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掌握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理解变法和改革的历史条件,培养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2.分析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影响,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改革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秦国商鞅变法
(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①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如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
(2)内容: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3)作用: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淝水之战后,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在长期的冲突和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前期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又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
(3)作用: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②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官僚机构的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
④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作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5)失败原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
4.明朝(万历)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内容: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1898年戊戌变法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
④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
(2)内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京师大学堂)等领域实行变法。
(3)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失败原因
①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②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5)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的意义(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戊戌变法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清末新政——地主阶级
(1)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时间: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3)内容:改革教育(废除科举制)、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4)作用
①积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消极: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3.中华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过渡时期的改革
(1)目的: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2)内容: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3)结果: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改革
(1)目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
(2)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3)结果
①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②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3.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
(1)重大决策
时间 会议 决策内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012年 中共十八大 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2013年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2019年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2)改革内容
①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②对外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③国企改革: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④所有制改革: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⑤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⑥五位一体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3)结果: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认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综合认识(1)一个目标: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两个领域: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3)五个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深化认知]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异同
(1)背景:都发生在两次大规模的民族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因而两次运动都有挽救民族危机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意图。但戊戌变法以救亡图存为主流,清末新政以应付危机为主要目的。
(2)领导者:表面上都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的,但戊戌变法的实际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而清末新政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
(3)方式和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但性质却截然不同,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而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护旧的封建统治、抵抗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4)历史地位:戊戌变法发生在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历史状况、是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改革,也是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清末新政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之时,其客观积极作用无法抵消其对革命的反动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