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章节导读
降服黄袍怪 平顶山降妖
(第28-36回)
——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主要情节是:唐僧误入黑松林魔窟落网,百花公主放他去宝象国传信救她;八戒、沙僧受托来战黄袍怪,八戒溜跑,沙僧被擒;黄袍怪赴宝象国变唐僧为虎,白龙马救师斗怪负伤;猪八戒上花果山“义激美猴王”;孙悟空救出沙僧,斗跑妖怪,并请天神收伏那奎木狼,最后解救了唐僧。
本篇情节发生在紧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首次逐走之后,情节所表现的后果果然十分严重:唐僧误入魔窟被擒,八戒、沙僧不敌黄袍怪,唐僧竟被妖怪施魔法化为老虎,处境极为险恶,最后还是由孙悟空出场收拾残局,方才救出唐僧等,反败为胜。这种情节的安排极其雄辩地说明,唐僧离开孙悟空就寸步难行,孙悟空不愧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降妖伏魔的绝对主力,显示了作者巧妙的艺术匠心。
本篇在艺术构思上巧妙之处还在于,由于孙悟空被逐而在前面大部分情节中退居幕后,便为取经集团中其他较为次要的角色沙僧、八戒乃至小龙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从而比较充分地显示了他们各自鲜明独特的性格、面目以及在取经中的作用,在全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下面,就着重来看看这三个人物在本篇中是如何“亮相”的。
沙僧这个取经集团中似乎不起眼、但决非可有可无的角色,在本篇中表现颇为不俗,非常值得注意。沙僧是《西游记》中一个不引人瞩目的正面人物,历来为一般读者和研究者们所忽视,认为他的形象缺乏鲜明个性,甚至是苍白无力的,其实,这是有欠公允的。正像生活中大多数普通的人那样,既没有超人的优点,又没有严重的缺点,既没有突出的功劳,又没有明显的过失,沙僧在取经集团中就充当了这样一种平平常常的角色。他默默无闻地担负起挑担、牵马、护持师父以及安排伙食等平凡琐碎的杂役;他的本领神通不但远不及大师兄悟空,就是较二师兄八戒也还稍差;而且由于分工所限,他上场作战立功的机会也比八戒少得多。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沙僧在取经集团中所扮演的这种近乎跑龙套的陪衬角色,往往掩盖了他独有的性格光彩,容易引起人们的忽视和误解。平心而论,沙僧形象确实要比个性异常鲜明的孙悟空、猪八戒逊色,但也还不失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没有个性的个性,含而不露的个性,便是沙僧的个性。沙僧的性格固然有其平庸之处,如性情比较拘谨刻板,对待是非矛盾常持明哲保身的态度,然而,就其本质、核心来看,忠厚善良才是沙僧性格的鲜明本色。本篇中就有多处情节从各个侧面比较充分地表现了沙僧那忠厚善良的性格本色。猪八戒向宝象国王夸下降妖海口,冒险独往去战黄袍怪,沙僧很不放心,告诉唐僧说:“那黄袍怪拿住你时,我两个与他交战,只战个平手。今二哥独去,恐战不过他。”遂又不顾自己武艺平平,赶紧追上去“帮功”,表现了关心、爱护战友的一片赤诚之心。两兄弟大战黄袍怪时,八戒渐渐不济,谎称“出恭”,临阵溜脱,致使沙僧措手不及被擒;沙僧受八戒如此捉弄、伤害,却毫无怨言,足见他心地善良,待友宽厚之极。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沙僧在“尸魔三戏唐三藏”时,面对八戒多次进谗,唐僧念紧箍咒并逐赶悟空,不加指责,不予劝解,这种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固然是不足取的,然而,在取经队伍面临解体的紧要关头,忠厚善良的沙僧又以大局为重,委曲求全,对增强取经集团的内部团结,发挥了积极的凝聚作用,却又是更加值得令人称道的。你看,孙悟空来到宝象国宫殿,见了被妖术变成老虎的唐僧,余怒难息,一个劲地嘲笑逐走他的师父,挖苦从旁“撺唆”的八戒,只说降了妖怪出了气就走,是沙僧近前跪下,恳求哥哥“不看僧面看佛面”,才促使悟空解了虎气,救了师父;随后,又是沙僧,“把那请行者,降妖精,救公主,解虎气,……备陈了一遍”,使唐僧了解悟空“功劳第一”,谢之不尽,消除前隙,取经队伍又“一心同体,共诣西方”。沙僧这种为顾全取经大局而甘愿忍辱负重的忠良之心,感人肺腑。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特别是沙僧“义救公主”一节,更显出沙僧特有的英雄本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百花公主擅放唐僧密传书信给宝象国王招来二徒讨战搭救,引起黄袍怪怀疑,便气势汹汹摔倒公主,逼审沙僧道:“你两个辄敢擅打上我们门来,可是这女子有书到他那国,国王教你们来的?”只见沙僧已捆在那里,见妖精凶恶之甚,把公主掼倒在地,持刀要杀。他心中暗想道:“分明是他有书去。救了我师父。此是莫大之恩。我若一口说出,他就把公主杀了,此却不是恩将仇报?罢!罢!罢!想老沙跟我师父一场,也没寸功报效;今日巳此被缚,就将此性命与师父报了恩罢。”遂喝道:“那怪不要无礼!……何尝有甚书信?你要杀就杀了我老沙,不可枉害平人,大亏天理!”
面对妖怪的凶狠胁迫,平常谨小慎微的沙僧,却表现得如此“雄壮”,大义凛然,豪气逼人。在师父恩人百花公主面临生命危险的关键时刻,沙僧毅然挺身而出,不惜牺牲自己,保全公主,以报救师之恩,这种舍已救人、受恩必报的侠骨义肠,显示了沙僧那基于忠厚善良的可贵秉性而升华出来的英雄本色,令人肃然起敬。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小龙马在本篇中异军突起,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小龙马由一条因忤逆受惩的天龙,从观音之劝归顺唐僧,而化为一匹“地马”,充作唐僧赴西天的脚力,成为取经集团的一员,故有“五圣”之说,亦不为无据。但小龙马在取经中的身份毕竟只是唐僧的脚力,究竟还不是唐僧的徒弟,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的人物关系来说,小龙马还不能算是取经集团的正式成员。然而问题又不尽然,小龙马身上确实又存在着人物的因素,他在《西游记》取经情节中有两次表现出显著的人物特征:一次是在后文的朱紫国,面对悟空等求取马尿调制“乌金丹”,他竟“口吐人言”,大发宏论;另一次就是在本篇中,更加充分地表现了他鲜明的人物性格,以及取经师徒所不能取代的在非常时刻的重要作用。所以,本篇对小龙马形象的塑造,尤其值得引起重视。
当时,唐僧被化成老虎,沙僧被擒,八戒溜脱后复返,悟空又已被逐回花果山,在这取经大业眼看就要毁于一旦的“危急存亡之秋”、千钧一发之际,小龙马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先后作出两件了不起的义举。第一件义举是,英勇赴难斗妖魔。在宝象国馆驿,身为唐僧脚力的小龙马忽闻唐僧成了虎精,却以其徒弟自居,忧心如焚,暗想道:“我师父分明是个好人,必然被怪把他变做虎精,害了师父。怎的好!怎的好!大师兄去得久了;八戒、沙僧,又无音信!”再想到:“我今若不救唐僧,这功果休矣!休矣!”便忍不住弄断缰绳化龙升空察看,发现妖魔在银安殿饮酒吃人肉,竟忘了自己本领很有限,不惜只身前去斗妖。只见他变作宫娥,乖巧地给妖魔斟酒、唱曲后,趁献舞之机,“望妖精劈一刀来”,被妖躲过,又现了本相,奋勇拼斗,终因力不抵敌,被老魔打伤后腿,跳入御水河才逃得性命。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小龙马负伤逃回馆驿,但毫不气馁,再接再厉作了第二件义举:劝服八戒请悟空。他一见八戒回来,就赶紧报告唐僧受难以及他斗妖受挫的消息;不料八戒却认真要挑行李去高老庄“回炉做女婿”,“小龙闻说,一口咬住他直裰子,那里肯放”,面对取经集团迫在眉睫的散伙危机,小龙马心系大局,苦口婆心地劝说八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止不住滴泪劝道:“师兄啊!你千万休生懒惰!”“莫说散火的话”,又沉吟想出降妖救师的唯一良策,叫八戒“趁早儿驾云回上花果山,请大师兄孙行者来”,并以悟空是个“有仁有义的猴王”、“决不打你”,消除八戒顾虑,还颇有心计地出主意让其只说“师父想你哩”,把悟空“哄来”。终于感动了八戒,说是“你倒这等尽心,我若不去,显得我不尽心了”,自惭形秽之下,回心转意,奔赴花果山请大师兄去了。正是这样,小龙马以两番超拔卓绝的义举,充当了在取经大业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为取经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他那忠义、英勇而又精细的鲜明人物性格,在《西游记》中留下了难得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此外,猪八戒在本篇中也有新人耳目的上乘表演,“义激美猴王”便是精彩的一幕。八戒听从小龙马之劝,担起了请孙悟空出山降妖救师的重任,但处境十分不利,难度很大,正如他自己所说,“那猴子与我有些不睦”,因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我撺掇师父念紧箍儿咒”,“把他赶逐回去”,故“他不知怎么样的恼我”,“决不肯来”。所以八戒虽抵花果山,却惴惴不安,不敢直言。他先是扯“师父想你”之谎,被悟空识破,不理;后又背后骂街,又被捉回,以棒相唬;于是八戒只好以实情相告,恳求“哥哥念'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情,千万救他一救”!接着,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写出了八戒以他特有的“小聪明”,反制悟空,引其上钩。当他听到悟空责怪他为何不对捉师父的妖精说“老孙是他大徒弟”时,便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思量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索性顺水推舟胡诌一通黄袍怪对悟空“一发无状”的谎话,煞有介事地说什么妖怪扬言要“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还要“把他剁鲊着油烹”!这一招果然奏效,气得悟空“抓耳挠腮,暴躁乱跳”,当即恨恨地表示:“既是妖精敢骂我,我就不能不降他”,“我这去,把他拿住,碎尸万段,以报骂我之仇!”终于把孙悟空请出山来。在这里,猪八戒巧妙地抓住了孙悟空好名、好胜、急躁的弱点,以“激将法”击中其要害,圆满完成了使命。猪八戒是愚拙的,又是狡黠的,这种狡黠一旦用在正事上,就会显示出高妙的聪明才智,特别招人喜爱。
配角唱大戏 满台皆生辉——第二十八回至三十一回“降伏黄袍怪”导读
——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平顶山智斗金银魔”导读
腾挪不胜看 智斗真法宝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描写孙悟空以腾挪变化与平顶山金角、银角两魔巧妙周旋,屡破“红葫芦”诸法宝,从而化险为夷,制伏凶魔。
孙悟空平顶山的降妖斗争,由于所面临的对手是“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大极广”的“毒魔狠怪”,因此,只有像日值功曹所告诫的那样,“腾那乖巧,运动神机”,才能战胜如此强敌。通观全篇,孙悟空确实将功曹戒言切记在心,与金银两魔开展了反复的智斗,方才夺得最后胜利。因而,本篇留给读者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孙悟空在降妖斗争中所显示的那种动人的智慧光彩。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孙悟空智斗的若干特点。
腾挪不胜看 智斗真法宝——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平顶山智斗金银魔”导读
首先,孙悟空的智斗是一种“巧智”。由于妖魔“红葫芦”和“玉净瓶”二宝十分厉害,只要“把这宝贝的底儿朝天,口儿朝地,叫他一声,他若应了,就装在里面;贴上一张“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子,他就一时三刻化为脓了”,因此,孙悟空闻后才会大惊,自然把获取二宝当作战胜妖魔的关键所在。于是他设计巧取,“腾那骗宝贝”。只见他变出假葫芦诳骗小妖说:“我这葫芦,连天都装在里面哩!”遂向玉帝、天神“借天”装闭半个时辰,一时“把日月星辰俱遮闭了”,使乾坤墨黑,宇宙昏暗,哄得小妖果然上当就范,乖乖地“葫芦换葫芦,余外贴净瓶”。小小葫芦,竟然可以装天,这神奇的“魔术”真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亏孙悟空想得出来,也不由得小妖不上当。难怪李卓吾叹为观止地批道:“说到装天处,令人绝倒!”“如此想头从何而来?”孙悟空的“巧智”可谓绝顶高明。
腾挪不胜看 智斗真法宝——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平顶山智斗金银魔”导读
其二,孙悟空的智斗也是一种“急智”。他不慎被银角魔吸入宝葫芦,情况万分危急—虽则他五百年前曾在八卦炉中炼就“金子心肝,银子肺腑,铜头铁背”,但“只消一时三刻,就化为脓了”的法宝,到底不是闹着玩的。然急难中根本不允许孙悟空从容应对,要摆脱困境,就非靠“急智”不可。孙悟空果然急中生智,顿时从其智慧宝库中闪出绝处逢生的灵感之光。只听他左一声叫道:“天呀!孤拐都化了!”右一声喊道:“娘啊!连腰截骨都化了!”哄得妖魔信以为真,揭开察看;而他却一面拔毫毛变出半截假身迷惑敌人,一面又将真身变作蝶蟟虫趁隙飞出,安然无恙。正是凭着这随机应变的“急智”,孙悟空奇迹般地将“山穷水尽”化为“柳暗花明”。
腾挪不胜看 智斗真法宝——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平顶山智斗金银魔”导读
其三,孙悟空的智斗又是一种“灵智”。孙悟空从妖魔手中骗得宝葫芦,目的当然是要将其装人歼灭。但是“请君人瓮”又谈何容易,因为须得对手“配合”方能奏效。于是,孙悟空便运用“灵智”,灵活机动地与敌周旋,一步一步地诱敌上钩。第一步是“引”。他先机敏地抓住银角魔一句问话,答而反问道:“你叫我,我就应了;我若叫你,你可应么?”从而引起妖魔的好奇:“你叫我,却有何物?”然后接口道出:“我也有个葫芦儿。”并满足对方要求,取出亮相。这样,孙悟空就自然而然地把身上的葫芦引了出来,为后面的比试赌斗创造了条件。第二步是“化”。不料妖魔却追问他不知晓的葫芦来历,孙悟空猝不及防,处于被动地位;但他立即机灵地反问对方,转守为攻,然后依照妖魔的“招供”如法炮制,并聪明地以“雌雄”成对自圆其说,从而化解对方攻势,取得斗争主动权。
腾挪不胜看 智斗真法宝——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平顶山智斗金银魔”导读
第三步是“逼”。于是乎,双方一决“雌雄”也就势在必行了。孙悟空进而因势利导,故意高姿态让银角魔用假葫芦先装,使不明真相的妖魔产生稳操胜券的错觉而乐意接受;待到先装后“宝贝”失灵,妖魔已被逼到无奈履约的处境,不得不乖乖地“配合”他装葫芦而自投罗网。请看:孙悟空叫声“银角大王”,“那怪不敢闭口,只得应了一声,倏的装在里面”。这里,“引”、“化”、“逼”一气呵成的“请君人瓮”三部曲,正是孙悟空那“灵智”之魂的精妙结晶。
腾挪不胜看 智斗真法宝——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平顶山智斗金银魔”导读
最后,孙悟空的斗还是一种“奇智”。平顶山之战的尾声,写悟空三僧追击负隅顽抗、仓惶逃遁的残敌金角老魔。对付这样一个狼狈逃敌,孙悟空就抓住其惊弓之鸟的弱点,施以奇袭新招:只见他“解下净瓶,罩定老魔,叫声*金角大王。'那怪只道是自家残败的小妖呼叫,就回头应了一声;飕的装将进去,被行者贴上*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的帖子”。老魔在失魂落魄、晕头转向之际,除了逃命,哪里还顾得上防备,因此,突然听到孙悟空“金角大王”的叫声,不及辨别就脱口应声中了圈套,被轻易地一举歼灭。孙悟空这种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奇智”,也令人拍案叫绝。
综上所析,以“巧智”、“急智”、“灵智”和“奇智”为基本特点的智斗,乃是孙悟空战胜平顶山狠魔强敌的精神“法宝”和奥秘所在。孙悟空在对敌斗争中所焕发出来的智慧之光魅力无穷。
腾挪不胜看 智斗真法宝——第三十二回至三十五回“平顶山智斗金银魔”导读
语文即生活,学习即生长
YU WEN JI SHENG HUO XUE XI JI SHENG ZHANG(共17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章节导读
车迟国斗法 通天河降妖
(第44-49回)
——第四十四回至四十六回“车迟国斗圣”导读
幽默中见机智 讽刺中寓俏皮
幽默中见机智 讽刺中寓俏皮——“车迟国斗圣”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至四十六回,描写唐僧师徒路经佞道灭佛的车迟国,孙悟空三徒抱打不平,大闹三清观,悟空又与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反复斗法,最终除灭妖道,解救众僧。唐僧一行过了黑水河西行,迎风冒雪,又值早春,来到车迟国。见一群和尚在二道士的监工下罚做苦力,悟空化道士探得,号做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的三妖道窃国,毁坏佛门,虐待和尚。于是他路见不平,掣棒相助,当即打死二监工道士,又释放五百囚僧欢喜逃生。
本篇中孙悟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突出地表现了他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崇高品德和幽默、机智的光彩性格。下面就由此谈起。
幽默中见机智 讽刺中寓俏皮——“车迟国斗圣”导读
《西游记》写孙悟空西行途中斗妖除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妖魔捉拿唐僧,阻挠取经,挑起事端,孙悟空奋起反击;另一种是妖魔并非直接有碍西行,但称霸一方,危害人民,孙悟空伸张正义,为民除害,如车迟国众囚僧所赞:“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乃是一种主动出击的善举。孙悟空“车迟国斗圣”便属后一种情况。当他得知车迟国王佞道灭佛,虐待众僧,便义不容辞地抱打不平,当场打死二监工道士,释放众囚僧逃生。入夜,他“心中有事,偏睡不着”,带领八戒、沙僧继续出击,大闹三清观。嗣后,他又冒着风险,义无反顾地上朝廷与三妖道短兵相接,经反复赌斗祈雨、坐禅、猜枚,以及砍头、剖腹剜心和滚油锅,直至斗败妖道,为民除害而后快。这种见义勇为、抱打不平的崇高品德是多么令人敬佩!
幽默中见机智 讽刺中寓俏皮——“车迟国斗圣”导读
孙悟空还表现了他对敌斗争的幽默性格,即对妖道恶怪极端鄙夷蔑视,不屑于认真严肃地对待,而保持着一个强者在智力和道义上的优越感,居高临下地置以轻蔑的微笑,潇洒自如地给予轻松的调侃戏弄。在国王、大仙面前,悟空以“小和尚”自居,貌似自谦,实则充满自信。与虎力大仙赌砍头,他调侃说要对当年所学砍头法“试试新”,又似恭实倨地向妖道打招呼道:“国师,恕大胆,占先了。”与鹿力大仙赌剖腹剜心,他戏称:“这几日腹中作痛,想是生虫,正欲借陛下之刀,剖开肚皮,拿出脏腑,洗净脾胃,方好上西天见佛。”与羊力大仙赌滚油锅,他笑答:“多承下顾。小和尚一向不曾洗澡,这两日皮肤燥痒,好歹荡荡去。”诸如此类的幽默性格表现,强烈凸现了孙悟空那压倒邪恶势力的巨大精神优势,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幽默中见机智 讽刺中寓俏皮——“车迟国斗圣”导读
孙悟空在“斗圣”中又闪烁出性格的机智之光。在朝廷,国王听信国师之言,欲诛四众,悟空机巧地辩护说,打死人等,俱无见证;“闹了观宇,这又是栽害我也”:“我僧乃东土之人,乍来此处,街道尚且不通,如何夜里就知他观中之事?既遗下小便,就该当时捉住,却这早晚坐名害人。天下假名托姓的无限,怎么就说是我?”言之成理,说得国王回心转意,从而转危为安。与妖道赌“隔板猜枚”时,悟空发现柜里藏的是一个小道童,便随机应变地变作个老道士,唤他“徒弟”,哄他说:“那和尚看见你进柜来了,他若猜个道童,却不又输了?……剃了头,我们猜和尚罢。”哄得童儿不由得认其“师父”,聆听“教诲”,“但凭师父处治”,乖乖地让剃头变成和尚,终于斗败妖道。这真是“腾那天下少”,“伶俐世间稀”。孙悟空这种机智性格实在令人叫绝!
幽默中见机智 讽刺中寓俏皮——“车迟国斗圣”导读
《西游记》浪漫主义的变幻艺术在本篇中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孙悟空七十二变是《西游记》浪漫主义变幻艺术最典型的标本,而“车迟国斗圣”则对七十二变作了浓缩性的精彩示范。孙悟空先后变作假行者、五色祥云、蟾蟟虫、七寸蜈蚣、破烂流丢一口钟、老道士、剃头刀、直裰儿、木鱼儿、黄犬、饿鹰、枣核钉儿,共有十二种,丰富多彩。这里,所变之物包括人物、动物、物件及自然现象,各种品类五花八门,大胆打破了事物之间的固有界线;其变化方式既有本身及毫毛之变,又有金箍棒之变,还有指物为变,变幻莫测,神妙之极。由此展现了浪漫主义变幻艺术令人目眩的独特魅力。
此外,别具匠心的讽刺艺术,也是本篇的一个特色。作者善于用顺手拈来、涉笔成趣的情节穿插寄寓对丑恶世态的讽刺。如“大闹三清观”中作者别出心裁地写了猪八戒把三个道教祖师的圣像扔进茅坑,并让他念出一通妙不可言的“祷语”:
幽默中见机智 讽刺中寓俏皮——“车迟国斗圣”导读
“三清,三清,……你等坐久,也且暂下毛坑。你平日家受用无穷,做个清净道士;今日里不免享些秽物,也做个受臭气的天尊!”
在这里,猪八戒的所言所行是那样尖酸刻薄,毫不留情地亵渎、揶揄了尊严非凡的道教祖师。这实际上鲜明地反映了作者对明世宗嘉靖年间受宠弄权、祸国殃民的道士的无比愤慨和严厉鞭挞:你们这班“清净道士”平日里把持朝政,“坐久”高位,享尽清福,“受用无穷”,今日里倒要让你们“享享”茅坑秽物的滋味,做个“受臭气的天尊”吧!于调侃中含有辛辣的讽刺嘲谑意味。又如作者在写到孙悟空从众僧口中得知国王亲笔悬赏捉拿和尚,“所以走不脱”时,让众僧顺口道出:
幽默中见机智 讽刺中寓俏皮——“车迟国斗圣”导读
“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
这句有点调皮的牢骚话,其矛头所指就不光是车迟国及其所影射的明王朝的佞道灭佛了。为了抓和尚而殃及其余“可疑分子”,就连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一网打尽,可见快手之多,缉事之广,法网之严。这不正进一步影射、讽刺了明朝、特别是明中叶以后锦衣卫和东西厂“缉事人四出,道路惶惧”的特务横行的黑暗统治吗?柏格森说,俏皮是一种“顺手制造喜剧场面的气质”,本篇中这类顺手拈来、涉笔成趣的讽刺,就带有这种俏皮的特点,嘲讽现实既辛辣又不着痕迹。
——第四十七回至四十九回“通天河受阻”导读
换位新耳目 变幻不失真
换位新耳目 变幻不失真——“通天河受阻”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七回至四十九回,叙写唐僧一行被通天河水所阻,孙悟空、猪八戒为民消灾,变童男女搅翻河怪灵感大王“祭赛”;河怪降雪冻结通天河,唐僧中计落水被擒;悟空三徒几经索战不成,最后请来观音收伏金鱼怪,救出唐僧,渡过通天河。
本篇中猪八戒的形象颇为引人注目,作者比较集中地表现了他平时不为人知的某些优点、长处。比如,面对波涛汹涌的通天河阻挡,唐僧急得束手无策,叹道:“却怎生得渡?”不料猪八戒却不慌不忙地说:“等我试之,看深浅何如。”他出了这样一个好主意:“寻一个鹅卵石,抛在当中。若是溅起水泡来,是浅;若是骨都都沉下有声,是深。”照此办法来试,果然灵验—“只听得骨都都泛起鱼津,沉下水底”,便立即得出了水“深”的正确结论。
换位新耳目 变幻不失真——“通天河受阻”导读
又如,唐僧的马蹄在冰上打滑难行,八戒便想出用稻草包裹马足,增加摩擦,使马踏冰前行。再如,他让唐僧在冰上横担着锡杖,以防踩着“凌眼”陷下水里,可以架住;这主意甚妙,一行人均照此行事,连悟空都夸他是个“积年走冰的”。八戒所出的种种点子合乎人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恐怕与他在高老庄当“长工”的生活经历有关,也反映出他对日常生活现象的细心观察和深入体验。一向被人视为愚拙的猪八戒,在过通天河的过程中却高招迭出,表现得非常聪明,有效地帮助取经队伍排难前进。人们不禁会惊异于猪八戒对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稔熟掌握,以及粗中有细的性格内涵,而对他刮目相看。这是作者表现猪八戒复杂性格的又一成功之例。
换位新耳目 变幻不失真——“通天河受阻”导读
作者对人物塑造的辩证把握,在本篇中还有进一步的体现:主要人物并非完美无缺,次要人物亦可举足轻重。孙悟空是作者笔下一个神通广大的神话英雄,但作者并没有让他神通无边,无所不能,而是写出他某些难以避免的弱点;八戒、沙僧虽然神通不广、武艺平平,仅是悟空斗妖的帮手,但作者也没有埋没他们的过人之处,让其始终充当配角,在一定场合他们可以扬长避短,起到孙悟空起不到的作用,从配角转化为主角。通天河之战就是如此。在这场战斗中,暴露出孙悟空不熟水性的弱点,他坦率地对两个弟兄说:“若是山里妖精,全不用你们费力;水中之事,我去不得。就是下海行江,我须要捻着避水诀,或者变化甚么鱼蟹之形,才去得;若是那般捻诀,却轮不得铁棒,使不得神通,打不得妖怪。”相反,八戒、沙僧却是“惯水之人”,因为一个曾是掌管天河的八万水师的天蓬元帅,一个则是流沙河内出身。因此,在这场水战中,作者令人可信地让八戒、沙僧充当了主角,悟空则退居配角地位。入通天河是由沙僧开辟水路,八戒驮载悟空。上门作战并引水怪出水的重任也落在二人身上;悟空则只能候在岸上伺机下手,一旦妖怪钻进水里,也就鞭长莫及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者对这个生活辩证法有着深刻的领悟,从而融会贯通地运用到通天河之战中取经三兄弟的形象塑造上,使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真实可信。
换位新耳目 变幻不失真——“通天河受阻”导读
本篇中写离奇的变幻不失情理的真实,体现了《西游记》“幻中见真”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这集中体现在猪八戒的变形上。孙悟空让猪八戒变小女孩,但正如八戒所自述的:“我只会变山、变树、变石头,变癞象、变水牛,变胖大汉还可;若变小女儿,有几分难哩。”他虽能变得面目一样,却又“肚子胖大,郎伉不象”,难怪悟空笑他是“丫头的头,和尚的身子”,“弄的这等不男不女”。然而,这又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因为猪的体态肥胖臃肿,只有让他变形形象带有自身某种粗笨的特征,才顺乎自然,合乎事物的内在逻辑。猪八戒这种变形的特点,生动地透示出《西游记》浪漫主义变幻中情理的真实,就是说,这种变幻无论怎样离奇古怪,归根结底是合乎人们的生活经验的,是可以让人们在类似的情景中体验、理解和接受的。
换位新耳目 变幻不失真——“通天河受阻”导读
本篇中穿插运用了大量诗词韵文,显示了《西游记》语言雅俗共赏的特色。书中叙说八戒、悟空等貌丑吓散一班做道场和尚的场面,有这样一段描写:“难顾磬和铃,佛象且丢下。一齐吹息灯,惊散光乍乍。跌跌与爬爬,门槛何曾跨!你头撞我头,似倒葫芦架。清清好道场,翻成大笑话。”这段五言韵文,简直是一篇顺口溜,流利明快,晓畅自然,生动活泼,把众和尚受惊四散的情景表现得一目了然,可说是通俗到了极点。然而,作者同时却另有一副十分雅致的笔墨。渲染寒意是:“败叶垂霜蕊,苍松挂冻铃。地裂因寒甚,池平为水凝。”“皮袄犹嫌薄,貂裘尚恨轻。”描绘雪景则:“雪积如山耸,云收破晓晴。”“万壑冷浮银,一川寒浸玉。”“寒凝楚塞千峰瘦,冰结江湖一片平。”这些诗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用语清丽典雅,勾勒出一幅寒气逼人、雪景浓郁的写意丹青。这样,雅俗两种因素在本篇诗词韵文中交相辉映,水乳交融,构成了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换位新耳目 变幻不失真——“通天河受阻”导读
结尾出人意料地宕开一笔,描写老鼋自告奋勇负载四僧渡河,并拜托唐僧西天问寿,堪称匠心独运的神来之笔。这一笔,在情节安排上犹如奇峰陡起,顿使本来似乎应该结束的故事峰回路转、曲折有致,达到引人人胜的艺术效果。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它对全书结构的画龙点睛之功。作者在这百回大书将近一半之处(49回),精心设置这一笔,就为取经尾声(99回)写唐僧因食言而被老鼋沉落水中以满八十一难,作了巧妙的铺垫,收到了前后照应、相互映衬、匀称结构的艺术功效,真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语文即生活,学习即生长
YU WEN JI SHENG HUO XUE XI JI SHENG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