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春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春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10:4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春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背景资料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作者写此文时,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早春野景”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文体知识
散文主要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盼春——东风报春
绘春总括春天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春风图(风唱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赞春——新、美、力
主旨点睛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酝酿(yùn) 应和(hè) 烘托(hōnɡ)
卖弄(nonɡ) 风筝(zhenɡ) 抖sǒu(擞)
窠巢(kē) 宛转(zhuǎn) 黄晕(yùn)
薄烟(bó) 繁花嫩叶(nèn) 赶趟(tànɡ)
抚摸(fǔ) 朗润(rùn) 花zhī(枝)招展
呼朋引bàn(伴) hóu(喉)咙 健zhuànɡ(壮)
词语释义
1.朗润:明亮滋润。
2.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3.欣欣然:高兴的样子。
4.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5.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6.黄晕:昏黄,不明亮。
7.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8.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课内精读
1.(考点:文段的作用)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内容上:突出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和看到春天临近的喜悦,并为全文奠定了清新愉悦的感情基调。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
2.(考点:文意理解)作者为什么把“人迎春(迎春图)”放在最后来写?
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尽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要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3.(考点:表现手法)作者描写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夫,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烘托了春雨的安静祥和。
4.(考点:句子赏析)本文语言精美,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闹”字能否换成“叫”字?为什么?)
不能。“闹”字不仅写出了声响,还写出了喧闹沸腾的景象,让人联想到春花的多、香甜,感受到盎然的春意。换成“叫”字,只能表示声音,不够形象生动。
(2)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轻柔的特点。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嗡嗡(wēnɡ) 酝酿(yùn) 应和(hè) 谆谆教导(chún)
B.日晕(yùn) 抚摸(fǔ) 薄烟(bó) 一叶扁舟(piān)
C.风筝(zhenɡ) 烘托(hōng) 窠巢(kē) 味同嚼蜡(jué)
D.刻薄(bó) 发酵(xiào) 鲜嫩(nèn) 大腹便便(pián)
【解析】A.谆(zhūn);C.嚼(jiáo);D.酵(j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朗润 燎亮 繁花嫩叶 精神抖擞
B.建壮 缭绕 争先恐后 汉马功劳
C.卖弄 喉咙 披蓑戴笠 呼朋引伴
D.脏物 烦躁 精神焕发 粗制滥造
【解析】A.嘹亮;B.健壮,汗马功劳;D.赃物。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那是个非常安谧的上午,春风_____,吹在身上暖洋洋的……忽然一阵燕语自天而降。住在我家的那窝活泼_____的燕子外出觅食归来,在进屋之前先栖落在我家那棵梧桐树上,兴奋地讨论着什么。那话一句接一句,又_____,又欢快,像一群春游归来的小学生,_____地争抢着倾诉所见所闻。
A.轻拂 机灵 着急 喋喋不休
B.吹拂 机灵 急切 滔滔不绝
C.吹拂 伶俐 着急 滔滔不绝
D.轻拂 伶俐 急切 喋喋不休
4.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 B )
A.我们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坚定“跟党走、听党话”的决心。(将“跟党走、听党话”改为“听党话、跟党走”)
B.“戏剧进校园”的成效并不显著,原因是我们对地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的。(把“显著”改为“明显”)
C.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措施。(删去“防止”或“不”)
D.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就变得分外健谈多了。(删去“分外”或“多了”)
【解析】B.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造成的”。
5.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云南与茶有着很深的渊源。云南是茶树和茶马古道的发源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云南深入挖掘茶文化中“茶马古道”等文化价值,收集、整理与云茶有关的历史、传说、传奇故事,积极开展了茶文化进校园活动。
①据文献记载,云南茶文化已经有四五千年历史
②由于气温、土质、阳光适宜
③有着种植茶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④主要品种有滇红、滇青、普洱茶等几大类
⑤茶已经成为云南一个主要的代名词
A.②③④①⑤ B.⑤③④①②
C.⑤④①③② D.②⑤④①③
6.下列对本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3段重点是写景,连用几个动词来写人们嬉戏的情景,有些离题。
B.第3段从情态、色泽、长势等方面写出了春草的勃勃生机。
C.第4段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运用了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虚实相应,富有情趣。
D.第5段“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一句中,“卖弄”贬词褒用,写出了鸟儿的欢快。
【解析】A.不离题,第3段写人们嬉戏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从侧面表现出春草的可爱。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语言运用】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发现,我们与自然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参与到我们班“感受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吧。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主题标语。
示例: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2)请你仿照已给出的环节,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一)第一环节:绘四季美景
(二)第二环节:示例:诵四季诗文
(三)第三环节:唱四季赞歌
(四)第四环节:示例:说四季感受
(3)历代文人墨客对四季的描绘向来毫不吝啬,请打开你的知识库,按季节各挑一首诗词与大家共享。
春:示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孟浩然)
夏:示例: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作者:杨万里)
秋: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王维)
冬:示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者:高适)。
(4)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生活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向往、依恋之情,每个人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图景。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50字左右的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尝尝那久违的山泉;保护大自然,建设我们美丽的家园;珍惜大自然,就是爱惜我们的生命线。让我们为大自然越来越美丽一起努力吧!
阅读迁移
【核心素养·审美创造】
初 春
丁立梅
①这个时候,一切都还是冬天的模样,一切却又开始苏醒。
②我喜欢杉树。裸露着铁锈红的筋骨,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的,像铮铮铁骨的汉子。
③穿行在一片杉树林中,风吹落一片一片的阳光,像吹落一瓣一瓣的梨花,在铺着铁锈红的落叶上,跳跃、闪亮。林子也是透亮着的,杉树们沐浴着光,静默地微笑。我看着,长长久久地看着,有眼泪涌出来。美好的事物,总叫人心柔软。
④我喜欢池塘和小河。水刚刚睡醒,很清澈,眉眼儿盈盈。
⑤我站在一条河边,亦是长久地站着。我喜欢水里面的倒影,芦苇的,树的,还有茅草的。去年开过花的美人蕉和再力花,还有远处的一座小拱桥,它们倒映在水里面的样子,比在岸边的样子要动人。水波温柔地抚摸它们,它们有着说不出的温婉和妩媚。
⑥我喜欢岸边暗生的苔花。嫩黄的,柔软的,又是毛茸茸的。我很想挖一点带回去。想想,又作罢了。它们还是在它们的广阔天地里的好,呼吸自由的空气,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星辰。
⑦我喜欢柳枝儿。上面爬满淡黄的乳芽,活像一群活泼的小虫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真是霸气得不得了,柔中带刚。
⑧我喜欢含苞的花木。梅树、海棠、樱花、桃树、杏树、梨树、红叶李,它们的身上,爬满了花骨朵儿,如一个个音符,等着春风的手去轻弹。都是人生初相见的模样啊,纯洁,羞涩,懵懂。
⑨我喜欢刚钻出土的小草。它们小模小样,披一身淡黄的新绿,睁着新奇的水汪汪的眼睛,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遥看如一抹绿烟轻起。
⑩我喜欢鸟的鸣唱。跟别的时候真是不同,分别了一个冬天,它们回来了。是久别重逢,彼此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于是,都扯着嗓子唱啊说啊,啾啾唧唧个没完没了,又愉悦又欢欣。我能一听就是小半天,听得心里面长出温柔的水草来。
我喜欢风。这个时候的风,可以称作春风了。它们也作势般的,呼呼地吹过来,但你不要怕,它们纯粹是吓唬人的。它们少了凌厉和尖削,多了温柔和好意,我闻见风里面的清香和清新。哪处的花开了吗?哪处的小草和新叶长出来了吗?
我跟着风走,一边走一边找。我找到结香了,好大几棵,上面的花苞,有的已撑不住开了。我低头闻闻,香得很。我还找到了一些野荠菜,绿汪汪的。真好啊,在城里的绿化带里,居然有从乡下跑来的野荠菜。
我喜欢小虫子。我在看书,书里面突然爬出一只小虫子,居然是一只漂亮的小瓢虫。好奇怪的,难道一个冬天,它都躺在我的书里面睡觉?若不是,它又是从什么地方跑来的?神奇的世界里,住着太多神奇。
我喜欢孩子。白天,太阳好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用戴着厚厚的小绒帽了,也不用穿得那么臃肿了。他们追着一朵阳光,蹒跚着向前奔去,一个博大的世界,在等着他们。
我一边笑着看,一边在心里面说,孩子,你且慢慢走,慢慢长啊。人生最美莫过孩童时。
(有删改)
8.(考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赏析。
我喜欢刚钻出土的小草。它们小模小样,披一身淡黄的新绿,睁着新奇的水汪汪的眼睛,打量着这个全新的世界。
一系列动词的准确运用,将小草拟人化,细致地描写出了春草萌发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活泼可爱的姿态的赞美之情。
9.(考点:句子理解)品读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有眼泪涌出来”。
因为作者欣赏和赞美杉树在阳光下蓬勃生长的美丽姿态,作者在长久凝视后,对杉树产生了爱怜之情。
10.(考点:修辞及其作用)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柳枝上的乳芽比作小虫子,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柳枝儿刚刚抽芽时柔中带刚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柳枝儿的喜爱之情。
11.(考点:内容理解)文章着重描写了初春的各种自然景物,为什么最后以孩子结束全文?
孩童时期是人生的春天,作者描写并赞美初春美景的同时,写到可爱的孩子们,是提醒他们珍惜年少的时光,脚踏实地,健康成长,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