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11:1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知识梳理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时以“鲁迅”为笔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作品主题】作品主要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派、守旧势力的抨击和嘲讽。该作品是鲁迅先生“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充满着他对往事的回忆与对时弊的理性批判。
【作品意义】《朝花夕拾》写的虽然是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是对亲人和师友的缅怀、眷念,但同时又超越于此而表现了一个特定历史时代中国社会的面貌,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这是一般的回忆散文所不可企及的。由于作者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襟怀,这就使作品显示了抒写个人遭遇与关注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不仅展现了作者个人的足印,也展示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行迹。《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亦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内容梳理】
篇目 主要内容
《阿长与〈山 海经〉》 通过记述“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着重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刻画了一位虽然迷信、唠叨、“满肚子麻烦的礼节”,但善良、纯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五猖会》 文章再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写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文章先写了“我”在百草园里的生活,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的故事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情形,乐趣无穷;又写了“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回忆了行礼拜师、询问“怪哉”、大声读书等事,乏味中也充满乐趣
《父亲的病》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我”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药方等种种表现
《琐记》 文章先描写了隔壁家自私自利的衍太太,之后回忆了自己到南京求学的经历
《藤野先生》 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记叙了在仙台学医时解剖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并记述了自己受日本学生的歧视、侮辱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
《范爱农》 追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对黑暗社会不满,追求革命,在革命后又受打击、被迫害的遭遇
《二十四孝图》 文章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从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着重分析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以幽默的笔调嘲讽了封建教育的无效
《无常》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用阴间讽刺人间
《狗·猫·鼠》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拓展训练
1.《二十四孝图》选自《朝花夕拾》,作者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本质。
2.(2022重庆中考A卷)根据《朝花夕拾》的相关内容,按要求答题。
(1)鲁迅写人常用白描,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请根据书中两处白描填出对应的人名。
①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陈莲河)
②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范爱农)
(2)不少读者运用短语来表达对《朝花夕拾》全书的理解,如“慈爱与悲怆”“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等。请另用一个短语表达你的理解,并简述这样表达的理由。
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人性的冷与暖。如以衍太太为代表的自私冷漠的人,使鲁迅感受到人性的“冷”;藤野先生等人给予鲁迅的温暖关怀,使他体味到人性的“暖”。 示例二:痛苦与觉醒。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歧视,并看到中国人的麻木,这一切让他倍感痛苦。于是他毅然觉醒,决定弃医从文,要从思想上拯救国民的落后。
3.(2022郴州中考选编)《朝花夕拾》中除塑造众多人物形象外,全书还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下面是读书交流会中甲同学的发言,请你参照甲的发言,补全其他两位同学的发言内容。
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
乙:《狗·猫·鼠》中有①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
丙:《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有②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爱国的“我”。
4.阅读名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节选自《琐记》,有删改)
(1)文中的“她”指衍太太。请结合本篇及《父亲的病》中与她相关的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示例:①迷信:按一些礼节教“我们”给父亲准备后事。②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③表里不一: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并在事后装好人。④乐于助人:在“我”父亲去世时帮助安排后事;在小孩子受伤时,帮小孩子擦药。
(2)从衍太太对待孩子的方式来看,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示例:衍太太对别人家的孩子“很好”,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她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不乏这种人,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不被有心之人利用。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A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A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有删改)
上面文段中的A指为父亲医病的陈莲河先生,在《父亲的病》中,鲁迅描写了这些“名医”的行医态度、用药等,揭示了这些人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