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创新教学同步课件(共39张PPT)(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创新教学同步课件(共39张PPT)(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7 07:0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1、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政治制度的探索等,增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课标
要求:
时空坐标
1912年
1913年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宋教仁被刺杀;
“二次革命”
国民党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中共边区政府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和“三三制”原则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1956年
2013年
八字方针提出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1928年
1931年
1945年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本课导入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党务。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
国民党成立地点——北京湖广会馆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知识延伸
时间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国旗 五色旗
纪年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意义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中华民国于1912年1月1日成立后不久由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一个临时管治机构,也是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中央政府机构,又称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改用民国纪年,中华民国正式建国。其存在时间约3个月。
孙中山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国民一律平等
国民享有一系列
的自由和权利
主权属于体国民
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实行责任内阁制
①内容:
主权在民
君主专制
否定
平等自由
封建等级制度
否定
分权制衡
专制集权
否定
  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此后,宋教仁起草制定的此法,是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开始施行。后于1914年5月1日因《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的法律)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又被大总统黎元洪恢复施行。
1917年9月10日,以广东为基地建立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展开护法运动,正是为保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意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知识总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特点
(1)原则:
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
确立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与职权,体现出责任内阁制的原则。
(2)特点:
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
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局限性:
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②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③没有履行妇女参政的承诺,删除了同盟会政纲的男女平等条文。
④由于资产阶级自身局限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利的目的很难实。
历史意义:
①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②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③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④在文化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知识分子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⑤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
(1)政党政治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集权,也称北京政府
开始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发展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转折 1913年春,因威胁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宋教仁在上海站被刺杀。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失败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复辟帝制
2、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①形成: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
②结果: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③影响: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意乱不堪。
表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知识延伸
袁世凯,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早年发迹于朝鲜半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撤销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归纳总结
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
  ①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在短短的38年间,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统治阶段。
  ②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政体。
  ③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归纳总结
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
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③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断
④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⑤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⑥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纵政权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训政时期
《训政纲领》的内容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训政的实质 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宪政时期
举措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结果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1928年至1948年
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之后
知识延伸
军政、训政、宪政:孙中山的“革命三部曲”设想
  首先,在被革命军解放的地区,应有三年的军政时期。在此期间,军政府将在县级政权中控制军政与民政。同时,它将与地方人民合作以清除诸如缠足、吸食鸦片以及官僚腐败等一系列政治和社会恶瘤。
  第二期为训政期,时间至多六年,在此期间,将成立地方自治政府,由民众选举,地方议会与官员。但是军政府仍将保持对中央政府的控制。这个时期,一部暂时性的宪法将会明确军政府的权利与义务。
  当训政期结束后,军政府将会解散,而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总之,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是国家走上宪政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927年
1937年
1945年
1949年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即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是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抗日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1、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2)建立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现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地区也称为“苏区”
主席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颁布法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等
政权性质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3)作用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知识延伸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即“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简称“中华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的中央政权机关。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告成立 ,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63人组成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项英为副主席。大会决定将瑞金改为瑞京,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中华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领导苏区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
内容粗略化,照搬苏联经验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目的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建立 及建设 ①设立辖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意义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提供了范例
提高了边区政府的工作效率
史料实证
史料  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90年》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并简析实行“三三制”原则的作用。
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作用:为党外人士参与抗日民主政权提供了制度保障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是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索
历史纵横
三三制
  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
辨析比较
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与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比较
相同点 发动群众:都着眼于到农村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不同点 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者、国民党顽固派、伪军
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南方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随着抗日战争爆发,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②革命主要任务的变化:由推翻国民政府变为团结一切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
③中国共产党理论认识的深化: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理论和政权建设理论也不断深化
3、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背景 解放战争期间,战局发生变化,解放区日益扩大
目的 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内容 建立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以下行政单位。
意义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利于加强党对各行政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1)政权建设
(2)理论探索
  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2)发展历程:
初步确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正式建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遭到破坏 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消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恢复完善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恢复。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
(3)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着手宪法起草工作。宪法在起草中,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确定了人民民主原则,还遵循了社会主义原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基本面貌。
——摘编自豆星星《修宪制度研究》
史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十二条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依据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和“新的社会形势”各指什么?
宪政建设经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实施
新的社会形式: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图构历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产生方式
组织原则
三大特点
四大职能
普选
民主集中制
立法权
监督权
决定权
任免权
民主集中
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领导
思维拓展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 
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
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
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中国的国情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1)基本内容:
(2)发展历程:
正式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初步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历史纵横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历史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政党地位
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组织上独立的
01
政党关系
政治上是密切合作关系。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共产党不是独揽政权,民主党派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野党,二者是政治合作的关系。
02
坚持初会主义道路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03
合作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04
合作方式
3、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特点和优势
(1)发展:
(2)特点:
(3)优势:
①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②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突出了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③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④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核心素养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数字识记:
一个主题: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
三大人民政权: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解放区人民政权
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必备术语
①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尝试遭到失败。国民政府坚持‘训政’,实为独裁统治。
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知识体系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有学者研究指出,袁世凯当政期间,中央政府对南方各省缺乏实际支配力。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一个貌似中央集权的国家结构的总统,主持着一个事实上的联邦政府。为重新塑造中央集权威(亦有个人野心的因素),袁世凯决定回归帝制。据此可知(  )
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D
课堂检测:
2.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国民政府的改组,在国民政府29名委员中,国民党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共占12人。《大公报》民意调查显示:100人中有50人对其打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材料较为客观的反映出(  )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
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D
课堂检测:
3.从1931年11月到1934年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三次民主选选举,并颁布选举法细则,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人数的80%以上,有的地方达到90%以上,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在政府代表中一般占20%以上。据此可知,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民主政治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C.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确立
课堂检测:
B
4.20世纪50年代,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
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政协与人大具有交强互补性
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完善
A
课堂检测:
5.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过去所讲的“国家管理”,只是“国家管理者”的这一个主体。从“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提法的变化体现了(  )
A.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
B.人民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C.公民政治权利得到空前扩大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发展
D
课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