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章节导读
比丘国救童 三探无底洞(第78-86回)
——第七十八回至七十九回“比丘国救婴”导读
影射现实的高手 悬念艺术的大师
影射现实的高手 悬念艺术的大师——“比丘国救婴”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七十八回至七十九回,叙写比丘国王无道,听信妖邪,要取一千多个小儿心肝做药引,以求千年之寿,孙悟空为民伸张正义,挺身救护婴儿,并勇赴朝廷,揭露窃踞国丈的妖道真相,跟踪追击,剪除后患,教训了昏君。
正如作者吴承恩在《禹鼎志序》中所说:“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西游记》作为一部“极幻极真”、“幻中见真”的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特别是通过九个人间国度,曲折地反映了作者所生活的明中叶后社会的若干历史面貌。本篇所表现的比丘国,就是这九个人间国度中颇为典型的一个,寄寓着作者对嘉靖年间明世宗时代某些腐败、丑恶的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比丘国王形象同车迟国王、灭法国王一样,堪称昏君的艺术典型,其昏乱程度甚至比其他昏君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比丘国王身上一定程度折射出明世宗朱厚熜的某些影子;作者正是通过对比丘国王昏乱形象的讽刺揶揄,巧妙地影射、揭露和批判了明世宗的种种丑恶行径。下面试作具体分析。
影射现实的高手 悬念艺术的大师——“比丘国救婴”导读
好色纵欲是比丘国王的昏乱表现之一。他一向沉湎声色,既有“三宫娘娘”,又有“六院妃子”,但仍不满足:当妖道进献“形容娇俊,貌若观音”的妙龄美女。纵欲无度,一至如此。明世宗的好色纵欲与比丘国王有异曲同工之妙。
佞道灭佛是比丘国王的又一昏乱表现。他崇奉道教,迷信道术,重用道士。明世宗的佞道灭佛也与比丘国王如出一辙。
明世宗与比丘国王在好色纵欲和佞道灭佛,特别是后者的昏乱表现上何其相似乃尔。此外,还可以提供两个旁证:本篇中曾有两处写到,锦衣官到馆驿捉拿唐僧,以及“那昏君自谨身殿后面而来”,这里的“锦衣官”为明朝官制,“谨身殿”则为明代宫殿,两处似不经心的“闲笔”,显而易见地点示了鲜明的时代色彩。由此,读者怎能不从比丘国王昏君形象上联想到,作者所主要经历的明中叶后嘉靖年间那不但好色纵欲,而且佞道灭佛“独树一帜”的明世宗朱厚熜呢?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巧妙的曲笔,对明中叶后以世宗为代表的腐败政治和丑恶现象,作了大胆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意义。
影射现实的高手 悬念艺术的大师——“比丘国救婴”导读
另外,设置悬念甚见机杼,是本篇的一个艺术特色。比丘国王听信妖道之言,收罗各家小儿,欲取其心肝作药引延年益寿,这是全篇情节发展的基点所在,也是扣动读者心弦的焦点所系,对于这样一个重要关节,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一语道出,而是充分运用悬念艺术手法,不断制造悬念,层层渲染,步步烘托,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地把该情节牵引出来,从而收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悬念之一:唐僧师徒来到比丘城下,孙悟空向一老军打听得,“此处原是比丘国,今改小子城”,但又“不知改名之意何故”,顿使唐僧“疑惑”不解:“既云比丘,又何云小子?”猪八戒设想以“比丘王崩了,新立王位的是个小子”解释之,亦被唐僧断为“无此理!”只得存疑,待人城再问。
悬念之二:入城后,师徒们发现家家门口都放着装有小儿的鹅笼,却“不知何故”,唐僧甚至怀疑该地养小孩是否另有异法,这就更加“疑思不定”。
悬念之三:师徒们进馆驿安歇,唐僧趁便向驿丞“请教”街坊所见“不明之事”,不料驿丞附耳低言道:“长老莫管他,莫问他,也莫理他,说他。”神秘紧张的气氛颇见蹊跷,使唐僧愈加疑窦丛生。
影射现实的高手 悬念艺术的大师——“比丘国救婴”导读
悬念之四:唐僧越是疑惑,便越发好奇,越想释疑,干脆一把扯住驿丞,定要问个明白,没想到驿丞还是不肯,只是“摇头摇指”道:“谨言!”小心谨慎到了令人费解的地步。
结果,只因唐僧“一发不放,执死定要问个详细”,驿丞无奈,才屏去左右人等,单独悄悄告诉他“鹅笼之事”原委。这里,作者从唐僧的见闻、言行以及心理状态的视角,通过四个层次层层递进的悬念,一步一步地引发、加深读者对该情节的浓厚兴趣和急切期待;待到“谜底”揭开,读者便因那愈益强烈的期待得以满足,而获得某种艺术享受。与此同时,也不禁更为一国小儿的命运捏一把汗,因为此时再回顾前面所反复渲染的神秘紧张气氛,显而易见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对比丘国王封建专制淫威以及作品所影射的明王朝中叶特务恐怖统治,合乎逻辑、生动传神的反映。
顺便指出,作者制造悬念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一笔两面”的艺术手腕。作品通过驿丞反复渲染神秘紧张的气氛,一方面为制造悬念烘云托月,另方面也同时巧妙地讽刺、揭露了比丘国昏君封建专制的残酷和明中叶特务统治的黑暗,真可谓“一击二鸣”、“一歌二喉”。
——第八十回至八十三回“无底洞遭困”导读
特殊较量堪玩味 神异世界亦天然
特殊较量堪玩味 神异世界亦天然——“无底洞遭困”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八十回至八十三回,叙写唐僧受化成美女的老鼠精之骗,被摄入陷空山无底洞逼婚,孙悟空两入妖洞,巧施里应外合之计,最后抓住证据告御状迫使李天王父子领兵降妖,终于捉住妖精,救出唐僧。
本篇中孙悟空告御状巧制李天王一节,是耐人品味的精彩片断。本文就先撷取这个片断分四个回合加以剖析。
特殊较量堪玩味 神异世界亦天然——“无底洞遭困”导读
第一回合,明知宿怨,偏上门去。孙悟空向玉帝状告天王父子“故纵女氏成精害众”,即随太白金星上门去见天王。天王乃悟空宿怨—只因孙悟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时,天王屡次败在他手下,故结下怨仇,“有些恼他”;今番见了悟空,果然“作怒”。悟空明知宿怨,却偏要上门当面交锋,毫无顾忌,这并非恃勇斗胆,而是有备而来,因为他从妖精处抓住了“尊父李天王之位”牌位等铁证,理直而气壮。
特殊较量堪玩味 神异世界亦天然——“无底洞遭困”导读
第二回合,遇险不惊,以静制动。当天王从金星处得知悟空告他,“一发雷霆大怒”,以“诬告加三等”之罪将他捆了,欲以砍妖刀砍了猴头,慌得金星惊呼:“怎生是好?”悟空身处险境,却安之若素,异常镇静,从容笑答道:“老孙的买卖,原是这等做,一定先输后赢。”显然,他胸有成竹,欲擒故纵,等待时机给予强有力的反击。
特殊较量堪玩味 神异世界亦天然——“无底洞遭困”导读
第三回合,因势反击,放刁撒赖。转机紧接而来:只见哪吒拦住天王,道出“是有女儿在下界”的原委,顿使天王“悚然惊讶”、“省悟”认输。孙悟空骤然得势,即转守为攻,放刁撤赖起来:先是不让解绳,嚷道:“那个敢解我!要便连绳儿抬去见驾,老孙的官事才赢!”继而又催逼着“只要天王去见驾”。天王顶着欺君罪名,哪里敢去御前“折辩”,惊慌失措中只得央求金星说个方便。
特殊较量堪玩味 神异世界亦天然——“无底洞遭困”导读
第四回合,见好就收,适可而止。经金星调解说情,孙悟空刚好顺势落篷,让天王松了绑,又撤回“见驾”,并欣然接受金星请天王领兵降妖之议。因为他深知,天王毕竟还是同一营垒的“同盟军”,是应该、也可以争取的抗妖力量,况且擒妖救师是此刻的斗争大局,若一味纠缠不休,势必搅乱阵线,贻误大局,此时不收,更待何时?孙悟空审时度势,把握斗争之“度”,及时“妥协”,实在是十分明智之举,从而不动声色地将一场与天王剑拔弩张的争斗,转化为联手降妖的有利局面。
特殊较量堪玩味 神异世界亦天然——“无底洞遭困”导读
综观本节,作者以轻灵潇洒的笔调,把孙悟空这场后发制人,有理、有利、有节的特殊斗争,酣畅淋漓、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
本篇在神话环境的创造上也是很有特色的。《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对古代神话素材包括神话环境方面的素材,作了广泛的吸取和再创造。陷空山“无底洞”作为本篇的主要神话环境,就是借取古代神话中“归墟”的素材,进行创造性加工而成的。
——第八十四回“灭法国惩恶”导读
情境独到 意趣盎然
情境独到 意趣盎然——“灭法国惩恶”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八十四回,叙写灭法国王欲杀四僧以凑万数,孙悟空偷来客衣乔装四众入城藏于柜中,又巧施神通,剃光国王皇后、嫔妃宫女及文武官员等头,以惩罚昏君;那大柜遭盗劫被官兵追获交送朝廷,昏君当四众面接受教训,变“灭法”为“钦法”。
本篇灭法国故事贯穿一种饶有风趣、耐人寻味的幽默情境,作为《西游记》浓厚的幽默情调一个重要方面的又一典型例子(堪与前面朱紫国故事媲美),同样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番本篇的幽默情境吧。
灭法国故事主要通过“孙悟空一行和尚如何脱得杀僧的罗网”这一新奇情节的引导,造成浓烈的幽默情境。这个情节也是由创造幽默情境的四个层层递进的基本环节构成:制造悬念、着意渲染、出现反转、产生突变。
情境独到 意趣盎然——“灭法国惩恶”导读
灭法国王“二年前许下一个罗天大愿,要杀一万个和尚。这两年陆陆续续,杀够了九千九百九十六个无名和尚,只要等四个有名的和尚,凑成一万,好做圆满”,等待着四个取经僧的命运,分明“都是送命王菩萨”!唐僧、八戒和沙僧闻讯担惊害怕,束手无策。这就造成了“悬念”。
然后再加以“渲染”:孙悟空让这一行人乔装改扮成贩马的客商,投宿于一家旅店,并睡在一张大柜里避人耳目,却惊动了一伙强盗,把大柜劫出城外。结果,大柜又被官兵缴获,吓得唐僧直埋怨悟空说:“你这个猴头,害杀我也!……如今锁在柜里,被贼劫去,又被官兵夺来,明日见了国王,现现成成的开刀请杀,却不凑了他一万之数?”孙悟空却不慌不忙地答道:“且忍耐些儿,免了捆吊。明日见那昏君,老孙自有对答,管你一毫儿也不伤。”这时,读者不禁更急于知道下文。
情境独到 意趣盎然——“灭法国惩恶”导读
出人意料的奇迹发生了:孙悟空半夜在皇宫外作起法来,只见“他使个"大分身普会神法',将左臂上毫毛都拔下来,吹口仙气,叫“变!'都变做小行者。右臂上毛,也都拔下来,吹口仙气,叫“变!”都变做瞌睡虫;念一声“唵'字真言,教当坊土地,领众布散皇宫内院,五府六部,各衙门大小官员宅内,但有品职者,都与他一个瞌睡虫,人人稳睡,不许翻身。又将金箍棒取在手中,掂一掂,幌一幌,叫声“宝贝,变!'即变做千百口剃头刀儿;他拿一把,吩咐小行者各拿一把,都去皇宫内院、五府六部、各衙门里剃头。”一夜之间从宫娥太监到君臣后妃,全都没了头发,“做了和尚耶!”“那皇帝摸摸头,唬得三尸呻咋,七魄飞空”,眼中流泪道:“想是寡人杀害和尚……”,遂表示:“从此后,再不敢杀戮和尚也。”唐僧师徒不但脱难,还被国王拜为尊师。读者这才明白过来:原来孙悟空是用如此刁钻古怪的巧妙办法化险为夷,惩罚、教训了灭佛的昏君,并借以有力地保护了自己;而在惊叹的同时,却又觉得完全合乎情理:变化成小猴、瞌睡虫以及什么玩艺儿弄神弄鬼,本来就是孙悟空的拿手好戏嘛!
情境独到 意趣盎然——“灭法国惩恶”导读
随着上述“反转”的出现,“突变”也同时产生。“悬念”得以解除,好奇得到满足,那情趣浓郁、耐人寻味的幽默情境最终完成。
显然,本篇灭法国故事所贯穿的浓厚的幽默情境,与前面朱紫国故事一样,都构成了某种独具风采的意境美,使读者获得了轻松、愉悦而隽永的审美享受。然而,若再细加品味,还会发现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如果说朱紫国故事主要是以神秘莫测的玄妙意韵引人人胜的话,那么灭法国故事则更多地是凭刁钻顽皮的机巧趣味征服读者。这恐怕是孙悟空这个作者赖以在作品中制造幽默情境的关键人物,在这两个故事中施为的不同特点使然吧。
——第八十五回至八十六回“隐雾山征怪”导读
波诡云谲 引人入胜
波诡云谲 引人入胜——“隐雾山征怪”导读
本篇出自《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至八十六回,叙写隐雾山妖怪喷风吐雾,被猪八戒、孙悟空击败,便使“分瓣梅花计”摄走唐僧;三徒前往营救,妖怪又设唐僧假人头骗局瞒过;悟空带八戒为师复仇,大战妖怪,杀退群妖;最后悟空潜入妖洞,救出唐僧,擒拿老怪,八戒筑死老怪,现其豹子精本相。
本篇一开始写到唐僧师徒进入隐雾山突遇急风迷雾,孙悟空腾空发现,一妖精正带领三四十个小妖在山崖“逼法的喷风嗳雾”,读者不禁会预感到:这群妖怪将会以喷风吐雾法术带给唐僧师徒一场灾难,孙悟空则将全力破除妖怪法术,从而构成本故事的情节基调。然而,读完全篇,掩卷沉思,我们惊异地发现,作者开篇即展现隐雾山怪大施云雾法术,却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此巧妙地象征暗示:妖怪将充分玩弄其善于施放“烟幕”、制造骗局的狡猾伎俩,来迷惑孙悟空等,以求一逞。作者在本篇中正是另辟蹊径地通过描写隐雾山怪两施“烟幕”、一再得逞,掀起了两次情节跌宕,从而使隐雾山故事以其波诡云谲引人人胜,别有一番情调。本文就从妖怪两施“烟幕”的角度切入展开分析。
波诡云谲 引人入胜——“隐雾山征怪”导读
第一阵“烟幕”:隐雾山怪首先使出了“分瓣梅花计”。老怪被猪八戒筑败回洞,心中烦恼,又听说孙悟空神通广大、变化多端,更是悚惧。但见一小妖出来献上一条“分瓣梅花计”:让老怪从洞中上千群妖中选出三个“有能干,会变化的”,“都变做大王的模样,顶大王之盔,贯大王之甲,执大王之杵,三处埋伏。先着一个战猪八戒,再着一个战孙悟空,再着一个战沙和尚:舍着三个小妖,调开他弟兄三个,大王却在半空伸下拿云手去捉这唐僧,就如“探囊取物'……”老怪欣纳此“绝妙”之计。于是,当唐僧相随八戒“无忧无虑”顺大路走来时,只见:
那路旁边扑禄的一声响喨,跳出一个小妖,奔向前边,要捉长老。孙行者叫道:“八戒!妖精来了,何不动手?”那呆子不认真假,掣钉钯赶上乱筑。那妖精使铁杵急架相迎。他两个一往一来的,在山坡下正然赌斗,又见那草科里响一声,又跳出个怪来,就奔唐僧。行者道:“师父!不好了!八戒的眼拙,放那妖精来拿你了,等老孙打他去!”急掣棒迎上前喝道:“那里去!看棒!”那妖精更不打话,举杵来迎。他两个在草坡下一撞一冲,正相持处,又听得山背后呼的风响,又跳出个妖精来,径奔唐僧。沙僧见了,大惊道:“师父!大哥与二哥的眼都花了,把妖精放将来拿你了!你坐在马上,等老沙拿他去!”这和尚也不分好歹,即掣杖,对面挡住那妖精铁杵,恨苦相持。吆吆喝喝,乱嚷乱斗,渐渐的调远。那老怪在半空中,见唐僧独坐马上,伸下五爪钢钩,把唐僧一把挝住。那师父丢了马,脱了镫,被妖精一阵风径摄去了。
波诡云谲 引人入胜——“隐雾山征怪”导读
你看,那三个小妖轮番诱战,“调虎离山”,悟空三徒纷纷受其诱惑,误中圈套,不但八戒“不认真假,掣钉钯赶上乱筑”,沙僧“不分好歹,即掣杖”相斗,而且连机警的悟空竟也上当,先告八戒“妖精来了,何不动手?”后又“急掣棒迎上前”打妖;明明是三个小妖一个个化成“大王”先后跳出引开八戒、悟空,再引沙僧,悟空、沙僧却看得眼花缭乱,错认三假为一真,误报唐僧说什么:“八戒的眼拙,放那妖精来拿你了”,“大哥与二哥的眼都花了,把妖精放将来拿你了”。悟空三徒接连受骗中计,足见隐雾山怪“分瓣梅花计”的“烟幕”,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在这里,作者还以空灵飘忽的笔致描绘了妖怪实施“分瓣梅花计”并步步得逞的过程,显得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令人目不暇接,心动神摇,给读者以一种诡谲奇异的审美感受。至于唐僧被摄走的结局,则造成故事情节一大跌宕,使上当中计的悟空三徒怒不可遏,从而引发出下一轮与妖怪更为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
第二阵“烟幕”:隐雾山怪接着又设下唐僧假人头骗局。当孙悟空领着八戒等打上隐雾山妖洞门来,引起老怪恐慌,抱怨先锋定的“分瓣梅花计”惹祸临门时,那先锋又出一招:拿个唐僧假人头“哄”悟空离去,“唐僧还是我们受用”。随即动手“把柳树根砍做个人头模样,喷上些人血,糊糊涂涂的,着一个小怪,使漆盘儿拿至门下”,禀告“大圣爷爷”,说是众小妖“这个来吞,那个来啃,抓的抓,咬的咬,把你师父吃了,只剩了一个头在这里也”。
波诡云谲 引人入胜——“隐雾山征怪”导读
妖怪如此变换花招炮制唐僧假人头来欺骗悟空,手段很狡猾,颇有迷惑力。然而,悟空却不为这“噩耗”所动,甚是怀疑地说:“既吃了便罢,只拿出人头来,我看是真是假。”当小妖从门窟里抛出那个假人头时,八戒见了就哭师父,悟空却根据抛头的声音辨出是个假人头,旋即掣棒打破,现出了柳树根的本相。慌得小妖赶紧去报老怪,称美孙悟空是个“贩古董的,—识货!识货!”到这里,读者满以为孙悟空已稳操胜券了,不料老怪又让众妖从剥皮亭内选了个新鲜的真人头,“教啃净头皮,滑塔塔的”,又使盘儿拿出,“扑通的把个人头又从门窟里抛出,血滴滴的乱滚”。如此改进方法,用真人头假冒唐僧人头,给其“物证”披上了一层“逼真”的迷雾,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孙悟空果然受骗上当,“认得是个真人头,没奈何就哭”,猪八戒更是伤心流泪,忙着埋人头给师父筑坟。作者写隐雾山怪所设唐僧假人头骗局,先被悟空识破,后又终于得手,于情节波折中更显出了妖怪施放假人头“烟幕”伎俩之愈益狡诈,读来波诡云谲,迷离恍惚,曲折动人。
作者写出隐雾山怪假人头骗局最后得逞,使故事情节再次发生一大跌宕,从而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孙悟空三徒听说师父被吃,悲愤交加,怒火万丈,悟空即唤八戒跟他去“打破他的洞府,拿住妖魔,碎尸万段,与师父报仇去来”,引出了一场讨伐仇敌、横扫群妖的激烈大战;而孙悟空之误信唐僧已死,则留下了重大悬念,紧扣住读者的心弦,把情节导向了激动人心的高潮:悟空施展腾挪变化打入妖洞弄清真相,八戒怒杀老怪艾叶花皮豹子精。
总之,本篇起笔于隐雾山怪喷风吐雾,而着墨于妖怪两施“烟幕”,充分显示了作者别具匠心的巧妙艺术构思。
语文即生活,学习即生长
YU WEN JI SHENG HUO XUE XI JI SHENG 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