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知道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或原因)、措施及意义。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目
录
一
淝水之战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四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前秦为何能够强大统一黄河流域?
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苻坚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 60余万、骑兵 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经过:
3.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队,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以少胜多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
前秦
①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
②前秦军队指挥不当
③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东晋
①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4.影响:淝水之战之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我们学过的有哪几次同淝水之战相似(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政权的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材料一:“北境白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肮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南朝谢灵运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译:北方长期以来受到少数民族的战乱之苦,赋税征收不上来,农民破产严重。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问题思考:
这两则材料中反映出当时的北魏面临什么样的状况?
①鲜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②社会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北魏孝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汉姓元。他即位时才5岁, 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2.改革目的: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用文治移风易俗;加强对北方地区的统治。
①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改革内容: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王肃《悲平城诗》
材料二: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北齐) 魏收《魏书》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①平城位置偏僻,气候干旱,交通不便。
②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③有利于控制中原,便于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
(1)说汉语。(打破语言障碍,便于鲜卑族与汉族的交流学习。)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4)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问题思考: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为了使鲜卑贵族懂得门第的重要性,孝文帝为他的六个弟弟聘妇。所聘之妇均出八族及清修之门。
——摘编自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5)习汉礼: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北魏冯太后死后,老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亚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出白《丧礼改革视野下的北魏考文帝汉化政策》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②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皆译白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1)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裤褶服是北方民族日常穿用的服饰,但在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1.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北方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北方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图
(2)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方面
①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②西北乐器受欢迎。
(4)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民族交融的影响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一一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结合材料谈谈,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检测
1.前秦苻坚在民心未附之际,强征北方各族人民当兵,浩浩荡荡南下,结果稍遇挫折前秦军中将士就迅速作鸟兽散。苻坚只得带领残兵逃回北方。这表明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前秦苻坚的骄傲轻敌
B.前秦内部缺乏凝聚力
C.南方将士的众志成城
D.南方将领的精妙谋略
B
2.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但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化所征服,并从中吸收了汉族文化精华,更加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同时,汉民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使自己的发展更为完善。与此相关的这场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变法
C.王安石变法
B
3.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生产、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经济的发展
B.艺术的高超
C.民族的交融
D.军力的强盛
C
5. 《魏晋南北朝史》记载: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它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一趋势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以前更加兴盛起来。这反映了( )
A.汉族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B.民族交融推经济文化兴盛
C.少数民族文化较汉族文化更先进
D.汉族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更先进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