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1+课件+每课一练+章末整合+本章测试: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1+课件+每课一练+章末整合+本章测试: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28 21:19:22

文档简介


基础落实
一、选择题
1.萤火虫尾部发光,是荧光素接受ATP中的能量后,将化学能转化成光能所致,这个化学能来自APPP中的哪些磷酸键(  )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③
解析: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中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且水解时能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利用。在萤火虫体内,给荧光素提供能量的是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D
2.ATP转化为ADP可表示为下图,图中的X代表(  )
A.H2O B.[H] C.P D.Pi
答案:D
3.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催化剂
B.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C.酶在催化过程中自身要消耗
D.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答案:C
4.下列哪些过程会使细胞中ADP的含量增加(  )
①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②血红蛋白变成氧合血红蛋白 ③K+、Na+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 ④原尿中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易化扩散,氧气扩散进入红细胞中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过程属于简单扩散,两者都不需要消耗ATP,所以ADP的含量不会增加;而K+、Na+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原尿中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都属于主动运输过程,要消耗ATP,所以ADP的含量增加。
答案:B
5.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能够说明(  )
①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②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③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④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正确解答该题应围绕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展开以下思考:
①ATP与ADP是怎样相互转化的?②细胞内的ATP含量变化不大,说明了什么问题?③经过培养后的细胞内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又说明了什么?
解题流程
答案:C
能力提升
6.下列关于ATP和ADP相互转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和ADP相互转化是一种可逆反应
B.细胞可以利用热能将ADP转化为ATP
C.ATP转化成ADP时,所有的高能磷酸键都断裂
D.动植物、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内都是以ATP作为能量“通货”的,说明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解析:ATP和ADP相互转化所需的酶不同,不是可逆反应;ADP转化为ATP时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热能不能转化为ATP;ATP转化成ADP时是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
答案:D
7.在下列生理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的是(  )
A.核糖体上合成血红蛋白
B.在肺泡表面进行气体交换
C.小肠吸收氨基酸
D.神经细胞对K+的吸收
答案:B
8.下列有关能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情况下,生物体的最终能量来源、主要能源物质、储备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分别是光能、糖类、蛋白质、ATP
B.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消化会使ADP含量增加
C.细胞膜主动运输消耗的能量不是由ATP水解提供的
D.每克脂肪储能多于每克糖类的主要原因是脂肪分子中含C、H比例高
答案:D
9.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内储存有大量的ATP,以供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B.ADP转化为ATP时,只需要Pi和能量
C.所有生物体内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都来自呼吸作用
D.ATP与ADP在活细胞中无休止地相互转化
答案:D
10.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通常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酶都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其催化作用的实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①②⑤ B.①⑤⑧ C.③⑤⑧ D.①③⑤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从产生途径来看,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般来说,活细胞都可以产生酶;从作用来看,酶只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物的活化能;从化学本质来看,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除能产生酶外,还能产生激素类物质,激素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人的骨骼肌细胞中,ATP含量仅够剧烈运动时3 s以内的能量供给。某运动员参加短跑比赛过程中ATP的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a→b的变化过程,说明ATP被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过程中,ATP含量增加,说明________加强,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供ADP形成ATP使用,以补充细胞中ATP含量的不足。
(3)从整个曲线看,肌细胞中ATP的含量不会降为零,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肌肉收缩等生命活动 (2)细胞呼吸
(3)ATP的合成与分解是同时进行的
12.用小刀将数十只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干燥后研成粉末状,取两等份分别装入两只小玻璃管中,各加入少量的水,使之混合,可见到玻璃管中发出淡黄色荧光,约过15 min荧光消失,如下图。再将ATP溶液加入其中一只玻璃管中,将葡萄糖溶液加入另一只玻璃管中,发现加ATP溶液的玻璃管中发出荧光,而加葡萄糖溶液的玻璃管中不发荧光。
(1)向A、B两管中加水后,两管均发荧光,这能说明水对生物正常的生命活动有何重要意义?这也说明了发光器研磨成的粉末中含有哪种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对照实验说明:
①萤火虫发光是将________能转变成________能的过程;
②这一过程所需的能量由________直接提供;
③________不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3)若向刚切下的萤火虫的发光器上滴加葡萄糖溶液,你认为会发荧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发光器之所以发光是因其内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该过程需要ATP作为直接供能物质提供能量,而葡萄糖不是直接供能物质。刚切下的萤火虫发光器,构成它的细胞可利用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以供发光利用,这一系列反应能够发生,还必须提供一个液态环境。
答案:(1)生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均要在水中才能进行。粉末中含有少量的ATP (2)①化学 光
②ATP ③葡萄糖 (3)会,比不加葡萄糖的一组发光时间长。因为葡萄糖进入组成发光器的细胞中后可被氧化分解,使细胞中生成ATP供发光用
课件48张PPT。第一节 ATP和酶第1课时 ATP、酶和酶促反应ATP ADP+Pi+能量腺嘌呤核苷磷酸基团能量Pi酶ADP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贮存在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内ATP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水解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1.酶是一类 催化剂,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
作用的
(1)酶的来源: 。
(2)酶的作用: 。
(3)酶的本质:有机物,其中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所具有的特性是: 、 。
3.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 、
和 。生物催化有机物活细胞产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高效性特异性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浓度新知探究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ATP 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4.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关系不是可逆反应酶与酶促反应 2.酶的特性典例剖析ATP的结构及相互转化 解析:
答案:C酶的本质、特性及作用条件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落实
一、选择题
1.关于酶的性质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保持不变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催化能力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特殊有机物,其中大多数酶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受温度、酸碱度影响
答案:B
2.下列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
解析:酶的作用是降低活化能,所降低的活化能为没有酶时所需的能量与有酶时所需的能量之差。
答案:B
3.若底物足够多,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条件下,某酶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曲线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酶反应的最适温度范围
B.酶因受热而失活
C.酶反应生成物量与时间的关系
D.酶反应速率和酶量的关系
解析:酶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受温度、pH的影响。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70℃时是一条直线,说明酶因受热而失去活性;50℃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曲线斜率在减少,最后为零,这说明酶逐渐变性失活;40℃时,其曲线斜率不变,生成物的量一直在等比例增加,故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范围是40℃~50℃。图中不能体现酶反应速率和酶量的关系。
答案:D
4.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 pH到2.0,保存于37℃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
A.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多肽、水
C.唾液淀粉酶、麦芽糖、胃蛋白酶、水
D.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解析:乳清蛋白、胃蛋白酶和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在pH为2.0的环境中,只有胃蛋白酶的活性最强,而淀粉酶则失去活性,由于其本质是蛋白质,可以被胃蛋白酶水解为多肽,故溶液中不可能有唾液淀粉酶的存在。
答案:A
5.下表是为了认识酶作用的特性,以20%的过氧化氢溶液为反应底物的一组实验方法及结果,通过分析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
方 法
观察结果
1
常温下自然分解
氧气泡少而小
2
常温下加Fe3+
氧气泡稍多而小
3
常温下加入鲜肝提取液
氧气泡极多而大
4
加热煮沸后冷却的鲜肝提取液
同自然分解一样
A.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
B.酶的催化条件具有温和性
C.酶的催化对象具有特异性
D.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
解析:本题是以实验现象来分析酶的特征,在考试中比较常见。步骤1是其它实验的对照,步骤3与步骤2比较可得出酶具有高效性的特点;步骤3与步骤4比较可得出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即必须是在常温下有效,高温会使酶失去活性;但整个实验不能得出酶有特异性的特点。
答案:C
能力提升
6.下图表示的是温度和酶的关系,此曲线不能说明的是(  )
A.在B点之前,酶的活性与温度成正相关,之后成负相关
B.当温度达到B点时酶的活性最高
C.A点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可以上升
D.C点时,酶的活性也很低,当温度降低时,酶的活性可以恢复上升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酶的催化作用也在上升,等达到B点时,酶的催化作用达到最高;随后,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酶的催化活性迅速下降。但是A点和C点相比,虽然酶的催化活性都很低,但是A点是低温条件,对酶的分子结构无影响,所以,随着温度的上升,其催化活性也会不断上升,而C点是高温条件,当温度过高时,会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使酶发生不可逆的变化。
答案:D
7.如右图是某有机物中加入酶后,置于0℃到
80℃温度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有机物分解总量与
温度的关系图。根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
质置于80℃至0℃的环境中处理,其关系图应为(  )
思路导引:本题考查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高温可使酶变性失活,而低温只降低酶活性但不使其变性。
解析:解题时常出现的错误是:酶在80℃时,由于温度过高而使活性很低,随温度逐渐降低活性回升。要明确酶大多数是蛋白质,80℃时因温度过高而分子结构遭到破坏,以后不管温度多么适宜,酶也不再具有催化作用。
答案:B
8.某学生设计了下面的实验:他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面包变成深蓝色。然后他嚼碎了一块干面包,并用本尼迪特试剂(一种检验麦芽糖的试剂,遇麦芽糖变红色)检验之,嚼碎的面包变成了红色。因此,他作出结论:当面包被嚼碎时淀粉变成了麦芽糖。这位学生的实验设计的错误之处在于(  )
A.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C.未对干面包做麦芽糖检验
D.未考虑面包的制作时间
解析:没有对照实验,应对干面包做麦芽糖检验。
答案:C
9.某种生物活性洗衣粉包装袋上印有以下资料(见下表),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种洗衣粉较易清除衣服上的蛋清污渍、奶渍等
B.在60℃以上的水中,蛋白酶通常会失去活性
C.该洗衣粉对洗涤带有多种污渍的衣料效果不佳
D.该蛋白酶能够催化水解各种氨基酸
解析:蛋白酶催化蛋白质的水解,但酶具有专一性,只催化水解蛋白质而不能催化水解氨基酸。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0.胰蛋白酶作用于一定量的某种物质(底物),温度保持37℃,pH保持在最适值,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右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酶作用的底物是________。
(2)在140分钟后,曲线变成水平,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增加胰蛋白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原图上画出生成物量变化的示意曲线。
(4)若胰蛋白酶浓度和其他条件不变,反应液pH由2逐渐升高到10,则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度和温度关系的是(  )
解析:通过具体题目综合考查酶的特性、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底物、温度、pH)。我们知道,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其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但也受到其他条件的影响。胰蛋白酶只能催化水解蛋白质,即底物是蛋白质,这是酶的特异性;把酶和底物放在一起一段时间后,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底物全部分解,这是酶的高效性;若增加酶的浓度还可以明显加快酶水解底物的速度;每一种酶的催化作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和酸碱度,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弱碱性,当将其放入pH为2的环境中,酶将失去活性;同样绝大多数酶催化作用也需要一个适宜的温度,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其催化效率亦不相同,故出现如图C所示的曲线变化,但温度过高,酶也将失去活性。
答案:(1)蛋白质
(2)底物量一定,底物已被消耗尽
(3)见下图
(4)不变 在pH为2时酶已经失活 (5)C
11.将某种玉米子粒浸种发芽后研磨匀浆、过滤,得到提取液。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溶液后,分为3组并分别调整到不同温度,如下图所示。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少许等量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保持各组温度30分钟后,继续进行实验(提取液中还原物质忽略不计):
(1)若向A、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班氏试剂或斐林试剂,沸水浴一段时间,观察该三支试管,其中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是______________;砖红色较深的试管是________,颜色较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变色的试管是________,不变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碘液,观察三支试管,发现液体的颜色都是蓝色,产生该颜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实验的三种处理温度不一定是玉米子粒提取液促使淀粉分解的最适温度。你怎样设计实验才能确定最适温度?(只要求写出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发芽的玉米子粒提取液中含有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根据颜色深浅可判断酶活性的高低;在20℃、40℃和100℃三个温度条件下,40℃是酶的较适宜温度;若要探究使淀粉酶水解的最适温度,需在20℃和100℃之间多设置温度梯度重复上述实验操作。
答案:(1)A和C C 淀粉酶在40℃时活性相对较高,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产生的还原性糖多 E 100℃条件下淀粉酶失活 (2)剩余的淀粉遇碘变蓝
(3)在20℃和100℃之间每隔一定温度设置一实验组,其他实验条件保持一致,以反应液和上述试剂(或答碘液或答班氏试剂或答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的程度为指标确定最适温度
12.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 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试管均置于25℃室温条件下,将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
1
2
3
4
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
13
9
11
45
>60
(1)酶活性最强时的pH是________。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以2种方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人体消化道中,能分泌本实验中酶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对实验进行什么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除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外,还需要对实验进一步完善,即需要实验设计。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知道,蛋白块消失越快,酶的活性应当越强。为了加快实验进程,可对实验进行改进:酶的特性有高效性,在反应物为固体的条件下,酶量的增加对速度无大的影响,但若增大反应物与酶的接触面积,则相当于增加了反应物浓度,将加快反应速度;酶发挥催化效能需要一定的温度,有一个最适温度,模拟人体内的温度应为37℃,此时反应速度也会加快。所有实验要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必须要有对照,这也是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
答案:(1)2 (2)酶活性越大,蛋白质分解越快,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 (3)方法Ⅰ: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方法Ⅱ:将原题中正方体蛋白块处理得更小(如切成0.5××0.5×0.5=0.125 cm3),这相当于消化道内进行的物理性消化 (4)胃(小肠不可,因pH与题意不符) (5)另增加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得适当,但不加酶溶液
课件52张PPT。第2课时 酶作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实验一]酶的催化性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都是非还原性糖,淀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能水解为 和 。蔗糖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能水解
为 和 。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均属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够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沉淀
思考:现在给你淀粉酶溶液,要观察淀粉酶能催化哪种糖水解,应该如何设计这个实验?你又怎么知道淀粉酶催化了糖的水
解呢?
(如果淀粉酶能够催化淀粉或者蔗糖的水解,能得到哪些物质?选择何种试剂对这些物质进行检验?小组讨论)
实验步骤:见教材。
上述实验说明了: 。 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果糖酶的催化具有特异性加快活性最适温度最适温度最适pH新知探究酶具有催化性实验 2.实验过程及现象记录如下表酶具有特异性实验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典例剖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与探究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落实
一、选择题
1.在做植物实验的暗室内,为了尽可能地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好安装(  )
A.红光灯 B.绿光灯 C.白炽灯 D.蓝光灯
解析:考查光的波长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不同,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在红光和蓝紫光的照射下,光合作用较强,叶绿素吸收绿光的能力最弱,光合作用也是最弱的。而白炽灯发出的光中各种波长的都有,因此,光合作用能力最强。
答案:B
总结: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吸收其他波长的光。
2.用丙酮研磨法提取叶绿体中色素和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结果,只能够验证(  )
①叶绿体中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结构薄膜上 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颜色 ③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相对含量
④各类叶绿体中色素的吸收光谱
A.② B.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是将叶片捣碎后,过滤得到色素提取液,并不能证明色素的分布位置;而各种色素对光谱中光的吸收情况则是另外一个实验验证得到的;该实验中从最后得到的滤纸条上可以看出色素的种类、颜色,根据色素带的宽窄可以看出各类色素的相对含量。
答案:C
3.普里斯特莱把一只小白鼠和一盆植物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结果小白鼠和植物都能存活很长时间,但后来有人重复这个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却不能成功,以下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并不科学,没有可重复性
B.该实验的成败与否,要看是否将装置置于阳光下
C.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与小白鼠需要的氧达到了平衡
D.该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需要的CO2与小白鼠呼出的CO2达到了平衡
解析:普里斯特莱的实验成功与否,关键是要把装置置于阳光下。普里斯特莱的实验虽然把实验装置置于阳光下,取得了成功,但他却忽视了一点,没有明确地说明将实验装置置于阳光下是取得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所以后来的科学工作者在重复该实验时,置于阳光下取得了成功,不置于阳光下的则遭到失败。
答案:A
4.阳光通过三棱镜能显示出七种颜色的连续光谱。如果将一瓶叶绿素提取液放在光源和三棱镜之间,连续光谱中就会出现一些黑色条带,这些条带主要位于(  )
A.绿光区 B.红光区和绿光区
C.蓝紫光区和绿光区 D.红光区和蓝紫光区
解析: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这种色素对不同光质的光的吸收不同:叶绿素a、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所以该光谱通过叶绿素后,红光、蓝紫光就被大量吸收,出现黑色条带。
答案:D
5.下列有关“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入碳酸钙防止滤液挥发
B.用NaCl溶液提取叶片中的色素
C.用无水乙醇(或丙酮)分离滤液中的色素
D.加入二氧化硅(石英砂)有利于充分研磨
解析:掌握实验中加入的物质的作用和时机。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用无水酒精或丙酮提取色素而不是分离滤液中的色素。
答案:D
能力提升
6.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得到的色素颜色较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
①加入的丙酮太多 ②用无水乙醇代替丙酮 ③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④研磨时没有加入CaCO3 ⑤研磨时没有加入SiO2 ⑥取的叶片的叶脉过多,叶肉细胞过少
A.①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
答案:C
7.小华在学校组织的郊游活动中衣服不小心沾染了大量草渍,请你帮她选取适当的物质洗去草渍(  )
A.加酶洗衣粉 B.丙酮
C.无水乙醇 D.盐水
解析:色素可溶解于丙酮、无水乙醇中,但丙酮有毒性,伤害身体。
答案:C
8.为了降低实验难度,使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将使用毛细吸管在狭窄滤纸条上描绘滤液细线的方法改为在圆形滤纸中心点样;用细棉线穿过样品中心作为层析液引流线,装置如图所示。层析结果在滤纸上呈同心圆状分布,从外向内表示叶绿素b和叶黄素的是(  )
A.c和d B.c和a C.d和b D.a和b
解析:扩散最快的色素带位于最外边的同心圆,扩散最慢的色素带位于最里边的同心圆。从外向里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答案:A
9.有A、B、C、D共4盆长势均匀的植物置于阳光下,A添加品红色光照,B添加绿色光照,C隔品红色滤光片,D隔绿色滤光片(如下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各盆植物长势最好的是(  )
解析:绿叶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尤其是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最少。因此,在照射阳光的同时,添加品红光,可吸收更多的光能。
答案:A
10.右图表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叶片光照2
4小时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
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可以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解析:该题是关于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的分析题。光照24小时,叶片裸露的部分进行光合作用,脱色后用碘液处理变蓝,说明有淀粉生成,应选⑤;有锡箔覆盖的位置,因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未产生淀粉,用碘液处理不变蓝,又应选②,故正确答案为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 1642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进行了一项著名的柳树实验。他在一个花盆里栽种了一棵2.3 kg的柳树。栽种前,花盆里的泥土经过高温烘烤干燥后称重为90.8 kg。以后的5年中,海尔蒙特除了只给柳树浇水外,没有在花盆里添加任何物质,每年秋天,柳树的落叶也没有称重和计算。5年后,他将柳树和泥土分开称重,发现柳树的重量变成了76.7 kg,泥土烘干后的重量为90.7 kg,比原来只减少0.1 kg。于是他得出结论:柳树获得的74.4 kg物质只是来源于水。
材料二 科学家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不同波长的光下照射,然后测量该植物对不同光质的吸光率,结果列于下表:
光质



绿



波长(nm)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400
吸光率(%)
55
10
2
1
5
85
40
(1)根据你所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判断海尔蒙特的结论是否确切?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盆内的泥土减少了0.1kg,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上表数据在指定方格纸内绘出植物叶片光吸收变化曲线,并分析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确切。植物吸收水分主要用于蒸腾作用,只有少量的水分参与光合作用;柳树重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柳树重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空气的CO2)
(2)柳树生长的过程中,从土壤吸收了矿质元素
(3)曲线见下图。植物的绿色叶片主要吸收蓝光和红光(蓝紫光和红橙光),对绿色光吸收最少
12.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某同学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操作情况如下所述:
①将2 g新鲜完整的菠菜叶,放在研钵中,加入丙酮,石英砂、CaCO3以后,迅速研磨。
②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滤纸上的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并连续迅速地重复画一两次。
③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并不断摇晃,以求加快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
结果实验失败,请指出其错误所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兴趣小组同学想探究蔬菜不同叶片在叶绿素含量上的区别,选择了新鲜菠菜的“绿叶”、“嫩黄叶”,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色素层析结果如图,请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表:
组别
滤纸条编号
判断依据
绿叶组
嫩黄叶组
解析:剪碎后易捣碎,可以加快操作速度;滤液线干后再重复画实验效果好,可以在线上积累更多的色素;绿叶与嫩黄叶相比,嫩黄叶中的叶绿素含量相对较少,从两幅图中也可以看出。
答案:(1)①不应用完整叶片而应剪碎
②不应连续迅速重复画线,而应干后重复画线 ③不应摇晃,以免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
(2)
A
叶绿素a带和叶绿素b带较宽
B
叶绿素a带和叶绿素b带较窄
课件60张PPT。第二节 光合作用第1课时 光合作用的发现与场所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植物需要阳光才能制造出O2植物叶片在光下能产生淀粉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水1.可见光通过三棱镜形成七色连续光谱是:

3.恩吉尔曼的实验证明:
。红、橙、黄、绿、蓝、青、紫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1.实验原理:叶绿体中色素提取的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易溶于 如酒精或丙酮(相似相溶)中。
分离的原理: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 不同,因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 不同,其中 在丙酮中的溶解度最高,扩散速度最快,叶黄素和叶绿素a次之, 溶解度最低,扩散得最慢。根据此原理使各种色素分离开来。有机溶剂溶解度扩散速度胡萝卜素叶绿素b2.注意事项
(1)取材时要选取新鲜的颜色 的叶片,以便使滤液中含较多的
色素。
(2)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 。
(3)加入少量碳酸钙的目的是: 。
(4)研磨要迅速、充分。一是因为 容易挥发,二是为了使
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三是叶绿素极不定。
(5)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 将试管口塞紧。
较深使研磨更充分防止色素被破坏丙酮叶绿体棉塞(6)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
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 ,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7)画线时,一定要细并且直,这样可以防止
,使色素次,是为了 ,使实验结果
更加显。
(8)分离色素时,一定不要让滤纸条上的 触及到
层析液,这是因为 。均匀色素带不齐增加色素的量滤液细线色素溶解于层析液中导致色素带不清晰3.四条色素带对应的色素种类及颜色:
① 、 色
② 、黄色
③ 、 色
④ 、 色 胡萝卜素橙黄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蓝绿黄绿新知探究回眸历史,解开光合作用之谜 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 1.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边做边学: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典例剖析叶绿体功能的实验验证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分析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落实
一、选择题
1.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过程是(  )
A.光能→叶绿素中的化学能→水中的化学能
B.光能→ATP中的化学能→(CH2O)中的化学能
C.光能→ATP中的化学能→叶绿素中的化学能
D.光能→ATP中的化学能→三碳化合物中的化学能
解析:光反应将光能转换成ATP中的化学能,暗反应将ATP中的化学能储存到(CH2O)中。
答案:B
2.光合作用过程中,与光反应相比,暗反应阶段的特点是(  )
A.需要光、叶绿体色素和酶
B.在酶、ATP和[H]的作用下完成CO2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最终形成有机物
C.把水光解为氢和氧气
D.把光能转化为储存在糖类中的化学能
解析:暗反应阶段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主要的物质变化是CO2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答案:B
3.下列关于外界条件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相同光照条件下,各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相同
B.温室栽培时,在晴朗的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可增加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C.在相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空气中CO2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的强度就越大
D.若土壤中缺乏N、P、Mg元素,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强度不会受影响
答案:B
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位素14C用于光反应过程的探讨
B.暗反应所需的ATP来自葡萄糖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同位素18O用于暗反应过程的探讨
D.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是光反应时所产生的
答案:D
5.光照下的正常生长的某绿色植物,其他条件不变,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合成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速率)为(  )
答案:A
能力提升
6.科学家研究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同一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光照强度为a时,造成曲线Ⅱ和Ⅲ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CO2浓度不同
B.光照强度为b时,造成曲线Ⅰ和Ⅱ光合作用强度差异的原因是温度不同
C.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Ⅰ、Ⅱ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D.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Ⅰ、Ⅲ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点时曲线Ⅱ和Ⅲ的外界条件只有一个不同,那就是CO2浓度,所以A项正确;同理,B项亦正确;光照强度为a~b时,曲线Ⅰ、Ⅱ的趋势都是上升的,故C正确;光照强度为a~c时,曲线Ⅰ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升高而升高,而曲线Ⅲ是基本不变的,故D项错误。
答案:D
7.如下图表示将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其光合作用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b点与a点相比较、b点与c点相比较,b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分别是(  )
A.低;高 B.低;基本一致
C.高;高 D.高;基本一致
思路导引: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此类题目要联系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及联系来分析。
解析:b点与a点相比较,在CO2浓度为1%时,随光照强度增强,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增多,暗反应C3的还原过程加快,消耗的C3增多;b与c相比较,光照强度相同,CO2浓度不同,当CO2浓度高时,暗反应CO2的固定过程增强,生成的C3增多。
答案:A
8.下图表示3株脱淀粉(经充分“饥饿”处理)的同种相似植株放在不同的钟罩内,以下关于本实验目的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证明光合作用的速率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B.证明过多的CO2阻碍光合作用
C.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NaHCO3
D.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NaOH
答案:A
9.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逐渐增大,地表紫外线照射量增加。紫外线为高能量射线,在生物体内易激发超氧化物形成,致使脂质氧化而破坏其功能。据此分析,植物短暂暴露在高紫外线条件下,光合作用能力立即明显受到抑制的原因主要是(  )
 A.光合作用酶受到破坏 B.囊状膜受到破坏
C.暗反应受抑制 D.DNA受到破坏
解析:主要考查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场所和叶绿体结构的理解以及对材料的分析与推断能力。从材料中可知,超氧化物致使脂质氧化而破坏其功能,叶绿体中,由脂质构成的结构为膜结构,包括类囊体膜等,类囊体膜被破坏,则光合作用光反应不能进行,故光合作用能力明显受到抑制。
答案:B
10.初夏在密闭透明薄膜大棚内,一天中的光照
强度与棚内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量分别如右图中曲
线Ⅰ、曲线Ⅱ所示。若使棚内植物制造有机物的量
如右图中曲线Ⅲ所示,则可采取以下哪项措施(  )
A.增加光照强度 B.适当提高温度
C.增加O2浓度 D.增施有机肥
解析:注意题目中的条件是密闭的透明塑料大棚,因密闭而CO2的量有限,故一段时间后会因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出现曲线Ⅱ的变化,要出现曲线Ⅲ的变化(与大田内的变化相似),就需补充二氧化碳的供应,D项中增施有机肥,经土壤微生物的分解后能产生二氧化碳供光合作用利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H过程表示________,I过程表示________。
(2)图中A代表________(物质),其生理功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B是________,它是通过叶片的________(结构)排到大气中的。
(4)图中C在叶绿体中形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5)图中D物质所含的能量最后储存到________(填图中的字母)
(6)如果将一株在光下的植物,突然转移到黑暗的地方,则图中哪一种物质的量将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________。
A.F  B.D  C.J  D.G
(7)请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
(8)请写出图中E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光反应 暗反应
(2)叶绿体中的色素 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3)氧气 气孔
(4)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还原C3化合物
(5)J
(6)A
(7)CO2+H2O(CH2O)+O2
(8)A-P~P
12.下图A是不同CO2浓度下小麦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图B是不同光照强度下对小麦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结合A图与B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足够高时,光合作用强度不能随光照强度增高而提高,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从而影响了____________。
(2)当CO2浓度足够高时,光合作用强度不能随之而增高。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________,因为它影响了____________,造成了____________不足的结果。
(3)在温室内栽培蔬菜时,当温度、水、肥条件适合,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增加________对增产效果显著。所以,农田生产实践上比较易行的办法是施用________肥料,利用土壤中____________作用以增加该物质的含量。
解析:由A图可知,当光照强度足够高时,光合作用强度不能随光照强度增高而提高,此时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CO2的浓度,影响了暗反应的进行;由B图可知,当CO2浓度足够高时,光合作用强度不能随之增强,此时,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直接影响了光反应中ATP和[H]的生成量。大气中CO2的浓度是0.03%,如果CO2的浓度提高到0.1%,产量可提高一倍左右。
答案:(1)CO2浓度不足 暗反应 (2)光照强度 光反应 ATP和[H] (3)CO2浓度 有机 微生物的分解
课件57张PPT。第2课时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叶绿体可见光CO2和H2O糖类蛋白质脂肪外膜磷脂双分子层类囊体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类囊体薄膜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3.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 和 。在光反应阶
段把 转换成 储存在[H]和 中,同时释
放出 。暗反应条件及场所:不需 ,场所
在 。暗反应过程:将 固定并还原
成 ,将 和 中的活跃化学能转换成 中
贮存的稳定的化学能。
4.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CO2+H2O (CH2O)+O2
光反应暗反应光能活跃的化学能ATPO2光叶绿体基质中二氧化碳葡萄糖ATP[H]葡萄糖新知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 1.叶绿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如下图)3.图解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
4.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2.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因
注:光照强度、水、矿质元素影响图像典例剖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落实
一、选择题
1.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具有放射性的化合物是(  )
A.丙酮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水
解析:O2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结合生成水。
答案:D
2.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能量的阶段是(  )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
C.丙酮酸→乳酸 D.丙酮酸→酒精或乳酸
解析: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
答案:A
3.无氧呼吸释放能量较少的原因是(  )
A.起催化作用的酶较少
B.缺少了氧气所含的能量
C.缺氧时有机物所含能量会减少
D.酒精、乳酸中还有很多能量未释放出来
解析:细胞的无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形成不彻底氧化产物如酒精、乳酸等。酒精、乳酸等有机物中还储存大量的化学能。
答案:D
4.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出现在有氧呼吸的(  )
A.三个阶段 B.第一阶段
C.第二阶段 D.第三阶段
解析:第二个阶段:2C3H4O3+6H2O6CO2+20[H]+能量
答案:C
5.在叶肉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ATP最多的阶段是(  )
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B.丙酮酸分解成CO2
C.[H]和氧结合生成水 D.丙酮酸转变成乳酸
解析:第三个阶段:24[H]+6O212H2O+34ATP
答案:C
能力提升
6.在一个普通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
液(如右图),在下列的有关坐标图中,不正确的是(  )
解析:由图可知,酵母菌初始阶段进行有氧呼吸,以后是在缺氧环境内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CO2,所以溶液中酒精逐渐增多,CO2逐渐增多,溶液pH逐渐降低,葡萄糖逐渐分解。随着酒精的增多、营养物质的减少及pH逐渐降低,酵母菌的繁殖速率逐步下降,死亡率逐渐上升,酒精发酵最终会停止。
答案:B
7.呼吸作用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下面关于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自行合成ATP,因此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C.动物停止呼吸作用便不能合成ATP,作为生命基本特征的新陈代谢就此终结
D.呼吸作用中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有水和氧气的参与才能释放其中储存的能量
答案:C
8.将酵母菌研磨成匀浆,离心后得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曾离心的匀浆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葡萄糖溶液,然后放于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试管中最终产物为CO2和H2O
B.乙试管中不发生反应
C.丙试管中有大量的ATP产生
D.丙试管中无CO2产生
解析:甲试管中是细胞质基质,进行无氧呼吸,产物是CO2、酒精和少量能量;丙试管内尽管含有线粒体,但由于隔绝空气,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有少量ATP产生,产物是CO2和酒精。
答案:B
9.向正在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会使丙酮酸的消耗增加
B.若乙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会使丙酮酸增加
C.若丙能抑制ATP的形成,则会使ADP的消耗增加
D.若丁能抑制[H]被氧化成水,则会使O2的消耗减少
解析:识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发生的物质变化。葡萄糖初步分解是在第一阶段,产物为丙酮酸;丙酮酸的消耗在第二阶段,分解产生二氧化碳;[H]的氧化在第三阶段,与O2结合生成水。三个阶段都有能量释放,能量转移给ADP生成ATP。
答案:D
10.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氧浓度(%)
a
b
c
d
产生CO2的量
9 mol
12.5 mol
15 mol
30 mol
产生酒精的量
9 mol
6.5 mol
6 mol
0 mol
A.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
C.c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总反应式可知,若CO2等于产生酒精的量,则说明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而当CO2量大于酒精的量时,则说明此时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通过计算可知b浓度时有氧呼吸速率小于无氧呼吸速率(比较葡萄糖的分解量);c中66.7%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d中无酒精产生,则说明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为生物体内葡萄糖分解代谢过程的图解,请据图回答:
(1)反应①②③④中,可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加的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
(3)在反应①②③④中,必须在有氧条件下进行的是________。
答案:(1)①②④ (2)有氧呼吸产生水 (3)②
12.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产生CO2。某学校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两种条件下酵母菌在相同时间内产生CO2的量是否一样多进行了探究。以下是他们设计的实验装置图:
实验原理: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产生CO2量的多少。请回答:
(1)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装置中设置10%的NaOH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装置中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组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称为________实验。
(4)你认为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组装置中澄清石灰水浑浊程度大。请写出A瓶中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比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多(或小、或相等)
(2)吸收空气中的CO2 消耗锥形瓶内原有的氧气,确保通入澄清石灰水的CO2是无氧呼吸产生的
(3)对照
(4)甲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课件54张PPT。第三节 细胞呼吸第1课时 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和过程糖类脂质蛋白质活细胞二氧化碳不彻底能量释放细胞呼吸温和发光放热逐步迅速光热1.第一阶段:
场所:
第二阶段:
场所:
第三阶段:
场所:
2.C6H12O6+6O2+6H2O 6CO2+12H2O+能量
3.在生物体内1 mol葡萄糖经过彻底氧化分解可以释放 的能量,其中有 左右的能量贮存在 中,其余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葡萄糖→2丙酮酸(C3H4O3)+少量[H]+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丙酮酸+水→CO2和[H]+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H]+O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2_870_kJ1_161_kJATP1.第一阶段:
场所:
第二阶段:
场所:
2.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3.C6H12O62 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4.在生物体内1 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后可以释放出196.65 kJ能量,其中有61.08 kJ左右的能量贮存在 中,其余的能量
以 的形式散失。葡萄糖→2丙酮酸(C3H4O3)+少量[H]+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丙酮酸+[H]→2C3H6O3或2C2H5OH+2CO2细胞质基质ATP热能新知探究细胞呼吸产生能量 细胞呼吸的过程 无氧呼吸 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典例剖析细胞呼吸的过程 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落实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B.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低等植物进行无氧呼吸
D.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A
2.下列过程中存在无氧呼吸的是(  )
A.植物叶片在光下放出O2
B.动物细胞内的糖分解为H2O和CO2
C.酵母细胞不产生酒精的呼吸过程
D.苹果贮藏期间果肉积累酒精
解析:苹果贮藏期间果肉细胞产生了酒精,说明进行了无氧呼吸。
答案:D
3.新鲜蔬菜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能适当延长保鲜时间的生理原因是(  )
A.呼吸作用减弱 B.呼吸作用加强
C.光合作用减弱 D.促进了物质分解
解析:新鲜蔬菜的细胞是活细胞,活细胞不断进行着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又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温度能影响呼吸酶的催化效率,故当温度降低时,能降低酶的活性,使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能适当延长蔬菜的保鲜时间。
答案:A
4.人在剧烈运动后,血浆中的pH会下降,其原因是(  )
A.血浆中碳酸增多 B.血浆中磷酸肌酸增多
C.血浆中乳酸增多 D.血浆中丙酮酸增多
解析:动物的无氧呼吸产物全部是乳酸。人在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导致血浆中的pH下降。
答案:C
5.在实际生产中,水果和蔬菜的最佳贮藏条件为(  )
A.低温、高氧、高CO2 B.低温、低氧、高CO2
C.高温、高氧、高CO2 D.高温、低氧、低CO2
解析:本题将呼吸作用与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要想将蔬菜和水果保鲜贮存,需降低它们的呼吸作用强度。低温可降低酶的活性,低氧则使有氧呼吸降低,高CO2则可抑制有氧呼吸,因此,这一组合是最佳的贮藏条件。
答案:B
能力提升
6.关于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正确的说法是(  )
A.无氧呼吸是不需氧的呼吸,因而其底物分解不属于氧化反应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无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
D.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中
解析:考查细胞呼吸的综合知识,无氧呼吸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下贮藏水果,一方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有机物损耗较多,另外一方面产物酒精会造成水果腐烂变质;无氧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有关的酶应仅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答案:D
7.右图正确表示肌肉细胞内ATP产生量
与O2供给量之间关系的曲线是(  )
A.1 B.2
C.3 D.都不是
解析:图中曲线1的变化说明,ATP的产生量可以随O2的供给量增加而不断增加;曲线2的变化说明,ATP的产生量随O2的供给量增加开始增加,随后达到稳定状态;图中曲线3的变化说明,ATP的产生量随O2的供给量增加没有发生变化。比较曲线1、2、3,正确答案应该是B。
答案:B
8.一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锻炼,从他的大腿肌细胞中检测到3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图中P、Q、R三条曲线依次代表(  )
A.O2、CO2、乳酸 B.乳酸、CO2、O2
C.CO2、O2、乳酸 D.CO2、乳酸、O2
解析:人在平静时,体内的各种成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水平(该题间接给出的条件是同平静时相比较)。当人剧烈运动时,原先的平衡就被打破,体内的某些成分就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由于剧烈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能量主要来自 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同时进行)。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时,消耗O2、产生CO2,使肌细胞中的O2浓度下降,CO2的浓度升高(事实上,肌细胞中磷酸肌酸的含量亦下降)。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除产生少量的ATP供给肌肉收缩外,还产生乳酸,故肌细胞中乳酸的含量上升。
答案:B
9.一学生在15分钟内相继进行四次俯卧撑。下图表示每次俯卧撑数,对这一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
A.肝脏贮藏的糖原不足 B.糖类转化为酒精
C.供氧不足,乳酸积累 D.肌肉组织中CO2过剩
思路导引:题中四次俯卧撑的次数依次减少,反应了细胞的供能不足,进而体现缺氧。
解析:在一定时间内,相继四次的俯卧撑次数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供氧不足,肌肉进行一部分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影响肌肉的活动。题目中的B、D选项明显不正确,A选项只是影响肌肉活动一方面的因素。
答案:C
10.香蕉成熟过程中,随着贮藏物质的强烈水
解并转化为还原糖,香蕉逐渐变甜,其呼吸速率变
化如图中曲线a所示。图中符合香蕉内还原糖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A.曲线1 B.曲线2
C.曲线3 D.曲线4
解析:果实形成初期,从营养器官运来的碳水化合物转变为淀粉,储存于果肉细胞中。随着果实的成熟,淀粉转化为可溶性还原糖,在呼吸速率达到最大时,还原糖的含量最高。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CO2的释放量与O2的吸收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O2浓度为0时,该器官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O2浓度为b%以下时(不包括0点),该器官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
(3)该器官CO2的释放与O2的吸收两条曲线在Q点重合,其呼吸类型为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该曲线提示的原理,我们在进行果实和种子贮藏时,应取约a/2氧气浓度值,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只释放CO2,细胞进行无氧呼吸。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由曲线分析可知,CO2的释放量为总呼吸强度,a/2氧气浓度值时呼吸强度最低,消耗有机物最少,此时适合贮藏果实和种子。
答案:(1)无氧呼吸 (2)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CO2的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 (3)有氧呼吸 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 (4)呼吸作用最弱,有机物消耗少 (5)无氧呼吸中CO2的释放量
12.为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请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酵母菌如果只进行有氧呼吸,则吸收的氧气量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相等;如果只进行无氧呼吸,则不吸收氧气,能放出二氧化碳;如果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和用具:酵母菌培养液、500 mL锥形瓶两个、烧杯4个、两根弯曲的其中带有红色液珠的刻度管、NaOH溶液、清水、凡士林。
(3)实验操作:按装置1图示装配实验材料和用具,若想得到科学的实验结论,还必须设计装置2。请在装置2图的方框内补充完善该图。
(4)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现 象
结 论
装置1中液滴
装置2中液滴

左移

右移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1)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时,吸收的氧气量小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3)此实验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将装置1中的NaOH换成等量的清水即可。(4)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不移动时,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装置1中液滴不移动,装置2中液滴右移时,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装置1中液滴左移,装置2中液滴右移时,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1)吸收氧气量小于放出的二氧化碳量
(3)
(4)
现 象
结 论
装置1中液滴
装置2中液滴

不移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不移动
只进行无氧呼吸

左移
右移
课件43张PPT。第2课时 细胞呼吸的方式比较、影响因素及原理应用少量大量葡萄糖乙醇和二氧化碳缺氧的环境条件乳酸葡萄糖能量酒精乳酸细胞有氧呼吸厌氧菌温度新知探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答案:D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典例剖析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答案:B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和细胞呼吸
原理的应用 课后训练提升
基础落实
一、选择题
1.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解析: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不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还有无氧呼吸;线粒体合成ATP依赖氧,叶绿体合成ATP不依赖氧;有氧条件下,细胞中消耗的ATP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中产生的ATP只用于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
答案:B
2.在上海种植的新疆哈密瓜往往没有原产地的甜,其主要原因是上海地区的(  )
A.空气质量差,光合作用强
B.土壤肥力足,呼吸作用弱
C.昼夜温差小,糖分积累少
D.海拔高度低,水分散失多
解析: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制造较多的有机物(糖类等),而夜晚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有机物少,从而在新疆种植的哈密瓜较甜。
答案:C
3.下图是植物氧释放和吸收速度有关的资料,植物接受12小时黑暗,随后进行12小时光照,温度不变,结果如图所示。下面是在24小时的实验时间内通过植物呼吸消耗的氧的总体积,哪个是最正确的估计(  )
A.600 cm3 B.1 000 cm3
C.1 200 cm3 D.1 800 cm3
解析:在24 h中,不论光照还是黑暗,呼吸作用一直进行着,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呼吸速率视为相等,则24 h植物呼吸消耗O2的体积为50×24=1 200(cm3)。
答案:C
4.将一片新鲜叶片放在特殊的装置内,在相同温度下,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到氧气释放量如下表所示:
光强度
(klx)
0
2
4
6
8
10
12
14
O2(L/cm2叶面/min)
-0.2
0
0.2
0.4
0.8
1.2
1.2
1.2
对该数据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叶片呼吸作用吸收O2的速度为0.2 L/cm2叶面/min
B.光强为2 klx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C.光强为8 klx时,光合作用产生O2的速度为0.8 L/cm2叶面/min
D.不改变其他条件,光强度超过10 klx后,光合速率不再提高
解析:光强为8 klx时,光合作用产生O2的速度=测到的O2释放量+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0.8+0.2=1(L/cm2叶面/min)。
答案:C
5.温室栽培可以不受季节、地域限制,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条件,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哪种措施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
A.增加室内CO2浓度 B.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C.增加光照强度 D.采用绿色玻璃盖顶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影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有:(1)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周围空气中的CO2含量,直接影响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适当增加温室内的CO2浓度,可以提高作物产量;(2)温度: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酶和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来影响绿色植物的有机物的净积累量,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减弱呼吸作用,因而能提高有机物净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3)光照强度: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增强光照强度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4)光的不同成分:不同颜色的光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一定的影响,红光和蓝紫光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绿光则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因此采用绿色玻璃盖顶,则导致绿色植物只接受绿光照射,因此不能提高作物产量。
答案:D
能力提升
6.夏季,在晴天、阴天、多云,高温干旱四种天气条件下,猕猴桃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之差)变化曲线不同,表示晴天的曲线图是(  )
解析:晴朗的夏天的中午气孔关闭,气孔是CO2进出的门户,参加反应的CO2量减少,净光合作用强度减弱。
答案:B
7.将川芎植株的一叶片置于恒温的密闭小室,调节小室的CO2浓度,在适宜光照强度下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强度(以CO2吸收速率表示),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左移
B.如果光照强度适当降低,a点左移,b点右移
C.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加,a点右移,b点右移
D.如果光照强度适当增加,a点左移,b点右移
解析:要解此题,首先要求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条件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从题干看,除了光照和CO2外,其他的条件都已具备。其次要看懂图表曲线的含义。第三要理解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对CO2补偿点和饱和点的影响。
解题流程:图中曲线表示在一定温度和光照强度等条件下,植物CO2吸收速率与CO2浓度的关系,其中a点表示 CO2补偿点,即在CO2浓度为a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b点表示CO2饱和点,限制b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可能是光照强度等因素。若降低光照强度,由于光合作用的降低比细胞呼吸显著,所以要求较高浓度的CO2才能维持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相等,即CO2补偿点应右移;当光照强度增强时,光合作用的增强显著大于细胞呼吸,CO2补偿点降低,即左移。当光照强度降低时,CO2饱和点降低,即左移;当光照强度增加时,CO2饱和点增加,即右移。
答案:D
8.图中的乙图是将甲置于自然环境中,测定南方某一晴天一昼夜小室内氧气的增加或减少量而得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2时对应的点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不足造成的
B.如该植株培养液中缺Mg,那么a点向右移动
C.a→b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CO2
D.小室内O2总量最大时刻是16点
解析:由于气温过高,蒸腾作用过强,水分在中午供应不上,气孔关闭导致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减弱;a点表示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当缺镁而导致叶绿素减少时,就需要有较强的光照强度以增大光合速率来维持;a→b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从8时到16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O2逐渐积累,故16时O2总量最多。
答案:C
9.右图表示某种植物在最适温度和0.03%的CO2浓度
条件下,光合作用合成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
,若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结果发生了如曲线b的
变化,则改变的环境因素是(  )
A.适当提高温度 B.增大光强度
C.适当增加CO2浓度 D.增加酶的数量
解析:曲线上的B点表示该条件下光饱和点,即再增加光强度光合作用不会增加,受温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的制约。但是B点所对应的温度为最适温度,此温度下光合作用最强,故适当提高温度,不会出现b曲线;酶的数量属于内部因素,不是环境因素。
答案:C
10.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温度(℃)
5
10
15
20
25
30
35
光照下吸收CO2(mg/h)
1.00
1.75
2.50
3.25
3.75
3.50
3.00
黑暗中释放CO2(mg/h)
0.50
0.75
1.00
1.50
2.25
3.00
3.50
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A.昼夜不停地光照,在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30℃
C.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0℃的条件下,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温度在30℃时,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是温度在10℃时的2倍
解析:有机物积累,植物就能生长。温度为20℃时交替光照和黑暗,该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为3.25×12-1.50×12=21(mg),为同种条件下最多。30℃时每天交替进行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有机物积累量是10℃时的一半。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1)下图表示某种A、B两种植物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对环境中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据图判断在CO2浓度为300 μL·L-1(接近大气CO2浓度)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
(2)若将上述两种植物幼苗置于同一密闭的玻璃罩中,在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内,生长首先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当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表明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可知,在CO2浓度为300 μL·L-1时,A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较强。(2)分析图可知,在低浓度CO2条件下,A种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能力强于B种植物。在同一密闭的玻璃罩中,光照等其他条件适宜时,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导致玻璃罩内CO2浓度降低。此时,B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光合产物积累减少,所以B植物生长首先受到影响。(3)植物净固定CO2量为0时(即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为0),表明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
答案:(1)A (2)B 两种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对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特性不同,在低浓度CO2条件下,B植物利用CO2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弱,积累光合产物少,故随着玻璃罩中CO2浓度的降低,B植物生长首先受影响 (3)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相等
12.下图表示某种生活状态的植物体在一天24小时内CO2净吸收量和净释放量:
(1)一天中什么时刻植物体既不吸收也不释放C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暗处,植物呼吸作用的速率可用什么表示?数值是多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定一天中植物呼吸速度相同,则光合作用的最高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面积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说明植物体处于生长旺盛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正午12∶00前后CO2吸收情况相比,导致12∶00 CO2吸收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00、18∶00 (2)用黑暗时,单位时间内CO2的净释放量表示;10 (3)75+10=85 (4)黑暗状态,植物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的总量 (5)图中A的面积大于B的面积,表示植物白天的CO2净积累量大于黑暗CO2净释放量
(6)气孔逐渐关闭
课件52张PPT。第3课时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及应用合成分解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光色素光光光能化学能有机物化学能ATP叶绿体氧气CO2H2OO2H2OCO2有机物氧气水的光解C3(CH2O)葡萄糖丙酮酸丙酮酸H2OO2H2O大量色素太阳C3还原稳定化学能一、二、三三有机物新知探究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比较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综合应用 典例剖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在生产上的应用 答案:D答案:C课后训练提升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本章测试1(苏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物质水解后所释放出的能量可直接用于肌肉收缩的是(  )
A.肝糖原 B.肌糖原
C.葡萄糖 D.腺嘌呤核苷三磷酸
解析: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可以通过水解释放能量,为各种生命活动直接供能。
答案:D
2.ATP在细胞内的含量及其生成是(  )
A.很多、很快 B.很少、很慢
C.很多、很慢 D.很少、很快
解析: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但生成速度很快。
答案:D
3.ATP分子在细胞内能够释放能量又能贮存能量,从结构上看,其原因是(  )
①腺苷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 ②第二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和结合 ③第三个磷酸根很容易从ATP上脱离,使ATP转化成ADP ④ADP可以迅速地与磷酸根结合,吸收能量形成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TP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从ATP简式A—P~P~P可知,分子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当在酶作用下水解时,远离腺苷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磷酸,该键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断裂和重新形成,从而保证能量的释放和储存。
答案:C
4.当条件满足时,20个腺苷和60个磷酸最多可以组成的ATP数以及ATP分子中所含的高能磷酸键的个数分别是(  )
A.20个,30个 B.20个,40个
C.40个,40个 D.40个,30个
思路导引: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一分子ATP中所含的A、P、~的个数,即明确A—P~P~P的含义。
解析:一个ATP分子中含有1个腺苷、3个磷酸、2个高能磷酸键。本题20个腺苷,对应60个磷酸,即形成20个ATP分子,共含有40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B
点评:此题是对ATP分子的结构组成的考查,必须对构成ATP分子的基本单位非常熟悉,此题易错选A。同时注意此题的变化,腺苷数由20改为30,仍然选B,因为受磷酸数60的限制。因受20个腺苷的限制,若60改为大于60的数仍然选B。
5.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没稀释)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
A.特异性 B.稳定性
C.多样性 D.高效性
解析:酶的特性之一是高效性。
答案:D
6.(多选)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将(  )
A.继续催化淀粉水解 B.停止催化淀粉水解
C.自身被酶催化水解 D.受胃液保护不分解
解析:酶的活性受pH值的影响,且酶具特异性,淀粉酶进入胃后被胃蛋白酶水解。
答案:BC
7.下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率(或生成物量)变化,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中虚线可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关系
B.图②中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的变化示意曲线
C.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可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D.图③不能表示在反应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
解析:底物浓度充足时,酶促反应与酶浓度成正比,图①中虚线反应速率加快一倍,可表示为酶量增加一倍时所引起的;催化剂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但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同时酶的催化效率高,故图②中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生成物量的变化示意曲线;实线也可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酶促反应开始时底物浓度高反应快,后来底物逐渐被分解反应速率降低。
答案:D
8.下图为4种不同的酶(分别以a、b、c、d表示)在不同温度下酶的活性的变化曲线。在37℃时酶活性最高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酶的催化能力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每种酶都有一个最适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到达最适温度前),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若温度继续升高,酶的活性反而下降,甚至会引起酶蛋白的变性而失活。本题所示酶活性变化曲线显示在37℃,曲线d酶活性最高。
答案:D
9.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研究温度对凝乳酶催化乳汁凝固的影响。先将酶和乳汁分别放入两支试管,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入同一水浴(温度用T℃表示)中持续15 min,再将酶和乳汁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凝乳所需要的时间。
通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不同温度下凝乳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表:
装置
A
B
C
D
E
F
水浴温度(T℃)
10
20
30
40
50
60
凝乳时间(min)
不凝固
7.0
4.0
1.5
4.0
不凝固
据此实验回答:酶和乳汁分别在水浴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再混合加热,其原因是(  )
A.确保实验是在设计的温度下进行
B.进行对照
C.确保反应物的体积相等
D.缩短实验时间
答案:A
10.下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下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的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T0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在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bTc的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高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0
解析:考查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中Tb和Tc的曲线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已失活,淀粉不再水解,麦芽糖的量不再增加。
答案:C
11.向5支试管分别加入2 mL0.5 mol/L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
编号
1
2
3
4
5
加入
物质
1 mL
唾液
锈铁钉
生土豆块
熟土豆块
生土豆
和稀盐酸
实验
结果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大量气泡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A.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的是1号试管和3号试管的实验
B.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3号试管和4号试管的实验
C.2号试管和5号试管的实验说明生物催化剂和化学催化剂具有同等的催化效率
D.5号试管的实验说明酶的催化效率不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
解析:考查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及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生土豆块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酶不能催化过氧化氢反应。熟土豆中的过氧化氢酶已经失活,不能够再起作用。5号试管的实验,由于加入稀盐酸,使pH过低,酶失活,不能催化生化反应。
答案:A
12.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为了验证猪笼草分泌液中含有蛋白酶,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下图所示。在35℃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1、2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3、4不加任何试剂,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①、实验②都能 D.实验①、实验②都不能
解析: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0分)将一个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切成大小和厚薄相同的若干片,放入盛有一定体积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针筒中(如下图所示),以探究酶促反应的相关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答题。
(1)若土豆片为4片时,每隔5分钟收集一次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出如下曲线图。20分钟后,气体量不再增加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土豆片为8片时,和上述实验所得的曲线(实线)相比,实验结果的曲线最可能是下列________图中的虚线。如果要获得更多的气体,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条件下,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结果可用________图中的虚线表示。
(3)为保证上述实验的科学性,需要控制的其他外界因素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导引:理解酶的本质及作用是解题关键。
解析:本题考查对酶作用本质的理解,(1)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其作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平衡点。反应过程中产生多少O2取决于过氧化氢的总量,当过氧化氢完全分解,产生气体的量就不再增加。(2)增加酶的量也只能使反应速度更快,要想使产生气体量增多,只能增加反应物过氧化氢的量。(3)在实验中要确保其科学性,除所要分析的自变量(酶的量或过氧化氢的量)以外凡有可能影响到因变量(气体产生量)的因素都要控制,如气压、温度。
答案:(1)过氧化氢量有限 (2)c 增加过氧化氢浓度 a (3)温度(或光照或气压等)
14.(15分)为探究洗衣粉加酶后的洗涤效果,将一种无酶洗衣粉分成3等分,进行3组实验。甲、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1种或2种酶,丙组不加酶,在不同温度下清洗同种化纤布上的2种污渍,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下表为实验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
水温(℃)
10
20
30
40
50
组别















消除油渍
(时间min)
67
66
88
52
51
83
36
34
77
11
12
68
9
11
67
消除血渍(时间min)
93
78
95
87
63
91
82
46
85
75
27
77
69
8
68
(1)提高洗衣粉去污能力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乙组在洗衣粉中加入了________。
(2)甲、乙组洗涤效果差异,说明酶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甲、乙和丙3组均在水温为80℃时洗涤同一种污渍,请比较这3组洗涤效果之间的差异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酶的相关知识。通过表格数据获取有效的解题信息是解本题的关键。通过表格比较容易得出:在10℃~50℃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去污能力增强;加入了酶的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比未加酶的强。血渍中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油渍中主要成分是脂肪,根据甲、乙两组去除血渍和油渍的能力比较,能够得出甲组加入了蛋白酶,乙组加入了蛋白酶和脂肪酶。两组去污能力的差异也正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酶在高温的情况下会变性失活,因此甲、乙、丙3组在水温为80℃时,效果一样。
答案:(1)加酶和适当提高温度 蛋白酶 蛋白酶和脂肪酶(2)专一性 (3)没有差异,因为高温使酶失活
15.(15分)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光现象普遍存在,生物通过细胞的生化反应而发光。请设计实验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
(1)实验材料:萤火虫的荧光器晒干后研磨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小烧杯若干、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等其他实验所需材料。
(2)实验原理:萤火虫的荧光器中相关酶利用ATP而发光。
(3)实验步骤:
①配置6种不同浓度的等浓度梯度的ATP溶液置于6只大小相同的小烧杯中,分别贴上标签。
②将________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放于6支试管中,贴上标签。
③在6支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观察6支试管的发光现象并记录。
(4)实验现象预测及结论:

现象预测
结论

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
荧光强度与ATP浓度________

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的升高而________
荧光强度与ATP浓度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无关
(5)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于实验探究题,同学们要知道,探究性实验中的结论是不确定的,会有多种可能。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ATP溶液,然后将等量的萤火虫荧光器粉末放入上述溶液中,观察不同浓度的ATP溶液中粉末的发光情况。本实验的现象可能有三种:(1)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2)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3)在ATP溶液不同浓度的条件下,发光现象没有差别。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各现象说明的结论。
答案:(3)②荧光器粉末 ③等量的不同浓度的ATP溶液(4)①成正相关 ②逐渐减弱 成负相关 ③在ATP溶液浓度不同的条件下,发光现象没有差别 (5)在ATP浓度的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正相关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本章测试2(苏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将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叶片均分4块,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按下表进行实验,着色最浅的叶片所在的试管是(  )
试管编号




实验处理
CO2溶液




光照
白光
蓝光
红光
绿光
碘液




注:“+”表示具有该条件。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对绿光吸收较少,所以叶片呈现绿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白光、蓝光、红光、绿光照射绿叶,绿光照射时光合速率最低,产生的淀粉最少,遇碘着色最浅,所以选D。
答案:D
2.对“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将2 g新鲜完整的菠菜叶,放在研钵中,加入丙酮、石英砂、CaCO3以后,迅速研磨
B.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滤纸上的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画出一条滤液细线,并连续迅速地重复画1~2次
C.把画好细线的滤纸条插入层析液中,并不断摇晃,以求加快色素在滤纸条上的扩散
D.色素分子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所以研磨过程中加入丙酮是为了溶解色素
解析: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点是:
(1)明确该实验的操作流程。
(2)明确每一操作的目的。
(3)明确每一操作的注意事项。
解题流程:
―→
―→
―→
―→
答案:D
3.在农业生产上,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其主要原因是(  )
A.充分利用阳光 B.充分利用土壤肥力
C.充分利用土壤水分 D.增加了植株的数目
解析: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该让阳光尽量多地照射到农作物上,尽量少地照射到空地上,并且要尽量避免农作物互相遮光。这就是说种植农作物既不能过稀,又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使农作物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以达到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的目的。
答案:A
4.在光合作用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光照叶绿体会引起类囊体(囊状结构)腔内pH的明显下降,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ATP水解产生磷酸,导致pH明显下降
B.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导致pH下降
C.该现象与光、酶作用下的反应2H2O―→4[H]+O2有关
D.光下叶绿体基质的pH明显低于类囊体腔
解析:正确解答该题应围绕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展开以下思考:
①在类囊体上发生光合作用的什么反应?②pH明显下降主要与什么物质的浓度有关?③与pH明显下降有关的物质是怎样产生的?
解题流程:

答案:C
5.为了研究光合作用,生物小组的同学把菠菜叶研磨粉碎,分离出细胞质基质和全部叶绿体。然后又把部分叶绿体磨碎分离出叶绿素和叶绿体基质,分别装在4支试管内,并进行光照。问下图中哪一支试管能够完成光合作用(  )
解析:完整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答案:B
6.将两个枝条分别置于营养液中。其中一枝仅保留一张叶片(甲),另一枝保留两张叶片(乙、丙),叶片置于玻璃盒中密封(玻璃盒大小足以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在甲叶和乙叶的盒中注入14CO2,装置如图。光照一段时间后,可以检测到放射性的叶片是(  )
A.仅在甲中 B.仅在甲和乙中
C.仅在甲和丙中 D.在甲、乙和丙中
解析:甲叶和乙叶中都能利用14CO2合成有机物,尽管丙叶中无CO2,不能合成有机物,但乙叶合成的有机物能输送到丙叶,故甲、乙、丙叶都能检测到14C。
答案:D
7.右图所示某阳生植物细胞在夏季晴天某一天内
的光合作用过程中C3、C5化合物的数量变化。若第
二天中午天气由光照强烈转向阴天时,叶绿体中C3
含量变化、 C5含量变化分别相当于曲线中的(  )
A.c→d段(X),b→c段(Y)
B.d→e段(X),d→e段(Y)
C.d→e段(Y),c→d段(X)
D.b→c段(Y),b→c段(X)
解析:光照直接影响光反应,不影响暗反应。
解题流程:
答案:B
8.如下图是光合作用强度曲线图,C点与B点比较,叶肉细胞内的C3、C5、ATP和[H]的含量发生的变化依次是(  )
A.升、升、升、升 B.降、降、降、降
C.升、升、降、降 D.降、升、升、升
解析:C点是光合作用的“午休”点,此时由于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不能进入,二氧化碳的固定不能进行,但是二氧化碳的还原仍能进行,消耗三碳化合物,由于三碳化合物的减少,消耗的光反应的产物ATP和[H]减少,导致ATP和[H]量增加。
答案:D
9.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O2浓度过低 B.O2浓度过高
C.CO2浓度过低 D.CO2浓度过高
解析:在密闭的温室中,水分、温度等适宜的条件下,植物会大量利用CO2合成有机物,导致密闭温室中的CO2浓度降低,从而导致光合速率降低。
答案:C
10.在如图所示的1~4种实验条件下,测定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与实验1相比可知,限制实验2,实验3和P点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分别是(  )
A.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
B.温度、CO2浓度、光照强度
C.CO2浓度、温度、光照强度
D.温度、光照强度、CO2浓度
解析: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识图能力。根据图中的条件分析,1与2的CO2浓度相同,但2的光合作用速率小是因为它的温度低;1与3温度相同,3光合作用速率小是其CO2浓度低;P点时尚未达到最大光合作用速率,此时光合作用速率主要受光照强度限制。
答案:B
11.如图为探究CO2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a为实验装置,b为对照装置。有关用塑料袋扎紧花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  )
A.确保植株与外界空气进一步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
C.防止NaOH溶液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D.避免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光合作用形成淀粉
解析:正确解答该题应围绕探究实验的装置展开以下思考: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②无关变量有哪些?③怎样保证单一变量?
解题流程:
答案:B
12.如图表示叶片的光合作用强度与植物周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关系。图示中,ce段是增大了光照强度后测得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体鲜重增加量是光合作用强度的重要指标
B.出现bc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温度
C.叶绿体内的三碳化合物含量,c点时大于b点
D.在e点后再次增大光照强度,曲线有可能为eg
解析:植物鲜重的增加主要是水分,不能代表光合作用的强度。在c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增加,说明出现bc段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bc段光合作用强度基本不变,c点和b点三碳化合物维持动态平衡。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转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在e点后再次增大光照强度,曲线有可能为eg。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5分)分别在A、B、C三个研钵中加2克剪碎的新鲜菠菜绿叶,并按下表所示添加试剂,经研磨、过滤得到三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深绿色、黄绿色(或褐色)、几乎无色。
处理
A
B
C
SiO2(少量)



CaCO3



95%乙醇(10毫升)



蒸馏水(10毫升)



注:“+”表示加;“-”表示不加。
试回答:
(1)A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处理得到的溶液颜色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提取时加入丙酮(或95%的酒精)是为了使色素溶解在其中;又在研磨时加入碳酸钙防止破坏色素的分子结构;而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研磨。
答案:(1)黄绿色 部分叶绿素受到破坏 (2)几乎无色 叶绿素不溶于水 (3)深绿色 大量叶绿素溶于乙醇中
14.(15分)下图表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1)甲图表示在光照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随________的增加,成正相关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光合作用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限制,此时主要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的________阶段。
(2)从甲图可见,光照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________,此时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阶段受到限制。
(3)乙图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生长的________,出现CD段的原因是________。
(4)除图示之外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甲图,在乙图中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曲线。
解析:光合作用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等的影响,由甲图可以看出,光照弱时,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直线上升,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而与温度无关。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温度成了限制因子。由甲图可以看出,在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变化无关,可在乙图中相应位置画出。
答案:(1)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 光反应 (2)温度的高低 暗反应 (3)最适温度 随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4)二氧化碳的浓度 (5)如图所示
15.(10分)如右图表示一位学生设计
的实验,用来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1)该实验装置有多处设计不当,请指出其主要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需设计对照实验,请描述对照实验的实验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应为黑暗处理48 h的植物(消耗原有的淀粉)
②不应用绿色玻璃瓶(光合作用几乎不利用绿光,最好用无色玻璃瓶)
③光照方向应从各个方向照光
④无对照实验
(2)提示:对照实验的实验条件与改正后的实验装置基本相同,只是用等量蒸馏水代替NaOH溶液,这样实验组(无CO2)和对照组(有CO2),除有、无CO2这一实验条件不同外,其他实验条件完全一样。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叶片取出,经酒精煮沸脱色后,滴加等量碘液,实验组不变蓝,对照组变蓝,从而证明CO2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本章测试3(苏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ATP之所以能作为能量的直接来源,是因为(  )
A.ATP在细胞内数量很多
B.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很稳定
C.ATP中的高能磷酸键储存的能量多且很不稳定
D.ATP是生物体内唯一的可以释放能量的化合物
解析:ATP的分子中的第二个高能磷酸键,在水解时易于断裂。
答案:C
2.一分子ADP中,含有的腺苷、磷酸基团和高能磷酸键的数目依次是(  )
A.1、2、2 B.1、2、1
C.2、1、2 D.2、1、1
解析:从ATP的分子结构简式中去分析。
答案:B
3.生物体内的大多数酶都(  )
A.能使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发生
B.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D.只有在细胞内才能起作用
解析:酶的作用是通过降低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使反应在温和条件下更易进行,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化学性质和数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答案:B
4.若使某细胞仅具有简单扩散的运输方式,则处理该细胞的物质最可能是(  )
A.淀粉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生长素
解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的功能是细胞膜上的载体完成的。载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而用蛋白酶处理。
答案:B
5.植物在有氧呼吸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过程必须有氧参与,并且始终在线粒体中进行
B.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产生大量的[H]和ATP
C.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H]和ATP
D.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H2O,同时生成大量的ATP
解析:O2的利用只在第三阶段;第一阶段产生少量[H]和ATP;第二阶段丙酮酸水解为CO2和大量的[H]和少量的ATP。
答案:D
6.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反应式: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下列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从反应式可以看出,该反应既不消耗H2O,也不生成H2O,因此酿酒可以在完全干燥的条件下进行
B.进行无氧呼吸消耗1 mol C6H12O6产生酒精的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于1 709 kJ
C.将发酵好的面切成小块,上屉蒸熟,做出的馒头松软且有弹性,主要是因为面团中有许多含有CO2的小气泡受热膨胀
D.因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所以用酵母菌酿酒只能用C6H12O6为原料,而不能用淀粉作原料
解析:A项代谢必须有自由水作为介质才能进行,水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B项无氧呼吸释放的总能量是195.65 kJ/mol,其中61.08 kJ贮存在ATP中。D项酵母菌可消化利用淀粉,将淀粉先水解为C6H12O6,再加以利用。
答案:C
7.严重缺铁的病人可能会出现(  )
A.丙酮酸中毒 B.尿素中毒
C.乳酸中毒 D.CO2中毒
解析:严重缺铁的人会出现氧供应不足而使人体供能过多地依赖无氧呼吸,导致乳酸过多。
答案:C
8.取适量干重相等的4份种子进行不同处理:(甲)风干,(乙)消毒后浸水萌发,(丙)浸水后萌发,(丁)浸水萌发后煮熟冷却、消毒。然后分别放入4个保温瓶中,一段时间后,种子堆内温度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风干的种子失去自由水,呼吸减弱;煮熟的萌发种子失去生命力,无呼吸现象;此题对比的是消毒和未消毒的种子萌发释放热量的多少。有学生误认为消毒后种子不会受其他微生物的影响了,而未消毒的种子可以受微生物影响。殊不知,本题问的是保温瓶内种子堆的总温度情况,消毒这一操作杀死了微生物,仅凭种子细胞分解有机物的量,自然要比未消毒的种子中微生物和种子细胞共同呼吸而分解的有机物量少。这样,未消毒的种子产热总量就比消毒的种子产热总量多。
答案:C
9.光合作用产生的[H]和呼吸作用产生的[H]分别用于(  )
A.都用于还原CO2
B.都用于还原O2
C.前者还原O2,后者还原CO2
D.前者还原CO2,后者还原O2
解析:光合作用形成的[H]用于还原C3为(CH2O);呼吸作用产生的[H]用于与O2结合形成H2O,即还原O2。
答案:D
10.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气温适宜,黑暗密闭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生物,经一段时间后,它们中仍然生存的是(  )
A.乳酸菌 B.白菜 C.蚯蚓 D.蘑菇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方式。白菜属于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蚯蚓属环节动物,可利用土壤中的氧进行有氧呼吸,蘑菇属大型真菌,营需氧的腐生生活,而只有乳酸菌可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A
11.对于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的不正确解释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
B.有利于释放氧气,降低有机物消耗
C.有利于提供较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要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和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光照的强弱、CO2的供应和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等。题干中“正其行,通其风”寓意着种植农作物时,要根据当地的“风向”选好“行向”,注意行距,合理密植,以利于空气流通,充分吸收CO2和利用光能。
答案:B
12.在下图曲线中,有M、N、O、P、Q五个点,对它们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M点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弱于呼吸作用强度 ②N点时,植物体只进行呼吸作用;O点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③Q点时,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
④P点前,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图中光照强度为0时,光合作用速率不为0,所以纵坐标表示净光合速率,M点只能进行呼吸作用,N点可以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Q点时光照强度已经达到饱和。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5分)生产中使用的普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40℃~60℃之间,而极端耐热淀粉酶在100℃仍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同学正在设计一个实验以探究温度对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其中有些问题需要你的帮助。
(1)此实验中除自变量和因变量外,还需要考虑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等因素。
(2)在此实验中,因变量可以用碘液和斐林试剂检测,两种试剂各与何种物质发生颜色反应?检测的是底物还是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在所给出的坐标纸上绘图反映实验结果。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普通淀粉酶相对活性/%
6
25
43
67
83
65
22
2
0
0
耐热淀粉酶相对活性/%
6
15
25
48
76
92
100
98
82
65

答案:(1)pH、酶浓度、底物浓度、产物浓度(任选3个)
(2)碘液与淀粉反应变蓝色,检测的是底物;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检测的是产物
(3)
14.(10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下图中甲图表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甲图①~⑤的过程中,既没有消耗氧气,也没有产生氧气的过程是________(写标号),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主要是________(写标号)。
(2)将一盆在阳光下正常生长的植物迅速移入暗室,X物质含量发生的变化可用乙图中的________曲线表示,与此同时在①~⑤的过程中,会明显减弱的过程有________(写标号)。
(3)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们可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方法。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大棚农作物产量高低的影响时,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提高环境温度,有的同学认为应该降低环境温度,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①过程表示水在光下分解,有氧气产生;X表示C3,②过程表示C3的还原,消耗[H]和ATP;③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过程表示CO2的固定。所以只有①过程产生氧气,其他过程均不产生氧气,也不消耗氧气。(2)当植物由阳光下迅速移入暗室时,光反应减弱,[H]和ATP减少,C3的含量由于还原受阻,而CO2的固定正常进行而升高,可用乙图中的A曲线表示。而糖类物质由于C3还原受阻而减少,进而导致光反应受阻。(3)农作物的产量主要取决于有机物的积累量,所以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主要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和降低呼吸作用强度两方面考虑。
答案:(1)②③④⑤ ② (2)A ①②
(3)适当提高光照强度、适当提高温度(增大昼夜温差)、适当增加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合理即可) 适当增大昼夜温差可以提高大棚农作物的产量
15.(15分)下图中,图甲表示A、B两种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随光照强度改变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效率受光照影响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1)在较长时间阴雨的环境中,生长受到显著影响的植物是________。
(2)图甲中a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c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中e点与d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e点与f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__(填“高”、“低”或“基本一致”)。
(5)增施农家肥可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甲中A、B相比,A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耐受性强,所以为阳生植物,对光的需求高,阴天时受到的影响较大。(2)图甲中纵坐标零线以上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零线以下a点时光照为零,所以只进行呼吸作用。(3)c点时为光的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不再增强,即暗反应不再增强,而此时光反应还可以继续,所以是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ATP。(4)图乙中d点和e点相比,d点的受限因素为光照强度,所以e点C3的含量低。而e点和f点相比,f点的受限因素则是二氧化碳的浓度,所以e点C3的含量高。
答案:(1)A (2)植物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量 (3)从叶绿体基质移向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4)低 高 (5)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获得更多的CO2的供应,提供必需的矿质元素等

第四章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本章测试4(苏教版必修1)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右图所示为叶绿体中色素蛋白等成分在膜上的分
布。在图示结构上(  )
A.生物膜为叶绿体内膜
B.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
C.发生的能量转换是:光能→化学能
D.产生的ATP可用于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和过程。从图中所含有的色素以及发生的过程可以判断,该膜是类囊体膜,是光反应的场所。发生的物质变化过程是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发生的能量变化过程是:光能→化学能;该过程产生的ATP只用于还原C3,而不能用于其他生理活动。
答案:C
2.(多选)如图所示,甲图表示植物的淀粉酶与人的淀粉酶活性受pH影响的情况,乙图表示3种脱氢酶(A、B、C)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pH=5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B.若细胞质由中性变为酸性,人的淀粉酶的活性渐渐升高
C.乙图中,适宜温度范围最广的酶是B
D.乙图中,无法确认C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植物淀粉酶的最适pH为5,人的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在pH<7时活性应渐渐降低,所以B错;由乙图可以看出A、B的最适温度,但不能看出C的最适温度。
答案:AD
3.如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酶浓度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酶促反应的速率可以用产物生成的速率来表示
B.Ⅱ和Ⅰ相比较,酶反应速率慢,这是因为温度低,酶活性较低
C.AB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是酶浓度
D.若想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至少应设计3种不同的温度
解析:Ⅱ和Ⅰ相比较,他们的酶浓度是相同的,因而反应速率的不同与酶浓度无关。
答案:C
4.下图是绿色植物体内几项生理活动关系示意图,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能量A是光能,能量B、C和D中有一部分形成ATP
B.①是光反应,②是暗反应,③和④都是无氧呼吸
C.①是光合作用,②和④都是有氧呼吸
D.①和②过程只能发生在植物细胞内,③和④过程只能发生在动物细胞内
解析: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②过程表示有氧呼吸,③④过程都表示无氧呼吸。所以A表示光能,能量B表示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C和D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B、C、D释放的能量中绝大多数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的能量转移到ATP中。①过程可发生在绿色植物和蓝藻中,②过程可发生在植物细胞内,也可以发生在动物细胞内。
答案:A
5.下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四种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释放或吸收CO2的速率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它们当中,最耐阴雨的一种是(  )
A.1 B.2 C.3 D.4
解析:此题应特别注意其纵坐标与常规题目正好相反。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3所代表的植物在光强较弱时已达到饱和点,即光强较弱的情况下光合速率达到了最大值,此为阴生植物的特点。
答案:C
6.右图是向日葵幼叶的含水量与光合强度之
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不确切的一项是(  )
A.幼叶含水多,枝叶挺拔舒展,因而有利于光合作用
B.幼叶含水多,细胞内结合水比例上升,因而有利于光合作用
C.幼叶含水少,大部分气孔关闭,因而不利于光合作用
D.幼叶含水少,叶片温度偏高,因而不利于光合作用
解析:当幼叶含水多的时候,光合作用加强,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自由水比例上升,因为酶是在自由水中起作用,而不是在结合水中起作用。另外,A项中枝叶舒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面积;幼叶含水少时,大部分气孔关闭以防止过度的蒸腾作用,不利于光合作用。
答案:D
7.(多选)下图表示植物在夏季某一天,吸收CO2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发生在CE段
B.从A~B的变化主要是受温度影响
C.D点时CO2吸收量明显减弱主要是由于光合作用加强
D.从E~F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呼吸减弱
解析:A选项C点和E点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与细胞呼吸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相等,可知光合作用开始于C点之前和E点之后一段时间;B选项AB段的变化是温度影响细胞呼吸的强度;C选项D点时CO2吸收量明显减弱主要是中午气温较高、光照较强气孔关闭所致;D选项E~F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的原因是光照减弱和气温降低。
答案:ACD
8.将状况相同的某种绿叶分成四等组,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先暗处理1小时,再光照1小时(各组光照强度相同),测其重量变化,得到如下表的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组别




温度/℃
27
28
29
30
暗处理后重量变化/mg
-1
-2
-3
-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重量变化/mg
+3
+3
+3
+1
A.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7℃
B.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
C.27℃和29℃该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速率相等
D.30℃下该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为2 mg/h
解析:由表可知,在不同温度下,植物呼吸作用速率依次为1 mg/h、2 mg/h、3 mg/h、1 mg/h,植物净光合作用速率依次为4 mg/h、5 mg/h、6 mg/h、2 mg/h,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依次为5 mg/h、7 mg/h、9 mg/h、3 mg/h。所以,在上述四种温度下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都是29℃,其中选项A、C、D中的光合作用都是指实际光合作用。
答案:B
9.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类在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都生成CO2和H2O,释放的能量也相等
B.运动员在100 m赛跑时,腿部肌肉的能量供应主要来自此时所进行的有氧呼吸
C.淀粉为贮藏能量的化合物,可以为植物细胞直接供能
D.在夏季晴朗的白天,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绿色植物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解析:糖类在体内氧化分解时,能量是逐级释放的,而在体外燃烧时,能量是一下子全部释放,但糖类所贮藏的能量是一定的,不管是在体内氧化分解,还是在体外猛烈燃烧,能量都能全部释放出来,即1 mol C6H12O6都能释放出2 870 kJ的能量,因此释放的能量相等,A项正确。运动员在100 m赛跑时,腿部肌肉的能量供应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为植物细胞直接供能的是ATP;晴朗的白天,温度适宜,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B、C、D选项错误。
答案:A
10.为验证植物细胞呼吸能释放CO2,某学生设计
了如下实验方案:第一步:用一盆正常生长的绿色
植物、无色透明玻璃罩、玻璃导管和三角烧瓶等实
验材料和用具,组装成如右图所示装置。第二步:
将该装置置于太阳光下,并观察实验现象。该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
A.通入的空气中没除去二氧化碳,玻璃罩没有遮光
B.通入的空气中没除去氧气,玻璃罩没有遮光
C.通入的空气中没除去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该为清水
D.通入的空气中没除去氧气,澄清石灰水该为清水
解析:由于该实验是验证植物细胞呼吸能释放CO2,所以通入的空气应不含CO2,即CO2必须除去,否则会干扰实验结果;若玻璃罩没有遮光,则会使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自身呼吸产生的CO2被绿色植物自身利用,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无法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
答案:A
11.酵母菌被广泛用于发酵,为研究酒精发酵的产物,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1号、2号试管中均加入3 mL蒸馏水和少许0.1%BTB溶液至蓝绿色(若为较强酸性时,BTB溶液呈黄色)。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1号试管可以去除或将1号试管中BTB溶液换成澄清石灰水
B.此装置无法检验CO2的生成,仍需再补充其他装置
C.温度偏高,导致发酵管内O2少,酵母菌繁殖速度减慢,不利于发酵
D.为使发酵管中尽量少的含有O2,应先将葡萄糖液煮沸,待冷却后加入鲜酵母,再加入少许石蜡油,使之浮于混合液表面
解析:解答此类实验设计评价性题目,首先应根据题干信息找准实验课题(或实验的目的),再依次找出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原理。这样才能从原理和目的出发,找准每一个评价是否符合实验原理,从而判断答案的正确性。
答案:D
12.在下图中甲、乙为不同材料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示意图),丙、丁为不同条件下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曲线,其中正确的是(  )
A.甲——菠菜叶片的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
B.乙——在缺Mg的营养液中,长期培养的番茄叶片叶绿体中色素的层析结果
C.丙——水稻光合作用强度与空气中CO2含量的关系
D.丁——水稻在夏季白天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
解析: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最后滤纸条上将分离出4条色素带,颜色从上往下分别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4种色素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故A项正确;缺Mg时,植物合成叶绿素减少,但层析结果仍应为4条色素带,故B项不正确;C项中CO2浓度较低时,CO2是主要限制因素,开始时两条曲线应重合一小部分,且a曲线与b曲线的高低关系也不正确;D项中晴天、阴天曲线对应关系不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3.(15分)动物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脱羧酶,能专一催化1 mol谷氨酸分解为1 mol γ-氨基丁酸和1 mol CO2。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得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度为10 mmol/L、最适温度、最适pH的条件下,对该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下图中的甲和乙。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1”标注)。
(2)当一开始时,将混合物中谷氨酸脱羧酶的浓度增加50%或降低反应温度10℃,请在图甲中分别画出理想条件下CO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2”标注酶浓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用“3”标注温度降低后的变化曲线),并分别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金属离子能与谷氨酸脱羧酶按比例牢固结合,不可解离,迅速使酶失活。在反应物浓度过量的条件下,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后,请在图乙中画出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的曲线(请用“4”标注),并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物质浓度与酶的活性、反应时间有密切关系;酶与温度、pH等外部条件都有密切关系,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有密切关系。绘制曲线时注意对比参照题中已知曲线,准确画出各种曲线的走向变化。
答案:(1)见丙图曲线1。
(2)当谷氨酸脱羧酶的浓度增加50%时,见丙图曲线2,其原因:酶量增加50%,酶催化反应速率相应提高,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减少
当温度降低10℃时,见丙图曲线3,其原因:温度降低,酶催化反应速率下降,但酶并不失活,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增加
(3)见丁图曲线4(注:曲线4为一条不经过原点的与原曲线平行的曲线,平移距离不限),原因: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使一定量的酶失活,当加入的酶量使重金属离子完全与酶结合后,继续加入的酶开始表现酶活性,此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变化的直线关系不变
14.(10分)实验小组想利用下列装置测定某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请回答有关问题。
(1)若乙装置是对照组,则其和甲装置的区别应为________。
(2)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
①在甲、乙两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适宜的光照下照射1小时,测定红墨水滴的移动距离。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5 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___移动4 cm。
(3)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
①在甲、乙装置的烧杯中加入________溶液(NaOH或NaHCO3)。
②将两装置放在________环境中1小时,温度与(2)中温度相同。
③实验结果:乙装置中红墨水滴向右移动0.1 cm,甲装置中红墨水滴向________移动1.5 cm.
(4)综合分析可知,该植物的实际光合强度为每小时红墨水滴向________移动________cm。
解析:为防止装置自身的物理变化影响实验结果,该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对照组中应用死亡的植物代替正常生长的植物;该实验是通过测定氧气的变化来反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强度,故其他气体的量应该固定不变。在测定净光合速率时,需要碳酸氢钠为其稳定地提供CO2,在测定细胞呼吸时需要用氢氧化钠将装置中的CO2固定为0。光合作用使装置中的氧气增加,气压增大,故液滴应向右移动,细胞呼吸过程中,装置中的氧气减少,气压减小,液滴应向左移动。实际光合强度应为净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之和,故实际光合强度=(4-0.5)+(1.5+0.1)=5.1 cm。
答案:(1)装置中放置死亡的植物 (2)①NaHCO3 ③右
(3)①NaOH ②黑暗 ③左 (4)右 5.1
15.(15分)下图表示制造啤酒的方法过程。
请回答:
(1)为什么要把原料放进沸水中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在混合物冷却后才把酵母菌加进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酵母菌所进行的生理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发现温度的变化对气体产量有影响,并在不同温度下测定气体的产量如下表所示。
请在右下图方格纸上,用表中数据,设计完成曲线图。
温度(℃)
气体体积[mm3·(10min)-1]
20
10
30
25
40
35
50
20
60
8
70
2
80
1
100
0
(5)请解释这条曲线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给出了制造啤酒的方法过程。原料先放入沸水中杀灭细菌、消毒,冷却到25℃时才能加酵母菌,否则酵母菌受热失活、酵母菌开始进行有氧呼吸,随后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第(4)题要求将表中数据描绘成曲线,第(5)题再给予分析说明。
答案:(1)杀灭细菌、消毒
(2)避免酵母菌受热失活
(3)C6H12O6+6H2O+6O2酶,6CO2+12H2O+能量
C6H12O6酶,2C2H5OH+2CO2+能量
(4)以纵坐标标注气体体积及数值,横坐标标注温度及数值作图(如下图)。
(5)该酶促反应受温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40℃是该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当温度超过40℃时,酶的活性随之下降,即高温使酶失活
课件22张PPT。章末总结提升知识网络2.ATP中能量的应用(2)能量方面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