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提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6 15:5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1.深刻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增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2.比较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不同政权模式,认识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先进性。3.认识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树立起制度自信,增强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标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国旗 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
纪年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2022年为民国111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直接);维护民主共和(根本)。
②内容: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③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分权制衡)
④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⑤局限性: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职权不明,导致政争不断、政局动荡;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辛亥革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创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因为共和“徒有虚名”,其实际的意义在于思想启蒙,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2.北洋政府时期
(1)政党政治的尝试
背景 ①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②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表现 ①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③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宋教仁案)
结果 ①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②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正式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2)混乱的政治格局:大权独揽的袁世凯,很快走上帝制之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1)国民党时期的“训政”
时间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
内容 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国民党时期的“宪政”
时间 1948年
内容 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评价 国民党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1)政权更迭频繁,具有不稳定性。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统治。(2)政治体制复杂多变,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等政体。(3)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专制独裁。
补充:北洋政府——大地主阶级利益;南京国民政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背景
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
②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
(2)建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3)政权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4)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背景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政权特色 ①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陕甘宁边区政区)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评价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1)解放战争期间
①背景: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
②政权特色: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06),提出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1)“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1945年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3)“解放区”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作用: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5)挫折:1957年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6)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近代以来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法律文献(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献。(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1949~1954年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3)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1982年宪法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3)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4)完善: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定目标: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与完善: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特点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②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深化认知]“三三制”政权
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意义: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了各阶层的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的民主权利;根据地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为新中国民主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