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2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42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7 06: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立志成才 报效祖国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历史进步性。
  2、了解不同时期宰相制度的演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识我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变迁的基本规律,即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了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认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督抚制对中央集权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感悟家国情怀。
课标
要求:
时空观念
世袭制
确立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内外
服制
分封制
三公
九卿制
皇帝制度
郡县制
确立
中朝
尚书台
郡、县二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
州、郡、县
三级制
三省六部
确立
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二府
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
行省制
中书省
废中书省和宰相,设内阁
省、府、县三级
设立
军机处
本课导入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世袭制
 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政治:以世袭制打破禅让制
  夏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
  司马迁: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
2、商朝内外服制
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商朝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政治体制:
  国家机构:
  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
   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历史延伸
3、周朝贵族等级分封制
权力分配制度
天子地位 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者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诸侯权力 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诸侯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特 点 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③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意 义 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也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1)内容:
3、周朝贵族等级分封制
图构历史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制
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
血缘纽带(里)
维护的工具
维护的工具
基本特征: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相互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思考点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相同点:都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点:内外服制下国家结构较为松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弱,较内外服制而言,分封制实现了与宗法制的配合,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国家治理能力也明显增强。
4、原始民主遗存
(1)概况:
(2)表现:
(3)影响:
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这些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知识延伸
  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区域划有“国”“野”之分。
  国人是居住在城邑及城邑附近的人,与居住在远郊的“野人”相对。国人主要是农民和工商业者,他们是主要的军事力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一组,即李家村)。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鼎”是古代一些地方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大盂鼎铭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一向为史学家所重视。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知识延伸
  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的原因:
  
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01
02
03
04
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出现),井田制瓦解
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周王室衰微
根源在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各国进行改革或变法
先秦时期政治的特点:
知识延伸
01
02
03
04
05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之间很难逾越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战国时期,各国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2、内容
(1)皇帝制度: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2年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而废除,前后历时2132年。
知识延伸
秦始皇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2、内容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名称 职能
三公 丞相 百官之长,分左、右丞相,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最高监察官
九卿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权力运作: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廷议制度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廷议结果仅作参考,最终仍由皇帝裁决。
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在关系
皇帝
御史大夫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监察百官
丞相
协助皇帝
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
管理
全国
军事
(牵制)
(统率)
(统率)
诸卿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
侧重中央决策方式,
特点为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辨析比较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表现为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权与相权
中央官制
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中央与地方
地方制度
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2、内容
(3)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和县两级
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郡县主要官吏都是由中央直接任命
背景:
影响:
在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2、内容
(4)文书制度
文书行政: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中,文书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文书传送: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归纳总结
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3
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形成官僚政治。
1
由最高权力尚未集中到君主掌握最高权力:由商周时期国家最高权力尚未集中于君主到秦朝君主专制独裁。
2
由地方独立性较强到集权于中央:由独立性较强的诸侯国发展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特点和影响
思维拓展
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位世袭、皇权专制;人治色彩浓厚;存在着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积极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和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②经济上: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②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
③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史料实证
史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私其力于已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摘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局面
(改变了世官制将官职定在贵族范围内的局面)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制度
(1)汉朝
汉承秦制 中央行政制度仍是三公九卿制
中朝制度 汉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设立中朝,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尚书台 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东汉时期,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
在承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汉代也进行了创新
  汉武帝选用侍从、秘书等级别较低的官员做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帮助皇帝决策,因其议事地点位于宫中的中台,故称“中朝”或“内朝”,其为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转变为执行机构。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制度
(2)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三省 中书省: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
门下省: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
尚书省:执行机构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特点 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意义 该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辨析比较
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的不同
时代
相权归属
权力分布
确立于秦
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
盛行于唐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决策权、审议权、执行权
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分散
史料阅读
史料  高度发达的隋唐政治文明,不仅能够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摘编自王小甫等编著《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魏晋南北朝奠定的制度基础,
国家的统一
经济的繁荣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制度
(3)宋朝:
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宋太祖时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制度
(4)元朝: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制度
(5)明朝:
①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的宰相制终结。
②设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明太祖:朱无璋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制度
(6)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雍正帝
军机处值房
军机处内景
史料实证
史料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时间早,历史悠久
阶段特征明显
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
以内制外,消弱相权,加强皇权
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演变的特点:
总体趋势是相权逐渐消弱,君权逐渐强化
既实行宰相分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机构
宰相由实位转向虚位,如内阁大学士假借有关名号以他官兼任,行使宰相职权,反映了“宰相”权威的下降。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地方行政制度
时期 制度 具体内容
西汉 郡国并行制 ①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还行分封,建立了一些王国和侯国
②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消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东汉晚期到南北朝 州、郡、县 三级制 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隋朝 州、县 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唐朝 由州、县二级制发展为道、州、县三级制 ①道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②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宋朝 由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发展为路、州(府)、县三级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清 省、府、县三级制 明朝:①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②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承袭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两种方式
思维拓展
山川形便(秦汉以来) 犬牙交错(元代)
大体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来确定 ①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
②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
③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 消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易产生割据势力 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比较容易控制
思维拓展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制度设计凸显六大特点
通过分化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产生多机构重叠与办事效率低等问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与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这一矛盾紧密相连。地方行政制度变革体现了地方势力不断衰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域越化越小,越化越多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分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以确立和发展,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思维拓展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政治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源流分明,沿革脉络清晰,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鼓吹“君权神授”,严格的尊卑等级,确保君主专制权力的独断性。
人治高于法治。其实质是权治、官治的独裁专制统治。
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完备的政治结构,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统治网络
宗法关系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中,
特点:
演变历程:
①经历了禅让制(原始社会后期)到王位世袭制(夏商时期)到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演变历程。
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历朝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中国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数字识记:
一个主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中央:六个主要的中央行政制度
   ①三公九卿制 ②中外朝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二府三司制 ⑤内阁制  ⑥军机处制度
地方:三个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行省制
必备术语
①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②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③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本课小结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写道:“益(原定禹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D
课堂检测:
2.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世人阶层,都必须通过君主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够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
C.进一步强化贵族等级秩序
D.有助于国家开疆拓土
A
课堂检测:
3.汉代三公九卿的办公场所设在宫外,三公九卿进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烦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于是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职责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
A.制约丞相权利
B.加强中央集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监察三公九卿
课堂检测:
C
4.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做决策以文字形式报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加强君主权利

课堂检测:
5.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外,明朝全国一级行政区主要划分为两京和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专责民政事务,此外还设置掌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三者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这一体制(  )
A.标志着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继承了宋朝时期的三司制度
D.否定了前代地方治理模式
B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