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诫子书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背景资料
《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流传久远。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就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诫子书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主旨点睛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自主学习
字音字形
夫君子之行(fú) jiǎn(俭)以养德 淫慢(yín)
励精(lì) zhì(致)远 险躁(zào)
遂成(suì) 穷庐(lú)
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险些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跟“快”相对)
2.一词多义
(1)之
①学而时习之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 结构助词,的
(2)以
①静以修身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介词,用来
(3)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向
②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4)学
①夫学须静也 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5)成
①非志无以成学 完成,实现
②遂成枯落 变成,成为
(6)行
①三人行 走
②君子之行 品行,操守
3.词类活用
(1)静以修身
形容词用作动词,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3)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4)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明确、坚定
(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达到
(4)险躁则不能治性
修养
(5)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励:振奋
(6)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7)悲守穷庐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8)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5.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学有所成。
6.名句默写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2022泸州中考)在“一起向未来”的主题班会上,老师用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两句告诫同学们放纵懈怠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不能修养性情。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课内精读
1.(考点:论证思路)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是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效果。
2.(考点:内容理解)“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考点:内容理解)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①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②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4.(考点:拓展积累)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并说说与诸葛亮有关的典故或故事。
示例: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故事:三顾茅庐、舌战群儒。
5.(考点:句式特点)举例说明本文在句式方面的特点。
示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了语气。
6.下面对这篇文章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了,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诫子书》(全文略)。
【乙】李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②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梁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②镞(zú):箭头。③尔曹:你们。④膏梁:膏,肥肉。梁,精米。表示精美的膳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达到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振奋
(3)尝戒诸子曰 尝:曾经
(4)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去:离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2)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译: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3.结合文意,说说甲文中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目的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懈怠险躁;教诲儿子要注意珍惜光阴,表达了他对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4.乙文中李存审为什么将箭头留给孩子们?
李存审把所有从自己身上取出的箭头留给孩子们,吩咐他们收藏起来,是为了让出生在富贵之家的孩子们“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也就是希望孩子们不忘自己奋斗的艰难,希望他们能立志、奋发、努力,有所作为。
【参考译文·乙】李存审出身贫苦,地位低下,(他)曾经告诫他的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带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地位达到将相之高,这中间死里逃生的情况不止一次,剖开肉骨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总共就有一百多次。”于是,他把所有取出的箭头拿给孩子们,吩咐(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