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效课堂”1.1 物质的变化(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效课堂”1.1 物质的变化(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16 08:22:00

文档简介

“高效课堂”1.1 物质的变化(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杭州期末)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树叶变黄 B.钻木取火
C.灯泡发光 D.溶洞形成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树叶变黄时,叶绿素变成了花青素,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钻木取火时,木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灯泡发光时,只有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溶洞形成时,石头中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2022九上·义乌期中)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干净吧!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量筒:“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试管水分变干只是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架台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量筒摔坏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1九上·温州期中)下列是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其中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火星四射 D.生成黑色固体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判断化学变化需判断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解答】铁丝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黑色的新固体物质,而铁丝变短、放热、火星四射都不足以证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D。
4.(2019九上·秀洲期末)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涉及的变化与其他三项本质不同的是(  )
A.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爆竹爆炸过程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烈火焚烧过程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蜡烛成灰过程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是物理变化,BCD是化学变化;
故选A。
5.(2023九上·余姚期末)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硫酸的脱水性 B.浓硫酸的吸水性
C.氢氧化钠易潮解 D.浓盐酸的挥发性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浓硫酸的脱水性,是必须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为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浓硫酸的吸水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B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易潮解,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D.浓盐酸的挥发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6.(2022九上·杭州期中)下列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其中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变短 B.生成黑色固体
C.火星四射 D.放出大量的热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能证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有新物质黑色固体生成;
故选B。
7.(2022九上·永康月考)“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
A.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B.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
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伐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8.(2021九上·兰溪月考)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I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排列再紧密的分子之间也有间隙
C.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D.过程Ⅱ发生了物理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2)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内容判断;
(3)根据反应的示意图判断;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反应I的反应物为和,生成物为,则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只要是分子,那么它们之间就由空隙,只是大小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4:2=2:1,故C错误符合题意;
经过过程II后,分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0九上·西湖月考)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分析。
【解答】 ①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属于化学变化,②没有新分子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③有新分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0.(2020九上·越城月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
B.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C.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
D.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 ,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涉及到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涉及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用干冰制冷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升华吸热,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使用煤作燃料涉及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1.(2022九上·杭州期中)科学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可燃性、溶解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
(1)氢气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
(2)石蕊和酚酞试液可用来检验溶液的   。
(3)是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
【答案】(1)可燃性
(2)酸碱性
(3)溶解性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气的可燃性、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气体收集方法由溶解性决定分析。
【解答】(1) 氢气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可燃性;
(2)石蕊和酚酞试液遇酸碱性溶液可呈现不同颜色,可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是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确定;
故答案为:(1)可燃性;(2)酸碱性;(3)溶解性。
12.(2021九上·台州期中)Mg—Ni合金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其捕捉原理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氢分子在合金中先分解成单个的原子,而这些氢原子便“见缝插针”般地进入合金原子之间的缝隙中,外在表现为大量“吸收”氢气。
(1)Mg—Ni合金从分类上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Mg—Ni合金捕捉氢气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利用Mg—Ni合金的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
【答案】(1)混合物
(2)化学变化
(3)储存氢气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性质决定用途,根据合金的性质分析即可。
【解答】(1)Mg—Ni合金,由两种金属单质组成,从分类上属于混合物;
(2)Mg—Ni合金捕捉氢气的过程,即氢原子与金属原子形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利用Mg—Ni合金的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储存氢气。
13.(2020九上·吴兴月考)常温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常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氢,其中次氯酸能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氯化氢和一种单质气体.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只写 2 点)   ,   。
(2)写出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
(2)+1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经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2)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解答】(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①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②密度比空气大。
(2)在化学式HClO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0,解得:x=+1,因此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三、解答题
14.(2022七上·奉化期末)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世界上已知的密度最小的气体,因此氢气球在空气中能上升。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遇明火易爆炸,所以目前已改用充入氮气的氢气球作为大型节日使用气球,氯气球从外观上和氢气球无异,也能在空气中上升,但遇明火不会爆炸,更加安全。
(1)放飞的气球随着高度上升不断膨胀最终破碎。该变化属于   变化。
(2)根据氧气球和氢气球的以上特点,写出氢气和氢气不同的化学性质   。
【答案】(1)物理
(2)比较稳定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和氦气遇到明火不会爆炸”分析解答。
【解答】(1)放飞的气球随着高度上升不断膨胀最终破碎,只是形状发生改变,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和氦气遇到明火不会爆炸”可知,氢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而氦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5.(2023·余姚模拟)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偏二甲肼常用作火箭常规推进剂,它的化学式为(CH3)NNH2,它的性质有:①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②能和四氧化二氮反应,两者接触即自动起火;③沸点为63℃;④易溶于水。
(1)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有:   。(填序号)
(2)12kg偏二甲肼中含有   kg的氮元素。
【答案】(1)①③④
(2)5.6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1)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有:①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③沸点为63℃;④易溶于水。故选①③④;
(2)12kg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2kg××100%=5.6kg。
16.(2022九上·镇海区期末)调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C5H8NNaO4),由生物发酵制备,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略有甜味或咸味,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1)谷氨酸钠的上述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谷氨酸钠(C5H8NNaO4)由    种元素组成。
(3)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1)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2)五
(3)13.6%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分析;
(2)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组成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1) 谷氨酸钠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2) 谷氨酸钠由碳、氢、钠、氮、氧五种元素组成;
(3) 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2)五;(3)13.6%。
1 / 1“高效课堂”1.1 物质的变化(基础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杭州期末)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树叶变黄 B.钻木取火
C.灯泡发光 D.溶洞形成
2.(2022九上·义乌期中)实验准备室里,实验仪器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列表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试管:“干净吧!我身上一滴水都没有”
B.酒精灯:“帽子哪里去了?我的燃料越来越少了”
C.铁架台:“好难受啊!我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了”
D.量筒:“同学们不爱惜我,我被摔坏了”
3.(2021九上·温州期中)下列是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其中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火星四射 D.生成黑色固体
4.(2019九上·秀洲期末)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涉及的变化与其他三项本质不同的是(  )
A.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2023九上·余姚期末)下列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浓硫酸的脱水性 B.浓硫酸的吸水性
C.氢氧化钠易潮解 D.浓盐酸的挥发性
6.(2022九上·杭州期中)下列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其中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铁丝变短 B.生成黑色固体
C.火星四射 D.放出大量的热
7.(2022九上·永康月考)“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卖炭翁》中的诗句。这里“伐薪”和“烧炭”各指的变化是(  )
A.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B.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
C.两者都是物理变化
D.两者都是化学变化
8.(2021九上·兰溪月考)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I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B.排列再紧密的分子之间也有间隙
C.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D.过程Ⅱ发生了物理变化
9.(2020九上·西湖月考)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0.(2020九上·越城月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涉及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
B.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C.用干冰做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
D.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二、填空题
11.(2022九上·杭州期中)科学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可燃性、溶解性、酸碱性、还原性、氧化性。
(1)氢气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   。
(2)石蕊和酚酞试液可用来检验溶液的   。
(3)是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   。
12.(2021九上·台州期中)Mg—Ni合金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其捕捉原理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氢分子在合金中先分解成单个的原子,而这些氢原子便“见缝插针”般地进入合金原子之间的缝隙中,外在表现为大量“吸收”氢气。
(1)Mg—Ni合金从分类上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Mg—Ni合金捕捉氢气的过程属于   (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3)利用Mg—Ni合金的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
13.(2020九上·吴兴月考)常温下,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重的有毒气体,常用于自来水消毒,原因是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和氯化氢,其中次氯酸能杀菌消毒,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成氯化氢和一种单质气体.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只写 2 点)   ,   。
(2)写出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
三、解答题
14.(2022七上·奉化期末)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世界上已知的密度最小的气体,因此氢气球在空气中能上升。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遇明火易爆炸,所以目前已改用充入氮气的氢气球作为大型节日使用气球,氯气球从外观上和氢气球无异,也能在空气中上升,但遇明火不会爆炸,更加安全。
(1)放飞的气球随着高度上升不断膨胀最终破碎。该变化属于   变化。
(2)根据氧气球和氢气球的以上特点,写出氢气和氢气不同的化学性质   。
15.(2023·余姚模拟)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偏二甲肼常用作火箭常规推进剂,它的化学式为(CH3)NNH2,它的性质有:①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②能和四氧化二氮反应,两者接触即自动起火;③沸点为63℃;④易溶于水。
(1)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有:   。(填序号)
(2)12kg偏二甲肼中含有   kg的氮元素。
16.(2022九上·镇海区期末)调味料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C5H8NNaO4),由生物发酵制备,为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略有甜味或咸味,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1)谷氨酸钠的上述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谷氨酸钠(C5H8NNaO4)由    种元素组成。
(3)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精确到 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树叶变黄时,叶绿素变成了花青素,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钻木取火时,木头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化学变化,故B不合题意;
C.灯泡发光时,只有电能转化为光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只发生物理变化,故C符合题意;
D.溶洞形成时,石头中的碳酸钙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钙,发生了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试管水分变干只是物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铁架台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量筒摔坏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判断化学变化需判断有新物质生成分析。
【解答】铁丝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黑色的新固体物质,而铁丝变短、放热、火星四射都不足以证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故选D。
4.【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爆竹爆炸过程有二氧化碳等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烈火焚烧过程有新物质氧化钙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蜡烛成灰过程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A是物理变化,BCD是化学变化;
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所属物质类别的化学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一些其它特性。
【解答】A.浓硫酸的脱水性,是必须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为化学性质,故A符合题意;
B.浓硫酸的吸水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B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易潮解,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D.浓盐酸的挥发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为物理性质,故C不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能证明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有新物质黑色固体生成;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伐薪”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烧炭”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2)根据分子运动论的内容判断;
(3)根据反应的示意图判断;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反应I的反应物为和,生成物为,则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只要是分子,那么它们之间就由空隙,只是大小不同,故B正确不合题意;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4:2=2:1,故C错误符合题意;
经过过程II后,分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为物理变化,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分析。
【解答】 ①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属于化学变化,②没有新分子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③有新分子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10.【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 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 ,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涉及到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是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涉及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用干冰制冷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升华吸热,发生的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使用煤作燃料涉及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1)可燃性
(2)酸碱性
(3)溶解性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气的可燃性、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及气体收集方法由溶解性决定分析。
【解答】(1) 氢气作燃料是因为它具有可燃性;
(2)石蕊和酚酞试液遇酸碱性溶液可呈现不同颜色,可用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是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溶解性确定;
故答案为:(1)可燃性;(2)酸碱性;(3)溶解性。
12.【答案】(1)混合物
(2)化学变化
(3)储存氢气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1)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3)性质决定用途,根据合金的性质分析即可。
【解答】(1)Mg—Ni合金,由两种金属单质组成,从分类上属于混合物;
(2)Mg—Ni合金捕捉氢气的过程,即氢原子与金属原子形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利用Mg—Ni合金的这一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储存氢气。
13.【答案】(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
(2)+1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经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 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
(2)根据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计算即可。
【解答】(1)氯气的物理性质是:①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②密度比空气大。
(2)在化学式HClO中,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1)+x+(-2)=0,解得:x=+1,因此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14.【答案】(1)物理
(2)比较稳定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和氦气遇到明火不会爆炸”分析解答。
【解答】(1)放飞的气球随着高度上升不断膨胀最终破碎,只是形状发生改变,但是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和氦气遇到明火不会爆炸”可知,氢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而氦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15.【答案】(1)①③④
(2)5.6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2)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解答】(1)偏二甲肼的物理性质有:①是一种无色液体,密度比水小;③沸点为63℃;④易溶于水。故选①③④;
(2)12kg偏二甲肼中氮元素的质量为:12kg××100%=5.6kg。
16.【答案】(1)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2)五
(3)13.6%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需化学变化体现分析;
(2)根据化学式确定元素组成分析;
(3)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1) 谷氨酸钠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属于化学性质;
(2) 谷氨酸钠由碳、氢、钠、氮、氧五种元素组成;
(3) 谷氨酸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 对光和热稳定,不易分解 ;(2)五;(3)13.6%。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