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提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16 15:5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1.以时空观念为指导从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入手,了解秦汉至明清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2.通过了解秦汉至明清对外交往的史实,深刻认识中国的朝贡制度。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2)民族关系
①设官: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②边疆管理: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的民族关系
(1)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边疆管理
北面 ①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②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封建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西面 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 设护乌桓校尉
(3)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隋朝的民族关系
管理机构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概况 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③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④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2.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往: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③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
(2)边疆管理: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民族交融,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等卫;在西南设土司。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③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
(3)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4)册封管理: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5)“改土归流”: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理藩院与宣政院的区别(1)存在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回部、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3)机构设置不同:宣政院下设同知、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宗教。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朝
①陆路交通: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
③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3.隋唐时期
背景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陆路 ①商业: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技术: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海路 ①常骏从南海郡(广州)出航到达赤土国。②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和留学生、学问僧等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4.两宋时期
(1)背景: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2)概况
①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
②开辟了由明州(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5.元朝
(1)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2)13世纪,马可·波罗经西亚、中亚抵达中国,然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后来留下《马可·波罗行纪》。
6.明清时期
(1)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2)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助读资料·再思辨]
1.读教材P63“史料阅读”
史料 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
——王溥《五代会要》卷18《诸司送史馆事例》
[思考] 唐朝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是什么?鸿胪寺的职责是什么?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点评: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政府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职责: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表现:通过册封、会盟等,开展友好交往;设置羁縻州,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
2.读教材P66“史料阅读”和“‘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
史料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后汉书·东夷列传》
[思考] 《后汉书》与“‘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在印证汉朝与日本交往的史料价值有何不同?
点评:《后汉书》属于文献史料,“‘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属于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其史料价值更高。二者对印证汉朝与日本交往,可以多源互证,相互补充。
[深化认知]
1.秦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政治措施:在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安抚两广地区的夷、越等族,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进行管理。
(2)经济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秦统一后,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3)交通及边疆:修筑了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的南下;修建通达全国的驰道,开凿灵渠。
2.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途径与方式
(1)生产斗争促进交融,如三国时期,南方越族同汉族共同开发江南。
(2)中国古代历代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交融,如秦汉对边疆地区设郡县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3)社会改革促进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采取的封建化政策。
(4)和亲及册封促进交融,如两汉时期的和亲政策,唐代的册封政策、明清册封藏族地区宗教领袖、清朝满蒙联姻等。
(5)国家统一促进交融,如隋唐时国家统一强盛,少数民族纷纷来中原学习,元代大统一,形成新的民族——回族等。
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自守。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时期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