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高二—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1.学习开幕词的内容,理清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联,体会开幕词严谨的逻辑。
2.反复诵读,学习开幕词反复使用的词汇和判断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
3.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体悟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再访作者
1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创作的诗词,大多气势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的情怀。其主要作品:文章《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诗词《沁园春·长沙》《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蝶恋花·答李淑一》等。
温故知新
开幕词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演讲时间 1949年9月21日(新中国成立前)
演讲场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演讲对象 代表着全中国所有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的六百多位代表
演讲目的 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开幕词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用词 表示强调的词语、情感鲜明的词语、数量词
句式 判断句
情感 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一)开幕词的概念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或主持人,在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幕时讲话所用的文稿。
(二)开幕词的作用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开幕词知识点
(三)开幕词的特点
1
2
3
4
5
6
简明性
针对性
口语化
宣告性
引导性
感染性
追寻历史
2
—屈辱的过去
从1840年鸦片战争来,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仅战争赔款就从中国掠走白银13亿两以上,还霸占了中国国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让60多万平方公里归俄国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赔款400万两白银给英国
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赔款800万两白银给法国
1887年,《中葡通商条约》割让澳门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二亿两白银
……
追寻历史
2
—了解背景
中国人民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为筹建新中国,组建新的中央政府,毛泽东提议召开一次开国盛会,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2
—会议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当时该 《纲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
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此外,大会还确定了国旗、国歌和首都,国家采用公元纪年。 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陈毅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周恩来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
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为筹建新中国做准备,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大会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这篇著名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此,“中国人站起来了!”成为了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字音识记
[基础梳理]
kù
tuǒ
náo
wǔ
dǎo
xiè
bì
móu
4
—朗读文本
朗读文本,回首历史,圈画信息,梳理脉络
第1段的“现在开幕了”
第3、4段中的“在三年多的时间内”“三年以前”
第5、6段的“现在”“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第7段的“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第9段的“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
第10段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第11段的“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4
—梳理脉络
壹
贰
1~2
宣布大会开幕,简介与会代表及大会特点
回顾过去,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3~4
叁
肆
伍
立足当下,对国家发展大计做出规划:指明会议议程,民族独立与发展,革命心态,发展策略。
5~8
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蓝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
9~11
纪念与祝贺
12~16
逻辑线索: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研读文本
4
—把握内容
这次会议的议程是什么?
(第5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组织,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国委员会,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和国徽,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的所在地以及采取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的年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背景 建立一个新中国,是中国人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的同时,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新中国。
意义 是新民主主义运动的一次总结。
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篇章。
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组织上的形成。
(二)第一届人民政协的主要内容
结合历史背景,探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并分析文章以此为题的表达效果。
[提示](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震撼历史的宣言,既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发展必然结果的真知灼见,也道出了中国广大民众自1840年以来就郁积已久的心声。
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之后其他西方列强也接踵而至,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逼迫清王朝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为了反对侵略和奴役,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斗争。终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自己的主权。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一宣告,既鼓舞和激励着全体与会者,也震惊了全人类;这一宣告,既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2)文章以此为题,既照应了文章的线索脉络,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民胜利的喜悦,激动人心,振聋发聩!
三、拓展阅读
(三)任务二:分析重点语句,感受语言风格
请同学们借鉴上节课鉴赏的方法,找找这篇文章是否有类似的感染力强的句子或词语,看看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句式比较:
原句:“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改句:“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伟大祖国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正在不断前进。”
否定句,坚定的信心、民族自信
三、拓展阅读
(三)任务二:分析重点语句,感受语言风格
排比句的运用: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
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增强语势
三、拓展阅读
(三)任务二:分析重点语句,感受语言风格
请你选择这篇开幕词当中有较强渲染力的句子,并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分析其有感染力的原因。
表示强调的词语: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对未来充满信心
高度赞扬新中国的成立
[整体感知]
1.从演讲的对象看,这篇演讲词的开场白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本次演讲是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所以开头紧扣参加会议的代表的组成特点,说明其范围之广,体现了政治协商的性质。
[文本探究]
2.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讲词,读来扣人心弦,这与文章思路密不可分,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提示]在这篇演讲词中,毛泽东同志始终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共同的感觉”为主线,追溯历史,赞美今天的胜利,并构思和憧憬未来的发展。首先,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历史的伟大转折,缅怀先烈,既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又充满信心,相信人民能够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最后,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又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全文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充分体现了一位革命家、战略家在革命获得成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3.这篇演讲词的结尾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示](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2)这既是胜利的宣告,也提出了奋斗的呼吁,同时照应了演讲标题,气势磅礴,激动人心。
4.结合全文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意义?
[提示]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从此可以得到切实的保障,并不断提高。
国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5.本文的论证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分析。
[提示]本文观点鲜明,论证思路清晰。先是回顾历史,道出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阐述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与职能。然后,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又指明了全国人民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努力的方向。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既往开来中推进。
“向一切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功勋的革命先辈和烈士们,表示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