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章节导读
降伏青牛精 婉拒西梁情
(第50-55回)
——第五十回至五十二回“大闹金峡山”导读
昂扬的精神风貌 神奇的夸张反衬
昂扬的精神风貌 神奇的夸张反衬——“大闹金峡山”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五十回至五十二回,叙写唐僧与八戒、沙僧误入金峡山妖洞被兕大王擒拿,孙悟空前来营救,又被妖王用怪圈套去金箍棒,遂先后搬请天兵、火神、水神及十八罗汉助战,均遭败绩,最后经如来暗示,找来主人太上老君收伏青牛怪,救出唐僧三人。
在本篇“大闹金岘山”中,孙悟空那顽强、乐观的精神风貌,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值得首先着重加以品评。
其一,是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孙悟空金岘山之战可谓千难万险、千磨万折,但是,他从不为困难折腰,向敌人低头,总是不屈不挠、再接再厉地向妖魔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昂扬的精神风貌 神奇的夸张反衬——“大闹金峡山”导读
初战妖王,孙悟空就出师不利,被套去心爱的武器金箍棒,赤手空拳败下阵来。“岂料如今无主杖,空拳赤脚怎兴隆!”他也曾凄惨哭泣,但决不动摇、退却。为了战胜妖王,他坚定不移地多次上天界、赴灵山搬请救兵,先后请来天兵、火神、水神及十八罗汉助战,遭失败而锐气不减,受挫折而愈益奋起。在三次战役失败、斗争处于低潮的关键时刻,都是孙悟空挺身而起,鼓舞士气,挽狂澜于既倒。天兵败阵,他鼓气说:“你且稳坐在此,待老孙再上天走走来。”火神失利,他又宽慰说:“列位且请宽坐坐,待老孙再去去来。”众天神再遭败绩,他仍不动摇,说:“你且放心,待老孙再去查查他的脚色来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充分表现了孙悟空临难不屈、愈战愈勇的精神气质。孙悟空在大闹金岘山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顽强斗争精神,令人回肠荡气,感佩不已,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昂扬的精神风貌 神奇的夸张反衬——“大闹金峡山”导读
其二,与此密切相连的是达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孙悟空在金峨山之战中尽管受尽磨难,但他坚信取经事业的正义性,坚信自己压倒妖魔的本质力量,因而,无论处于多么险恶的逆境,他总是充满战胜妖魔的必胜信念,从不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他被兕大王抢走金箍棒而失去护身、降妖的法宝,上天查勘时,仍然谈笑自如。葛仙翁问他:“猴子是何前倨后恭?”他戏谑地答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后恭,老孙于今是没棒弄了。”他屡遭失败,找太上老君求援时,也显得十分轻松。老君问他:“这猴儿不去取经,却来我处何干?”他调皮地答道:“取经取经,昼夜无停;有些阻碍,到此行行。”孙悟空在险恶的处境中采取充满希望的嬉戏态度,流露出达观乐天的言谈气质,从而透示出一种必然胜利的乐观气氛。
昂扬的精神风貌 神奇的夸张反衬——“大闹金峡山”导读
当诸天神齐遭败绩,而互相埋怨、情绪低落时,又是孙悟空以豁达开朗的胸怀笑颜宽慰说:“列位不须烦恼。自古道:“胜败兵家之常。”我和他论武艺,也只如此;但只是他多了这个圈子,所以为害”,“不管怎的,一定要拿他,与列位出气,还汝等欢喜归天”。鼓舞了诸天神的斗志,增强了他们战胜妖魔的信心。孙悟空这种达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是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赢得人们无比喜爱的重要因素。孙悟空获得“人间之喜仙”的美称,是当之无愧的。
昂扬的精神风貌 神奇的夸张反衬——“大闹金峡山”导读
另外,反复运用浪漫主义神奇的夸张渲染艺术手法,来达到反衬的艺术效果,也是本篇的一个艺术特点。作者描绘天兵、火神、水神及十八罗汉的法术,反复地作了极其神奇的夸张渲染。写天兵哪吒的法力是:将砍妖剑、斩妖刀、缚妖索、降魔杵、绣球、火轮儿六般兵器一变十,十变百,百变千,千变万,“如骤雨冰雹,纷纷密密,望妖魔打将去”;写火神的天火是:“但见那半空中,火鸦飞噪;满山头,火马奔腾。……双双赤鼠喷烈烟,万里通红;对对火龙吐浓焰,千方共黑。火车儿推出,火葫芦撒开。
昂扬的精神风貌 神奇的夸张反衬——“大闹金峡山”导读
火旗摇动一天霞,火棒搅行盈地燎。”写水神的大水是:“只听得潺潺声振谷,又见那滔滔势漫天。雄威响若雷奔走,猛涌波如雪卷颠。千丈波高漫路道,万层涛激泛山岩。”写十八罗汉的飞砂则是:“似雾如烟初散漫,纷纷霭霭下天涯。白茫茫,到处迷人眼;昏漠漠,飞时找路差。”“世界朦胧山顶暗,长空迷没太阳遮。”在这里,诸天神的种种法术莫不神威无比,然而,只要兕大王一祭出怪圈,就易如反掌地把兵器、火具及金丹砂统统没收,将狂涛巨澜拒之门外。这样,就异常强烈地反衬出妖魔法宝的厉害非凡,从而突出了西天取经的无比艰难,孙悟空斗妖的艰苦卓绝。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正是得力于对神奇的夸张渲染的反复运用。
——第五十三回“子母河怀胎夺泉”导读
荒诞合情理 巧战不寻常
荒诞合情理 巧战不寻常——“子母河怀胎夺泉”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三回,描写唐僧、猪八戒误饮子母河水怀胎,孙悟空、沙僧从解阳山如意真仙手中巧夺“落胎泉”,消解了二人胎气。
本篇中描写唐僧、猪八戒误饮子母河水怀胎,“疼痛难禁,渐渐肚子大了。用手摸时,似有血团肉块,不住的骨冗骨冗乱动”,“不日要生孩子”,因为凡喝了那子母河水,便“成了胎气”,“至三日之后,到那迎阳馆照胎水边照去。若照得有了双影,便就降生孩儿”,并由此引起了八戒、悟空、沙僧之间相互调笑,其荒诞不经,令人惊异,引起了研究界的一些非议,甚至持完全否定的意见。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子母河怪诞情节呢?
荒诞合情理 巧战不寻常——“子母河怀胎夺泉”导读
这个情节确实存在过于荒诞离奇,特别是片面追求“恶谑”的不良倾向,严肃指出并批评这种不良倾向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要看到,这种消极因素仍然掩盖不住其美学意义上基本合理的内核,简单地加以一笔抹杀,未免以偏概全,是不够公允的。不错,“子母河怀胎”的情节光怪陆离,违反常态,确实充满怪诞的色彩,但是,首先应该辨析清楚,把“怪诞”纯粹看作一种贬义是否妥当。其实,怪诞乃是“作家艺术家反映生活真实,并从思想艺术上对它作出独特的审美评价的一种方式”它既可以成为艺术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美。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曾对怪诞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说:“一件似乎是怪诞的事物,在本质上可能劣于也可能优于正常的典型。”这就是说,怪诞既可能是劣常的,也可能是超常的。超常的怪诞是美学意义上的怪诞,因为它虽然类似毁形、畸形,破坏了原有的形式,但这种破坏决不是绝对的,在“形相的奇异中,我们还可依稀感到它的统一和性格”。这种“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因而是值得肯定的。《西游记》中子母河怪诞情节,基本上就属于这样一种艺术美。何以见得呢?
荒诞合情理 巧战不寻常——“子母河怀胎夺泉”导读
《西游记》浪漫主义神话小说的特质,决定了它不会满足于仅仅一般地运用超凡的幻想、神奇的夸张,而进一步向“怪”的方向发展,采用怪诞的变形—怪诞艺术方式,则是十分自然的,有时甚至是颇有必要的。“子母河怀胎”正是这样一种情况。《西游记》写唐僧西天取经有“八十一难”,这就要求取经故事的艺术构思,在大致雷同的情节框架中不落俗套,不断翻出新意来,这无疑是一个相当棘手的创作难题。于是,煞费苦心从“怪”的角度去开辟路子,也就势所必然了。你看,身为男性的唐僧、八戒,喝了子母河水,再照一照“照胎泉”,居然会怀孕、生孩子,这真是荒诞怪异之极的海外奇谈;沿着这怪诞的情节思路,接着便写出了孙悟空、沙僧巧夺破儿洞“落胎泉”,最后消除唐僧、八戒胎气的情节发展,圆满完成了这“吃水遭毒四十二难”。读者在大觉惊诧、付之一笑之余,却也获得了某种与其他取经之“难”大相迥异的闻所未闻、无比新鲜的感受;正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第五十三回回末总批曰:“这回想头,奇甚幻甚,真是文人之笔,九天九地,无所不至!”这一怪诞之笔,确实收到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荒诞合情理 巧战不寻常——“子母河怀胎夺泉”导读
不仅如此,而且它也为下面女儿国故事情节作了巧妙的艺术铺垫。取经队伍来到子母河边,踏上这西梁女国属地,作品便通过一婆婆之口介绍该国“尽是女人,更无男子”,并将紧接着在下面故事中叙写取经师徒进入“不分老少,尽是妇女”的西梁女国都城,展现“娇娥满路呼人种,幼妇盈街接粉郎”的有趣场面,和堂堂女王不惜以一国之富欲招唐僧为夫,“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的稀奇情节,贯穿了有女无男、以男为贵的核心内容。而以男子怀孕、阴阳倒错为内涵的子母河情节,虽则与上述女儿国情节核心表现形式不同,但两者都体现了男女关系畸形的特点,有其内在联系。它们前后勾连,相互照应,配合得非常协调,特别是子母河的怪诞情节,更是为女儿国的离奇故事创造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氛围,从而作出了巧妙的艺术铺垫,体现了作者对艺术结构的匠心独运。
由此可见,“子母河怀胎”的怪诞情节虽有过分追求怪、异的偏颇和缺陷,但总的说来,有其合乎艺术创作规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艺术品格也还是和谐、统一的,是可以也应该归人超常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怪诞范畴的,因而它基本上是积极、成功和可取的。
荒诞合情理 巧战不寻常——“子母河怀胎夺泉”导读
本篇中描写孙悟空夺取解阳山“落胎泉”的斗争别具一格,甚见机杼。这是一场不同于一般降妖的特殊斗争。孙悟空的对手如意真仙,霸占解阳山破儿洞,把持“落胎泉”,当地百姓求水虽受其敲诈勒索,但若奉献花红酒礼,毕竟还可“拜求得他一碗儿水”,而孙悟空却不然,因为他竟是如意真仙切齿痛恨的仇敌—作者赋予他红孩儿怪之叔的特殊身份,正像后面“三调芭蕉扇”中又将铁扇公主写成“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一样,一方面加强了原来各个相对独立的短篇取经故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作品的艺术结构更加严密完整,一方面也使孙悟空面临的降妖斗争更为艰巨复杂。你看,那真仙公然对悟空扬言:“我这里正没处寻你报仇,你倒来寻我,还要甚么水哩!”执意不肯给水,不惜大动干戈,这就大大增加了孙悟空斗妖取水的困难。此其一。其二,如意真仙虽然武艺平平,根本不是孙悟空对手,“与大圣战经十数合,敌不得大圣”,“败了筋力,倒拖着如意钩,往山上走了”,但是,悟空斗败真仙的目的,是为了取水以解唐僧、八戒的胎气,由于真仙用如意钩子紧缠不放,却难以取到水:当悟空撇下逃跑的真仙闯入庵内寻水时,“见那道人伏在井栏上,被大圣喝了一声,举棒要打,那道人往后跑了。却才寻出吊桶来,正自打水,又被那先生赶到前边,使如意钩子把大圣钩着脚一跌,跌了个嘴硍地。大圣爬起来,使铁棒就打。他却闪在旁边,……也不上前拒敌,只是禁住了,不许大圣打水。……”如此反反复复,形成僵局。悟空虽一再打败真仙,却遭到真仙不断骚扰,眼睁睁就是取不到水。这更给孙悟空取水造成了特殊的困难。那么,孙悟空是如何对付这个难局,把“落胎泉”夺到手的呢?正当悟空进退维谷之际,只见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即返回请来沙僧做帮手。悟空向真仙叫战,将其引下山来,沙僧则趁机提着吊桶闯进庵门,一杖把护井道人打伤在地,“却才将吊桶向井中满满的打了一吊桶水,走出庵门,驾起云雾”,叫了悟空,扬长而去。“调虎离山”,借兵夺泉,以巧取胜,令人称妙。
荒诞合情理 巧战不寻常——“子母河怀胎夺泉”导读
这场巧夺泉水的斗争又写得别有意趣,耐人寻味。有意思的是,孙悟空尽管神通广大,却难以靠一人之力摆脱对手的纠缠,取得泉水;然而,一旦让本领平平的沙僧来做帮手,立时就不费吹灰之力夺得了泉水。这固然要归功于孙悟空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包括善于使用沙僧这样的“人才”,但也离不开沙僧非同小可的帮衬之功。这里,就提出并强调了沙僧在取经中的作用问题。《西游记》取经集团中,唐僧是精神首领,孙悟空是降妖的主力,猪八戒除了挑担牵马外,是孙悟空的主要帮手,而沙僧则是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一个排号末座几近“跑龙套”式的配角,他经常担当的主要任务是,护持唐僧,与八戒轮流牵马挑担,以及其他杂役。这些平凡细小的工作,自有其对取经不可或缺的价值,然而,在某种关键时刻,往往还需要沙僧挺身而出,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在这场解阳山夺泉斗争中,唐僧、八戒怀胎待救,孙悟空孤掌难鸣,沙僧正好出来协助悟空,有效地施展其本领,绰绰有余地对付一个护井道人,一举夺得了泉水,与孙悟空配合得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在关键时刻派上大用场。可见,即使是取经集团中似乎最不重要的人物,在特定情况下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取经集团四个人物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恰到好处。由此亦可窥见作者对取经集团人物关系的巧妙构思和最佳组合之一斑。
——第五十四回“女儿国计脱烟花”导读
神话环境可溯源 滑稽表演见谐谑
神话环境可溯源 滑稽表演见谐谑——“女儿国计脱烟花”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五十四回,描写西梁女国女王欲与唐僧成亲,孙悟空让唐僧将计就计,终于巧脱烟花。
本篇中展现了一个奇异的国度——西梁女国,即女儿国,构成了《西游记》中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环境。《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广泛吸收了古代神话的素材,并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女儿国神话环境就是在吸取有关古代神话素材(包括借鉴其前导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艺术结晶。
神话环境可溯源 滑稽表演见谐谑——“女儿国计脱烟花”导读
《西游记》中西梁女国即是脱胎于远古女子国、女国以及《西游记杂剧》女人国,并加工改造而成的。主要写女儿国王欲招唐僧为亲,和孙悟空设“假亲”之计巧脱烟花,但是,留给读者印象更深的,恐怕还数猪八戒那令人捧腹的滑稽形象。本书前面已经谈到,猪八戒就其主导倾向来看,应属肯定型滑稽形象,本篇着重刻画的则是其滑稽形象否定性的一面。本篇中集中暴露了猪八戒一些主要缺点、弱点,比如相貌丑陋、贪吃成性、贪图美色富贵等,但如果仅仅一般地表现丑,还不能构成滑稽性格,因为“滑稽与其说是丑,不如说是僵”;也就是说,“当丑带有荒唐和自相矛盾性质的时候,才会使人感到滑稽可笑。”因此,只有当丑表现出不协调的特征时,才能构成滑稽性格。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把暴露猪八戒种种缺点、弱点,与揭示其性格不协调,主要是言行与环境的不协调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把猪八戒的滑稽性格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让我们来看看猪八戒出色的滑稽表演吧。
神话环境可溯源 滑稽表演见谐谑——“女儿国计脱烟花”导读
一开始,当唐僧师徒进入女儿国都城,引起满街老少妇女的欢喜和围观时,就见猪八戒口里乱嚷道:“我是个销猪!我是个销猪!”又“把头摇上两摇,竖起一双蒲扇耳,扭动莲蓬吊搭唇,发一声喊”,直把那些妇女唬得跌跌爬爬。猪八戒相貌丑陋,本来并不怎么可笑,但在这刚刚客经一个新国度、遇到满街妇女的场合下,不但不收敛嘴脸,极力回避,反而肆无忌惮,丑态毕露,以至吓跑众女,如此出格的言行,就不能不令人觉得十分可笑了。
猪八戒贪图美色富贵,也有不寻常的表演。你看他竟然在太师奉女王之旨前来说亲的庄重时刻乱唱反调,“掬着碓挺嘴”贸然插进来自荐道:“太师,你去上复国王:……留我在此招赘,如何?”吓得太师胆战心惊,不敢回话,实在悖情背理,不成体统;何况女王看中的是“相貌堂堂,丰姿英俊”的唐僧,根本不中意这个“形容狞恶”的猪八戒。猪八戒毫无自知之明,却还要责怪人家“甚不通变”,引证常言强辩道:“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就愈加显得滑稽可笑了。
神话环境可溯源 滑稽表演见谐谑——“女儿国计脱烟花”导读
待女王出驾迎接唐僧时,他更是淫心大暴露,只见:“猪八戒在旁,掬着嘴,饧眼观看那女王,却也嬝娜。……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淫欲难禁的神态活龙活现地表露出来。猪八戒如此失态的表演,与君臣齐临的公开场合太不相称了,怎能不叫人忍俊不禁!
猪八戒贪吃成性的缺点、弱点,亦与女儿国朝廷的环境构成了强烈的不协调。当女王、唐僧大驾人城时,忽见“猪八戒往前乱跑,先到五凤楼前,嚷道:“好自在,好现成呀!这个弄不成!这个弄不成!吃了喜酒进亲才是!'”为了贪吃一杯喜酒,猪八戒竟在朝廷君臣众目睽睽之下大撒村野,出乖露丑,真是大煞风景,不愧是一个惟妙惟肖的滑稽演员。到了朝廷酒席宴上,那八戒更是“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
神话环境可溯源 滑稽表演见谐谑——“女儿国计脱烟花”导读
也不管甚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磨菇、香蕈、笋芽、木耳、黄花菜……一骨辣瞳了个罄尽。喝了五七杯酒,口里嚷道:“看添换来!拿大觥来!再吃几觥,各人干事去。'”在大庭广众面前这般狼吞虎咽,旁若无人,极不雅观,谁人见了不觉得滑稽可笑呢?
当然,这里猪八戒滑稽性格虽因其言行与环境的不协调而引人发笑,但读者却并不因此而觉得他可恶、可恨,甚至反而觉得他有点惹人喜欢。这是因为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猪八戒肯定型滑稽形象正面品格的基调,虽有性格缺陷,却并无恶劣德性,谐谑而无伤大节,时而还露出几分率真,从而确保了猪八戒滑稽形象不会流于令人讨厌的反面角色。这也是作者成功塑造猪八戒滑稽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十五回“毒敌山色邪淫戏”导读
妙手新裁 双重对比
妙手新裁 双重对比——“毒敌山色邪淫戏”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五十五回,描写毒敌山女怪摄走唐僧,强逼为亲,唐僧坚拒;孙悟空、猪八戒难破妖精“倒马毒”,后经观音举荐,孙悟空请来昴日星官,将蝎子精降伏致死。
作者在本篇中巧妙地运用了双重对比艺术,从而形成了本篇情节最大的艺术特色。
上篇女儿国故事写到末尾,正当唐僧辞别女王,女王被八戒唬倒,“沙僧却把三藏抢出人丛,伏侍上马”之际,“只见那路旁闪出一个女子,喝道:“唐御弟,那里走!我和你要风月儿去来!”即“弄阵旋风,鸣的一声,把唐僧摄将去了,无影无踪,不知下落何处”—“脱得烟花网,又遇风月魔”,从而非常自然地过渡到本篇毒敌山故事中来了。两篇故事衔接紧凑,结构严密。其实,追根溯源,这两篇故事原本就合在《西游记》前导作品《西游记杂剧》第五本第十七出“女王逼配”这一出戏中。吴承恩确是巧手新裁,妙笔生花,把原来《西游记杂剧》中“女王逼配”这出戏一分为二,生化成“女儿国”和“毒敌山”、女王和女妖表同里异而各具声色、面目的两个故事、两个人物,体现了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高拔的审美情趣。这里,本人想强调说明作者对这两个雷同题材处理上的不同凡响之处——“犯而不犯”的艺术特色,就是说,既敢于“犯”,又善于“避”,“犯”中见“避”,同中显异,而通过对比艺术,“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正是作者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方法。
妙手新裁 双重对比——“毒敌山色邪淫戏”导读
因此,本篇情节的对比艺术首先表现在本篇毒敌山故事与上篇女儿国故事之间,特别是在这两个紧密衔接、相互呼应的故事中,着重对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女妖形象与西梁女国女王形象,作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作者曾借唐僧的想法道出了女王和女妖形象之间的根本区别:“此怪比那女王不同,女王还是人身,行动以礼;此怪乃是妖神,恐为加害”,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作者即是以此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将女王和女妖形象作了鲜明的对比。
其一是,目的手段,全然不同。其二是,真情假意,了了分明。其三是,性情品格,大相迥异。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对比,女王和女妖形象人妖之间的根本区别被反差强烈地显示出来了,形成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鲜明对照,两者各具面目,迥然不同,而决不会混淆。这样,就使“女儿国”和“毒敌山”这两个题材类似的情节故事,在情调、色彩上大异其趣,各呈风貌,让读者获得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
其次,本篇情节的对比艺术,还表现在本篇中蝎子精女妖形象和唐僧形象之间;“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主要是通过女妖形象鲜明地反衬了唐僧形象。
总起来说,本篇毒敌山女妖形象和上篇女儿国女王形象的鲜明对比,本篇中女妖形象和唐僧形象的鲜明对比,两者的相互结合、相互交错,构成了本篇最大的艺术特色。
语文即生活,学习即生长
YU WEN JI SHENG HUO XUE XI JI SHENG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