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模拟
历史试题
2014.10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
【解析】本题属于程度选择题,“道之大原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反映董仲舒的思想意图,故C项正确;A、B、D项都只从某个角度阐释,表述不完整,故A、B、D项错误。
【答案】C
2.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说明此时( )
A.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压
C.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北宋时期,商人办了通行证后,可以进行盐业的买卖,由此可见,政府抑商的政策有松动,故A项正确,B项和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盐业的经营有商人来经营,不是由政府直接经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规定地区”可以得知,盐业的买卖是在政府指导下进行,而不是政府“放弃盐业专卖”,故D项错误。
【答案】A
3.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你认为近代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中多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 )
A.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 B.中国的专制主义政治
C.清政府的腐化堕落 D.中国军队的武器落后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解析】“主要原因”应该从内因方面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是外因,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反外来侵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故B项正确;清政府的腐化、军队的武器落后是专制主义政治带来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D项错误。
【答案】B
4.对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年代
进口
出口
1885年
88,200,018
65,005,711
1895年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年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年
471,503,943
377,338,166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一战爆发促进中国出口的增长 D.清政府而临贸易逆差困境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只能得出1885年—191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值,不能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快慢,故A项错误;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外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压制,内受本国封建统治的盘剥,故B项错误;一战发生在1914—1918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此时中国进口的总额始终大于出口的总额,面临贸易逆差的困境,故D项正确。
【答案】D
5.以下是近来解密的《蒋介石日记》:1923年9月22日“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10月4日“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10月13日“晚,看《共产党宣言》。”10月16日“看《共产党宣言》。”10月18日“看《马克思传》。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由此可见( )
A.蒋介石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
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
C.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
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蒋介石思想发生改变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蒋介石对三民主义的态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23年”,可以得知此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据关键信息“马克思学说概要”、“共产党宣言”、“习俄语”可以看出蒋介石向俄国学习的态度,故B项正确;1923年,中国社会主流思想是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国共合作的实现发生在1924年,故D项错误。
【答案】B
6.台湾200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年鉴》中评价某事件。认为其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民众获得国家观念,强化了民族主义,也造成重大的人口移动。该事件是( )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此时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革命派要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能体现民族主义的强化,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最终失败,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变迁,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百年来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反抗侵略的过程中,领土的沦丧造成了人口迁移,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强化了民族主义,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是国共内战,没有强化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C
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科学发展观
【解析】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在不断丰富发展,不是变化,故A项错误;B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C项是国际环境因素,属于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盲目冒进,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失误,1978年,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1世纪,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共能根据国情制定合符实际的发展战略,故D项正确。
【答案】D
8.阅读“1972—1985年中美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1985年
3855
3840
A.两国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优势 B.改革开放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C.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 D.经贸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解析】判断贸易优劣地位,应通过进出口贸易额的比较得出,材料只有出口额,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和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有利于双方的经贸往来,故C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和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9.伯利克里(约公元前495年一公元前429年)说:“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深使我们心悦诚服。……我们服从法律本身,特别是那些保护被压迫者的法律。”这说明当时古代雅典( )
A.初步改变了贵族专权局面 B.法律只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C.受罗马帝国万民法的影响 D.法律制度为民主政治提供保障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贵族专权的局面改变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B项表述太绝对,故B项错误;3世纪,罗马公民法发展成万民法,伯利克里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在公共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公共事务主要指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践活动,故D项正确。
【答案】D
10.卢梭认为:“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这表明卢梭( )
A.认可精英政治 B.推崇代议制 C.崇尚直接民主 D.反对三权分立
【考点】启蒙运动——卢梭思想主张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体公民讨论通过”,可以得知卢梭强调所有公民,并不是只有少数精英,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可以得知,卢梭认为代议制存在严重弊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可以得知,卢梭主张直接民主,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卢梭对三权分立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11.毛泽东在1956年12月讲过:“可以考虑开私营工厂、开夫妻店,雇工也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二十年、一百年不没收。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与以上思想相似的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开私营工厂”、“搞资本主义”,可以得出毛泽东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营经济,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不允许私有,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答案】A
1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利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逐步形成
B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首
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德意志帝国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
1789年8月,法国制宪议会颁布《人
权宣言》
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D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
布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美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第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英国责任制内阁开始于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故A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但是君主权力至高无上,故B项正确;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错误;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的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B
13.《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载:“是胡佛建立了好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是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890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这说明胡佛政府( )
A.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 B.放弃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实践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 D.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考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胡佛建立了公共工程”、“胡佛建立了重组金融公司”等信息,可以得知在经济危机期间,政府并没有放任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胡佛政府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实践凯恩斯主义的是罗斯福,不是胡佛,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到,在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对经济干预,故D项正确。
【答案】D
14.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是( )
A.战后美苏争夺世界 B.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下贸易竞争
C.战后美欧争夺世界市场 D.战后欧美与亚非拉民族国家争夺世界世界原料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45年”,可以得出本题考察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另一场战争的开始”,可以得知这场战争是指冷战,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争夺世界,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答案】A
15.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
A.有历史观引导 B.与时代同行 C.为现实服务 D.充分掌握史实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可以得知作者主张历史研究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故B项正确;A、C、D项观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C、D项错误。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20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己达到了700多个。这一类属于商业小城镇。以利物浦发展为例,它由一个小山村发展成为一个仅次于伦敦和布里斯托尔的大商业港口城市,1709年经常出入利物浦的船只己达1092艘,货物27210吨,1750年进出口吨位达到65000吨。
材料二 自18世纪60、70年代之后,生产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中小城镇,按不同的类型发展成不同的城市。如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博尔顿、普雪斯顿、斯托克波特、奥尔德等城市成为以棉纺织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斯洛普、任斯特、斯塔福德形成以采矿和冶金为主的工业城市,利兹、哈德斯、菲尔德是毛纺织业的城市。
材料三 英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平衡性和盲目性,结果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出现严重的“城市病”。182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自1601年起实行的《济贫法》的修正案。1848年和1875年两次通过《公共卫生法》。1866年通过《环境卫生法》。1909年,英国通过了第一部涉及城市规划的法律《城市规划法》。1956年颁布了做界上第一部治理大气的法律——《空气清洁法》
——材料一至材料三均摘编自刘春成等《城市的崛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4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所说的“生产力和生产的组织形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8分)
材料四 《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介绍说,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迄今大致包括1949—1957年城市化起步发展,1958—1965年城市化曲折发展,1966—1978年城市化停滞发展。1979—1984年城市化恢复发展,1985—1991年城市化稳步发展,1992年至今城市化快速发展等6个阶段。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92年至今推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内外有利因素。(4分)
【考点】(1)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殖民扩张
(2)工业革命
(3)工业革命——城市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1)根据材料一时间信息“17—18世纪”,结合所学,可以得知此时英国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促进英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即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两方面考虑,第一,地理位置因素,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英国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第二,殖民扩张因素,英国通过早期殖民扩张开拓了海外市场,对外贸易活跃。
(2)根据材料二时间信息“18世纪60、70年代之后”,本题考察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力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生产力方面,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生产组织形式方面,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3)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三信息“城市规模发展过大过快”可以得知问题之一是城市发展过快、规模过大,根据材料三提供的《济贫法》信息,可以得知问题之二是贫富差距大;根据材料三提供的《公共卫生法》、《环境卫生法》等信息,可以得知问题之三是环境污染严重;第二小问“办法”,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知主要是通过立法手段,解决社会问题。
(4)根据材料四时间信息“1992年”,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故推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内有利因素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故推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国际有利因素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答案】(1)因素: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英国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殖民扩张开拓了海外市场,对外贸易活跃。(4分)
(2)理解: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4分)
(3)问题: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规模过大。(6分)
办法:通过立法手段,解决社会问题,(2分)
(4)因素: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4分)
17.(20分)阅读下列表格—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绷之路比较表,回答问题。
汉朝
唐朝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帕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绷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
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
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根据材料,提取关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至少3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20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唐、宋商品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本题分两步作答,第一步提取信息,然后进行说明分析;根据表格所出示的内容,主要从路线、管理、货物三个方面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通过比较分析,从整体上进行概括总结,可以得出信息一,从路线上看,宋朝比唐朝、汉朝更远,由于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使路线由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到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海、红海甚至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根据表格所出示的内容,可以提取信息二,管理越来越规范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根据表格所出示的内容,可以提取信息三,交换货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由于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因而海外贸易特别兴盛,进出口商品种类迅速增加;除此以外,言之有理都可以。
【答案】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2分)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海、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耍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2分)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4分)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2分)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4分)
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
河南省开封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模拟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B
D
B
C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B
D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20分)答案:
(1)新航路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英国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殖民扩张开拓了海外市场,对外贸易活跃。(4分)
(2)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4分)
(3)问题:贫富悬殊,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规模过大。(6分)
办法:通过立法手段,解决社会问题,(2分)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4分)
17.(20分)答案:
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2分)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海、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耍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4分)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2分)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4分)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2分)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4分)
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