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中国古代史
第六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和面临的挑战
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
考点9 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 (1368—1840年)
考点10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368—1840年)
考点9 明至清中叶的政治兴衰与边疆治理 (1368—1840年)
【课标解读】
1.了解明清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措施;知道南海诸岛、台湾以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重点 备热词
1.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 3.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 4.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措施。 5.清朝疆域开拓和巩固的过程及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的政策。 6.清朝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表现、影响。 废丞相、中枢机构、内阁、票拟、司礼监、郑和下西洋、内陆边疆
“康乾盛世”、奏折制度、军机处、巡抚总督、考满、考察、科道、疆域奠定、边疆经略、理藩院、因地制宜、改士归流、统治危机初显、十三行、闭关锁国
【基础知识】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
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2)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中央机构:强化君主专制
①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材料1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立丞相。 ——《明太祖实录》
材料2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思考:明初废丞相的原因有哪些?
①历史原因:
②直接原因:
③根本原因:
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材料: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地方:行中书省(行省)
中央
中书省:丞相
布政司
民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皇帝
地方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央
改革前
改革后
材料1: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观念,宰相制度是“贤人政治”的体现,可以适度弥补君主世袭带来的一些弊病。废除宰相之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 ,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2:从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到21日,8天内他收到的文件有1666件,计3991件事情。他平均每天要看到 200多份文件, 处理400多件事情。(相当于同学们每天要写50篇作文,每篇字数要求在5000字以上,既要完成数量,又要保证质量) ——《吴晗论明史》
思考:废除丞相制度的影响?
①防止权臣专权,加强皇权;
②皇帝独断,易决策失误,容易导致政治腐败黑暗。
③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
②设立内阁:
明成祖设立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称“内阁”,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A.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B.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明朝中后期,有些内阁大学士权力增大。
奠基
确立
发展
全盛
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明史》卷72《职官志》
思考:明内阁的特点和实质?
①性质:非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皇帝咨询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决策。②内阁完全受制于皇权;内阁不能制约皇权。
③权力受司礼监的制约,二者矛盾深刻。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③宦官专权:
材料1: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明史·职官制》
材料2: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 ——《万历野获编》
表现:
①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员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材料:(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明史·宋涤传》
实质: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
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拓展补充】
明朝中后期张居正改革
材料: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
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思考1:根据材料总结张居正改革的背景。
嘉靖帝在位45年就被掠夺达30多次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
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后绘制
①经济因素:
②政治因素:
③民族对外:
土地兼并严重,国库亏空;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
殖民入侵(倭寇葡荷),边患严重(汉蒙危机);
考成法
大力整肃吏治 加强官吏考核
一条鞭法
清丈土地 改革税制
内修防备 积极操练兵马 加固长城
加强互市 改善汉蒙关系 加强互市友好
政治
经济
军事
一条鞭法
简化税种: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杂征总为一条
征收形式:征收银两
征税标准:按亩折算缴纳
①简化税制,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③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④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⑤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思考2:简要分析一条鞭法的影响?
2、地方行政: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
布政司
(行政)
皇 帝
吏、户、礼、兵、刑、工
(六部)
按察司
(监察)
都指挥司
(军政)
三司分权
互不统属
权归中央
削弱地方,加强集权
形成 省(“三司”)、府、县三级制: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监察)、都指挥使司(军政)(“三司”)分割。
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提高行政效率。
明朝的其他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拓展补充】
监察制度
考核制度
选官制度
法律教化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南北分卷;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
考满和考察
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
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教化: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
基层组织
户籍制度
赋役制度
社会救济
里甲制;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
明初: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明中后期: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
设专门机构(养济院);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慈善机构;
【基础知识】
二、明朝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材料:(上)乃命和及其侪①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③四十四丈、广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清)夏燮《明通鉴》卷十
【注释】①侪:等辈,同类的人们。
②赍:拿东西送人。
③修:长,即船身长度。
④广:宽,船身宽度。
政治目的:
经济目的:
宣扬国威;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概况: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朝贡贸易);
1.从全球史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
【拓展补充】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目的 经济目的为主: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殖民扩张
影响 积极:促进西欧社会转型;
使世界连成整体。
局限:给亚非拉带来灾难。
政治目的为主:宣扬国威
封建性质和平交往
积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促进了南洋的开发;
局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三宝庙(泰国)
三宝庙(马来西亚)
2.朝贡贸易(宗藩体系)
⑤瓦解:
①含义: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官方使节往返,以礼物赠答的贸易方式。
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与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汉朝时,中外交往中的“朝贡体制”便已形成。
②特点:
A.具有明显君、臣等级色彩;
B.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C.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③目的:
A.政治:宣扬国威;
B.经济:满足统治者对于异域珍宝的需求;
④影响:
A.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中华文明;
B.促进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C.逐渐形成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圈;
D.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E.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逐渐落伍;
盛于明清,止于马关(1895)
A.国力下降;
B.厚往薄来,不顾经济利益;
C.西方殖民势力冲击;
(2)海禁与抗倭斗争:
1.背景:
A.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造成沿海的居民生活困难,走私猖獗,加剧了沿海的形势。
B.明朝中期,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时称“倭患”。
材:1: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材料2: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明世宗实录》
2.斗争:
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与俞大猷合作,重创福建、广东两地倭寇;
戚继光平倭形势图
3.结果:
材料:隆庆元年(1567年),当局宣布比较灵活的政策,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既然民间海上贸易合法化,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以此为契机,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A.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B.朝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管控。
C.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事迹被后世所传颂。
明朝的海禁政策
【拓展补充】
①含义:
②原因:
经济:
政治:
思想:
③影响:
积极:
消极:
④变化:开禁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
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
延缓了西方列强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卫性质;
限制了对外贸易;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隆庆、万历两朝都有放松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举措。
(3)欧洲殖民者入侵:
澳门大三巴牌坊
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频繁。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基础知识】
三、明朝的内陆边疆治理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中央机构
蒙古
藏族
东北
西北西南
①重修长城,筑“九边”重镇;
②瓦剌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
①封授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
③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①设立都司、卫、所(奴儿干都司);
②对东北女真各部首领封授官号。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西南设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土物
明朝疆域示意图(1433年)
鞑靼
瓦剌
亦力把里
和议与互市
奴儿干都司
乌思藏都司
宣慰司、元帅府
哈密卫
建州女真(建州卫)
设立都司卫所
册封当地人管理
特点:
以夷治夷、因俗而治
【基础知识】
四、明清易代
材料1:嘉靖年间是明代吏治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嘉靖中期以后,风气大变,贪污受贿、奢侈靡费发展为贵族、官绅等的普遍行为。——《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2:天启七年(1627) , 王二领导饥民杀澄城县贪官张斗耀,揭开起义序幕。崇祯元年(1628) , 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二年,张献忠、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等各支并起,号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
天灾不断
政治黑暗
农民起义蜂起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入关,攻占北京。
16、17世纪之交
1616年
1636年
1644年
14C—17C中西对比
【拓展补充】
时间 中国 欧洲
14世纪 1368年明朝建立;1370年,开始海禁;朱元璋废宰相制度;朱棣设内阁
15世纪 1405-1433郑和七下西洋
16世纪 1567年隆庆开关
17世纪 1644清军入关
意大利开始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继续开展,新航路开辟
1519-1522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农耕文明的持续VS迈向工业文明;
专制主义的攀升VS近代民主政治;
明清易代下的社会发展民族交融;
疆域巩固与暗藏危机并存
材料:如果从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以欧洲作为标准,明王朝并没有什么长进。
——《剑桥中国插图史》
“没有长进”的原因: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闭关锁国政策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轻视海洋。
思想:对外来侵略认识不足,盲目自大,故步自封。
本质上,是中国没有赶上世界资本主义海外扩张的历史浪潮
1.(2023·湖南卷)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2. (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 强调农商皆本 B. 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 禁止人口流动 D. 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D
B
【能力提升:真题和模拟训练】
3.(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4. (2018·全国I卷)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
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
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
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A
B
【基础知识】
五、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称为康乾盛世。这是中国古代帝制时代最后一个盛世。
(2)君主专制的加强:
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
论财力,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
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
论城市,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1.奏折制度
①加强君主专制;
②提高决策效率;
③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材料:“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朕及原奏人知之。” ——康熙帝
思考: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奏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皇帝与臣子各一把钥匙
特点:
作用:
迅速、机密
2.设立军机处
材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赵翼《军机处》
思考1:军机处设立的原因?
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
材料:(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 ,而不能稍有赞画(辅助谋划)于其间也。 ——清·赵翼
思考3:军机大臣的职责?军机处的性质?简要评价军机处的设置?
材料1: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军机大臣没有定额,以六至八人为常。人数多少均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材料2: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在三句话内讲完。跪承旨意后匆匆回到军机处。拟旨完毕,再赶回养心殿报雍正批准。
材料3:地处内廷,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也不得在侧。思考2:军机处的特点?
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
速:办事效率高,速度很快
密:保密性好,外界干扰少
中枢秘书机构
辅助皇帝处理机要政务,跪受笔录、上呈下达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③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决策独断性、随意性,易失误。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
【拓展补充】
确立
三公九卿制
巩固
中外朝制
完善
三省六部制
加强
二府三司制
发展
一省两院制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
元
明清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趋势:
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乃至废除
3.大兴文字狱
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结果使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①目的:
②实质:
③影响:
压制汉人的民族反抗意识;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A.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造成社会恐怖气氛,文化凋敝,摧残了人才。
C.阻碍历史的进步,延缓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1.清朝的其他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拓展补充】
地方行政
选官制度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法律教化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赋役制度
沿袭明制,总督、巡抚为一省长官,形成省、府、县三级制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和僵化(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制;
考试内容固定:八股文、四书五经)
考课:三年一次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改变。
法律: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
教化:乡约宣讲皇帝的“圣谕”,逐渐带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
沿袭明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
里甲制到保甲制,管理严密
康熙: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清朝政府(雍正)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意义:
有利于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人口增长;
减轻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⑤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①经历了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
②最稳定的是县,它始终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
③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
④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
【基础知识】
六、清朝疆域的开拓巩固
1.东南: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清朝统一台湾
1684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 台湾正式建省。
2.东北
(1) 17世纪清朝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2)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是中国领土)
3.北部
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满盟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
平定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4.西北及新疆
5.西藏
册封达赖、班禅
1727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93年,《钦定西藏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理权
金瓶掣签制度
6.西南
改土归流,强化管理
机构:
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特点: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灵活多元
方位 地区 主要活动
东南 台湾
东北 黑龙江
西北 新疆
北部 蒙古
西部 西藏
西南 各族
①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②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① 中俄进行雅克萨之战;
② 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
① 平定噶尔丹叛乱,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②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③ 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①设立盟、旗,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②通过满盟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①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和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②在青海、西藏设立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
③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沿袭土司制,后来逐渐“改土归流”。
清朝行政区划:
册封达赖、班禅派驻藏大臣
盟旗制度
伊犁将军
总督—巡抚
改土归流
包括18个省(督抚制度);
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西北至巴勒喀什湖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
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至南海诸岛
西跨葱岭
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
材料: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得以改变,当时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基础知识】
七、清朝中期的危机
(1)内部危机:
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材料: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
——(清)汪士铎
1. 人口激增:人均资源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材料1: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洪亮吉《意言·治平篇》
材料2:嘉庆初年和珅被赐死,查抄家产的清单共109号……其中已估价的26号清单,即值银2亿2千多万两,全部家产当不下8亿两白银,而当时国库每年收入仅只4000多万两。
——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3: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2.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政治腐败,导致贫富分化,农民起义不断。
(2)外部危机:
材料1:英国派出以马戛尔尼为特使的代表团访华,提出贸易通商等要求。但清政府断然拒绝了英国的要求,错失与西方接触的良机。
材料2: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条
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早期殖民扩张
英国马戛尔尼朝见乾隆帝
1. 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潜在威胁)
2. 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落后世界潮流。
1.清朝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拓展补充】
(1)含义:
(2)原因:
①根本原因:
②外部原因:
③思想原因:
④直接原因:
(3)表现:
(4)影响:
材料:“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
——嘉庆帝的敕谕
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西方殖民者东来。
统治者愚昧自大。
防止西方殖民者与沿海抗清势力结合。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四口通商仅留广州,广州只能十三行。
②严厉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①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②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近代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思想等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
2.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代 表现
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通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广明泉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郑和下西洋、海禁、戚继光抗倭
《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
朝贡体制和
朝贡贸易体系
与外部世界交往扩大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从海路发达到海陆畅通
对外关系逐渐转型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①由开放走向闭关;
②路线由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3.明清盛世与世界形势
西方
对外政策
炮舰外交,殖民扩张
思想运动
理性主义,思想解放
科学革命
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制度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
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妄自尊大,拒绝排斥
政治:
经济:
科技:
思想:
对外政策:
欣欣向荣
凯歌高奏
落日的辉煌
盛世的悲歌
日益拉大的中西差距
结论:“康乾盛世”不过是国人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恋情结”;如果与同时期的欧美国家横向比较一 下,所谓“盛世”便微不足道。
1.(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 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 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 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 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
2.(2022·湖南高考)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A
A
【能力提升:真题和模拟训练】
【课标解读】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了解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重点 备热词
1.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明清经济发展的局限。 3.陆王心学的兴起、内容、评价。 4.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原因、代表人物、内容。 5.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表现。 6.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播 高产作物、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开设工场、白银货币化、商业资本聚集、商帮、商业市镇、“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人身依附关系、经济结构、生产模式、钱铺、庄票、陆王心学、工商皆本、西学东渐、京剧、市民文学、文艺世俗化
考点10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368—1840年)
【基础知识】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
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他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思考1:据材料,指出明清农业的新变化?
思考2:分析作物品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①引进高产作物;
②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①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②美洲作物的传入。
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
①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②丰富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
③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④土地过度开发,影响生态环境;
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
2、手工业
材料1: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2: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ɡ sūn)计。 —— 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思考: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手工业的新发展?
①新的经营方式: 开设工场;
② 生产关系: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③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根源:
时间地点:
行业:
标志: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的江南
纺织业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3、商业
材料1: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2: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3:乾隆三十年,仅苏州一地就有山西商人经营的钱庄81家。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
思考:指出明清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
世界
中国
玉米,甘薯
瓷
贸易顺差
巨量白银流入
①货币:
②商人:
③贸易:
④市镇:
⑤金融: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
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
闭关锁国,十三行,朝贡贸易;
工商业市镇繁荣,呈现专业分工
钱铺等新式金融机构盛行,资本性借贷发展,出现庄票。
(2)经济发展的局限:
材料:国家太平日久,人民户口百倍于前。地无不耕之土,水无不网之波,山无不采之木石,而终不足以供人之用。 ——乾隆年间《吴县志》
材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chán ,店铺)次之,典当铺又次之。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
——康熙《江西志》卷172
材料:(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录比比皆是,一个中等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35两,还要借债3两才能过活。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农为最贵。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 前往番国买卖,……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大明律》
①经济:
②资金:
③劳动力:
④市场:
⑤政治:
⑥政策:
⑦思想:
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
买田置地,投资科举;
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
苛捐杂税,农民贫困;闭关锁国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儒家重义轻利思想、农民安土重迁思想(传统价值观)
【基础知识】
二、明至清中叶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1)思想领域的变化:
1、背景:
材料: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等诸领域都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和单纯满足官府消费的理念,要求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整理
思考: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明至清中叶思想领域变化的背景。
经济
阶级
政治
思想 文化
外部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市民阶层扩大
专制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加深
程朱理学僵化,文化专制加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西学东渐”,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
2、表现:
①陆王心学
材料1: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材料2: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王阳明《传习录》
思考:概括心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1: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2: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
思考:据材料评价陆王心学?
①世界观:
②方法论:
“心”即理也;
致良知,知行合一;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④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拓展补充】
项目 程朱理学 (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不同点 世界本原
方法论
道德观
相同点 实质
影响
理是万物本原(客观唯心)
心是万物本原(主观唯心)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离经叛道的李贽
材料1: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材料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3: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材料4: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材料5: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①蔑视权威和教条;
②提倡个性自由;
③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④提出“童心说”;
⑤反对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儒学正统思想;
③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③明末清初思想活跃: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思想家 主张 共同主张 评价
黄宗羲 抨击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民主思想); “工商皆本”; “天下是非决于学校” 进步性:
局限性:
顾炎武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众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王夫之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循天下之公”; 古代朴素唯物思想; 重视工商业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倡导经世致用;
③提倡工商皆本;
①思想启蒙作用;
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
③民主色彩;
④给儒学注入新的活力;
①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突破传统儒学;
②未推动社会转型,影响有限;
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1.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拓展补充】
客观 原因 缺乏政治基础
小农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缺乏思想基础
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主观 原因 自身缺陷明显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缺乏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
2.梳理:儒家思想演变历程
春秋
应运而生
秦朝
遭到打击
汉朝
成为正统
战国
蔚然大宗
三国到隋唐
三教融合
三教并立
宋明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中发展
1
3
4
2
5
6
随着时代特征、社会形势的变化和统治者的需要而不断改造自身、发展完善。
演变规律
(2)文化领域的变化: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小说 元末明初 施耐庵
元末明初 罗贯中
明中期 吴承恩
清中期 吴敬梓
清中期 曹雪芹
戏曲 明 汤显祖 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清 孔尚任
明清 长期流行,百戏之祖
道光 国粹,徽汉合流,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水浒传》
《三国演义》
我国最早的长篇白话小说,
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西游记》
神话小说的杰作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的杰作
《红楼梦》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牡丹亭》
《桃花扇》
昆曲
京剧
发展特点:
①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②反封建、反礼教,追求个性自由解放;③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特点:它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于一体。行当、脸谱、戏服构成京剧文化。
(清)沈容圃《同光十三绝》
明清时期小说等世俗文艺繁荣发展的原因
【拓展补充】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体。(唯物史观)
2、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3、传统的宋元话本的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5、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6、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
(3)科技成就:科技总结、大型典籍、西学东渐
时期 人物 贡献 地位(意义)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明成祖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四库全书》
翻译西方科学书籍;
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汤若望 南怀仁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发展特点:
①总结性;②受西学影响;③重实用,轻理论创新;④重农业;⑤重经验总结和典籍整理,少实验;
1.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
【拓展补充】
科学家的努力;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
①经济:
②政治: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国家;
③文化:
④民族对外:
⑤其他:
教育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中断;
民族融合与对外交流频繁;
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没有转化成近代科技的原因
①经济:
②政治:
③文化:
④政策:
⑤主观:
自身的缺陷(轻实验、理论;子嗣世代相传的方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以儒学为主的教育、文化专制;
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明清文化承古萌新的表现
承古 古典科技总结
古代文献总结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
萌新 传统文化中孕育新内容 著名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中,所记内容多是通过作者调查研究而获得的新知识。
在思想界出现了具有早期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激烈的揭露和大胆否定;明清小说也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文化交流上西学东渐
《本草纲目》是古代医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著作。此外还有《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
思想、文学中体现反传统反封建
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传教士东来,西方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和儒家经典,并传回欧洲,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时中国知识分子也主动学习西方科技,如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天工开物》收录了一些外传来的技术,如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
1.(2023·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
A. “百姓日用即道” B. “心外无物”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工商皆本”
2. (2023·全国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朝贡贸易繁荣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白银大量流入 D. 海上丝绸之路兴起
A
C
【能力提升:真题和模拟训练】
3.(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
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4. (2018·全国卷II)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D
D
【时空定位和阶段特征】
1368
1402
1405
1553
1571
1616
1636
1644
1662
1684
1689
1727
1757
1840
明朝
古代清朝
明朝建立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
葡占澳门
明蒙和议
后金建立
后金改清
清军入关
成功收台
设台湾府
中俄条约
驻藏大臣
平准叛乱
鸦片战争
政治
废宰相设内阁、宦官专权、都察院六科、废行省设三司、南北分卷制度、考满考察、《大明律》
康乾盛世、军机处、密折制、督抚制、京察大计、《大清律例》
经济
文化
民族对外
高产作物、工商业市镇、商帮、海禁、白银货币、一条鞭法
高产作物、工商业市镇、商帮、闭关锁国、摊丁入亩
经略边疆、郑和下西洋、抗倭斗争、殖民者入侵、海禁
经略边疆、理藩院、《尼布楚条约》、收复台湾、闭关锁国、十三行
陆王心学、李贽、总结性科技、《永乐大典》、昆曲、利玛窦、小说
黄顾王进步思想、文字狱、《四库全书》、京剧、汤若望、小说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发展: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江南经济转型;
迟滞: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失去工业化的契机,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进行反侵略斗争,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
承古:思想文化专制,理学占统治;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逐渐落后西方;
萌新: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市民文化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