首联写出这些意象的什么特点?它有什么深意?
答:(1)渺小、孤寂。(2)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写诗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3. 颔联突出意象的什么特点?景物描写对表现诗人处境有什么作用?诗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1)雄浑阔大(2)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苦的的心情。(3)乐景写哀情
4.颈联运用了什么句式?它的本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1)反问句。本意为: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2)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1)比喻、反衬 将自己比成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用广阔天地反衬沙鸥的渺小,也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无依的凄苦之情。
(二)课堂检测
1.杜甫的《旅夜书怀》是 ( A )
A.咏怀诗 B.山水诗 C.记行诗 D.旅游诗
2.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首联写近景,这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B.颔联写远景:星空低垂,大江奔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写出诗人喜悦之情。
C.诗的后半是“书怀”。“官应老病休”,这是反话,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D.最后两句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3.下列对杜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创作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B.杜甫的三吏、三别全面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对社会造成的破坏。
C.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把从《楚辞》以来得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高峰。
D.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文人把他和李白并称。李白是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4.对《旅夜书怀》一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细草微风岸”是近景描写。
B.创作这首诗歌时,杜甫仍陷于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看到山河依旧却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艾凉,他发出了沉重的感慨。
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歌飘逸奔放的艺术风格。
D.最后作者用沙鸥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下列对尾联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B ?)?
A.此联意思:飘然一身究竟像是什么?就像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小小的沙鸥。?
B.此联中的“一沙鸥”和“细草”相呼应,首尾相顾。?
C.此联为自问自答,便诗人老怀悲凉之状愈加突出。?
D.这一联借景抒情,借沙鸥形象,表现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三)归纳总结
1.中心主旨:本诗通过旅途月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暮年天涯飘泊,孤苦凄凉的凄苦之情。
2.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直抒胸臆;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讲究格律。
(四)课后巩固
1.下列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句营造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是作者孤独伤感伤之情的外化。
B.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可以感知到诗人夜愁不寐的形象。
C.这句暗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孤寂。
D.这句描写的景物具有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
2.下列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B )
A.这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诗人以此反衬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B.此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折射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喜悦的心情。
C.诗句中“垂”“涌”两字分别衬托出平原的宽阔和江水浩荡之势,用词极为精当。
D.这两句写景,既表现了雄浑阔大的意境,更衬托了诗人的孤寂与渺小。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和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C.后两联含蓄的写出了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一沙鸥,四处漂泊。
4.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了“名著”、“官休”两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如何理解这两句的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是正话反说。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说“应”当,本是不应当,这就表现出诗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5.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从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诗人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单与渺小的身世。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从中看出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
(五)拓展提高
在历代诗评家眼里,《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认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两联名句在写景方面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答:①这两联诗都表现了天高地远,水天一色的壮阔之景。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联,上句写夜空浩瀚,星辰高悬,由岸边望去旷野开阔。一个"垂"字,便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也由此增强。下句写月光倾洒,大江奔流,月影随水起伏。一个"涌"字,便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漂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也显露出来。通过这两句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失意者形象。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只是较为形象地反映出景物的特征,客观地表现出边塞景色的壮美,未能注入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生命体验,所以王诗的两句不如杜诗。(若认为王诗的两句强于杜诗亦可,但须合理阐释与扎实论证。)
五、资料索引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广义律诗允许失粘,狭义律诗不允许失粘。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