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背景资料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文体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植树的牧羊人
主旨点睛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的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kānɡ kǎi(慷慨) 帐penɡ(篷) 废xū(墟)
光tū tū(秃秃) tān tā(坍塌) 呼啸(xiào)
滚烫(tànɡ) 酬劳(chóu) 流淌(tǎnɡ)
干涸(hé) 山毛榉(jǔ) 硬朗(lɑnɡ)
水渠(qú) 刨根问底(páo) 沉默guǎ(寡)言
词语释义
1.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2.张扬:宣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
3.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4.硬朗:(老人)身体健壮;坚强有力。
5.光秃秃:状态词。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6.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7.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8.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课内精读
1.(考点:线索及其作用)课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线索?
课文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地到绿洲的变化。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创造的奇迹。
2.(考点:环境描写的作用)第2段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无边无际的荒野”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这一处自然环境描写,写出了被废弃村庄的破败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为下文牧羊人的出现做铺垫。与后文生机勃勃的村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考点:内容理解)文中写作者参战这一情节与主题无关,可否删去?
示例:不能删去。因为作者这闲闲一笔是在写人类的破坏行为,与老人一直不停地种树这一情节形成对比,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一意旨。
巩固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不毛之地(máo)
B.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
C.呼啸(xiào) 干涸(ɡ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
【解析】C.涸(h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帐蓬 琢磨 东倒西歪 咄咄逼人
B.张扬 溜达 无边无际 联锁反应
C.滚烫 干躁 狂风呼啸 人烟稀少
D.荒地 废弃 风吹雨打 不图回报
【解析】A.帐篷;B.连锁反应;C.干燥。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昔日的荒地如今____,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____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____着源源不断的泉水,____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A.生机勃勃 干涸 流淌 浇灌
B.朝气蓬勃 干涸 流动 浇灌
C.生机勃勃 干枯 流动 浇灌
D.朝气蓬勃 干涸 流淌 灌溉
4.下列语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①共建绿色家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②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治理一定要避免不能陷入“污染——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这就需要从源头治理扬州的山水。为了保护扬州的“绿肺”,③瘦西湖管理局已于去年底提交了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方案。④作为中学生,我们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B.②滥用否定词,应删掉“不能”
5.(2022云南中考)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实干型的人通常都会努力工作,以获得他们想获得的地位和别人赞赏的目光。____。____。____。____。总之,实干型的人会全心全意追求目标,而且有着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勇气。
①他们信奉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②他们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事业上,也可能是成功的父母、成功的商人、成功的老师、成功的玩伴等
③如果他们既努力又聪明,成功的概率是很高的
④生活中的那些成功人士,多是实干型
A.④①③②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秋天的怀念》中,秋天的萧条景象衬托了“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出“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B.《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C.《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逻辑思维、语言运用】××班级正在举行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请你为此次读书活动写一条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感受文字之美,享受读书之乐;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书籍是心灵的良药;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2)假若你的妈妈平时反对你阅读课外书籍,请你写几句话劝说妈妈。(要求:用上一句读书名言)
示例:妈妈,您一直担心我读课外书籍浪费时间,会影响学习。我记得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对写作有很大帮助。今后您还是让我多读点课外书籍吧。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青少年学生的阅读量普遍不足。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严重的已经发展成为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趣。对图像的过分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映:“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①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示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下降。
②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示例:一是学生阅读量少;二是由于音像制品、漫画等不断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
阅读迁移
(2022自贡中考)【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写字的老人
邓建华
①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
②华灯初上时,有个驼背老人,手提装有清水的旧油漆桶,肩扛一米长的毛笔来了。
③驼背老人不管别人怎么看他,只要天晴,他就准时来。摆好水桶,硕大的笔头蘸上清水,就提笔开始写字,工工整整将字写在方格的地面砖上。欧体,飘逸、洒脱。书《满江红》,或《登鹳雀楼》。大热天,他常常穿一条西装裤,一件背心,一口气写上百字,也不见他歇,甚至不喝一口水。清水写的字,让有些呆滞的广场充满韵味。
④有人散步,匆匆走过广场,陡然发现地面上遒劲有力的字,便收住脚步,围着字细看一番,“啧啧啧”赞叹不已。有几个半大不小的孩子,止不住加速度的滑轮,碾压过老人的“作品”,也不见他抬头喝止。他还是那样从从容容地写,腰不痛手不酸的样子,着实叫人惊叹。等到广场舞大妈们开始张罗着,将音响设备推过来,驼背老人才开始收拾自己的笔“墨”。他将六七斤重的笔在桶里反反复复淘洗,将笔锋上每一根不服帖的白毛扯拉得顺顺溜溜,再将有些脏的剩水,提到不远处的金桂树下,小心浇灌。我一直觉得这棵树与别的树不同。如果说那排树是一个班的学生,这棵树就带点它们中的“学霸”那种骄傲样子,是喝多了那些“墨”水吗?有段时间天气不错,驼背老人天天来,我也就天天去广场溜一圈。
⑤有人问:“您收不收徒弟啊?这么好的本事。”老人偶尔搭腔,说:“哪天没饭吃了,可能会!”
⑥听说了有这么个老人,书法家协会的人也寻了过来。来的人看着老人写了十几分钟字,面带羞愧,小心翼翼地说:“如果请您加入我们书法协会,您老愿意不?”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
⑦驼背老人这点儿怪脾气,彻底调动了我的好奇心。我想要读懂他。他是谁?天天这么练,他要干什么?
⑧许多人围着他转,他还是一声不响,提笔写字,不关心所有的疑问和好奇。
⑨这天,天有点闷热,他每每写到第三行字,第一行就已干了,所以总只能见到两行字,伴着他缓缓前行。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
⑩我忍不住说:“要能写在纸上,多帅!”老人说:“哪天到了那步田地,可能会的!”
我不理解“那步田地”是哪步,就说:“毕竟啊,写在地上的清水字,一瞬就不见了!”
老人将笔蘸满清水,写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几个字,才接过我的话说:“是吗?那刻在石头上的字,也只一瞬就不见了。”
我看着那几个字,转眼就风干了,不知怎么回答他。
老人见我没再说什么,就笑道:“我没有在写字啊,你没有看见我只是在扫地吗?”他照例在他该收场时,洗笔、拨锋、泼水、扛笔、提桶而去。我很纳闷。扫地?
后来在一个小区的传达室,我碰见他,只是,他没提笔,而是提一把不太利索的竹扫帚,在认真地打扫外来车辆粘带进来的纸屑,那一丝不苟的神态,很熟悉。
我迎上去,说:“您好啊,您在这里扫地?”
老人头都没有抬,有一句话却有力地蹦出来:“扫地?你没见我在写字吗?”
(有删改)
8.(考点:内容理解、艺术特色)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小说围绕“写字”展开叙写,写了老人写字、有人问“字”、老人“释字”等情节。
B.第③段中“韵味”一词,表现了老人飘逸洒脱的字给呆滞的广场所增添的文化味道。
C.第④段写散步的人的啧啧赞叹,从正面刻画了写字老人在广场上练字的认真、从容。
D.这篇小说从生活小事入手,语言朴实,耐人寻味,能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9.(考点:内容理解)第⑦段写到老人的“这点儿怪脾气”。老人的“怪脾气”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老人只要天晴就会来广场上写字,一点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不管是路人夸赞,还是小孩控制不住滑轮碾过他的字,他都不理会;有人问他收不收徒弟,他也只是偶尔搭腔,说没饭吃了可能会;书法家协会的人邀请他加入协会,他也没有好态度。
10.(考点:句子赏析)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老人头也不抬,瓮声瓮气地说:“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从人物描写角度)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头也不抬”“瓮声瓮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当时的神气。“哪天没事干了,可能会的!”表明了老人有自己的打算,言语中拒绝了邀请,又体现了他“有点怪脾气”的特点。
(2)倘若此刻有一个航拍器拍下这场景,老人就像一只慢慢蠕动的蜗牛,爬行在日复一日的轨迹上。(从修辞角度)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人比作蜗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写字的从容,体现了他“有点怪脾气”的特点。
11.(考点:拓展延伸)毕淑敏认为,在精神上,人应该有三间小屋,其中一间用来“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小明读完小说后认为,写字的老人就有这样一间精神小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同意。毕淑敏笔下“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指我们自己独立的思想的安放之处。写字的老人日复一日地坚持来广场上写字,不在乎他人的想法,不因外界的打扰而改变自己的所思所想。不管是“写字”,还是“扫地”,他都一丝不苟,一言一行中都有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立思考。
技法点拨
分析景物(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常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一般在文章开头);2.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气氛),展示人物性格;3.表现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情(如兴奋、喜悦、忧愁、感伤、沮丧、绝望等),暗示人物命运(随时出现,位置不固定);4.奠定感情基调;5.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等;6.酝酿诗情画意,揭示(深化)作品主题。
【答题模式】
运用了……的描写方法,描写了……的景象,揭示了……的主题[或体现了……的作用(上面六种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