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6 13:5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月光曲》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积累背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3.借助练习和想象体会画面的动态美,感受乐曲的美妙,体会音乐的魅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旧知
1.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
2.复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聚焦对话,感悟表达
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请默读课文第2—7自然段,圈画相关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2.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第2自然段内容:从“断断续续”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弹琴的人不熟练。因为弹奏的是贝多芬的曲子,他因此感到好奇。(教师板书:听)
教师引导:他会好奇些什么呢?
预设1:这么晚了是谁在弹我的曲子呢?
预设2:这样的夜晚,破旧的茅屋中,怎么有人弹我的曲子?
4.交流第3自然段内容,关注人物对话(第一次对话:皮鞋匠哥哥和盲人姑娘)
(1)通过句子“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可以感受到妹妹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弹奏,热爱音乐。
(2)通过句子“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可以感受到哥哥无法达成妹妹的愿望而不安。
(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句话是妹妹在安慰哥哥,善解人意。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第二次对话:贝多芬和皮鞋匠)通过对话,联系上文,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1)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们的手足之情所打动,于是主动为他们演奏音乐。
(2)教师过渡:贝多芬曾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点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他推开门,走进了茅屋。
(3)分组表演,体会情感。
6.(第三次对话:贝多芬和盲人姑娘)
(1)抓住“多纯熟哇”体会姑娘赞叹贝多芬弹奏技巧高超;“感情多深哪”赞叹贝多芬赞叹感情表现得充分。
(2)“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第一个“您”表示猜想,第二个“您” 表示肯定
教师总结:这段话表现了盲姑娘热爱音乐的程度,不仅听出了弹奏的纯熟和作品的情感,还猜出了弹奏者是谁。
让我们通过变式朗读的方式,体验盲姑娘内心的情感世界。如果你是贝多芬,你此时此刻会怎么想?为什么贝多芬愿意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如果你是贝多芬,你此时此刻会怎么想?为什么贝多芬愿意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美好音乐的欣赏和赞叹所打动。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知音,不由得产生了创作激情,想再给盲姑娘弹一首曲子。
4.研读第8自然段内容
(1)教师提出要求:贝多芬创作乐曲前茅屋里是怎样的景象呢?读第8自然段,并作简单批注。
(2)学生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生汇报,教师小结:本段中有两个“清幽”,第一个“清幽”指的是清亮的月光下,茅屋里的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安静。第二个“清幽”指的是月光的柔美。这清幽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诗情画意,盖过了茅屋里的贫穷和凄凉,深深打动了贝多芬。
(4)展开想象:在这样简陋的茅屋里,遇到了这位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如果你是贝多芬会怎样想呢?
三、聚焦想象,感受旋律
1.朗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小伙伴讨论:听着琴声,皮鞋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时的音乐是轻柔、舒缓的。(教师板书:悠扬舒缓)
预设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这时旋律变化,气势增强。(教师板书:气势增强)
预设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说明骤然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教师板书:高昂激越)
2.教师过渡:通过节奏的变化,皮鞋匠看到了不同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幅画面对应的乐声吧。
教师播放三幅画面对应的音乐,同学们一起欣赏。
3.教师提出问题:听了如此美妙的音乐,盲姑娘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乐曲美妙的意境使兄妹俩都陶醉了。
小组交流:读第9自然段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
跟随音乐的旋律朗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要根据乐曲旋律的三次变化读出不同的节奏。
6.尝试背诵:教师出示体现乐曲意境的三幅画面,引导按照乐曲旋律的三次变化,悠扬舒缓——气势增强——高昂激越进行背诵;还可以想象乐曲意境的三幅画面来背诵。
四、拓展延伸,展开想象
1.教师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欣赏音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下自己想到的情景。
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划着小木船,荡漾在湖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湖面上碧波粼粼,小船儿轻轻晃动。鱼儿从水中伸出头来,好像在听孩子们唱歌。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迎风飘扬,好像也很快乐。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结构梳理
2.布置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弹 悠扬舒缓
再弹/创作 气势增强
记录 高昂激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