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掌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认识中国法治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2.运用史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感悟模范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性质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
表现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相关法律
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
2.破坏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重建与完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4.全面依法治国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
(1)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
(1)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6)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法制和法治“法制”和“法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时期法制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制定和完善法律体系,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等。而“法治”指的是按照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应。新时期的法制建设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依法治国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
背景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杰出代表
影响 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
2.改革开放后的精神文明建设
(1)背景
①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②中共中央颁布有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号召并鼓励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在总结以往思想道德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形成 a.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b.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c.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实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助读资料·再思辨]
1.阅读教材P56“思考点”
史料 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制”改为“治”。
[思考] 请你谈谈对这一字之改的认识。
点评: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原则、理论和方法。从法制到法治,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这样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深化认知]
1.正确认识依法治国方略
(1)含义: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必要性
①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④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5)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