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改革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了解中国从古至今重要的变法和改革。
【课程标准】
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变法和改革的历程,理解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
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利用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认识改革家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与学习目标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根据教材,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春秋战国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三国魏晋南北朝
北魏
孝文帝改革
北宋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明朝
张居正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改革示意图
背景:
(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2)政治:宗法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霸,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3)文化:士阶层壮大,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法家思想的影响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邹忌改革
燕昭王改革
赵武灵王变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
吴起变法
目的: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内 容 改革领域 具体措施 具体作用
经济
军事
行政管理
社会管理
性质
影响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削弱旧贵族势力,增强军队战斗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安定社会秩序
废除井田制
奖励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
富国
集权
强兵
①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地主阶级封建性质的改革
1.战国:商鞅变法
②推动社会的转型(奴隶社会转为封建社会)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
①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背景: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措施: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
租调制
意义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1)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吏治得到改善,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2)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
①迁都洛阳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493年以“南下伐齐”为名,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
②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
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②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加快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内忧: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危机、统治危机)
背景:
外患: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边患危机)
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失败
庆历新政 内容 结果
改革文官制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反对。持续一年,后宣布废止。
严格“恩荫制”
改革贡举制 (策论和操行)
慎选地方官吏
减轻徭役
重视农桑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目的:
富国强兵
措施:
冗官
冗费
冗兵
官僚机构
财政制度
军事体制
裁撤冗员、限制恩荫、改革科举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富国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改良性质的改革
结果:
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北宋:王安石变法
材料1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材料2 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
——钱穆《国史大纲》
积极性:变法一定程度改善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局限性: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加重百姓负担现象;“强兵”方面,成果甚微;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统治集团内部因变法分裂日益严重,党争不断,北宋渐走向衰亡。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
【真题研做】(2020山东)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 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 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在变法中招募灾民兴修水利,既能解决国家水利工程的修建问题,又能解决灾民的无业问题,这表明王安石力图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兴修水利需要巨额资金,国家负担反而加重,故排除A项。“煮粥赈灾”“开仓放粮”也能起到稳定灾区社会秩序的作用,故排除B项。抗灾救荒体系的建立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配套措施,材料并没有体现这些,故排除D项。
C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背景:
政治: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措施:
考成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做“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
要求各衙门逐日登记章奏,分别将其内容及处理期限登记在两份文册上,一份送到六科,一份送到内阁,实行一件,注销一件,然后每年每月按事情的完成程度加以考察。
作用:①部分地改变以往赋役负担不均的状况;
②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③简化赋役征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④赋役征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4.明朝:张居正改革
材料 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久直信任,奸佞好谀成风。六曹之长,咸唯唯听命。至章疏不敢斥名,第称元辅。世称张居正相业,誉者多许其干略,毁者仅恶其专恣。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
张居正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探究】思考影响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2、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
3、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4、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是否得到统治者或民众支持。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唤醒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过程:
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开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类 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方面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方面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方面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的变法措施。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强大
(2)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缺少政治经验,策划不周密,操之过急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真题研做】(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解析】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B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戊戌变法
如何评价戊戌变法运动?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作用:(1)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2.清末新政
背景:
内容: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革命很快爆发。
材料1 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材料2 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解析】C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奖励游学,学成归来后的学子经考核被授予一定的功名,故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社会结构的变动。A项以偏概全:《游学译编》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认知。B项史实错误:材料提及了科举废除对本渴望通过科考及第士人的影响,并非单纯指落第士人,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D项答非所问且史实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关于中体西用观的讨论,无法看出中体西用观的的变化,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真题研做】(2022广东卷)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C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3.民国时期的改革
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概况:
结果:
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2)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
内容:(1)提倡征工 (2)振兴农业 (3)鼓励垦牧 (4)调节消费
(5)振兴工业 (6)开发矿产 (7)流畅货运 (8)调节金融
这场经济建设运动的作用已不仅是发展了国民经济,增加了国民收入,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这场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由政府号召并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群众性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它是一场较为全面、较为彻底的经济建设运动。
内容:(1)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2)实行白银国有(3)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
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
(1)币制改革(1935年)
作用: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1949-1956)
内容: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民主改革
从1950年到1952年底,全国新解放区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深刻变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956)
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开端:
失误:
1958年,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调整:
1960年,中国共产党出台“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
成就:
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978年
2012年
2013年
2017年
2019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中共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改革成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乡镇企业
取消农业税
三权分置
脱贫攻坚战
乡村振兴战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之后全国推广,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
“三权分置”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形成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三权分置" 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①农村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01
02
03
04
搞好国营大中企业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2)改革成就: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③对外开放
兴办经济特区
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
加入世贸组织
共建“一带一路”
设立自由贸易实验区
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道“走出去”
④所有制改革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
“两个毫不动摇”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
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2)改革成就: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⑤经济体制改革
⑥五位一体改革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3)改革开放的评价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招。
战略目标
01
05
02
03
04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真题研做】(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高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演出盈余的60%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红,使得职工收入明显增加,这种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排除 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C
材料 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点: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改革要符合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改革开放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变法
明朝:张居正改革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经济改革
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
新时期的改革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理论发展
改革成就
改革意义及启示
课堂检测
C
A
1. 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北魏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 )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
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 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 商鞅在谈及治国理念时指出:“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下变法措施反映其上述治国理念的是( )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B
A
3.20世纪80年代,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产业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变,并进一步将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中国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
A. 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 B. 进一步开展改革开放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参与WTO下的贸易
4. 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其去世后,家被抄,诸子或自杀、或充军。张居正家族如此结局主要由于其改革( )
A.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B.损害了宦官集团的利益
C.改变了明内阁参政体制 D.失去了皇帝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