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1.3 常见的酸(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2023·慈溪模拟)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滴入适量FeCl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 与Cl 的个数比为1:1
【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盐酸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在反应后的溶质中只有氯化钠无其它溶质。
【解答】A.盐酸中的氯离子也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其不正确;
B. 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说明溶质中有盐酸;
C.若盐酸过量, 滴入适量FeCl 溶液,溶液变黄,也无沉淀生成;
D.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为1:1,故只有氯化钠这一种溶质。
故答案为:D
2.(2023·舟山)如图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硫酸可以碱,活泼金属,盐,金属氧化物,酸碱指示剂反应。
【解答】A.甲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C.生成物可能是硫酸钡;
D.丁为活泼金属,故其为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D.
3.(2023·上城模拟)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Zn粒、Fe2O3粉末.Cu(OH)2固体和Ba(NO3)2溶液
的4支试管中。关于实验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反应后4支试管中均得到无色溶液
B.Fe2O3粉末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FeSO4
C.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发生新的反应
D.改成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现象都与稀硫酸相同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试液或蓝色石蕊试纸遇酸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溶液不变色(2)跟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前的活泼金属的单质起置换反应 (非氧化性酸)酸 + 金属-→盐 + 氢气;(3) 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酸 + 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4)跟碱起中和反应:酸+碱-→盐+水(5)与某些盐反应生成酸和新盐。盐+酸=新盐+新酸,要依照复分解的条件来判断是否会发生反应;
【解答】A.②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分别得到黄色溶液和蓝色溶液,①号和④号得到无色溶液,A错误;
B. Fe2O3粉末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Fe2(SO4)3;B错误;
C. 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发生新的反应,SO42-和NO3-不会和H+、Fe3+、Cu2+反应生成新的物质,C正确;
D. 改成稀盐酸进行实验,①②③实验现象都与稀硫酸相同,属于酸的共性;④中无现象,这两者不发生反应,属于酸的个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3·拱墅模拟)如图所示,小乐在实验室分别完成①②两个实验后,依次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向①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会变红
B.若向②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红
C.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氯离子,一定不含氢离子
D.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钠离子,一定不含钙离子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说明①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为氯化钙和氯化氢,②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为氯化钠和碳酸钠分析。
【解答】A、依次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说明①反应后的废液中盐酸过量,若向①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会变红 ,不符合题意;
B、 ②反应后的废液中碳酸钠过量,若向②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红 ,不符合题意;
C、 废液缸中最终有白色沉淀,为碳酸钙,碳酸钙与酸不能共存,所以废液里一定含氯离子,一定不含氢离子 ,不符合题意;
D、 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钠离子,可能含钙离子 ,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3九上·海曙期末)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符合实验规范的是( )
A.加入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量pH
D.检验气密性
【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标签、瓶塞、试剂瓶口三处要求分析;
B、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分析;
C、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分析。
【解答】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要“酸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C、测溶液pH需用玻璃棒蘸到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符合题意;
故选D。
6.(2022九上·杭州期中)科学推论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C.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B、根据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分析;
D、根据碱性溶液能使石蕊变蓝分析。
【解答】A、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 ,不符合题意;
B、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 ,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 用酚酞试液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不符合题意;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使用石蕊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2九上·杭州期中)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所示为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
A.CO2、Ba(OH)2、CuSO4 B.Mg(OH)2、HNO3、K2CO3
C.KOH、FeCl3、CaCO3 D.NaOH、BaCl2、H2SO4
【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类别及性质分析,结合复分解条件解答。
【解答】A、二氧化碳不能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碳酸钾与盐酸可反应,盐酸与硝酸银反应可生成硝酸,硝酸能与氢氧化镁和碳酸钾发生反应,且三种物质类别不同,符合题意;
C、氯化铁和碳酸钙都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D、硫酸与盐酸不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3·杭州模拟)为研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某小组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只有试管甲中无固体剩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中发生的反应是CuO+H2SO4═CuSO4+H2O
B.试管乙反应后中有黑色固体剩余
C.乙和丙可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D.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废液缸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取少量滤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过滤后得到的滤渣的成分是铁
【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硫酸能与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充分反应后只有甲试管中无固体剩余,说明氧化铜全部反应。乙、丙有固体剩余的原因是铁能反应但过量,铜不能反应(铁排在氢前面,铜排在氢后面)
【解答】A.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正确。
B.根据题意,试管乙中有固体剩余,铁粉黑色,正确
C.铁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正确
D.三支试管中的剩余物有稀硫酸,硫酸铜,硫酸亚铁,铁粉,铜粉,其中铁能与稀硫酸、硫酸铜反应,铜粉不能与其它物质反应;充分混合后过滤的滤渣中一定有铜粉,再滴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有铁粉剩余。所以滤渣中有铁和铜。不正确
9.(2022九下·杭州月考)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相关性质,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如乙图所示。将烧杯乙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中最多有三种物质
B.若滤液呈无色,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两种
C.若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滤渣中可能有两种物质
D.滤液的质量可能小于甲图中向两试管中加入的FeSO4溶液和稀硫酸的质量之和
【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和锌能与硫酸铜反应、铜离子溶液呈蓝色,亚铁离子溶液呈浅绿色及反应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分析。
【解答】A、滤渣最多有锌、铁、氧化铜、铜四种,不符合题意;
B、 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不含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即铁元素存在于铁单质中,而硫酸与铁不能共存,所以滤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锌一种 ,不符合题意;
C、若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则滤渣中一定不能有铁和锌,可能有铜和氧化铜两种物质 ,符合题意;
D、由总的反应可知,反应前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锌秘氧化铜发生反应时都会使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滤液的质量不会小于甲图中向两试管中加入的FeSO4溶液和稀硫酸的质量之和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2020九上·瑞安月考)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然后在两边的烧杯中各加入下列物质,充分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的是( )
①10克铁和10克氧化铁
②10克铜和10克氧化铜
③5.6克铁和6.5克锌
④6.5克锌和6.3克氧化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加入物质的性质,分析它们是否和稀硫酸反应,如果反应,那么根据反应产物判断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即可。
【解答】①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会使总质量增加10g;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总质量增加10g,因此天平不平衡;
②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因此总质量增加10g;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但是没有气体生成,因此总质量增加10g,因此天平平衡;
③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生成0.2g氢气,总质量增加:5.6g-0.2g=5.4g;6.5g锌和稀盐酸反应也生成0.2g氢气,因此总质量增加:6.5g-0.2g=6.3g,因此天平不平衡;
④6.5g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0.2g氢气,因此总质量增加:6.5g-0.2g=6.3g;6.3g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总质量增加6.3g,因此天平平衡。
那么天平仍然平衡的是②④。
故选C。
二、填空题
11.(2023八下·路桥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1)为防止气体从漏斗口溢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 。
(2)装置B中能先变红的是试纸 。(填序号)
(3)装置C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答案】(1)浸没漏斗下端
(2)③
(3)不可燃、不助燃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来分析。
【解答】
(1)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且比0先变红,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③正确;
(3)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
故答案为(1)浸没漏斗下端;( 2 ) ③ ;(3)不可燃、不助燃。
12.(2023·宁波模拟)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小金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请回答:
(1)仅根据步骤①可确定该固体粉末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 ;
(2)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该固体粉末的所有可能组成是: 。
【答案】(1)硫酸铜(或CuSO4)
(2)①Na2CO3 ;②Na2SO4、Na2CO3;③NaCl、Na2CO3⑤NaCl、Na2SO4、Na2CO3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
解答这类题时需要记住常见酸碱盐的性质,能够根据常见物质的一些特殊的变化来进行鉴别。
【解答】
固体粉末溶于水后为无色溶液,则其中没有硫酸铜,碳酸钠与氧化钙不能同时存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后有白色沉淀,说明里面有碳酸根或硫酸根,生成的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滴加足量的稀硫酸,产生气体,沉淀不消失,说明白色沉淀中肯定有碳酸钡,可能有硫酸钡,而无色滤液中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不能确定里面含有氯化钠,因此加入的氯化钡中引入了氯离子,因此,一定没有硫酸铜,一定含有氯化钠。
(1)根据步骤 ①可确定该固体粉末中肯定没有硫酸铜(或CuSO4) ;
(2)根据分析可知,里面肯定含有碳酸钠,除了硫酸铜外,其他物质可能含有,因此可能的组成是: ①Na2CO3;②Na2SO4、Na2CO3;③NaCl、Na2CO3⑤NaCl、Na2SO4、Na2CO3 。
故答案为:(1) 硫酸铜(或CuSO4) ;(2)①Na2CO3;②Na2SO4、Na2CO3;③NaCl、Na2CO3⑤NaCl、Na2SO4、Na2CO3 。
13.(2023·鹿城模拟)为除去铜和氧化铜混合物中的氧化铜,达到回收金属铜的目的,小科向混合固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1)实验中稀盐酸需加过量的目的是 。
(2)逐滴加入稀盐酸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后得到金属铜与剩余溶液,小科结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图甲为所加稀盐酸中各微粒数量的百分含量,请在图乙中完成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数量百分含量的模型图。
【答案】(1)除尽混合物中的氧化铜
(2)固体部分溶解,溶液逐渐变蓝
(3)
【知识点】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稀盐酸与铜不能反应;
(2)稀盐酸与氧化铜会反应,生成蓝色的氯化铜溶液;
(3)稀盐酸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解答】(1)稀盐酸与铜不能反应,故目的为: 除尽混合物中的氧化铜 ;
(2) 逐滴加入稀盐酸时 ,氧化铜被反应掉,故现象为固体部分溶解,溶液逐渐变蓝;
(3)反应后水的质量增加,溶液中出现铜离子,氢离子微粒减少,氯离子微粒数量不变,
故模型为:
14.(2021九上·定海月考)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学习酸、碱、盐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短线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请填写下列空白:
(1)在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指示剂或 (填物质类别)
(2)验证反应①,可以选择下列_________(两种物质序号)进行反应
A.Na2SO4 B.KNO3 C.Ba(OH)2 D.NaOH
(3)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 (填微粒符号)
【答案】(1)氧化物
(2)A;C
(3)OH-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氧化物;
(2)由图可知,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生成物必有沉淀,反应才可进行;盐Na2SO4与碱Ba(OH)2反应可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条件,故选:AC;
(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
15.(2021九上·浙江月考)扑克是生活中用来休闲的娱乐项目之一,聪明的小华发明了一种扑克新玩法-“化学扑克”。“化学扑克”的玩法是:上家出牌,如果下家牌中的物质能与上家的发生反应,即可出牌,按此规则,出完牌的为赢家。下图表示的是某局牌的最后一轮。桌面上是一张图甲的“盐酸”牌,ABCD四位玩家手中都剩下一张牌(如图)。
(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则四位玩家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他们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答案】(1)CDBA
(2)BD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先判断物质间哪些是可以反应的
【解答】(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即相邻排列的物质均可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Fe→CuSO4→Ca(OH)2→CO2。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即只有最后两种物质不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Ca(OH)2→CuSO4→Fe,CO2出不掉。
故答案为:(1)CDBA (2)BDC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3九下·庆元模拟)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他们观察到U型管左侧产生白色沉淀,右侧产生气泡。实验后,充分振荡U形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U形管内的白色物质过滤后,他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猜想一:溶质为NaCl;猜想二:溶质为NaCl和BaCl2;猜想三:溶质为NaCl、BaCl2、HCl;猜想四:溶质为 ;
(2)【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判断猜想三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3)【实验】接着他们取部分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Na2SO4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为验证猜想,他们进一步实验,往试管中继续滴加稀HCl,若观察到 ,则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交流】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答案】(1)NaCl、Na2CO3
(2)HCl能与白色残留固体反应
(3)有气泡产生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最终生成物,反应物可能剩余,相互间反应的物质不能同时存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解答】(1)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钡、碳酸钠可能剩余,猜想四为: NaCl、Na2CO3 ;
(2)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钡,碳酸钡与盐酸能反应不能共存,所以有白色沉淀,溶液中一定不能 HCl ;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试管中国呚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溶液中溶质为 NaCl、Na2CO3 。
17.(2023·西湖模拟)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于是对该粉末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1)【猜想与假设】猜想一: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
猜想二: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猜想三: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 , 做出猜想三的理由是 .
(2)【实验验证】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正确
⑴取少量样品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 . 有大量气泡产生 说明含有
⑵取步骤⑴中的 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说明含有
(3)【联想与启示】氢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必须 保存.
【答案】(1)碳酸钙;氢氧化钙完全变质
(2)稀盐酸;碳酸钙;滤液;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
(3)Ca(OH)2+CO2=CaCO3↓+H2O;密封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则该粉末成分可能是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猜想三为该瓶粉末的成分为氢氧化钙完全变质生成的碳酸钙。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取滤渣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钙,再取反应后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由此证明猜想二正确。
(3)氢氧化钙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所以氢氧化钙需密封保存。
故答案为:(1) 碳酸钙 ;氢氧化钙完全变质;(2)稀盐酸;碳酸钙;滤液;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3)Ca(OH)2+CO2=CaCO3↓+H2O ;密封。
18.(2022九上·长兴月考)小科设计了一个验证某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Na2SO4和NaOH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A试管中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 。(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2)依据B中溶液仍显红色,即可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3)再向C中加入适量x溶液,即可完成对Na2SO4和Na2CO3的验证,则x溶液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稀HCl B.稀H2SO4 C.稀HNO3 D.CaCl2
【答案】(1)碱性
(2)NaOH
(3)A;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分析;
(2)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与过量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中性的氯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并不与氯化钡反应分析;
(3)根据碳酸钡能溶于酸,而硫酸钡不能溶于酸分析。
【解答】(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A试管中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2)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但与过量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中性的氯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并不与氯化钡反应,若B中溶液仍显红色,则可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3)要验证硫酸钠和碳酸钠,只需验产生白色沉淀是否溶于酸即可,因溶液中含有钡离子,则酸可选择盐酸或硝酸;
故答案为:(1)碱性;(2) NaOH ;(3)AC。
19.(2019九上·杭州月考)如图1所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1)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2所示.某时刻测得溶液的温度是32℃,请判断b点时溶液的溶质是(不包含酚酞) ;
(3)请用文字解释整个过程温度变化的原因 ;
(4)当溶液的温度为38℃时,可证明溶液不含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法是 (填选项).
A.品尝烧杯中溶液的味道
B.用手沾取烧杯中溶液并体验是否有滑腻感
C.往烧杯中再滴加氯化镁溶液并观察现象.
D.往烧杯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并观察现象.
【答案】(1)减小
(2)NaCl和HCl
(3)中和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到,至氢氧化钠欢迎完全后,温度降低。
(4)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颜色变化,没有气体生成,没有沉淀产生.可以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来判断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解答】(1)随着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显酸性,随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pH变小
(3)b点的温度是由高到低的趋势,说明是中和反应恰好完成后,继续滴加稀盐酸到过量,b点时溶液的溶质是NaCl和HCl。
(3)用文字解释整个过程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中和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至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
(4) A、在实验室中不可以品尝试剂的味道,A不符合题意。
B、由于此液体具有腐蚀性,因此不可以用手直接接触,B不符合题意。
C、往烧杯中再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瞬间溶液颜色变化,如果先变红,后变无色,那就能证明其中没有氢氧化钠,C符合题意。
D、往烧杯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并不能证明该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减小(2)NaCl和HCl(3)中和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到至氢氧化钠反应后,温度降低(4)C
1 / 1“高效课堂”1.3 常见的酸(提升版)--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
一、单选题
1.(2023·慈溪模拟)取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A.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加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
C.滴入适量FeCl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 与Cl 的个数比为1:1
2.(2023·舟山)如图是稀硫酸与甲、乙、丙、丁、戊五种常见物质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可能是无色酚酞试液
B.乙、戊一定是金属单质
C.稀硫酸与丙生成的白色沉淀不可能属于盐
D.稀硫酸与丁的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3.(2023·上城模拟)为了研究稀硫酸的性质,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分别将过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Zn粒、Fe2O3粉末.Cu(OH)2固体和Ba(NO3)2溶液
的4支试管中。关于实验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反应后4支试管中均得到无色溶液
B.Fe2O3粉末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FeSO4
C.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发生新的反应
D.改成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现象都与稀硫酸相同
4.(2023·拱墅模拟)如图所示,小乐在实验室分别完成①②两个实验后,依次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若向①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会变红
B.若向②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红
C.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氯离子,一定不含氢离子
D.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钠离子,一定不含钙离子
5.(2023九上·海曙期末)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符合实验规范的是( )
A.加入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量pH
D.检验气密性
6.(2022九上·杭州期中)科学推论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C.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7.(2022九上·杭州期中)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图所示为关于盐酸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若A、B、C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化合物,则A、B、C可能是 ( )
A.CO2、Ba(OH)2、CuSO4 B.Mg(OH)2、HNO3、K2CO3
C.KOH、FeCl3、CaCO3 D.NaOH、BaCl2、H2SO4
8.(2023·杭州模拟)为研究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某小组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只有试管甲中无固体剩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中发生的反应是CuO+H2SO4═CuSO4+H2O
B.试管乙反应后中有黑色固体剩余
C.乙和丙可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D.实验结束后,将三支试管中的剩余物倒入废液缸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取少量滤渣,向其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过滤后得到的滤渣的成分是铁
9.(2022九下·杭州月考)为探究锌、铜、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相关性质,某学习小组做了如甲图所示实验。实验结束后,将试管①、试管②内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洁净烧杯中,充分反应后如乙图所示。将烧杯乙中的物质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中最多有三种物质
B.若滤液呈无色,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两种
C.若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滤渣中可能有两种物质
D.滤液的质量可能小于甲图中向两试管中加入的FeSO4溶液和稀硫酸的质量之和
10.(2020九上·瑞安月考)天平两边各放质量相等的烧杯,分别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此时天平平衡。然后在两边的烧杯中各加入下列物质,充分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的是( )
①10克铁和10克氧化铁
②10克铜和10克氧化铜
③5.6克铁和6.5克锌
④6.5克锌和6.3克氧化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③④
二、填空题
11.(2023八下·路桥期末)如图是研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①③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②为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
(1)为防止气体从漏斗口溢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 。
(2)装置B中能先变红的是试纸 。(填序号)
(3)装置C中观察到蜡烛自下而上熄灭,说明CO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12.(2023·宁波模拟)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小金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请回答:
(1)仅根据步骤①可确定该固体粉末中肯定没有的物质是: ;
(2)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该固体粉末的所有可能组成是: 。
13.(2023·鹿城模拟)为除去铜和氧化铜混合物中的氧化铜,达到回收金属铜的目的,小科向混合固体中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1)实验中稀盐酸需加过量的目的是 。
(2)逐滴加入稀盐酸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实验后得到金属铜与剩余溶液,小科结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对反应前后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图甲为所加稀盐酸中各微粒数量的百分含量,请在图乙中完成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数量百分含量的模型图。
14.(2021九上·定海月考)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学习酸、碱、盐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短线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请填写下列空白:
(1)在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指示剂或 (填物质类别)
(2)验证反应①,可以选择下列_________(两种物质序号)进行反应
A.Na2SO4 B.KNO3 C.Ba(OH)2 D.NaOH
(3)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 (填微粒符号)
15.(2021九上·浙江月考)扑克是生活中用来休闲的娱乐项目之一,聪明的小华发明了一种扑克新玩法-“化学扑克”。“化学扑克”的玩法是:上家出牌,如果下家牌中的物质能与上家的发生反应,即可出牌,按此规则,出完牌的为赢家。下图表示的是某局牌的最后一轮。桌面上是一张图甲的“盐酸”牌,ABCD四位玩家手中都剩下一张牌(如图)。
(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则四位玩家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他们的出牌顺序为:(填标号)甲→ 。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3九下·庆元模拟)科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他们观察到U型管左侧产生白色沉淀,右侧产生气泡。实验后,充分振荡U形管,发现管内仍有白色固体残留,将U形管内的白色物质过滤后,他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1)【问题】滤液中可能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猜想一:溶质为NaCl;猜想二:溶质为NaCl和BaCl2;猜想三:溶质为NaCl、BaCl2、HCl;猜想四:溶质为 ;
(2)【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判断猜想三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3)【实验】接着他们取部分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Na2SO4溶液,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为验证猜想,他们进一步实验,往试管中继续滴加稀HCl,若观察到 ,则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交流】在确定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要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7.(2023·西湖模拟)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于是对该粉末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1)【猜想与假设】猜想一: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
猜想二: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猜想三: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 , 做出猜想三的理由是 .
(2)【实验验证】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正确
⑴取少量样品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 . 有大量气泡产生 说明含有
⑵取步骤⑴中的 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说明含有
(3)【联想与启示】氢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必须 保存.
18.(2022九上·长兴月考)小科设计了一个验证某NaCl溶液中是否混有Na2CO3、Na2SO4和NaOH的实验流程,如图所示。
(1)A试管中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 。(选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2)依据B中溶液仍显红色,即可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3)再向C中加入适量x溶液,即可完成对Na2SO4和Na2CO3的验证,则x溶液可能是 (填字母序号)。
A.稀HCl B.稀H2SO4 C.稀HNO3 D.CaCl2
19.(2019九上·杭州月考)如图1所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实验研究.
(1)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变化如坐标图2所示.某时刻测得溶液的温度是32℃,请判断b点时溶液的溶质是(不包含酚酞) ;
(3)请用文字解释整个过程温度变化的原因 ;
(4)当溶液的温度为38℃时,可证明溶液不含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法是 (填选项).
A.品尝烧杯中溶液的味道
B.用手沾取烧杯中溶液并体验是否有滑腻感
C.往烧杯中再滴加氯化镁溶液并观察现象.
D.往烧杯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并观察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和稀盐酸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在反应后的溶质中只有氯化钠无其它溶质。
【解答】A.盐酸中的氯离子也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其不正确;
B. 氢氧化镁固体,固体全部溶解说明溶质中有盐酸;
C.若盐酸过量, 滴入适量FeCl 溶液,溶液变黄,也无沉淀生成;
D.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个数比为1:1,故只有氯化钠这一种溶质。
故答案为:D
2.【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硫酸可以碱,活泼金属,盐,金属氧化物,酸碱指示剂反应。
【解答】A.甲可能是紫色石蕊试液;
B.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C.生成物可能是硫酸钡;
D.丁为活泼金属,故其为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试液或蓝色石蕊试纸遇酸溶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溶液不变色(2)跟金属活动性顺序表(H)前的活泼金属的单质起置换反应 (非氧化性酸)酸 + 金属-→盐 + 氢气;(3) 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酸 + 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4)跟碱起中和反应:酸+碱-→盐+水(5)与某些盐反应生成酸和新盐。盐+酸=新盐+新酸,要依照复分解的条件来判断是否会发生反应;
【解答】A.②号试管和③号试管分别得到黄色溶液和蓝色溶液,①号和④号得到无色溶液,A错误;
B. Fe2O3粉末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Fe2(SO4)3;B错误;
C. 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进废液缸不再发生新的反应,SO42-和NO3-不会和H+、Fe3+、Cu2+反应生成新的物质,C正确;
D. 改成稀盐酸进行实验,①②③实验现象都与稀硫酸相同,属于酸的共性;④中无现象,这两者不发生反应,属于酸的个性,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说明①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为氯化钙和氯化氢,②反应后的废液成分为氯化钠和碳酸钠分析。
【解答】A、依次将①②反应后的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当②的废液倒入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说明①反应后的废液中盐酸过量,若向①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会变红 ,不符合题意;
B、 ②反应后的废液中碳酸钠过量,若向②反应后的废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会变红 ,不符合题意;
C、 废液缸中最终有白色沉淀,为碳酸钙,碳酸钙与酸不能共存,所以废液里一定含氯离子,一定不含氢离子 ,不符合题意;
D、 废液缸中最终的废液里一定含钠离子,可能含钙离子 ,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D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常见实验操作;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标签、瓶塞、试剂瓶口三处要求分析;
B、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分析;
C、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D、根据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分析。
【解答】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不符合题意;
B、稀释浓硫酸要“酸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不符合题意;
C、测溶液pH需用玻璃棒蘸到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不符合题意;
D、检查装置气密性,导管放入水中,手握试管,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
B、根据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分析;
D、根据碱性溶液能使石蕊变蓝分析。
【解答】A、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 ,不符合题意;
B、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也可能是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 ,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 用酚酞试液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不符合题意;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使用石蕊变蓝的溶液一定呈碱性,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类别及性质分析,结合复分解条件解答。
【解答】A、二氧化碳不能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碳酸钾与盐酸可反应,盐酸与硝酸银反应可生成硝酸,硝酸能与氢氧化镁和碳酸钾发生反应,且三种物质类别不同,符合题意;
C、氯化铁和碳酸钙都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D、硫酸与盐酸不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硫酸能与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和金属氧化物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充分反应后只有甲试管中无固体剩余,说明氧化铜全部反应。乙、丙有固体剩余的原因是铁能反应但过量,铜不能反应(铁排在氢前面,铜排在氢后面)
【解答】A.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正确。
B.根据题意,试管乙中有固体剩余,铁粉黑色,正确
C.铁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正确
D.三支试管中的剩余物有稀硫酸,硫酸铜,硫酸亚铁,铁粉,铜粉,其中铁能与稀硫酸、硫酸铜反应,铜粉不能与其它物质反应;充分混合后过滤的滤渣中一定有铜粉,再滴入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有铁粉剩余。所以滤渣中有铁和铜。不正确
9.【答案】C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锌能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铁和锌能与硫酸铜反应、铜离子溶液呈蓝色,亚铁离子溶液呈浅绿色及反应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分析。
【解答】A、滤渣最多有锌、铁、氧化铜、铜四种,不符合题意;
B、 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不含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即铁元素存在于铁单质中,而硫酸与铁不能共存,所以滤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锌一种 ,不符合题意;
C、若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则滤渣中一定不能有铁和锌,可能有铜和氧化铜两种物质 ,符合题意;
D、由总的反应可知,反应前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锌秘氧化铜发生反应时都会使溶液质量增加,所以滤液的质量不会小于甲图中向两试管中加入的FeSO4溶液和稀硫酸的质量之和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加入物质的性质,分析它们是否和稀硫酸反应,如果反应,那么根据反应产物判断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即可。
【解答】①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会使总质量增加10g;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总质量增加10g,因此天平不平衡;
②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因此总质量增加10g;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但是没有气体生成,因此总质量增加10g,因此天平平衡;
③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生成0.2g氢气,总质量增加:5.6g-0.2g=5.4g;6.5g锌和稀盐酸反应也生成0.2g氢气,因此总质量增加:6.5g-0.2g=6.3g,因此天平不平衡;
④6.5g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0.2g氢气,因此总质量增加:6.5g-0.2g=6.3g;6.3g氧化锌和稀盐酸反应,没有气体生成,总质量增加6.3g,因此天平平衡。
那么天平仍然平衡的是②④。
故选C。
11.【答案】(1)浸没漏斗下端
(2)③
(3)不可燃、不助燃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来分析。
【解答】
(1)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装置A中加入稀盐酸至没过长颈漏斗的下端;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呈酸性,能使石蕊试纸变红,喷水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且比0先变红,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③正确;
(3)装置C中点燃的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
故答案为(1)浸没漏斗下端;( 2 ) ③ ;(3)不可燃、不助燃。
12.【答案】(1)硫酸铜(或CuSO4)
(2)①Na2CO3 ;②Na2SO4、Na2CO3;③NaCl、Na2CO3⑤NaCl、Na2SO4、Na2CO3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
解答这类题时需要记住常见酸碱盐的性质,能够根据常见物质的一些特殊的变化来进行鉴别。
【解答】
固体粉末溶于水后为无色溶液,则其中没有硫酸铜,碳酸钠与氧化钙不能同时存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后有白色沉淀,说明里面有碳酸根或硫酸根,生成的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或硫酸钡,滴加足量的稀硫酸,产生气体,沉淀不消失,说明白色沉淀中肯定有碳酸钡,可能有硫酸钡,而无色滤液中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不能确定里面含有氯化钠,因此加入的氯化钡中引入了氯离子,因此,一定没有硫酸铜,一定含有氯化钠。
(1)根据步骤 ①可确定该固体粉末中肯定没有硫酸铜(或CuSO4) ;
(2)根据分析可知,里面肯定含有碳酸钠,除了硫酸铜外,其他物质可能含有,因此可能的组成是: ①Na2CO3;②Na2SO4、Na2CO3;③NaCl、Na2CO3⑤NaCl、Na2SO4、Na2CO3 。
故答案为:(1) 硫酸铜(或CuSO4) ;(2)①Na2CO3;②Na2SO4、Na2CO3;③NaCl、Na2CO3⑤NaCl、Na2SO4、Na2CO3 。
13.【答案】(1)除尽混合物中的氧化铜
(2)固体部分溶解,溶液逐渐变蓝
(3)
【知识点】金属的污染和回收利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稀盐酸与铜不能反应;
(2)稀盐酸与氧化铜会反应,生成蓝色的氯化铜溶液;
(3)稀盐酸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解答】(1)稀盐酸与铜不能反应,故目的为: 除尽混合物中的氧化铜 ;
(2) 逐滴加入稀盐酸时 ,氧化铜被反应掉,故现象为固体部分溶解,溶液逐渐变蓝;
(3)反应后水的质量增加,溶液中出现铜离子,氢离子微粒减少,氯离子微粒数量不变,
故模型为:
14.【答案】(1)氧化物
(2)A;C
(3)OH-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解答】(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氧化物;
(2)由图可知,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生成物必有沉淀,反应才可进行;盐Na2SO4与碱Ba(OH)2反应可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符合条件,故选:AC;
(3)碱是指电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OH- 。
15.【答案】(1)CDBA
(2)BD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先判断物质间哪些是可以反应的
【解答】(1)如果本局每一位玩家的牌都能出掉,即相邻排列的物质均可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Fe→CuSO4→Ca(OH)2→CO2。
(2)如果本局只有一位玩家的牌出不掉,即只有最后两种物质不发生反应,顺序应为:HCl→Ca(OH)2→CuSO4→Fe,CO2出不掉。
故答案为:(1)CDBA (2)BDC
16.【答案】(1)NaCl、Na2CO3
(2)HCl能与白色残留固体反应
(3)有气泡产生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最终生成物,反应物可能剩余,相互间反应的物质不能同时存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解答】(1)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氯化钡、碳酸钠可能剩余,猜想四为: NaCl、Na2CO3 ;
(2)生成的白色沉淀碳酸钡,碳酸钡与盐酸能反应不能共存,所以有白色沉淀,溶液中一定不能 HCl ;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试管中国呚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溶液中溶质为 NaCl、Na2CO3 。
17.【答案】(1)碳酸钙;氢氧化钙完全变质
(2)稀盐酸;碳酸钙;滤液;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
(3)Ca(OH)2+CO2=CaCO3↓+H2O;密封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则该粉末成分可能是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猜想三为该瓶粉末的成分为氢氧化钙完全变质生成的碳酸钙。
(2)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取滤渣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碳酸钙,再取反应后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由此证明猜想二正确。
(3)氢氧化钙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所以氢氧化钙需密封保存。
故答案为:(1) 碳酸钙 ;氢氧化钙完全变质;(2)稀盐酸;碳酸钙;滤液;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钙;(3)Ca(OH)2+CO2=CaCO3↓+H2O ;密封。
18.【答案】(1)碱性
(2)NaOH
(3)A;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分析;
(2)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与过量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中性的氯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并不与氯化钡反应分析;
(3)根据碳酸钡能溶于酸,而硫酸钡不能溶于酸分析。
【解答】(1)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色,A试管中的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
(2)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但与过量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中性的氯化钠,氢氧化钠呈碱性并不与氯化钡反应,若B中溶液仍显红色,则可判断原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3)要验证硫酸钠和碳酸钠,只需验产生白色沉淀是否溶于酸即可,因溶液中含有钡离子,则酸可选择盐酸或硝酸;
故答案为:(1)碱性;(2) NaOH ;(3)AC。
19.【答案】(1)减小
(2)NaCl和HCl
(3)中和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到,至氢氧化钠欢迎完全后,温度降低。
(4)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颜色变化,没有气体生成,没有沉淀产生.可以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来判断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解答】(1)随着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显酸性,随着盐酸的滴加,溶液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pH变小
(3)b点的温度是由高到低的趋势,说明是中和反应恰好完成后,继续滴加稀盐酸到过量,b点时溶液的溶质是NaCl和HCl。
(3)用文字解释整个过程温度变化的原因是中和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至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温度降低。
(4) A、在实验室中不可以品尝试剂的味道,A不符合题意。
B、由于此液体具有腐蚀性,因此不可以用手直接接触,B不符合题意。
C、往烧杯中再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瞬间溶液颜色变化,如果先变红,后变无色,那就能证明其中没有氢氧化钠,C符合题意。
D、往烧杯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并不能证明该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减小(2)NaCl和HCl(3)中和反应放热,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到至氢氧化钠反应后,温度降低(4)C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