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中检测卷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中检测卷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10:5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期中检测卷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学校举办“秉持家国情怀·弘扬青春朝气”演讲比赛,下面是小张同学准备的演讲稿片段。请根据要求完成1~4题。
中华民族是____、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更是自强不息、朝气蓬勃的青春民族。百年征程,百年跋涉,一脉相承的,是一代代青年对国家的爱始终炽(zhì)热,是推动时代前行的青春脚步坚定而____。
千百年来,汲(jí)取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y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千均之力!青年犹如大地上挺拔(bá)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____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照满大地。
青年是中国阔步向前的中流砥柱,他们孜孜不倦地书写无悔青春,____成长历程,奏响青春凯歌,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炽(zhì) B.汲(jí) C.屹(yì) D.拔(bá)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跋涉 B.千均之力 C.孜孜不倦 D.镌刻
【解析】A.炽(chì)。
【解析】B.千钧之力。
A
B
3.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勇往直前 固执 积蓄 记录
B.一往无前 固执 积蓄 记载
C.勇往直前 执着 积聚 记录
D.一往无前 执着 积聚 记载
C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一刻总会把光和热照满大地
B.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C.总会有一刻把光和热照满大地
D.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向大地洒满
【解析】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照满”改为“洒满”。
B
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沈从文,现代作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他在文学中完成了对“湘西”的重构。
C.《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作品,其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D.老舍,原名舒庆春,满族,作家,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都是他的作品。
D
【解析】D.《茶馆》《龙须沟》是老舍的话剧。
6.名篇名句默写。【(1)~(4)题中任选两题作答,(5)(6)题必答,每空1分,共6分】
(1)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3)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回乐烽前沙似雪
思君不见下渝州
水何澹澹
随君直到夜郎西
(5)《江南逢李龟年》中既抒写了个人身世之悲,也表达了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追梦的旅途中,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身的不足,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综合性学习(7~11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七年级(4)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7~8题。
7.活动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弄清甲骨文中“朋友”的字形和含义,请你仿照甲骨文字形“朋”的释义示例,写出甲骨文字形“友”的释义。(2分)
示例:“朋”的甲骨文字形像两串玉串系在同一根绳子上,形成一挂更大的玉串,引为同类相好。
示例:“友”的甲骨文字形像朝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手是力量的象征,引申为协力互助。
8.你的好朋友小鹏自从看了央视《上线吧!华彩少年》这档节目后,情绪低落,认为自己既没有颜值,又没有背景,学习成绩也一般,感到自卑。你作为他的好友,请借助袁枚的一首小诗《苔》,对他进行劝说。(2分)
【链接材料】

袁 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示例:小鹏,苔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但它不自卑,不埋怨。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但它依然学牡丹一样绽放。即使我们先天条件不好、资质一般,也不代表我们不能突破重重阻碍,焕发青春的光彩。我们也应该像袁枚诗中的苔花一样努力绽放自己,你说呢?
(二)名著阅读。(4分)
9.阅读名著文段,回答问题。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1)文段中的“她”指衍太太。请结合本篇及《父亲的病》中与她相关的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2分)
示例:①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②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③表里不一: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并在事后装好人。④乐于助人: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忙安排后事;在小孩子受伤时,帮小孩子擦药。(答出两点即可)
(2)从衍太太对待孩子的方式来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2分)
示例:衍太太对别人家的孩子“很好”,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她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人,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不要被有心之人利用。
(三)书法临写与鉴赏。(4分)
10.请仔细观察以下字帖,从中挑选八个不同的简体汉字,将它们临写在田字格中。(2分)
11.对下列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解析】作品是隶书,而A项说的是行书的特点。
A.行云流水,酣畅洒脱。
B.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C.一波三折,字形扁阔。
D.端庄典雅,含蓄内敛。
三、阅读(12~24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12~13题。(4分)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不同的鲜明画面,你如何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2分)
将哀景和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1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2分)
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0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0分)
【乙】学者出于心。心为身之主,耳目候①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②不见。如欲炼业③,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④之也。
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⑤,虽入于耳而不谛⑥于心,譬若聋者之歌,效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⑦散矣。
(节选自《刘子·专学》,有删改)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不亦说乎 说:
(2)人不知而不愠 愠:
(3)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
(4)问以弈道 道:
同“悦”,愉快
生气,恼怒
下棋
方法
【注释】①候:伺候,听命。②简:竹简,小竹片。古代在竹简上写字,编连成册,相当于后世的书籍。③炼业:修业,反复学做某一件事。④猾:扰乱。⑤讽诵:高声朗读。⑥谛:明白、领悟。⑦越:飘扬。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6.“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这一问题,请简述二者强调的重点有何不同。(2分)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
译: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为快乐的人。
译:因此学习的人必须勤奋专心。
前者强调“时习”的过程,强调学习知识后要按时复习;后者强调通过“温习”达到“知新”的目的,强调“悟”,即思考。
17.甲、乙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学习方法?请简要概括。(2分)
乐于学习。乙文:学习一定要专一用心,做到眼到、手到、耳到、心到。
【参考译文·乙】学习(这种行为)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心是身体的主宰,(我们的)耳朵、眼睛(也都)听命于心。如果心不在学习上,就会听着别人高声念书却什么也听不到,看着竹简上的字却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想要反复学做某一件事,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思想,然后理义(就)进入心了。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在下棋的时候,有人吹笙经过下棋的地方,他于是专心听起笙来,(他的棋)正处于将被围困消灭的时候,问他棋局中解围的方法,他也不知道了。不是下棋的方法突然变深奥了,而是情有暂时不明,笙扰乱他了。
因此学习的人必须勤奋专心。如果心不在学习上而努力高声朗读,即使进入耳朵内心也不明白、领悟,就像聋子唱歌,模仿别人的行为,没法使自己快乐,即使(歌声)出口,却飘扬消散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7分)
一条路,一群人,一个国
①云南,昆明,滇缅公路零公里纪念碑!
②从这里出发,滇西南的山川峡谷是原始洪荒的。浩茫高山神秘莫测;峡谷纵横,大江奔流;亚热带原始森林哑泉遍布,瘴气弥漫。这里是飞禽走兽的天堂。远望滇缅公路时而伟岸——高耸入云,时而低调——云遮雾罩,不见踪影。车随路沿山盘绕,临江蜿蜒,抬眼,山高谷深,坐在车里时时都捏着把冷汗。
③闭了眼,路是不见,事已涌上心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军为了孤立甚至消灭抗战力
量,妄图实现快速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封锁了中国所有的沿海港口以及东部陆路交通干线,最后一条运输通道滇越铁路也因越南的沦陷被阻断,中华民族危在旦夕!打通中国大后方连接国际的运输通道迫在眉睫。
④于是,1938年春节,滇缅公路全线开工。冲在修路第一线的是工程技术人员,据记载,参加修筑滇缅公路的技术人员有99人,见习技术人员有61人。他们精心筹划,妥善部署,深入现场,具体指导;从踏勘、测量到设计、施工,他们翻山越岭,废寝忘食,事无巨细,几乎想尽了当时条件下的一切办法,以求快速通车。
⑤车到江边,我爬出驾驶室,站上惠通桥,遥望夜空,群星灿烂。璀璨的星辰,你是否知道有一个人拖着长长的影子,正在月光下行走着?正在滇缅公路上行走着!寻觅着!
⑥你可曾见过这样的路?一条由汉、白、彝、傣、回、景颇、阿昌、苗、粟、布朗等各民族齐心协力修筑的路。你可曾见过这样的路?一条由20余万妇女、儿童、老人、青壮年众志成城修筑而成的血脉大通道。各族同胞奔赴筑路点的距离长短不一,远的甚至需要长途跋涉3~5天。他们自带干粮、衣帽和锄头,出没于深山野岭。筑路点没有住房,他们用树枝搭建临时窝棚,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冬天的
山区,寒风刺骨,民工以柴火取暖,渡过漫漫长夜。清明过后,寒露之前,怒江两岸低海拔地区气候炎热,恶性瘴虐蔓延,几小时内,就有可能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各族人民没有退缩,他们以血肉之躯,用最原始的锄头、铁铲、扁担、草绳等工具,在高山峡谷间一点一点地开凿。河里能够搬动的石头几乎全部被捞光,这些铺路基的石块必须用铁锤一锤一锤地敲成石砾。滇缅公路途经的路段百分之八十都是崇山峻岭,而沿线路段有一半要穿过坚硬的岩石峭壁。为在山崖上筑路,需要从山崖的顶端吊着炮手去打炮眼,我们的修路人员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代价。为修筑这条路献出生
命的各族同胞多达3 000人,在死亡面前,他们丝毫没有被吓倒,修路的同胞们心里装着一个简单的道理:“修这条路是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云南各族人民用手、用鲜血、用生命从岩石上硬抠出了一条血色征程!
⑦我的心灵受到了撞击,受到了深深的撞击。我想匍匐于地,去倾听逝者的声音,但是我到底抑制住了自己的行为。因为此刻,我的耳边出现了忙音,来自心底深处的忙音,缥缈着,弥散着。1938年8月,浸润无数汗水和生命的滇缅公路终于提前竣工。但要完成资源的运输,卡车在哪里?司机、汽车修理员等机工又在哪里?
⑧在这危急关头,旅居东南亚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发出通告:“事关祖国复兴大义,号召东南亚华侨中年轻司机和修理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面对水深火热中祖国的急切召唤,一群群年轻的华侨告别南洋优渥的生活,抛家舍业投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之中。3 260名南侨机工分15批回国,在昆明短暂培训后,他们将45万吨左右的抗战物资、15 000多辆汽车以及其他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抢运回国。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至少有一半是从滇缅公路运进来的。运输过程中,车队经常遭遇敌机的轰炸,头顶上是日军的轰炸机,车轮下是崎岖颠簸的山路,我们的机工没有一个不昂扬向上,没
有一个不奋勇争先,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这一轮又一轮的空袭中壮烈牺牲。这群年轻的机工用青春再现了南洋华侨的侠肝义胆,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赤诚热爱,他们演绎了天地间最悲壮的故事!
⑨旭日东升,车开进国家一类口岸畹町,路的尽头,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巍然矗立着,纪念碑前堆满了白菊。如今,滇缅公路,这条英雄的交通“输血线”已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⑩一群人,一条路,书写了一部叫作家国的历史!
(选自《云南日报》2023年4月1日,有删改)
18.阅读全文,请对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作简要赏析。(3分)
“抠”是动作描写,本意是用手指或细小的东西从里面往外挖,在文中形象地描写了云南各族人民艰难修路的情景,表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坚韧的精神。
云南各族人民用手、用鲜血、用生命从岩石上硬抠出了一条血色征程!
19.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20.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分)
环境描写,写出自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展现筑路者的坚强不屈、无私奉献(或:敢于吃苦、敢于牺牲、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昂扬向上、永不屈服、热爱祖国)的精神做铺垫。
示例:这是国难当头,云南各族人民誓死保家卫国、支援抗战的救国之路;这是由昂扬向上、艰苦卓绝、永不屈服、众志成城的中华儿女们共同铸就的精神丰碑。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11分)
月饼与白煮蛋
徐海蛟
①外祖父是个顶寂寞的人。
②外祖母不到五十岁就撒手人寰,外祖父一个人拉扯六个儿女,既当爹又当妈,像个不停歇的陀螺,一直旋转。他从不多言,很少发火,见人来,脸上现出怯怯的浅而淡的笑。
③他只有一个大女儿可指望。四个儿子和小女儿都跟外祖父说不上话。母亲是家中的长女,她出嫁后,外祖父就更找不到人说话了。
④外祖父隔几个月来我家一趟,并不为处理确切的事。他来,或许仅仅是想看看自己的大女儿,看看我和妹妹。有时,我们未能遇见外祖父。他每回来,待的时间都不长,吃完母亲做的面,喝碗白开水,也就起身走了。但我们也能知道他来过,旧八仙桌上放着一对月饼,必然是外祖父带给我和妹妹的礼物。
⑤外祖父并不是富足的长辈,除了入冬后背一袋番薯,杀了猪后拎一刀猪肉来……很多时候,他空着手,独自走过一段山路,跨过一条溪,由一个小山村走向另一个小山村。
⑥只要来我家,他口袋里总会藏着一对月饼。他掏出来给我们,没有更多言语,手有些微微发颤,月饼屑就掉落到地上。我最早吃到的月饼大概就来自外祖父。长大后,我们遇到的月饼俨然只成为节日摆设,越来越没人青睐,家里只有我依然爱吃月饼。外祖父的月饼是我吃过的全世界最好吃的月饼。那会儿,这就是我对月饼和其他食物的全部见识,而今,我也依然是这番见识。
⑦等我们到了再无法遇见外祖父的年纪,我开始回想外祖父买月饼的情形。每一回,他大概都是到村里的小店,表情淡然,轻声和小店老板说:“两个月饼。”此后,便再无第二句话。以前那个小店老板调侃过外祖父,说他一辈子不懂买零食,隔几个月来买两个月饼,一定是要去看望外孙、外孙女了。
⑧月饼就在外祖父口袋里,有时以油纸包裹,有时以手帕包裹。外祖父独自走动,月饼不声不响。有时,外祖父的手会触到月饼,他很小心地将口袋拉一拉,想到月饼,外祖父心里应该是甜的。
⑨只有一次,我和妹妹拒绝了外祖父给的月饼,因为我们在外祖父家没吃到肉。当时外祖父家里正造新屋,请了一群木匠、石匠、泥水匠,餐桌上每餐都会上一盆肉,这是待师傅的规矩,若无肉可就是大不敬了。但外祖父家肉不够吃,只好从我家借了几十斤肉去。母亲带我们去帮忙,负责烧菜做饭给师傅们吃。每回等到师傅们吃完,自家人才能上桌。我们一上桌,母亲就将那盆肉撤下,我和妹妹深感委屈,竟怨到外祖父头上了。
⑩外祖父再来我家,照旧从衣袋里掏出月饼,充满期待地注视着我们。我转过身去,撒腿跑开了。见我跑,妹妹也跟着跑。那一回,我们一定让外祖父犯了难,他的手停在空中,像受伤的鸟,不知该落到哪儿。他脸上的表情一定很僵硬,眼里一定泛起了泪花。为此,我和妹妹挨了母亲一顿声色俱厉的骂,母亲太知道外祖父的难处了。他那么默默地走来,待上一时半刻,又起身离开,从不向女儿女婿提要求,也从不诉苦,总一个人默默消化全部的苦。
往后,我们举家迁徙,这件事于外祖父一定是顶伤心的,他再也找不到地方去坐一坐了。但外祖父从没说起,仿佛那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只是每一次我们回去探亲后离开,外祖父都执意和舅舅们一道走五六里山路,送我们到乡里的车站。
一路照例并无言语,但他有白煮蛋。是的,外祖父在天蒙蒙亮时便起来煮鸡蛋,煮出十几个来,说让我们路上吃。路上哪能吃得下这么多鸡蛋?他不容分说地将热鸡蛋塞到我和妹妹的衣兜里、裤袋里。随后,拎着剩下的鸡蛋,陪我们走完一段长长的山路。路上,外祖父总是不说话,只有杂沓的脚步声和早起的鸣虫叫唤。待大客车发出“突突突”的声响,我们都坐到位置上,外祖父便由窗外将鸡蛋递给母亲。这是外祖父能想到的唯一的告别仪式。每一回告别,外祖父都要重复这件事。他重复了好多年,一直到瘫痪在床,到再不能动弹。
我坐在大客车上,手插进衣兜里,左右手心各握住一枚鸡蛋,鸡蛋温热、小巧、光滑,一直要过好久好久,才会冷却下来。车开动了,外祖父静立窗外,他的眼睛被风一吹,又有了泪水,他一句话没说,就那么看着车载着我们远去。
(有删改)
21.请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3分)
月饼与白煮蛋是外祖父给“我”和妹妹的礼物,寄托了外祖父对我们一家的关爱之情。以二者为题,能够直接概括文章内容,作为文章的线索。
22.文章开头说“外祖父是个顶寂寞的人”,请找出文中能表现外祖父寂寞的语句。(至少两处)(2分)
示例:①“四个儿子和小女儿都跟外祖父说不上话。母亲是家中的长女,她出嫁后,外祖父就更找不到人说话了。”②“很多时候,他空着手,独自走过一段山路,跨过一条溪,由一个小山村走向另一个小山村。”③“每一回,他大概都是到村里的小店,表情淡然,轻声和小店老板说:‘两个月饼。’此后,便再无第二句话。”④“他那么默默地走来,待上一时半刻,又起身离开,从不向女儿女婿提要求,也从不诉苦,总一个人默默消化全部的苦。”⑤“路上,外祖父总是不说话,只有杂沓的脚步声和早起的鸣虫叫唤。”
23.请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那会儿,这就是我对月饼和其他食物的全部见识,而今,我也依然是这番见识。(请说说加点词语包含的情感)(2分)
“依然”表明情况一直没改变,这里写作者对月饼的见识,指“外祖父的月饼是我吃过的全世界最好吃的月饼”这个情况一直没改变,表明作者这么多年一直能感受到外祖父的关爱。
(2)那一回,我们一定让外祖父犯了难,他的手停在空中,像受伤的鸟,不知该落到哪儿。(请分析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2分)
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外祖父尴尬的手比作了“受伤的鸟”,形象地写出外祖父犯难后手足无措的样子。
24.有人认为文章第⑨⑩段写到的事件,与文章整体情感不一致,建议删除。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2分)
示例:文章第⑨⑩段写的是“我”和妹妹对外祖父有误解而拒绝了月饼。这一个小风波,表面上与文章整体感情不一致,但结合文章的整体,作者一直都感念着外祖父的月饼,这个事件更能够衬托出外祖父对我们的关爱。
四、作文(40分)
25.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40分)
题目一: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时,就会不畏艰辛,全心投入,乐在其中。我想,你也一定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请以
《________,让我乐在其中》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请以《激起心中的那股劲》为题,写一篇文章。
(1)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