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世界的新主人 胡 泳
①从全球来看,越来越多的信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被传送到越来越多的人手中,无论是宽带网、无线通信还是智能终端的普及都在推动这一趋势。在这个趋势中,人们不仅强烈要求接入互联网,而且也渴求随着上网而获得未经阻碍和不加过滤的信息。正如在互联网上流传多年的那个著名的口号所言:“信息渴望自由”。
②如果你仔细观察国际生活的真正运转,你会发现这个舞台的主角已然发生变换。有哪些新的演员在登台亮相,试图把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呢?今天我们来评选这个星球上最有影响的五十人,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领袖了,可是就连他的光芒与谷歌两个年轻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或者Facebook的更年轻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相比也难免黯然失色。
③在2010年,一个人和一个网站搅得世界上众多的国家政府都心神不宁,这个人和这家网站不是别的,就是朱利安·保罗·阿桑奇以及他一手创办的“维基解密”(Wikileaks)。
④早在2007年4月,维基解密就曾因为披露美军在伊拉克操作阿帕奇直升机对地面上的人群开火的视频录像而名声大噪。2010年11月28日,维基解密做了一件更加令世界震动的事情:它一举披露了25万份美国外交密电,数量如此庞大的密电令所有外交官都打起了寒颤。
⑤如果你去检查维基解密的简介,会看到上面写的一句话介绍是:“我们打开政府”,而地点则写着:所有地方。维基解密网站的简述则自称是一项“跨越多个司法管辖区域的,保护泄密者、记者、活动分子等拥有想向公众公开的敏感材料的人士的公共服务”。自从2006年12月成立以来,维基解密就在全球致力于获取、公布和保护这样的敏感材料。维基解密把自己的信念说得十分清楚:我们相信,政府活动的透明导致腐败的减少、治理的改善,令民主政体更加强大。所有的政府都会因自己的人民以及世界共同体的监督而获益,而这种监督有赖于信息。
⑥可以清楚地看到,维基解密的宗旨一定会令其与世界各地的政府发生冲突。纽约大学的新闻学教授杰·罗森把维基解密称为“世界上第一个无国界新闻组织”。维基解密的整个架构设计就是跨国界的:维基解密的服务器设在瑞典和比利时境内,两国都有全世界最严密的对新闻消息来源提供保护的法律。同时,它也在美国等多个国家设有服务器。这样的架构保证了如果维基解密在一个国家遭到打击,服务器可以马上转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令它得以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
⑦这些靠信息撑腰的世界的新主人手执历史奔马的辔头,他们显示了国家政府的无能并在某种程度上挑战着后者的合法性。他们之所以如此气势如虹,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不同的传播架构,这个架构是开放的、对等的,为亿万获得了信息自由流通好处的网民所支持。所以,权力正在从总统和总理们的手中转移到大公司的董事长和CEO手中,很像宗教改革时期权力从主教和教皇手中向总统和总理手中转移的那个过程。
⑧总统和总理们当然可以和董事长和CEO们搏斗,然而,他们 战胜的是人们对自由的和未经过滤的信息的追求。他们 一时能够阻挡住信息的洪流,但从长远来看,失败的命运是注定的。原因很简单:你 控制你给予人们的,但你无法控制人们主动寻求的。
⑨当然,公民社会也不是万能的。维基解密教导我们的是,各方都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国家不可一厢情愿地想象回到没有维基解密这样的网站的日子,而维基解密企图逃避所有司法辖区的做法——虽说,对于挑战强权的一个小小机构来说,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也使其具有变成不负责任的权力的风险。须知,挑战不负责任的权力,恰好是维基解密本来的宗旨。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根本的前提上:任何不受制约的力量,本质上都是危险的,无论国家、跨国公司还是好斗的无政府主义者,皆如此。
1.“信息渴望自由”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2.分析第②段提及“奥巴马可能是最有影响力的国家领袖”的用意。 (3分)
3.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⑧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 (2分)
A.难以 可以 可能 B.难以 可能 可以
C.可能 难以 可以 D.可以 可能 难以
4.阿桑奇等人之所以成为世界新主人的根本原因是( ) (2分)
A.他们登台亮相并具有将自身的逻辑施加给全世界的愿望。
B.他们披露的大量信息令众多的政府遭受重创并最终失败。
C.他们能置身于任何政府或法律系统所能染指的范围之外。
D.他们拥有新的、开放的传播架构满足民众对信息的渴求。
5. 阅读第③—⑥段,筛选重要信息,给“维基解密”下定义。字数在50字左右。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0分)
冯骥才
①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地方从来没听人说过,去了之后却永难忘怀,这个地方就是皮兰。
②对我来说,它实在太远;我在“远东”,它藏在地球西边亚得里亚海最上端那个海湾,好像掖在欧洲的胳肢窝里,皮兰就在这天涯海角似的地方。
③这个只有四千多人的小小的中世纪的古城,密集着层层叠叠两三层的小楼,全是雪白的墙和砖红色的尖顶。如果艳阳高照,白墙更白;一场雨后,红顶瓦变为深红——再给湛蓝、深郁和辽阔的大海一衬,色彩分外独特又鲜艳。这时,偶尔飞来几只极黑的乌鸦,醒目地落在屋顶或烟突上。如此的景象,叫谁看了不醉?
④皮兰就像大地鲜亮的舌尖,伸进大海,舔弄着无穷而清凉的碧涛。 ⑤走进皮兰,不像进什么名城,心理上会有意无意做点准备。在皮兰海边散着步,边走边看海上的美景,不经意就走到它城中心的广场上。欧洲的广场无论大小,四周的建筑都是城市的门面。皮兰的门面可没有花团锦簇般的大厦,一律是墙面斑驳甚至是破损的老楼,然而它们简朴、素雅、沉静,像中世纪的农夫农妇、工匠市民平和地站在那里;铺满广场的石板石钉早已磨得光亮,像铁的;一些长长的石条凳围着广场放了一圈,人们三三两两坐在上边消闲,一看便知是本城的百姓;两个女孩儿坐在那里逗狗;一位老妇人抱着婴儿晒太阳,旁边坐着个老头,舒舒服服打着瞌睡;一群男子在下棋,其中一个中年男人穿着很漂亮的海员制服,帽檐却斜着。年轻的父亲在教他的孩子学步,孩子乍着胳膊摇摇晃晃走在前边,父亲笑呵呵跟在后边,走着走着,情不自禁地和孩子走的姿态一样了。 ⑥皮兰湾很静,适合扬帆出海,这里有桅樯如林的小码头。皮兰的海水比矿泉水还干净;海边的岩石上常常会悠闲地躺着一些沐日的泳装女子,粗粝的石块和光嫩的皮肤强烈地对比着;海鸥们常常在海面上自在地飞掠盘旋。 ⑦偶尔能看到一两个背包的旅行者站在旁边贪婪地拍照。 ⑧皮兰的地标是在城中鹤立鸡群般高高耸起的尖顶的钟楼,它叫人想到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钟楼,只是更简约更古朴一些。皮兰历史上曾属威尼斯王国管辖。广场立着一块石头旗桩,上边刻着的年号是1466,它是威尼斯王国时代的遗物吧。在威尼斯统治的漫长的五百年里,它骨子里已浸入太多意大利人的气息与气质。尤其是对历史的态度。街头巷尾处处可以看到历史的见证。一棵与一根石柱死死缠成一体的古藤,东一块西一块有刻痕的建筑残石,多半已经锈烂在土里的铁锚……没人去动它们。让它们以历史的原状存在。城中还有些中世纪的残垣断壁,更是地面上的文物。用不着标明“文保单位”,也被人们当做“沉默的老者”备受尊崇地活在人间。比如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早已荒芜,仅存中庭,只有一些残损的雕像或兽头放在廊子上,其他空空如也;人们把庭院打扫干净,却任由野草丛生,播放一些古典音乐——用音乐唤起的想象与情感装满它。这不是意大利人擅长做的事吗? ⑨没有人去拙劣地添油加醋,或者去涂脂抹粉“打造”它。历史是不需要加工的。 ⑩无形的音乐是一种灵魂。古典音乐是历史的灵魂,皮兰人用它来轻轻唤醒历史。早在17世纪这里诞生了作曲家和小提琴家塔替尼。皮兰人在塔替尼去世二百年时,仍然怀念他,以他为荣,便制作一尊雕像放在广场的中心。 ?真正的雕像都是为了一种精神,不是城市广告。 ?最深厚的皮兰还是在城中往复迴绕的哥特式的老街老巷里。今天的皮兰没有为了“扩大旅游经济”而去放大街道尺度。老墙老屋老门老窗一切依旧,房中的生活设施却正在“现代化”。他们依旧在窗口伸出杆子晾晒衣服,依旧在窗框上挂满花盆,让五颜六色的花朵镶在阳光射入室内的地方;然而,钻进一些地下室地洞似的小门,里边艺术家工作室的照明、通讯与生活设施却十分现代。这些艺术品店很少出售千篇一律乏味的旅游商品,多是艺术家富于个性的创造。他们尊重历史,却又不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一个劲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上拼命挤奶。 ?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活着的。
?只可惜它离我太远了,皮兰。
6.第③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古城景物的?(2分)
7.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和第⑦段。(3分)
8.联系上下文,对第⑧段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对简约古朴钟楼的生动形象描写,引发了对威尼斯统治时期的遥想。
B.借助对广场上旗桩的描绘,感受皮兰人骨子里的意大利气息和气质。
C.运用白描的手法展示了石柱古藤、建筑碎石、生锈铁锚的原状存在。
D.由皮兰“沉默的老者”备受崇敬活在人间,反思中国对文物的态度。
9.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末段加以评析。(3分)
(三)古诗词默写。(5分)
10.在下列各题中任选五空默写。注意:答题超过5空,按前5空顺序评分。
(1)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逝者如斯夫, 。 (《诸子喻山水》)
(3) ,阴晴众壑殊。 (王维《终南山》)
(4)三五之夜, 。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登快阁》)
(6) ,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登楼))
(7)吴宫花草埋幽径,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7分)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①银胡碌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①娖 [chuò]:戒备 ② 银胡碌:箭筒,一种戒备的器具。
11.辛弃疾,号 。“白髭须”和上片的“ ”一词对照,极言岁月流逝。(2分)
12.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战争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
B.诗中“燕兵”代指“金兵”,尽管敌人防备,诗人率军仍能射良箭突袭成功。
C.下片一“追”一“叹”,含不尽的岁月感怀,由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
D.整首词直抒胸臆,体现了辛弃疾词风豪放的特点。
13.下阕着一“叹”字引领,请结合诗句简析 “叹”的内涵。(3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第14—19题。(15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4.《前赤壁赋》作者是_____。赋是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像汉赋一样,采用________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2分)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
①七月既望 ②纵一苇之所如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
17.下列句子与“而今安在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客有吹洞箫者??????????????????????B.月出于东山之上
C.以为莫己若者????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9. 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态度?(3分)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0—23题。(10分)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来,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①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②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以甚靳③,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释:①结夏课:举子考进士不中,退而肄业学习,称过夏,结业出学后称为结夏课。②脱屣:摆脱而不当一回事。③靳:吝惜。
20.第①段中“四方之志多乐居关中”是因为 。(3分)
21.第②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与“秦中诸人”关系的一句是 (2分)
22.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闲居之乐无味无得,所以造物者不吝惜。
B.闲居之乐的无味无得是超脱世俗者所追求的。
C.闲居之乐能使世俗之人放弃所争,淡泊名利。
D.超脱世俗者乐在无所贪、无所争、无所吝惜。
23.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二 写作 40分
24.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一场钢琴比赛中,一位女音乐家衣着朴素,与其他衣着华丽的音乐家形成鲜明对比,有人问她为什么,她说人应该隐藏于音乐背后,对此,有人佩服,有人感叹人生中有许多事是这样!
金山中学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
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10分)
6. (2分)静态描写小楼的外形,房屋的色彩;动态描写艳阳高照,下雨后房屋色彩的变化、乌鸦的飞翔;以动衬静,写出皮兰优美宁静的景象。
7. (3分)用旅行者贪婪的拍照来衬托(或侧面烘托)出皮兰湾海水的纯净、泳装女子的悠闲、海鸥的自在,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使人强烈地感受到皮兰湾的宁静优美闲适,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8. (2分) A
9. (3分)末段采用倒装的语序,强调我与皮兰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之情;由直呼其名变换为第三人称“它”,虽是同义反复却增加了距离感,呈现出无可奈何的遥远;“远”一语双关,突出与皮兰相隔的不仅仅是空间的距离,更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差距大,引发人们思考;在简洁而富有变化的语言表达中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意蕴。
(三)古诗词默写。(5分)
略 ??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7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第14—19题。(15分)
14. (2分)苏轼 主客问答
15. (4分 )①过了 ②往 ③越过 ④享用
16.(2分)A
17. (2分)C
18.(2分)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
19.(3分)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本文展现了封建时代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以后内心的深沉苦闷,以及他努力从这种精神苦闷中解脱出来的思想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他超然物外是积极乐观的,可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寄托人生,也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作者当时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是难能可贵的。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20—23题。(10分)
译文:关中地方风物土壤富庶肥沃,人民质朴直爽又崇尚道义,风气习俗与喜欢激昂放歌的作风都还保留着秦汉时的旧貌。要说到山川之美,游览胜地之多,是天下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所以志在四方的人都喜欢在关中居住。
我二十岁左右时,随奉先父官居略阳,曾因秋试在长安住了八九个月。那时我还未脱尽纨绔习气,整天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虽然知道有许多名胜美景却无暇顾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关中人士相处得更多了,就对关中的事情更为熟悉了。每当听到谈起长安以及蓝田、鄠杜一带地方的风土物情,面上就显出跃跃欲往的喜色来。你们诸位大都是关中人,与我一道游览,真是志同道合。我曾打算约你们一起在靠近终南山地方觅一块地,经营五亩田大小的庄园,像举子退居温课一般,收集佳书精研细读,常常酿造美酒供应,相随着宾客游览,扬眉高谈阔论,摆脱尘事困扰,赏览山河美景,考察前代遗迹,这样大概可算不辜负古人了。但是,我因为家在嵩山之南,这么热的天要长途跋涉千里,不像你们来去这么方便。
你们在清秋佳日扬起马鞭,先我一步登上征途,举头西望,真是气吐青云。现在社会上称心满意的事情如吃山珍海味做高官,腰缠万贯住华美的房子,都是大多数人所追求而老天爷却非常吝惜的,因此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像那闲居的乐趣,或许是平淡得无味,空虚得一无所有,但这正是置身世外的人所追求的,一般的人怎么会去争它,而老天爷又怎么会去吝惜它呢?各位走吧!待到来年春风荡漾的时候,请在辋川岸边等我到来。
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诗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有神通目。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蒙古南下,避乱河南,诗名震京师,称为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后不仕元,二十余年潜心编篡著述。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