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必修3第2章第2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必修3第2章第2节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30 07:4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协调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
对外:使人和动物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内: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神经调节 Vs. 体液调节二、神经元1.胞体:代谢中心
2.树突:短、分支多
3.轴突:外面包上髓鞘,构成神经纤维,多条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并被结缔组织包围,构成神经
4.神经元的基本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二、神经元轴突一定比树突长吗?电刺激产生收缩神经冲动的传播腓肠肌为什么会收缩?坐骨神经腓肠肌神经: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b点与c点电位相等在a处施加刺激a传至b点时,有自c向b的电流,b处为负电位 -- ++传至b、c之间时,无电流传至c点时,有自b向c的电流 ++ --传至d处时,无电流d ++ ++
- - - - ++ ++ ++ ++ ++ ++刺激会使神经产生一个负电波(动作电位),并沿神经传导。
神经冲动=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静息状态时,神经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Na+K+细胞内细胞外Na+Na+Na+Na+Na+K+K+K+K+K+K+K+Na+Na+K+K+Na+Na+K+Na+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Na+K+细胞内细胞外Na+Na+Na+Na+Na+K+K+K+K+K+K+K+Na+Na+K+K+Na+Na+K+Na+钠通道钾通道神经冲动的传导特点:
1、无衰减:信号强度不变
2、绝缘性:两条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
3、双向性:神经冲动从产生处向两个方向传导 1.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___________ 2.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_3.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_____4.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______________
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5.电流方向在膜外由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
在膜内由___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_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外正内负电位差局部电流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______________双向练习:1.神经冲动:即动作电位,是受刺激时,神经表面产生的能沿神经传导的负电波
2.动作电位的产生与恢复:一个极化状态→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过程
3.神经细胞膜上的极化产生的原因: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膜内K+浓度高,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在静息时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膜内的K+扩散到膜外,而膜内的负离子却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Na+也不能扩散进来,因而出现极化状态,即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小结4.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使Na+通道开放,短期内大量Na+涌入膜内,造成了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但在很短的时期内Na+通道又重新关闭,K+通道随即开放,K+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
5.动作电位的传导: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神经冲动不断以局部电流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一直到神经末梢。小结神经细胞之间的传导通过什么实现的?突 触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轴突末端(神经末梢)的细胞膜肌肉细胞或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突触的类型——神经元间轴突→胞体型
轴突→树突型
轴突→轴突型 突触的类型——神经元与肌肉间神经肌肉接点 突触的信号传递(1)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后,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到突触间隙(胞吐)
(2)乙酰胆碱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
(3)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一种通道蛋白)结合,使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形成一个不传播的小电位
(4)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加大,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即可在突触后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A神经元
轴突兴奋神经递质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B神经元
兴奋或抑制突触的信号传递思 考1、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否消耗能量?2、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3、前后2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或抑制是否同步?为什么?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变化?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从方向性考虑)?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单向性否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
突触后膜引起兴奋或抑制,有延搁消耗胞吐小结(突触延搁)传递特点:单向性下列实验设计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吗?为什么? 提示:设计一不能证明,因为电流计放在刺激点c的一侧;设计二也无法证明,因为bc=cd,指针不发生偏转。所以,该实验的刺激点应该在电流计的两个接头之间,且刺激点与两个接头之间的距离不等。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传出神经遭到破坏,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练一练:C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练一练:C练一练:分别刺激下图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A.Ⅰ B.Ⅱ C.Ⅲ D.ⅣD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举例:膝反射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肌肉如果在某个部位破坏反射弧将会有什么后果?反射弧必须完整,
才能完成其功能1.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吗?归纳总结: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进行2.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 错。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损伤也不能产生感觉。错。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伤,均无运动功能。思考3.反射弧的5个组成部分分别有什么功能?反射活动多种多样二元反射弧:只涉及两个神经元
最简单的反射弧 : 如膝反射
三(多)元反射弧:
涉及三(多)个神经元:同侧屈反射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不需大脑皮层的参与)(需大脑皮层的参与)(2006·重庆理综)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C.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效应器 例题:下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反射中枢),请据图回答:
(1)图中反射弧的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依次为图中的     (用序号回答)
(2)图中所示包含神经突触    处,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该结构的数目将    。
(3)图中A、C和D箭头表示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其中错误的是  (填箭头旁字母)。原因是       
(4)E、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如果在E处膜外安放如图所示的灵敏电流计,给予B点一个强刺激,则B点膜内外电位表现为    ,电流计指针发生 次偏转。④③②①4增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C外负内正0大脑皮层的重要中枢1.运动区:中央前回,控制躯体运动
2.体觉区:中央后回,控制躯体感觉
3.语言区:白洛嘉区(受损后导致运动性失语症)和韦尼克区(受损后导致听觉性失语症) 带婴儿看病时,为什么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之后再给他们量体温? 婴幼儿哭闹会使体温升高,因此要等他们停止哭闹几分后,再给他们量体温。什么是体温,体温相对恒定的意义是什么?人体又怎样使自己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呢?体温调节什么叫人的体温?人身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常用什么温度来代表体温?1)口腔温度
2)腋窝温度
3)直肠温度(一)人的体温及其意义平均为37.2℃
平均为36.8℃
平均为37.5℃直肠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体温升高或降低,对人体只有害而无益吗?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体温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对人体是有益的。
降低:低温麻醉
升高:感冒时的发烧
这时白细胞增多,抗体生成活跃,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度加快,能使病人的抵抗力提高,利于消灭致病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二)体温的调节人的体温来源于何处?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体温的相对恒定是什么结果?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是靠完善的体温调节结构和功能来实现的。产 热=散 热安静时:内脏、脑、
肌肉等寒冷时:肌肉收缩即
战栗,代谢活动增强增加散热:血管舒张,血流量大,汗腺分泌增强减少散热:血管收缩,血流量少,汗腺分泌减弱脂肪代谢酶系统被激活散热方式: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寒冷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刺激传入神经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减少皮肤立毛肌收缩,
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产热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增加→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交感神经兴奋(二)体温的调节寒冷:(二)体温的调节炎热皮肤温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分析综合刺激传入神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量增加(二)体温的调节炎热:(二)体温的调节人体表面温度>环境温度时散 热散热途径:1)皮肤(主要)
2)呼吸道加温空气和蒸发水分
3)随尿和粪便的排出皮肤散热的方式:直接散热
蒸发散热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的形式)
对流散热(热量被冷空气带走)
传导散热(与人体接触)体温≤环境温度,唯一散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