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2 物质的酸碱性(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2023·拱墅模拟)如图所示,小乐在实验室分别完成①②两个实验后,依次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向①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会变红
B.若向②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红
C.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氯离子,一定不含氢离子
D.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钠离子,一定不含钙离子
2.(2023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溶液变蓝 ⑤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3.(2023·宁波模拟)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与结论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法。下列根据已有事实或结论进行的推理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或结论 推理或判断
A 碱性溶液pH大于7 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B 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 则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C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D 氧化物中都有氧元素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A.A B.B C.C D.D
4.(2023·温州模拟)农作物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要求,如图所示是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pH。下列植物中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种植的是( )
A.马铃薯 B.菠菜 C.番茄 D.萝卜
5.(2023九上·拱墅期末)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保存和酸碱度测定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称量NaOH固体
B.溶解NaOH固体
C.保存NaOH溶液
D.测NaOH溶液的pH
6.(2022九上·长兴月考)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如图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
A.A红色 B.B蓝色 C.C红色 D.D蓝色
7.(2022九上·余姚期末)如图是常见物质的pH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苹果汁显酸性
B.厕所清洁剂与炉具清洁剂混合后使用效果更佳
C.苏打水可以中和部分胃酸
D.人被某些蚊虫叮咬后可涂抹肥皂水,以减轻蚊虫分泌的酸性物质引起的痛痒
8.(2021九上·临安期中)酸和碱的反应应用十分广泛,下列实例不属于酸碱之间的反应的是( )
A.土壤酸化后加入熟石灰改良
B.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遵医嘱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以缓解胃痛
C.蚊虫叮咬人的皮肤分泌出蚁酸,如果涂含碱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D.金属表面锈蚀后,可用稀盐酸进行清洗
9.(2021七下·鄞州期末)如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用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该实验用于探究分子不断运动,可证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还可达到节约药品,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C.该实验用于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可证明只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实验有利于石蜡充分燃烧,实验现象更明显
D.该实验用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10.(2020九上·镇海月考)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 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二、填空题
11.(2022九上·镇海期中)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①17世纪前,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模糊,只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判定。
②17世纪末,朴素的酸碱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
③19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④20世纪初,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一H++碱,两者彼此联系在一起叫做共轭酸碱对。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碱的共轭酸。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O3属于 (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
(3)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有 。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12.(2022·湖州)洗衣机槽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化学方程式为:Na2CO4+H2O=Na2CO3+H2O2)。现取少许过碳酸钠晶体,加入水形成溶液。
(1)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该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了检验该气体,可用
(2)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的溶液呈 (选填“酸性”或“中性”或“碱性”)。
(3)生成的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13.(2021九上·龙湾期中)学校为预防“手足口病”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使用“84消毒液”对学校环境进行消毒。“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
(1)NaClO属于盐,其中的阴离子符号 ;
(2)“84消毒液”溶液呈碱性,则其pH 7(填“>”、“<”或“=”);
(3)“84消毒液”长期敞口放置会变质失效,这一过程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14.(2021八下·滨江期末)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图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2)图2实验中, (填化学式)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
(3)图3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填序号)。
A.试管内液体上升
B.试管内液体变红
C.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5.(2021七下·奉化期末)小科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小科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烧杯C中 (选项“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三、综合说理题
16.(2017九上·瑞安月考)如上图所示,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双孔胶塞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止水夹请描述该操作完成后,看到的现象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资料:氨气极易溶于水,其形成的溶液呈碱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说明①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为氯化钙和氯化氢,②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为氯化钠和碳酸钠分析。
【解答】A、依次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说明①反应后的废液中盐酸过量,若向①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会变红 ,不符合题意;
B、 ②反应后的废液中碳酸钠过量,若向②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红 ,不符合题意;
C、 废液缸中最终有白色沉淀,为碳酸钙,碳酸钙与酸不能共存,所以废液里一定含氯离子,一定不含氢离子 ,不符合题意;
D、 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钠离子,可能含钙离子 ,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A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试管内的气压变化分析判断。
【解答】试管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流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升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则正确的是①②。
故选A。
3.【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分析;
B、根据置换反应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C、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分析;
D、根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分析。
【解答】A、 碱性溶液pH大于7 ,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符合题意;
B、 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未参与反应 ,不符合题意;
D、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碳酸钠等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的关系判断。
【解答】马铃薯和菠菜适宜生长的pH<7,即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生长,故A、B不合题意;
番茄适宜生长的pH=7,即适合在中性土壤中生长,故C不合题意;
萝卜适宜生长的pH>7,即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生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分析;
B、根据量筒的应用分析;
C、根据液体保存在细口瓶中分析;
D、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直接放约片上称量,不符合题意;
B、量筒不能用于溶解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应放在细口瓶中,不能放广口瓶中,不符合题意;
D、 测溶液pH需用玻璃棒蘸到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然后读值,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溶液使石蕊变红,酚酞呈无色,碱的溶液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中性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分析。
【解答】A、酸溶液能使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B、碱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不符合题意;
C、碱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D、酚酞溶液为无色,纯水不能使酚酞变色,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溶液pH>7时,呈碱性,溶液pH=7时,呈中性,结合酸碱性物质能发生反应解答。
【解答】A、 苹果汁pH小于7,显酸性 ,不符合题意;
B、 厕所清洁剂呈酸性,炉具清洁剂呈碱性,二者能发生反应,混合后使用会失效,符合题意;
C、 苏打水呈碱性,可以中和部分胃酸 ,不符合题意;
D、 肥皂水呈碱性,人被某些蚊虫叮咬后可涂抹肥皂水进行中和,以减轻蚊虫分泌的酸性物质引起的痛痒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否为酸和碱即可。
【解答】A.土壤酸化,肯定存在酸性物质,而熟石灰为碱,故A不合题意;
B.胃酸为稀盐酸,而氢氧化铝为碱,故B不合题意;
C.蚁酸为酸,额药水呈碱性,故C不合题意;
D.金属不是碱,而稀盐酸为酸,则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将实验中的现象与得到的结论进行比较,二者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还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A错误;
B.一段时间后,上面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成蓝色,说明下方的氨气分子向上运动,与水结合成氨水,而氨水成碱性。则该实验可以探究分子不断运动,还可证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由于试管体积很小且封闭,因此可以节约药品,减小空气污染,故B正确;
C.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实验只能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不能证明有水生成,故C错误;
D.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一会瓶子变瘪了,只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反应分析;
B、根据氯化钠与盐酸不反应分析;
C、根据向碱性和中性溶液中加入酸溶液酸碱性都会改变分析;
D、根据中和反应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盐酸与氯化钠没有新物质产生 ,不符合题意;
C、 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溶液由碱性变成中性,滴入氯化钠溶液中使溶液由中性变为酸性,不符合题意;
D、 图甲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其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1)碱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3)A;C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分析,结合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酸碱中和的实质解答。
【解答】(1) 朴素的酸碱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Na2CO3溶液能使石蕊变蓝,应属于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3)酸碱电离理论中酸和碱属于不同物质,A正确;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氢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B错误;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C正确;酸碱质子理论指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但仍具有局限性,D错误。
故答案为:(1)碱;(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3)AC。
12.【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
(2)碱性
(3)+4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1)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2)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溶液呈碱性;
(3)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该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了检验该气体,可用带火星的木条。
(2)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的溶液中只含有碳酸钠,因此溶液呈碱性;
(3)在Na2CO3中,Na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1)+x+(-2)×3=0,解得:x=+4。
13.【答案】(1)ClO-
(2)>
(3)化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的 NaClO 的组成解答;
(2)溶液pH<7,呈酸性;pH=7,呈中性;pH>7,呈碱性;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NaClO属于盐,其中的阴离子符号为ClO-;
(2)“84消毒液”溶液呈碱性,则其pH>7;
(3)“84消毒液”长期敞口放置会变质失效,其实就是次氯酸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14.【答案】(1)瓶内氧气被耗尽
(2)H2CO3
(3)A;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随着氧气的含量越来越小,于是蜡烛逐渐熄灭了。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干花变成红色;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气压的变化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解答】(1)图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被耗尽;
(2)图2实验中,H2CO3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
(3)取下橡皮塞后,试管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从而使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槽里的水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体上生,故A正确;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正确;
分析发现,试管内的液体不会变红,故B错误。
故选AC。
15.【答案】红;下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紫色的石蕊试液遇到酸变成红色;
(2)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当小科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红色。
(2)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通入二氧化碳后,它们会聚集在烧杯底部,然后从下往上蔓延,则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16.【答案】现象:形成红色喷泉,喷泉停止后,水基本充满整个圆底烧瓶。
原因: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的氨气溶于少量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压入烧瓶,氨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水溶液呈红色,形成红色喷泉,烧瓶中的氨气全部溶于水后,原氨气占据的空间被酚酞溶液占据,液体将充满整个烧瓶。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且它的水溶液呈碱性;
(2)烧瓶的容积一定,如果里面气体减少,那么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会倒流进烧瓶内;
(3)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与碱变红色。
【解答】看到的现象是:形成红色喷泉,喷泉停止后,水基本充满整个圆底烧瓶。
原因: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的氨气溶于少量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压入烧瓶,氨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水溶液呈红色,形成红色喷泉,烧瓶中的氨气全部溶于水后,原氨气占据的空间被酚酞溶液占据,液体将充满整个烧瓶。
1 / 1“高效课堂”1.2 物质的酸碱性(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2023·拱墅模拟)如图所示,小乐在实验室分别完成①②两个实验后,依次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向①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会变红
B.若向②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红
C.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氯离子,一定不含氢离子
D.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钠离子,一定不含钙离子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说明①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为氯化钙和氯化氢,②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为氯化钠和碳酸钠分析。
【解答】A、依次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说明①反应后的废液中盐酸过量,若向①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会变红 ,不符合题意;
B、 ②反应后的废液中碳酸钠过量,若向②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红 ,不符合题意;
C、 废液缸中最终有白色沉淀,为碳酸钙,碳酸钙与酸不能共存,所以废液里一定含氯离子,一定不含氢离子 ,不符合题意;
D、 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钠离子,可能含钙离子 ,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3七下·鄞州期中)如图所示,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溶液变蓝 ⑤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答案】A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和试管内的气压变化分析判断。
【解答】试管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使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烧杯内的水流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升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从而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则正确的是①②。
故选A。
3.(2023·宁波模拟)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与结论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法。下列根据已有事实或结论进行的推理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或结论 推理或判断
A 碱性溶液pH大于7 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B 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 则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C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D 氧化物中都有氧元素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分析;
B、根据置换反应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C、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的特点分析;
D、根据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分析。
【解答】A、 碱性溶液pH大于7 ,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符合题意;
B、 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如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未参与反应 ,不符合题意;
D、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氯酸钾、碳酸钠等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3·温州模拟)农作物对土壤的酸碱度有一定要求,如图所示是几种植物适宜生长的pH。下列植物中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种植的是( )
A.马铃薯 B.菠菜 C.番茄 D.萝卜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酸碱性和pH值之间的关系判断。
【解答】马铃薯和菠菜适宜生长的pH<7,即适合在酸性环境中生长,故A、B不合题意;
番茄适宜生长的pH=7,即适合在中性土壤中生长,故C不合题意;
萝卜适宜生长的pH>7,即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生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3九上·拱墅期末)下列有关氢氧化钠溶液的配制、保存和酸碱度测定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称量NaOH固体
B.溶解NaOH固体
C.保存NaOH溶液
D.测NaOH溶液的pH
【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分析;
B、根据量筒的应用分析;
C、根据液体保存在细口瓶中分析;
D、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直接放约片上称量,不符合题意;
B、量筒不能用于溶解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应放在细口瓶中,不能放广口瓶中,不符合题意;
D、 测溶液pH需用玻璃棒蘸到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然后读值,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2九上·长兴月考)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如图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 )
A.A红色 B.B蓝色 C.C红色 D.D蓝色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酸的溶液使石蕊变红,酚酞呈无色,碱的溶液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中性溶液不能使指示剂变色分析。
【解答】A、酸溶液能使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B、碱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不符合题意;
C、碱溶液可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D、酚酞溶液为无色,纯水不能使酚酞变色,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2九上·余姚期末)如图是常见物质的pH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苹果汁显酸性
B.厕所清洁剂与炉具清洁剂混合后使用效果更佳
C.苏打水可以中和部分胃酸
D.人被某些蚊虫叮咬后可涂抹肥皂水,以减轻蚊虫分泌的酸性物质引起的痛痒
【答案】B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与酸碱性关系分析,溶液pH<7时,呈酸性,溶液pH>7时,呈碱性,溶液pH=7时,呈中性,结合酸碱性物质能发生反应解答。
【解答】A、 苹果汁pH小于7,显酸性 ,不符合题意;
B、 厕所清洁剂呈酸性,炉具清洁剂呈碱性,二者能发生反应,混合后使用会失效,符合题意;
C、 苏打水呈碱性,可以中和部分胃酸 ,不符合题意;
D、 肥皂水呈碱性,人被某些蚊虫叮咬后可涂抹肥皂水进行中和,以减轻蚊虫分泌的酸性物质引起的痛痒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1九上·临安期中)酸和碱的反应应用十分广泛,下列实例不属于酸碱之间的反应的是( )
A.土壤酸化后加入熟石灰改良
B.胃酸分泌过多的病人遵医嘱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以缓解胃痛
C.蚊虫叮咬人的皮肤分泌出蚁酸,如果涂含碱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D.金属表面锈蚀后,可用稀盐酸进行清洗
【答案】D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否为酸和碱即可。
【解答】A.土壤酸化,肯定存在酸性物质,而熟石灰为碱,故A不合题意;
B.胃酸为稀盐酸,而氢氧化铝为碱,故B不合题意;
C.蚁酸为酸,额药水呈碱性,故C不合题意;
D.金属不是碱,而稀盐酸为酸,则D符合题意。
故选D。
9.(2021七下·鄞州期末)如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用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B.该实验用于探究分子不断运动,可证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还可达到节约药品,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C.该实验用于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可证明只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实验有利于石蜡充分燃烧,实验现象更明显
D.该实验用于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将实验中的现象与得到的结论进行比较,二者一致的就是正确选项。
【解答】A.将二氧化碳倒入烧杯时,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这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还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A错误;
B.一段时间后,上面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变成蓝色,说明下方的氨气分子向上运动,与水结合成氨水,而氨水成碱性。则该实验可以探究分子不断运动,还可证明浓氨水具有挥发性;由于试管体积很小且封闭,因此可以节约药品,减小空气污染,故B正确;
C.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实验只能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不能证明有水生成,故C错误;
D.向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水,一会瓶子变瘪了,只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10.(2020九上·镇海月考)将稀盐酸分别滴入NaOH 溶液和NaCl溶液中,充分混合后均无明显现象。混合后相关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间均未发生化学反应 B.变化中都有新物质产生
C.混合后溶液酸碱性都不变 D.图甲可表示酸碱反应的实质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能发生反应分析;
B、根据氯化钠与盐酸不反应分析;
C、根据向碱性和中性溶液中加入酸溶液酸碱性都会改变分析;
D、根据中和反应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 盐酸与氯化钠没有新物质产生 ,不符合题意;
C、 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溶液由碱性变成中性,滴入氯化钠溶液中使溶液由中性变为酸性,不符合题意;
D、 图甲为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其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分子,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
11.(2022九上·镇海期中)酸碱理论的发展如下:
①17世纪前,人们对酸碱的认识模糊,只凭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判定。
②17世纪末,朴素的酸碱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
③19世纪末,酸碱电离理论: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叫酸,电离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叫碱。
④20世纪初,酸碱质子理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且酸碱有如下关系:酸一H++碱,两者彼此联系在一起叫做共轭酸碱对。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酸的共轭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质叫做该碱的共轭酸。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Na2CO3属于 (填“酸”或“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理解酸碱反应的实质是 。
(3)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酸碱理论的描述也在不断完善。下列对不同酸碱理论的分析合理的有 。
A.酸碱电离理论认为酸、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B.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氧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C.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不再具有局限性
【答案】(1)碱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3)A;C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分析,结合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酸碱中和的实质解答。
【解答】(1) 朴素的酸碱理论:凡物质的水溶液能溶解某些金属,跟碱接触会失去原有特性,且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叫酸;凡物质的水溶液有苦涩味,跟酸接触后会失去原有特性,且使石蕊试液变蓝的物质叫碱。Na2CO3溶液能使石蕊变蓝,应属于碱。
(2)根据酸碱电离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3)酸碱电离理论中酸和碱属于不同物质,A正确;酸碱电离理论认为氢元素是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B错误;酸碱质子理论认为酸和碱可以是分子,也可以是离子,C正确;酸碱质子理论指出任何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酸,任何能接受质子的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都是碱,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但仍具有局限性,D错误。
故答案为:(1)碱;(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3)AC。
12.(2022·湖州)洗衣机槽清洁剂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过碳酸钠是一种白色晶体,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化学方程式为:Na2CO4+H2O=Na2CO3+H2O2)。现取少许过碳酸钠晶体,加入水形成溶液。
(1)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该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了检验该气体,可用
(2)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的溶液呈 (选填“酸性”或“中性”或“碱性”)。
(3)生成的碳酸钠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
(2)碱性
(3)+4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氧气的检验和验满;酸、碱的概念
【解析】【分析】(1)过碳酸钠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根据氧气的检验方法解答。
(2)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溶液呈碱性;
(3)在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取少量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中,再加入适量该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为了检验该气体,可用带火星的木条。
(2)待不再产生气泡时,得到的溶液中只含有碳酸钠,因此溶液呈碱性;
(3)在Na2CO3中,Na的化合价为+1,O的化合价为-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1)+x+(-2)×3=0,解得:x=+4。
13.(2021九上·龙湾期中)学校为预防“手足口病”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包括使用“84消毒液”对学校环境进行消毒。“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
(1)NaClO属于盐,其中的阴离子符号 ;
(2)“84消毒液”溶液呈碱性,则其pH 7(填“>”、“<”或“=”);
(3)“84消毒液”长期敞口放置会变质失效,这一过程是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答案】(1)ClO-
(2)>
(3)化学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的 NaClO 的组成解答;
(2)溶液pH<7,呈酸性;pH=7,呈中性;pH>7,呈碱性;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1)NaClO属于盐,其中的阴离子符号为ClO-;
(2)“84消毒液”溶液呈碱性,则其pH>7;
(3)“84消毒液”长期敞口放置会变质失效,其实就是次氯酸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因此属于化学变化。
14.(2021八下·滨江期末)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图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 ;
(2)图2实验中, (填化学式)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
(3)图3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填序号)。
A.试管内液体上升
B.试管内液体变红
C.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1)瓶内氧气被耗尽
(2)H2CO3
(3)A;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蜡烛燃烧需要消耗氧气,随着氧气的含量越来越小,于是蜡烛逐渐熄灭了。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浸泡过的干花变成红色;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气压的变化分析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解答】(1)图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瓶内氧气被耗尽;
(2)图2实验中,H2CO3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
(3)取下橡皮塞后,试管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从而使试管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水槽里的水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体上生,故A正确;
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C正确;
分析发现,试管内的液体不会变红,故B错误。
故选AC。
15.(2021七下·奉化期末)小科对教材中“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的改进。当小科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 色,烧杯C中 (选项“上面”或“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答案】红;下面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而紫色的石蕊试液遇到酸变成红色;
(2)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当小科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试管A内溶液的颜色呈红色。
(2)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通入二氧化碳后,它们会聚集在烧杯底部,然后从下往上蔓延,则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三、综合说理题
16.(2017九上·瑞安月考)如上图所示,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双孔胶塞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止水夹请描述该操作完成后,看到的现象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资料:氨气极易溶于水,其形成的溶液呈碱性)
【答案】现象:形成红色喷泉,喷泉停止后,水基本充满整个圆底烧瓶。
原因: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的氨气溶于少量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压入烧瓶,氨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水溶液呈红色,形成红色喷泉,烧瓶中的氨气全部溶于水后,原氨气占据的空间被酚酞溶液占据,液体将充满整个烧瓶。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且它的水溶液呈碱性;
(2)烧瓶的容积一定,如果里面气体减少,那么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会倒流进烧瓶内;
(3)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与碱变红色。
【解答】看到的现象是:形成红色喷泉,喷泉停止后,水基本充满整个圆底烧瓶。
原因:挤压胶头滴管,水进入烧瓶,氨气极易溶于水,烧瓶内的氨气溶于少量水,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大气压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压入烧瓶,氨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水溶液呈红色,形成红色喷泉,烧瓶中的氨气全部溶于水后,原氨气占据的空间被酚酞溶液占据,液体将充满整个烧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